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0)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系统专业知识和较高理论素养,具备必要实践技能的综合性理论研究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造性研究精神,熟悉本学科发展现状及动态,学有所长,能够胜任中国文学、语言学各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努力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拓宽学术视野。
3、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听、读、译的能力。
能够直接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较好使用外文信息进行科研工作。
二、研究方向050101文艺学深入探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重要的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看法。
并能根据自己的文学理论观念,对不同的文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评判、吸收和运用。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过对汉语及其辅助性工具汉字从微观到宏观、从共时到历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了解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总结其中的发展演变规律,探究它们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在继承中国传统语言训诂学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汉语和汉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的独立学科,目的是通过对汉语和汉字从微观到宏观、从共时到历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了解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总结其中的发展演变规律。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富的内涵,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熔铸其里,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渗透其中。
本方向立足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等的分析,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各时期发展规律及其创作成就。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
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追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帮助人们反思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在特殊的审美感受中得到启迪和鼓舞。
中国古典文献学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专业代码:050104)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简介】中国古典文献学为校重点学科。
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导2人、硕导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
经多年建设,本学科已形成敦煌文献研究、浙东学术文献研究、传世文献研究、出土文献研究等富有独特专业与地方优势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6项,国家古委会重点项目2项。
整理研究出版的大型图书有多种,其中张涌泉教授主编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11册)及黄灵庚教授主编的《吕祖谦全集》(16卷)分别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与提名奖。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身心健康。
2.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专门人才。
3.要求学生学好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形成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二、学习年限本专业学制为3年(前3学期完成学位公共课、学科平台课、学位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导师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必修环节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等工作,后3学期撰写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简介1敦煌文献研究Research on Dunhuang Documents包括敦煌文献的全面整理与研究、汉语俗字研究、佛经文献研究。
2出土文献研究Research on Unearthed Documents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其古文字的整理与研究。
3传世文献研究Research on Ancient Books传统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包括文学文献与小学文献。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年开始正式招生。
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较而言,本专业更侧重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包括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等。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中国古代史(断代史)研究的能力。
具体是:()具有阅读古籍并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能够利用史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基本能力;()为攻读博士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史学基础。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特别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专业性和理论性著作、论文,掌握国内外前沿研究动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素养。
就业目标:可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及党政事业等工作,或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硕士四、研究方向:. 秦汉史. 隋唐五代史(含敦煌学). 清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学分(公共必修课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学分)、选修课不少于学分、实践调查学分。
六、培养方式按高等学校有关研究生教学计划进行。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一方面按照国家其他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培养,同时考虑到民族院校的特点,本专业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但有关古代的民族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为此,本专业结合学校的特点,在民族史的学习和研究上较其他高校历史系为多;必要时,学生有可能选修一门或以上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对于研究民族史将有更大的作用。
七、论文撰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万字。
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概要欢迎您了解我们的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此方案旨在为广大热爱语文学科、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子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
在这里您将全面提升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深度掌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教学方法。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教学又懂科研的复合型人才,既注重知识的深度,又注重教学的实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纷呈的培养方案吧!1. 背景介绍(当前教育趋势及社会对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需求)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我们对于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背景。
放眼当前的教育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全社会都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不仅仅是学校需要更多优秀的语文老师来教授学生,社会各界也需要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来推动文化创新、传播和教育工作的发展。
2. 培养目标(明确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意义)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既懂教育又懂语文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不仅希望你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期待你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大放异彩。
知识掌握:我们希望你们能熟练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理论等。
除此之外也希望你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教授学生。
教育技能:你们不仅要学会学术研究,更要掌握实际教学的技能。
我们期望你们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能力。
教育情怀:我们希望你们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
你们需要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和塑造未来。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1)(2017年修订)一、培养目标(一)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
(二)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一)文艺学(文艺理论、文艺美学、音乐评论)(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域外汉籍语言研究)(三)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
