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防范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28.47 KB
- 文档页数:3
眼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眼科护理是医院护理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和发生,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带来风险和危害。
因此,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和预防这些不安全因素,以确保眼科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不安全因素分析
1. 环境因素:眼科手术室的环境因素可能会对护理人员产生影响,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气味刺激、光线太弱或太强等。
2. 技术因素:眼科手术室中的高技术操作可能会对护理人员带来一定的危险,例如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消毒、医用设备的维护保养等。
3. 人员因素: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经验对眼科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等。
4. 组织管理因素:医疗机构对眼科护理的规划、管理和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对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带来风险和危害。
二、防范对策
1. 环境因素防范:保持手术室的温度适宜、空气洁净、氧气气体符合规定等,确保手术室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技术因素防范: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严格按照医院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消毒和器械维护保养等工作。
总之,眼科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积极分析和预防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和发生,以确保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眼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眼科护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患者的视力健康,因此必须保证护理的安全性。
然而,在眼科护理中仍可能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需要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一、不安全因素分析1. 患者的身体状态:患者的身体状况对眼科护理的安全性有直接影响。
患者可能患有其他疾病或正在进行某种药物治疗,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2. 护理操作不规范:眼科护理需要非常细致和精确,护理人员必须遵循规范的操作步骤。
如果护理过程中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感染等不良后果。
3. 设备不合格:在眼科护理中,许多设备都是必需的。
如果这些设备不符合安全标准,就可能会导致患者的伤害。
4. 环境不卫生:眼部是一个特殊的器官,非常容易感染。
如果环境不干净、卫生不达标,就容易导致患者的感染和疾病传播。
二、预防对策1. 加强护理工作者的培训:护理工作者必须接受规范的培训,从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标准。
同时,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的护理理论和技术,以保证自身的专业水平。
2. 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眼科护理涉及到眼部感染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包括消毒设备、定期清洁卫生、使用一次性用品、在患者之间隔离等。
3. 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眼科护理的安全性。
这些设备和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防止操作不规范和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4.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是预防眼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关键措施。
通过质量管理,可以对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估,及时识别和解决问题。
总之,眼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全性。
护理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并加强质量管理。
同时,必须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眼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眼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指的是可能对患者和护理人员产生危害的各种情况和因素。
了解并分析这些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眼科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对策。
1. 护理环境不安全:不安全因素:护理环境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以及存在的危险物品和不良护理设备。
防范对策:定期进行护理环境的清洁消毒,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燥;配备好的防护用品,定期检查和更换不良护理设备。
2. 药物误用:不安全因素:医护人员在给患者使用眼科药物过程中的误用或错误剂量。
防范对策:医护人员应持有效的药品知识,正确掌握不同用药方式和剂量,并在给药前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和用药清单,避免发生错误。
3. 手术操作不当:不安全因素:手术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或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术后感染等后果。
