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理论的演变与最新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周期理论的演变与最新进展

【摘要】对经济周期的不同认识,构成宏观经济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沿着经济思想史的轨迹,对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货币主义、均衡周期理论、和真实周期理论的经济周期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真实周期理论对大萧条的颠覆性解释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还对政府干预是否有益于经济危机的解决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均衡周期理论真实周期理论

一、引言

大萧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经济周期会在20世纪70年代死灰复燃?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近期的金融风暴?对经济周期的不同认识,构成了宏观经济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大萧条背景下产生的凯恩斯主义看来,经济周期不过是―投资不足‖的产物,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而处于异端的奥地利学派却认为大萧条是人为制造繁荣的结果,是大萧条的根源所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经济的更进一步扭曲。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的看法不屑一顾,坚持认为大萧条不过是一种货币政策失误的结果,是货币供给的减少诱发了经济危机,自然解决经济周期的妙方只能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正当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围绕经济周期的原因和政策建议―喋喋不休‖地争辩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理性预期学派则坚持认为,经济周期是―未意料到的货币‖引发的产物,意料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不过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对于―均衡理论‖能否解释大萧条这一特殊事件仍忧心忡忡。20世纪80年代真实周期理论开始上岸,将对经济周期的解释由―货币因素‖转向―实际因素‖,由需求转向供给。在保持了对大萧条这一特殊经济周期事件沉默了近20年代之后,真实周期理论开始发力,依据―模拟真实世界‖的理论模型,证明时任总统胡佛为了摆脱经济衰退采取的―卡特尔政策‖引发了经济的大萧条,而―罗斯福新政‖则将使大萧条的复苏周期大大延长。

对于经济周期的原因不同学派给出了不同解释,如果真实周期理论是正确的,由凯恩斯发起建立的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大厦,以及赖以存在的干预政策,都将面临―倒塌‖的危险。对于不同学派观点是否正确的评价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主要工作是沿着经济思想史的轨迹对经济周期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并给出较客观地介绍。

二、关于大萧条的最初争辩

尽管对于经济周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密西西比河泡沫、南海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等事件,但是促使经济学家真正关心经济周期的却是改变了整个世纪人类发展历程的大萧条事件。确实,―凯恩斯革命‖正是1929—1933年大萧条的产物,由此也产生了以凯恩斯理论为主导的宏观经济学。

在凯恩斯看来,大萧条的根源是―投资不足‖(用凯恩斯的话是―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不足的根源是动物精神,具体原因是大萧条之前过度投资和预期崩溃时的资本大撤退。由于―有效需求决定就业和收入水平‖、―不确定性和动物精神决定有效需求‖,而―宏观政策引导有效需求‖,考虑到经济危机时增加货币没有效应(整个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于是应对经济危机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凯恩斯的追随者把凯恩斯理论扩展到了繁荣时期,于是又有了―消极的财政政策‖防止经济过热之说。20世纪40—60年代经济的平稳运行,使得许多经济学家乐观地认为,经济周期已经过去,经济运行已经到了可以―微调‖的状态(Snowdon & Howard,2005)。

尽管战后经济快速增长,似乎果真印证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假说,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不同意见的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货币主义。在货币主义创始人弗里德曼看来,1929年的股市暴跌引发了经济衰退,而随后美联储的错误政策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大幅下降,使得一次温和的经济衰退演变成了大萧条(张琦,2008)。毫无疑问,在货币主义看来,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是错误的货币政策,其罪魁祸首是美联储,解决经济周期的法宝是货币政策而不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于是,保持一个适度增长的货币发行量成为解决经济周期的关键。

奥地利学派是唯一预测到大萧条的一个异端学派。大萧条爆发后,奥地利学派更是强调了它对大萧条的看法,即大萧条是人为制造繁荣的结果,正是大萧条之前过度的信贷膨胀和过度的投资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酿成了大萧条的祸害,解决的方法自然就是让市场去纠正行为人的错误行为,政府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什么也不做。尽管奥地利学派一度因成功预测大萧条而受到热捧,但是,由于毫无作为的政策建议,很快被如日中天的―凯恩斯主义‖所吞噬。

三、均衡周期理论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将睡梦中狂欢的人们惊醒,经济周期带着复仇的怒火又一次进入经济运行之中,以此为背景,出现了―埋葬凯恩斯主义‖的理性预期学派,产生了解释经济周期的―均衡周期理论‖(又称―货币意外模型‖)。