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一)在学院统一组织下,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指导教师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三)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注重对研究生独立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学习主要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调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着重培养研究生自我更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正确判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华师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要求: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专门人才,要求掌握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
2.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接受相关专业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及计算机运用的能力。
4.学位获得者可在高等院校或中学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在相关的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要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研究方向1.文艺学(1)文学批评该研究方向为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主要研究文学批评的性质、方法,同时关注当代文学批评前沿理论,并力求将理论研究成果向批评实践转化。
(2)文学基础理论该研究方向是文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的本质、起源、审美特征、流派、思潮、风格、创作、欣赏、批评、体裁、语言等等文学基础理论问题。
(3)美学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美学的对象、美感、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审美教育等美学原理探索问题,还研究西方美学史和东方美学史问题、影视美学理论。
(4)马克思主义文论该研究方向是华中师大文艺学的特色之一,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问题。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热受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情操高尚,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敬业和献身精神,善于团结合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古代史专业人才;并力求培养通史型的人才。
1.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一定的创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深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学术动态,学术思想活跃,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专业A:中国古代史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l)先秦史(2)秦汉史(3)魏晋南北朝史(4)隋唐五代史(5)宋元史(6)明清史(7)西北民族史(8)中外关系史(9)历史地理与地名学(10)江南区域史(11)南京城市史B:中国思想史(A、B两专业专业课基本相通)C:中国近现代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近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l)晚清史(2)中华民国史(3)当代中国研究(4)当代台湾研究(5)中国近现代社会史(6)中国近现代经济史(7)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8)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9)中国现代化研究(10)南京大屠杀史研究D:边疆学是综合研究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地关系、与境外毗邻人群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状况的跨专业学科,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传统作为主干,研究中国疆域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互动;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及人地关系等等;中国边疆治理问题;中国边疆地区与境外毗邻人群及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中国海上疆域问题等等。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招生) 一、学科方向
. 文艺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汉语言文字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海外华人文学
海外华语及华文教案
二、学制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年
三、课程设置
说明:)表格中最后一栏用于说明该门课适合哪一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修读;)对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有特别要求的,可以单独列出说明。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条左右)
(七)方向
(八)方向
. 顺庆《比较文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黄汉平编著《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吴晓东主编《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世君《外国文学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 .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 . , .
、方向参照华文学院安排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会主席、副主席(签名):
学院主管院领导(签名)。
中国语言文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501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涵盖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六个二级学科。
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与外国语学院联合申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获得成功,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方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
学科还具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纪实文学研究中心等。
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
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6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论文350 篇,其中CSSCI 论文106篇。
二、培养目标掌握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分析、综合、思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能全面把握中外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文学或语言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成为能够独立从事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或语言学研究与教学,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或其他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学制与培养方式1.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至4年2.学分要求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录说明:1、中国古代文学;2、中国现当代文学;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4、文艺学;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注:跨学科报考的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骨干课程2门六必修环节及要求1、学术活动(2学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参加六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应进行学术报告1次以上。
每次学术活动要撰写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要求将有关的书面材料交导师签字认可。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1)适用专业:050101文艺学、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Z1对外汉语、0501Z2语文教育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术后备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2.掌握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3.具有在高等院校或中学独立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学术交流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文艺学文艺美学、文艺批评、西方文论、文学创作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叙事学及小说理论、西方文学美学关键词(双语课)。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3.汉语言文字学汉字研究、汉语史研究、古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句法语义研究、汉语篇章语义研究。
4.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
5.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中国现当代各体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儿童文学研究。
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
7.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8.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语文教学与反思、语文教师教育。
三、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为三年,学习年限为两年半到四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记6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中国语言文学是以探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哲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文学院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继续拓宽和加深学生基础知识,同时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明确并加强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的系统训练,掌握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必要技巧,使学生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动态,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创新和分析能力。