防范对策: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手术操作培训和考核,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范进行,做好手术前后的消毒和隔离措施。
4. 患者护理不当:不安全因素:由于患者自身情况或病因等原因,容易对护理人员和自身产生危害。
防范对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危险。
5. 患者伤害风险:不安全因素:患者眼部受伤、手术后、护理期间容易发生的出血、感染、角膜根溃疡等并发症。
防范对策: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疾病的发展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做好眼部伤口和术后切口的清洁和消毒,并确保患者按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
6. 不合理的使用护理器材:不安全因素:使用不合适或损坏的护理器材可能对患者的眼部产生危害。
防范对策:定期检查和维护护理器材的完好性,更换损坏的器材,并确保正确使用和操作。
7. 资源不足:不安全因素:医疗机构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无法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
防范对策:医疗机构应加强资源的统筹和管理,合理分配和调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护理过程不受影响。
浅析安全视角下眼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眼科住院患者由于病情的特殊性质,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包括感染、误吸、坠床等。
因此,在护理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一、护理风险分析1. 感染风险眼科住院患者由于病情的特殊性质,容易引起感染。
在手术后,眼球会受到外界的刺激,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导致患者感染。
在病房内,护理人员容易带入细菌等微生物,影响患者的健康。
2. 误吸风险由于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卧床休息,出现呕吐等情况时,容易误吸,导致窒息等危险。
3. 坠床风险由于患者的病情,需要在床上长时间休息,因此,患者容易感到无聊,需要起床活动。
但如果患者身体不适,或者没有及时呼唤护理人员帮助,容易发生坠床等不良事件。
二、护理防范措施① 严格执行手卫生:对于每个病人,每次护理前都要进行洗手,尤其是手术后的护理,更要做好手卫生。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手的清洁,禁止带手套的手擦拭口罩、擤鼻涕等行为。
② 科学调配护理用品:为了减少患者感染的可能,应选用规范的护理用品,例如医用棉签、医用消毒液等。
护理用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及量使用。
③ 做好环境清洁:每天对病房进行基本清洁,将病床、床单、被罩等护理用品进行清洁消毒,防止有细菌残留。
① 将患者随时转移到侧卧位:当发生呕吐等情况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将患者转移到侧卧位,防止误吸。
② 减少口腔分泌物:适当进行口腔护理,可以减少口腔分泌物,降低误吸的风险。
③ 床头提高:将床头提高30度左右,有助于减少误吸。
① 减少患者起床的需求:在患者的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其在床上的不适感,例如给予按摩、让患者听音乐等活动,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
② 预防意外坠床:注意病床的高低,禁止患者单独爬跨护栏。
③ 明确责任:划分好护理人员的责任范围,做好交接班的工作,以防止漏诊忽视。
三、结语护理中的安全风险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方面。
眼科高龄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龄患者在眼科疾病治疗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眼科高龄住院患者由于生理机能下降、身体虚弱等因素,其安全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高龄患者在眼科住院期间能够得到全面、贴心的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下面将就眼科高龄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进行详细探讨。
一、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1. 生理风险评估对眼科高龄住院患者进行生理风险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高龄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血管、呼吸系统、肾功能等多方面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生理风险。
针对生理风险,医护人员需要制定干预措施,比如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加强心理疏导、控制饮食等。
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作,明确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包括室内外的安全风险、感染风险、物品管理等方面。
因为高龄患者的行动能力弱,对危险的判断力较差,摔倒、滑倒等意外可能性较大。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周围环境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干预,比如增加扶手、安装防滑垫、移除易摔倒的障碍物等。
感染风险方面,眼科高龄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受到感染。
在手术后特别需要加强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洗手、戴手套等感染控制措施。
在物品管理方面,需要对患者的个人用品和环境中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清洁,确保使用的物品符合卫生标准,避免因为物品管理不善而导致患者感染或其他意外。
二、护理技巧与方法1. 接触病房护理金鹰彩票登陆因老年患者多有基础性疾病,加之手术、住院等环境影响,易诱发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谵妄、幻觉。
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创造舒适的环境、提供安全感、进行心理护理等。
