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马哲38188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
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新成就,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发展的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使命应当是改造世界。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征。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连续的、发展的、全面的和矛盾的。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和无矛盾的。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正确的认识步骤是:物→感觉→精神(意识)或思维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唯物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
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人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片断(如感觉或概念)加以夸大,使之变成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⑴唯物主义有其社会阶级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进步的阶级由于其利益同社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所以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坚持唯物主义。
⑵唯心主义也有其社会阶级根源。
反动的剥削阶级由于其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矛盾,所以就要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坚持唯心主义。
《哲学常识》第五课独立作业班级学号姓名填空题1.质是。
2.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等可以用数量或形状表示的规定性。
3.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的限度,是和事物质相统一的限度。
4.掌握度,有助于我们坚持原则,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5.和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6.量变是指事物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7.质变是事物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8.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9.辩证的否定既是事物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之间的环节。
10.辩证的否定,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是既又。
11.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和的统一。
事物正是通过、再否定的过程向高一级的方向发展。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二是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三是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四是与非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单项选择题1.“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
(B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D.质变是新的排列组合2.“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幅对联告诫人们( A)A.要重视量变,不能忽视量变B.要坚持适度原则C.要充分重视内因D.要抓住主要矛盾3.指出下列哪些变化属于质变( D )①货币变为资本②劳动力成为商品③水结成冰④冷水变成热水⑤古猿变成人⑥食物发霉⑦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A.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③⑤⑥4.“虽然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暂时的曲折,历史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蓬勃生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句话揭示了( D )A.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之间的关系B.物质运动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C.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道路之间的关系5.下列成语中符合辩证法的一组是( A)①水滴石穿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墨守成规⑤失败乃成功之母⑥统筹兼顾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考纲考点解读】明确考纲(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课程标准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了解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备考指要一般以成语、俗语、警句、漫画为背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有时也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可结合当前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分析创新的意义和要求。
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解放思想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社会发展的作用【考点精讲精析】考点4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知识梳理1.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的内涵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否定的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做不到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①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
②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5)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①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
②把否定看成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
③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6)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易混点归纳】辩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的动力认为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与肯定的关系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当中包含着肯定,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认为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
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
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
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
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一)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因素。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二)辩证的否定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三)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①它从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出发;把否定看成是由外力强加给事物的,主观的、任意的否定,抹煞了否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②它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把否定看成是简单抛弃,一笔勾销,否定中不能有任何肯定因素;这种否定,破坏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不能把事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1、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即唯心史观;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做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一般不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3、物质和运动关系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运动和静止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量变与质变1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属于激变论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6、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事情是纯粹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成是没有联系的两种孤立的现象;8、反映论1直观反映论:认为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2能动反映论: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2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3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持一端,而且在认识论的前提上也是根本错误的,即都是否认反映论,不坚持人的认识是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既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现实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2相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在现实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11、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12、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13、折中主义;折衷主义也叫折中主义,它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杜林的二元论。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抽象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
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cd)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abcd)
A.原因和结果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可能性和现实性
D.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
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
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
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
的启示是:(abd)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
以1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克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
录。克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
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bcd)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10.联系的重要形式有:(abcd)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11.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abc)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abcd)
A.物质都是运动的 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
C.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3.实践活动的特点有:(abc)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
14.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bd)
A.国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 B.阶级斗争
C.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 D.化学化家进行化学实验
15.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abd)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17.下列关于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c)
A.一切规律都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 B.人类不能选择规律
C.人类不能改造规律 D.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有能力摆脱规律的支配
18.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d)
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D.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19.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
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bcd)
A.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 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一)20.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全否认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中急躁冒进的观点
和做法犯的错误有:(abd)
A.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和准备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D.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21.二元论的错误有:(abc)
A.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B.最终仍然属于唯心主义
C.认为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本原 D.否认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22.关于物质和存在,正确的说法有:(abcd)
A.万事万物的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都具有可知性
2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abc)
A.离子和场 B.生产关系 C.人的阶级属性 D.经济基础
24.辩证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承认:(cd)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D.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
25.联系的特点有:(abd)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
C.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7.发展的特点有:(abd)
A.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
B.世界处于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
C.世界处于发展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8.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abc)
A.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 B.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都表现为特定的必然性 D.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
29.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3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abcd)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