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 备课1-3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28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4主题:量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量的概念,并能用常用量词表示物品的重量和长度。
2.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验,感知重量、长度的差异,并能领会量的可比性。
3.启发学生提出分类问题,并能分类。
4.学会应用上述概念和方法比较、判断不同量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难点:1.联系实际,让孩子正确理解量的概念。
2.着重让学生感知数量上的变化而达到理解大小关系的目的。
教学步骤:1. 量的认知1.询问学生“你们小时候会用什么量物品呢?”2.讲解量是用来测量大小的,可以测量物品的重量、长度、体积等等。
3.找一些物品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重量和长度的概念。
如:让学生感受手里拿一本书和一支笔的重量和大小;让学生找两条较长和较短的木棍比较长度。
4.介绍常用量词,如“千克”、“克”、“米”、“分米”、“厘米”等,并给学生演示测量用具的使用方法。
5.给学生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和长度,然后用测量用具进行实际测量,看猜测与实际结果的吻合程度。
2. 量的可比性1.给学生展示大小、形状不同的一堆石子,让学生大声数数。
2.让学生提出分类的要求,比如可以按大小、形状、颜色等分类。
3.让学生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分类,并且可以自由地组合分类的方式。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分类让大家更好地认识石子的数量关系。
引出量的可比性的概念,即同一类物品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而不同类物品的数量不能比较。
3. 比较不同量的大小关系1.给学生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通过手感猜测它们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使用量的测量工具测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和长度,找出它们的确切大小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物品更重,哪个物品更长,然后可以使用>、<、=等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教学反思:1.让学生比较分类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体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导的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细品比较、分类中的规律和方法,以便在不同情境中运用。
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Teaching plan for units 1 to 3 of Mathematics for Grade 1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单元教学要求:1、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3、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长短、高矮、大小和轻重比较活动的体验。
单元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推理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二课时比较长短、高矮 1课时比较大小、轻重 1课时比长短、高矮教学要求:1、经历对客厅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比较活动的体验。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光盘、三支长短不一的铅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请一位小朋友上来与老师比身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比的结果。
再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比较他们头发的长短,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比的结果。
师小结高矮、长短都是比较的结果,我们说过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当然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他们的长短、高矮。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们去小红家的客厅参观,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好吗?(揭题板书)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出示客厅情境图,初步感知长短、高矮⑴你能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吗?先让他们说,师:哎呀,老师上节课教我们小朋友怎样看图的'呀?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⑵这时,大白菜老师说小朋友说得可真好呀,我也来考考你们。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1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数数能力,感受数学在周围。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看、学会观看的方法,会用点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爱去公园玩吗?有好多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喜爱去公园玩。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二、新课1、看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互相说。
你能按顺序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吗?指名说。
师生齐看图。
2、数数什么物体有几个呢?自己数一数,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汇报:**有几个。
3、提问:(1)大象滑梯有几个?因此能够用1个点来表示。
师:有几个物体就用几个点来表示。
(2)秋千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什么缘故能够用2个点来表示?(3)木马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4)几架小飞机?画上几个点?(5)几只小蝴蝶?用几个点表示呢?(6)小鸟有几只?能够用数字几来表示?画上几个点?(7)哪个物体用7来表示?(8)哪个物体用8来表示?(9)球有几只?用几个点来表示?什么缘故?(10)哪个物体用10来表示?4、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慧,能看图按顺序说出那个图里面有哪些物体,还能细心地数出第个物体有几个,有几个,就用几个点来表示。
这确实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一数(板书课题)三、练习1、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想数哪些物体呢?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个窗户?你还想数什么?2、看图数数,并用点来表示。
(补充)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进展的障碍。
许多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可怕: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那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排除幼儿恐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自由自在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适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3单元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新生是刚从幼儿园里出来的,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不论从学习环境或者说是行为习惯来说都是这样的。
始业教育是孩子进入学校的一个好的开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解决了。
因此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开始的确是很重要的。
一(1)班49人、一(2)班50人。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3单元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浦阳一小刘秀翠2008.8.28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新生是刚从幼儿园里出来的,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不论从学习环境或者说是行为习惯来说都是这样的。
始业教育是孩子进入学校的一个好的开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巳经是一个小学生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解决了。
因此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开始的确是很重要的。