对于无意识患者,应定期翻身,保持其口腔清洁,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 饮食护理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关注老年患者的饮食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眼科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干预措施1.感染:眼科工作环境中常常有各种细菌和病毒存在,因此感染是一个常见的安全问题。
感染可能源自患者或者传播给患者,如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手术器械、不洁的眼镜和治疗设备等。
干预措施:-倡导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员工应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使用洁净的眼镜、治疗设备和器械;-确保手术室或处理眼科器械的区域干净和消毒;-动态监测病菌的流行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所有的预防措施都在实施中,如洗手液和消毒剂的使用。
2.损伤:干预措施:-培训医护人员正确的使用手术工具和器械的技术;-确保工具和器械在使用前和使用后消毒和维护;-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护目镜;-动态监测手术器械和工具的状态,及时更换损坏或失效的设备。
3.误用药物:眼科护理中常常使用药物,而误用药物可能导致药物过敏、药物过量或不良反应等问题。
干预措施:-确认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情况,并将其记录在病历中;-仔细阅读和理解药物说明书,确保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撤销过期的药物,避免使用过期药物;-使用正确的给药途径,如滴眼药水时要求患者仰头,用力下眼袋;-做好药品管理,避免混淆和交换药物。
4.药物过敏:眼科护理中使用的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和眼睛疼痛等。
干预措施:-检查患者的过敏史,并在病历中做好记录;-在使用新的药物之前,进行皮试以确定患者对该药物的过敏情况;-监测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疹、呼吸困难等,及时采取措施;-提供紧急情况下的过敏反应治疗措施,如药物和急救设备。
总结:在眼科工作中,护理安全问题包括感染、损伤、误用药物和药物过敏等。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如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正确使用和消毒手术器械、使用正确的给药途径和剂量、针对患者的过敏史进行皮试等。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眼科工作中的安全问题,保障患者的健康。
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摘要】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是眼科手术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如手术器械消毒不到位、手术室环境清洁不足以及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
这些问题给患者的手术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为了加强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应该加强手术器械消毒管理,定期清洁消毒手术室环境,并规范医护人员操作流程。
这些防范措施将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医疗机构也应该加强对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的监管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每一位患者在手术中都能得到最好的保障和照顾。
【关键词】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手术器械、消毒、环境清洁、操作规范、医护人员、管理、定期清洁、规范操作流程。
1. 引言1.1 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眼科手术室是一个重要的医疗环境,但其护理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需要引起重视。
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手术器械消毒不到位、手术室环境清洁不足以及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隐患可能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风险。
为了保障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对策。
加强手术器械消毒管理,确保器械经过严格消毒后再投入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定期清洁消毒手术室环境,保持手术室的整洁和卫生,减少细菌的滋生。
规范医护人员操作流程,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操作规范、专业,减少操作失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水平,降低患者的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治疗环境。
2. 正文2.1 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手术室内存在的细菌和病毒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手术室是一个高度密闭的环境,容易造成空气和物品的交叉感染。
尤其是在眼科手术中,对于眼部的感染风险更是不能忽视。
如果手术室内的消毒工作不到位,就会给患者的手术和康复带来很大的风险。
手术器械消毒不到位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一些手术器械可能因为清洁不彻底或者消毒不当而残留细菌,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对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及防范对策标签:眼科护理;风险;防范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医院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又由于眼科疾病的特殊性,眼科护理工作的护理风险也增大,分析眼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对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和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尤为重要,眼的结构精细,即使轻微的损伤都能引起视力减退,甚至视力丧失,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关注病人安全,共创医患双赢的局面,成为现代医疗服务模式所追求的目标。