3.能完成具有一定新意并符合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成熟的心理素质。
就业目标: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方式-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1.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在配合导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2.在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研讨班、专题报告或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课外读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主要由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目的是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根据专业和培养计划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在必要情况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或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5.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每一名学生的总学分30-32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研究生须修读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古代史学知识
与见解,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文化、社会、历史学研究、理论研究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和构建具体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
及研究方法体系,并能够参与在历史研究、文史学会研究、历史教学和历
史文献出版中的实践活动的博士研究人才。
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范围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范围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学科、历史文化学科
等相关学科进行的研究生培养,具体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学、中国历史城
市学、中国古代宗教学、中国古代社会学、中国古代经济学、中国古代文
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料研究等。
(一)学习课程
1、古代史学基础课程:包括历史学与史学史、《史记》研究、古代
社会学、中国历史地理学、古代史文献学、古代史社会发展史、中国古代
史料研究等。
2、古代史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宗教史、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社会史等。
3、研究方法论课程: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史
研究方法、中国古代史料研究方法、古籍整理、编纂、论著写作等。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ostgraduate Programm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内招)一、学科方向1. 050101 文艺学Art and Literature2.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3.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Chinese Philology4.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s5.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6.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7. 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Minority Groups8.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9. 0501Z1海外华人文学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10.0501Z2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11. 99j1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学Advanced Secretaries and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s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5年,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有特别要求的,可以单独列出说明。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
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较而言,本专业更侧重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包括历有较大影响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等。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中国古代史(断代史)研究的能力。
具体是:(1)具有阅读古籍并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2)能够利用史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3)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基本能力;(4)为攻读博士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史学基础。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特别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专业性和理论性著作、论文,掌握国内外前沿研究动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素养。
就业目标:可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及党政事业等工作,或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 秦汉史2. 隋唐五代史(含敦煌学)3. 清史4. 中国古代经济史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按高等学校有关研究生教学计划进行。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一方面按照国家其他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培养,同时考虑到民族院校的特点,本专业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但有关古代的民族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为此,本专业结合学校的特点,在民族史的学习和研究上较其他高校历史系为多;必要时,学生有可能选修一门或以上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对于研究民族史将有更大的作用。
七、论文撰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招生)Postgraduate Programm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一、学科方向1. 050101 文艺学Art and Literature2.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3.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Chinese Philology4.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s5.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6.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7. 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Minority Groups8.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9. 0501Z1海外华人文学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10.0501Z2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二、学制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非学位课程10-12学分。
说明:1)表格中最后一栏用于说明该门课适合哪一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修读;2)对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有特别要求的,可以单独列出说明。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方向1(七)方向7(八)方向81.顺庆《比较文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
2.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XX。
中国语言文学培养方案中国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国语言文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国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1. 语言基础课程: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学、语法学等,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文学理论与批评课程: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能力和审美素养。
3. 文学作品选读课程:选取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4. 中国文化与历史课程: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5. 创作与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写作训练。
二、实践教学1. 语言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 文学创作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写作工作坊等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文学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 学术研究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三、师资队伍建设1. 高水平教师:聘请国内外知名的语言文学专家担任教授和讲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
2. 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提升教学水平。
3. 师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修、教学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学生培养1. 学术指导与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 实习实训机会:与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能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