卢卡斯(Lucas,1969;1980)凭借对经济运行深邃的洞察力,以理性预期假说、市场出清假说和自然率假说为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了将经济周期看做是未预期的货币冲击引起的均衡周期理论(又称―货币意外模型‖)。按照均衡周期理论,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才对经济有实质影响,由于当事人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因而预期到货币政策将是无效的。该周期理论在1972年至1982年期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然而,由于均衡周期理论在理论上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经验上没有找到有力证据的支持,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四、真实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的重新解释

用货币因素解释经济周期的失败促使经济学家转向货币以外的真实因素去寻求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而发生在7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上涨有关的供给冲击使得宏观经济学家认识到供给因素在解释宏观经济不稳定中的重要性,同时,

纳尔逊和普洛瑟(Nelson &Plosser,1982)的―真实冲击可能远比货币冲击重要‖和―产量的变动轨迹用随机游走来描述最恰当‖的研究成果也富有启发性,于是,以批判凯恩斯主义政策―动态不一致‖而闻名的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兰德(Kydland & Prescott,1982)开始出场,他们在1982年发表的论文,连同随后郎和普洛瑟(Long & Plosser,1983)的论文一起搭建了被称为真实周期理论的理论大厦。在这座理论大厦中,货币因素不再存在,供给冲击等真实因素成为关键,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均衡周期理论同时被―革命‖。(Snowdon & Howard,2005)尽管真实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真实周期理论对大萧条这样一个经济周期一个特殊案例的解释能力也一直受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等的怀疑,而真实周期理论领军人物普雷斯科特(Prescott,1983)继均衡周期理论的开创者卢卡斯(Lucas,1980)无奈地发出―均衡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之后,也发出了均衡理论远离解释大萧条的哀叹。

在经过近20年代的沉默之后,真实周期理论的代表Cole & Ohanian(1999)出场了,他们大胆地冲破―卢卡斯禁区‖,以火山爆发之势,揭开了真实周期理论解释大萧条的序幕,并将对大萧条的解释引向更深更宽的领域。

Cole & Ohanian(1999)首先大胆地将大萧条的时间维度从1929—1933年拓宽到1929—1939年,其范围覆盖整个30年代。因为在他们看来,就美国而言,到了1939年,实际产出水平仍然比1929年低26.8%,消费水平仍然比1929年低24.4%,就业水平仍然比1929年低27.9%。对于Cole & Ohanian的时间维度,普雷斯科特(Prescott,1999)早已忘记了1983年的悲观评论,给予了热情的赞赏。

在厘清了大萧条的时间维度后,Cole & Ohanian(1999)依托新古典增长模型,依次对技术冲击、财政政策冲击、贸易冲击等―真实冲击‖对经济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在1929-1933年期间财政政策冲击有负面影响,但是不是很大,未发现贸易冲击的负面影响,而技术冲击最为严重,能解释40%的产出下降。由此,他们认为技术冲击导致的生产率下降,是诱发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在找到了大萧条产生原因之后,Cole & Ohanian转向对大萧条缓慢复苏原因的研究。他们发现,按照模型的预测,1934年应该有一个有力的反弹,到1939年应该完全恢复到原来的趋势水平,可是,正如上文所讲,到了1939年,实际产出水平仍然比1929年低26.8%。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缓慢的复苏?他们也试着从货币因素寻找原因,可是,1933年之后,经济中的货币量已回升,到了1939年货币总量比1929年提高了48.7%,通过与1920—1921年经济复苏时的货币增长率相比较,他们不得不排除了弗里德曼的货币因素。那么是否是―粘性工资‖影响了经济的复苏?Cole & Ohanian也进行了排除,并在随后的论文中(Cole & Ohanian,2000)进行了论证。如果说Cole & Ohanian(1999)把经济未能及时从萧条中复苏的原因归结为―罗斯福新政‖仅仅是猜想,Cole & Ohanian(2000)将猜想推进一步的话,那么在Cole & Ohanian(2004)的论文中,他们通过严格的论证印证了猜想。他们的研究发现,―罗斯福新政‖尤其是1933年的《国家产业复兴法案》出台,使得相对价格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要比完全竞争情况下高出30%左右,导致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就业不足、产出下降,成为延长大萧条持续时间的―罪魁祸首‖。在Cole & Ohanian研究启发下,Christiano et a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