1眼科护理风险及其原因分析1.1专科疾病因素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均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野缩小、对比度降低、暗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术眼敷料包扎患者行动不便,术后由于长时间卧床,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使眼科患者发生跌倒、碰伤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性增高。
眼科手术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或小儿,护士多为眼科专科护士,对患者全身病情估计不足,解决问题的经验不够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2治疗、护理水平不过硬眼科是一门专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整个操作都要比较轻柔,当护士业务不熟悉,技术操作不熟练,动作粗暴或不能熟练掌握进针深浅度,如球后旁注射等,可导致眼球破裂,眼底出血等。
1.3 护士责任心不强在执行医嘱时有误,没有认真核对医嘱,如:打错针、发错药,发生眼别错误,出现眼部上药差错,如:青光眼病人点错阿托品是严重差错,可能给病人造成严重的损害,手术前没有再次确认病人及眼别,发生术眼错误,后果不堪设想。
1.4 暗室问题暗室是眼科患者接受检查的主要场所,室内光线暗淡,贵重光学仪器多,容易引起碰撞,不仅容易损坏光学仪器,还威胁着患者的人身安全。
曾经有过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暗室内碰伤,导致前臂骨折的事例。
1.5 服药安全问题由于眼科老年患者居多,服药种类也多,在服药过程中易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误吸等安全隐患,有研究表明,54%老年住院患者曾发生过忘记服药,25%患者曾有不能按时服药的现象,28%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曾发生丢失,撒落药物的现象,47%老年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曾发生过呛咳。
眼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目的为了提高眼科护理人员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认识,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防护。
方法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并做好相应防护措施。
结果实现防护措施后,有效降低了护理安全隐患,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结论给予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和护理人员安全隐患的防范是避免护患纠纷发生的有效方法。
标签:眼科住院患者;安全隐患;防护措施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机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
眼科患者由于眼部疾病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患者的依从性下降,易发生各种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对于这一特殊的人群,要着重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找影响安全的因素,力求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采取强有力的防护措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眼科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1.1患者自身因素1.1.1自理能力差由于患者眼部疾患或病情需要进行眼睛遮盖包扎,造成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下降,易发生跌倒和撞伤。
1.1.2依从性差某些患者存在久病成医的思想,自己私自服用药物,不配合检查、治疗及手术,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生意外。
1.1.3生理机能下降眼科患者大多数为老人,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机体功能障碍,思维紊乱,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感觉迟钝,视力下降及疾病迁延等[1]。
1.2环境因素患者入院后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不适应,容易发生意外。
如病房光线不足、无夜光灯、无呼叫器、病房高度不合适、无床档、通道有障碍物及走廊、厕所没有安全扶手,厕所未安装防滑垫,诊查椅无靠背等都可以使患者发生意外。
1.3护理人员因素1.3.1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病区内患者大多数视力障碍、行动不便、护理操作多、治疗任务重。
在病区患者多,工作量加大时,护理人员负荷加重,易出现安全问题。
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防范对策
摘要】 目的:探讨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防范对策。方法:分析眼科住院
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论:通过分析,总
结并实施护理措施,对保障住院患者安全,提供优质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眼科住院患者 护理安全管理 防范对策
1 导言
安全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
键环节,是控制和消化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由于
眼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多数人视力障碍、年老、全身性疾病病情复杂、
外伤情绪激动等因素,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误食、磕碰、烫伤等意外的
机会高于其他科室患者。因此,我们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影响护理安全的不安全
因素进行分析,对隐患提出改进及防范措施,采取人文关怀及安全防护,提高本
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
2 眼科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2.1 专科疾病因素