3. 学术竞赛与奖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并设立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通过以上的中国语言文学培养方案,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广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的中国语言文学人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50105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传统的重点学科,许多著名的学者曾在本学科点工作。1978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专业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成果丰硕。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古代文学学科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包括近代)四个研究方向,并由此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阵营。本学科在这几个研究方向均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学术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并赢得了全国同行的好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籍整理及其它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一门外国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面,要求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简介 1 先秦两汉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秦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楚辞、秦汉诗赋等。
2 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魏晋玄学与文学、六朝骈文、格律诗的形成、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唐代古文运动、词的产生、唐传奇。
3 宋元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宋词、宋诗、宋文及元代杂剧、散曲和元代诗文等。
4 元明清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元曲、明清戏曲、明清小说、明清诗文流派和中国近代文学。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为37学分。其中: 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中任选2门,4学分。 3、指定选修课课程6门,12学分。 4、任意选修课课程任选2门,4学分。 5、教学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6、凡以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三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六、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生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教学实践的形式以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为主,同时包括协助主讲教师辅导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指导论文写作等。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4周左右,应至少完成8个课时的工作。教学实践完成后,学生填写《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送导师签字后,交院研究生秘书老师存档,方可获得教学实践的1学分。
七、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的形式主要为:搜集资料和参加学术会议。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进行,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调研工作之前,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八、学位论文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在读期间应有1-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5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选题必须在本学科中前人没有或很少涉及而又有一定研究意义与价值的学术范围内。 (2)选题如果在前人已有许多重大成果的学术范围内,则必须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 (3)论文立论必须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全部成果的基础上。 (4)论文必须达到相应的理论高度。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2、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十、其它 1、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 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2、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四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5、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基本阅读书目 1、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85年 6、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 1983年 7、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0、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1、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2、谢灵运撰、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14、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5、钟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6、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 17、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18、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9、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20、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21、苏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 22、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 24、周邦彦:《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 25、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6、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 27、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28、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29、关汉卿:《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30、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2、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3、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34、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5、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36、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7、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8、章学诚撰、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3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任课教师
一 级 学 位 课 学位 公共课 (A类课) 107105010004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文学) 34 2 2 孙文宪、胡亚敏 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4 2 1 理论课部 0003 第一外国语 136 5 1+2 公外系
学位 专业课 (A类课) 107105010001 国学典籍 51 3 1 张三夕等 107105010002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 51 3 1 胡亚敏、孙文
宪
二级学位课 通 选 课 (B类课) 107105010005 文学理论与批评专题研究(通选) 34 2 2 孙文宪等 107105010006 现代逻辑与语言研究(通选) 34 2 1 刘云 107105010007 学术示范与论文写作(通选) 34 2 1 张岩泉 107105010008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34 2 1 王又平 107105010009 电视研究(通选) 34 2 2 彭涛
107105010010 海外汉学研究(通选) 34 2 2 林岩
107105010011 比较文学理论研究(通选) 34 2 2 胡亚敏
107105010012 影视理论专题(通选) 34 2 2 修倜
107105010013 文化研究导论(通选) 34 2 3 陈建宪
107105010014 外国经典作家作品选讲(通选) 34 2 2 聂珍钊等 指定选修课
专 业 课 (C类课) 107105010501 先秦文学研究 34 2 1 安敏 107105010502 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34 2 1 韩维志 107105010503 唐代诗歌研究 34 2 1
戴建业、余祖
坤 107105010504 唐宋词研究 34 2 2 汤江浩 、林岩
107105010505 元明清戏曲研究 34 2 2 王炜、谭邦和
107105010506 明清小说研究 34 2 2 王齐洲
任 意 选 修 课 (D类课)
107105010507 《诗经》研究 34 2 1 韩维志
107105010508 《左传》研究 34 2 2 安敏
107105010509 《庄子》研究 34 2 3 安敏
107105010515 陶渊明研究 34 2 2 戴建业
107105010518 《文心雕龙》研究 34 2 1 戴建业
107105010521 唐宋散文研究 34 2 2 余祖坤
107105010520 宋代诗歌研究 34 2 2 汤江浩
107105010523 宋代作家专题研究 34 2 3 林岩
107105010526 元曲研究 34 2 2 谭邦和
107105010528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34 2 1 谭邦和
107105010527 明清诗歌研究 34 2 3 王炜
107105010530 《水浒传》研究 34 2 3 王齐洲
107105010522 古代散文理论研究 34 2 3 余祖坤
107105010533 《西游记》研究 34 2 3 王齐洲
实践环节 00014 教学实践 1 3.4.5 00015 学术活动 1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