一(1)班49人、一(2)班50人。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l、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优质教案设计范文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教师带大家到小红家去玩,我们先去她们家的客厅看一看吧。
二、新课1、出示客厅图。
同学们看一看,小红家的客厅里有些什么呢?互相说说。
汇报。
2、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比谁怎么样?前面的吸管比后面的吸管怎么样?黄裙子比蓝裙子怎么样?前面的杯子比后面的杯子怎么样?蓝花比红花长得怎么样?3、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不一样长的和不一样高的,那我怎么样表示它们的长短或高矮呢?我们来看看白菜和茄子是怎么样说的?(师读题目要求)先来看两根吸管,长的画勾,短的画圈。
第一根下面的方框里画什么?第二根吸管下面的方框里画什么?(师边说,生边画)下面的三个你们会自己比一比,画一画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汇报,核对。
4、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三、练习(想想做做1-4)小朋友刚刚表现得真好,小红想再请你们帮助她比一比,你们愿意吗?1、第1题。
哪个人高?指名说。
为什么不是一样高呢?在高的下面画勾,矮的下面要不要画勾?学生自己画在书上。
核对。
指出:我们要向扎辫子的女孩学习,关心、帮助残疾人。
2、第2题。
看图,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在近路旁边画勾。
自己画在书上。
核对,为什么远的路旁不用画?指出:两个地方之间,直的路比拟近。
3、第3题。
哪棵树的影子长?怎么看出来的?在影子长的下面画勾。
核对。
4、第4题。
比比下面动物的高矮,在最高的下面画勾,最矮的下面画圈。
学生自己画一画,核对。
为什么有一个什么也不画?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一比,主要学习了比高矮和比长短(板书课题)小朋友们你们学会了什么?五、课后记一、导入昨天我们去小红家的客厅里参观,通过比拟发现了许多长短不一,高矮不一的东西。
今天我们去小红家的厨房看看吧。
二、新课1、出示厨房图同学们看一看,小红家的厨房里有些什么呢?互相说说。
汇报。
2、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比谁怎么样?白碗比蓝碗大,还是小?你怎么知道的?(看)草莓比苹果大还是小?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看)辣椒比胡萝卜轻还是重?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手掂)胡萝卜和土豆比谁轻谁重?假设看不出来,用手又掂得不准确,还可以用支架来比一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7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数字4和数字5的大小关系;2.让学生掌握数字4和数字5的写法以及认读;3.让学生能够用手指或者其他东西(如人字形)来表示数字4和数字5;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明确数字4和数字5的大小关系;2.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4和数字5的写法以及认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回顾前面学习的数字,如数字1、数字2和数字3,让学生对数字的基本认知有一个温习。
2. 学习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数字4和数字5的数量和形状;2.让学生模仿老师用手指或者其他东西表示数字4和数字5;3.让学生认读数字4和数字5,并可以将数字4和数字5写在黑板上;4.引导学生思考数字4和数字5的大小关系,让学生通过分类来区分它们的大小。
3. 总结归纳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通过数目比大小游戏让学生巩固数字4和数字5的大小关系。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用书写练习册来书写数字4和数字5;2.让学生通过数目比大小游戏来巩固数字4和数字5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数字4和数字5的基本认知,可以用手指或者其他东西来表示,并知道数字4和数字5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游戏、练习书写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调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最后,本节课的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数字4和数字5的基本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3单元教案2、(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实践应用1、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2、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1、(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1)学生观察,(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第三课时轻重(比轻重)一、教学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并且得到体验;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二、教学流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情景创设1、指导学生观察情景图(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引出课题。
题探究1、掂一掂,1、请学生拿数学数和铅笔盒掂一掂,哪个重,哪个轻。
实践应用书上练习认为哪个重画“o”,哪个轻画“×”重点第4题,不要求所有学生会做。
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第一网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一课时有几枝铅笔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让学生建立起加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法算式;2、初步培养学生的加法计算技能,掌握计算结果在5以内的加法教学重点:加法意义的理解,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教学流程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情景创设1、先让学生观察表演,出示2支铅笔,又来3支铅笔,一个几支铅笔?(发给学生学具)1、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问题探究1、说一说,摆的意义。
刚才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加法来表示。
板书:加法2、认识加号谁能说说算式中2指什么?3指什么?5指什么?1、说一说,摆的意义。
认识加法2、2+3=5,讲解算式的读法及加号的含义:表示合并、合起来的意思体感悟1.摆一摆,自主探索(看着学具棒)1、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实践应用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算式,说一说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22页摆一摆2、根据图意说一说,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二三单元 1 / 771 / 77 寨岗镇中心小学单元备课记录表
时 间 2016年9月6日 地 点 教师办公室 年 级 一年级 科 目 数学
主 持 人 潘小燕 记录人 主备人 潘小燕 缺席人
参加人员 潘小燕 曾素珍
备课单元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备 课 内 容
1、本单元的知识点: 1、初步感受数学及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及序数的含义。
2、本单元需要完成的实验或重大活动: 1、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二三单元 2 / 772 / 77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3、本单元应渗透的思想方法: 1、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本单元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2、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连南县寨岗镇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学校:寨岗中心小学 班级: 一年级 执教者: 潘小燕
单元训练重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实物的顺序,并能认、读、写0~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可爱的校园 教材分析(简1. 10以内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二三单元 3 / 773 / 77 要)
教学目标 1、知识: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 能力: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1)、使学生体验及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及意识,尊重及欣赏他人。(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数数,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有序的观察图,数数手口一致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探索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投影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