眼科多数患者视力下降、视野减小、暗适应能力下降、术眼或患眼敷料包扎
等原因,造成患者行动不便,发生跌倒、碰撞、误食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性增高。
2.2 跌倒
根据对50例患者的随访调查,约80%以上的眼科患者视力存在不同程度障碍。
由于病区地面光滑、潮湿、有障碍物,或者病房内、过道内障碍较多、俯卧时间
过长等因素,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50例患者的随访调查中,因患者术后
卧床时间长、特殊体位等原因,在起身时容易发生跌倒或坠床的有5例,约占
10%。
2.3 误食
对于一些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等患者,因视力障碍发生误食的较多。误食
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由于患者视力下降、年老记忆力减
退等因素,在服药过程中漏服、错服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住院患者的服药安全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4 眼科护理人员缺乏严重
眼科护理人员总人数明显比国家规定的标准要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医院对
这方面的不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护理工作较为辛苦,责任又重大,地位和待
遇都不高,导致了护理人员流失的现象常有发生。而本次所说的眼科护理人员的
缺乏并不仅仅是指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也包括对其管理制度上的不够完善,护士
本身的综合素质也不高,很多都是一些低学历低年资的护士人员,他们的自我保
护意识不强,法律常识也淡薄,还缺乏相关的对应专业知识。更缺乏面对眼科患
者的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缺少预见性,处理事件的应急能力也不够强。在现
实的操作中,患者在住院期间也会存在又多重疾病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了许多
专业上的医疗情况。
2.5 环境因素
眼科少不了会有眼部的检查,有许多精细的检查都需要经过检验镜和裂隙在
暗室里来进行,那么暗室自然就成为眼科检查的一个必不可少重要环境。暗室里
的光线相对较差,更何况眼科疾病患者又有着视力障碍,对所处的环境也极为陌
生,在对这样的环境还没有完全熟悉和适应的情况下就开始检查,极其容易出现
碰伤、磕伤,摔跤的现象。有些医院并没有采用防滑地板,若是地面太过光滑和
潮湿,或过道的障碍物太多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因为摔倒而发生骨折的情
况。
3 防范对策
3.1 规范护理操作,强化风险预见性
为了预防没有必要出现的眼科护理中患者眼部损伤的现象,就需要在护理的
操作中严格遵守:准、稳、轻的三字原则,还要经常对操作水平不同及资深的护
理人员实行考核,只有考核过关后才能去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这样就能预防对
患者造成的不适感和结膜上的损伤。
3.2 建立安全的住院环境
暗室内仪器及物品摆放位置固定,检查时专人陪伴并做好搀扶工作,协助患
者摆好体位。病房地面干燥清洁无障碍物,床头桌椅暖茶壶摆放有序,位置相对
固定。鼓励患者使用床头寻呼装置,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对年老体弱、行动不
便患者悬挂防摔倒、放坠床的明显标识,提醒护理人员及家属加强防护,防止患
者摔倒碰伤或烫伤。暗室内仪器及物品摆放位置固定,并安排护士在暗室内搀扶
患者,有效地帮助医生完成检查,在搀扶患者的时候,我们与患者面对面,护士
的双手拉起患者的双手,患者向前走,护士退行,让患者不再有踩空的感觉到检
查台前先让患者扶住凳子再协助其坐稳;然后一手扶住患者的头后,林一手扶住
前额,慢慢向前移,平稳地将下巴放在支架上,前额贴近额头架,检查时嘱其不
要变动头位和体味,以免仪器碰伤。
3.3 加强病房巡视工作,及時消除事故隐患
视力严重低下、高龄神志障碍患者要求家属陪护,以便给予生活照顾。同时,
应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给予帮助解决。按时监测血压血糖变化,鼓
励病人表达出内心感受,有困难和疑问及时提出,消除不良情绪对疾病影响。
3.4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在科内营造学习氛围,每天利用晨会时间,学习一种疾病的简单疾病知识护
理及注意事项。或者报告一个病例,通过讨论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力及专业
技能。同时,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及法律意识,使其高度重视危及患者的不安全
因素及隐患,提高其责任感及消除不安全因素的能力,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3.5 自动并认真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要加强风险的管理,首先就要先做到健全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组织护理风
险管理的小组,对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和有可能会出现的其他风险事故制定和计
划处应急的预防方案来增强练习。不断增加眼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技术,
重点观察并细心护理高风险的老年患者和小二患者,若老年患者患有两种以上的
慢性病,其意外风险的发生率就比较高,而危险性也就更加的大,其中以心血管
疾病最为常见。因此在对老年患者护理是一定要高度重视,最好是能安排家属在
旁照顾和陪伴,于家属做好沟通,对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及时告知,健全签字制
度,并耐心做好对家属的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加强陪护和防止发生意外。
4 结论
综上可知,疾病的特殊性是眼科发生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定制完善的护理实施,重视每一个护理细节,实行优质化服务,健康宣教
安全教育到位,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优质高效的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保
证患者的有效治疗及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尹丽媚.眼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11:62-63.
[2]赵建芳.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1,08:
118-119.
[3]曹亚.眼科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管理[J].南通医学院学报,2014,03:
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