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州地铁站台的选型与尺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5
地铁站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地铁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地铁站台作为地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与施工对于乘客的安全与便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地铁站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首先,地铁站台的设计应考虑公共交通的特点和乘客的需求。
在地铁站台的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交通流量、乘客集中度、安全等因素。
首先,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交通需求,合理规划站台的长度和宽度,以能够容纳足够的乘客,同时避免拥堵和危险。
其次,考虑乘客的需求,在站台上设置足够的出入口,以提供便利的进出通道。
此外,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站台的护栏和防护设施,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其次,地铁站台的设计还需注重空间布局和乘客体验。
在地铁站台的设计中,应该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保证乘客的流动性和舒适性。
例如,在站台上设置指示牌和导向标志,以便乘客能够清晰地找到所需的出口和通道。
同时,在站台上设置座椅和遮阳设施,为乘客提供休息和避暑的场所。
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可以考虑添加艺术装饰,以增加站台的美观性和文化氛围。
另外,地铁站台工程的施工也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在地铁站台的施工中,需遵循严格的安全要求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乘客的安全。
首先,施工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测量、勘察、安全评估等,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可行性和施工质量。
其次,施工人员需要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例如,借助先进的钻机和起重设备,可以加快地铁站台的地基开挖和结构施工。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需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测,以及及时的安全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最后,在地铁站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还需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采用环保材料和设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例如,在工程设计中使用可再生材料,如可持续木材,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合理规划施工垃圾的处理和排放,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0 × 20 地铁站台宽度设计思考 1地铁客流特征分析 近年来针对地铁设计的客流分析主要以仿真设计为主,依据预测的设计客流以及客流特点模拟显示情况,并对已完成设计的车站进行校核。但由于该方法并不能从设计之初作为设计依据纳入设计文件中,且不能作为设计依据,实际效果有限。根据地铁车站功能特点,客流主要分为进站客流、出站客流、换乘上车客流以及换乘下车客流4类(后两类客流仅在换乘车站内出现)。上述4种客流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进站客流路径依次为:出入口―非付费区―进站闸机―付费区―下站台楼扶梯―站台候车,特点为均匀进入车站,对车站内的各个空间没有冲击效应,可视为静态客流进行分析(应按照人均0.5m2考虑)。出站客流路径与进站客流路径反向,特点为集中离开车站,会对站台、楼扶梯、出站闸机产生冲击,形成局部人流聚集,可视为动态客流进行分析(应按照动态客流的特点对其所需动态空间进行定 20 × 20
义)。换乘上车客流根据不同的换乘形式,客流路径不同,特点类似于出站客流,会对其通过的设施产生冲击效应,但由于换乘客流的引导特性强于出站客流,因此其对车站的冲击一方面要考虑换乘客流占上下行客流的比例,另一方面要考虑换乘方式。这里笔者认为能够及时吸纳列车运输能力的车站可视为静态客流,否则应按照动态客流进行考虑。详见图1、图2。之所以将客流分为静态客流和动态客流,主要在于静态客流对于空间的需求是恒定的,而动态客流其所需的疏散能力与空间成抛物线的关系,且其对空间有连续流动空间的要求。客流密度是以上无法形成有效的动态客流,即车站出现拥堵,疏散存在问题。 2静态侧站台和动态侧站台 (1)地铁站台宽度计算在地铁规范中,关于客流特征反映矛盾最突出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车站站台宽度计算上,也就是车站规模的控制方面。根据现行的地铁设计规范,站台宽度计算公式为岛式站台宽度:Bd=2b+nz+t侧式站台宽度:Bc=b+z+t 20 × 20
浅析有轨电车车站建筑设计发表时间:2018-08-06T14:00:55.0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作者:黄映雪[导读] 摘要:有轨电车是一种低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它的出现是对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补充。
广州有轨电车有限责任公司 510330 摘要:有轨电车是一种低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它的出现是对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补充。
有轨电车在实际建设中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论文从车站选址、站台形式选择、站亭设计、客流组织几个主要方面对有轨电车车站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有轨电车;车站选址;站台形式;站亭设计;客流组织引言有轨电车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不仅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而且其高效、环保、准时的特点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有轨电车的车站不仅是乘客乘降的场所,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车站设计可以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乘车环境。
1车站选址1.1 便捷性车站站位选址应紧密结合城市规划和有轨电车路网规划,以乘客使用的便捷性为主要设计目标,因地制宜,在客流量大、便于乘客乘降的地方设站,并方便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
同时,要根据客流需求,路口交通设施、合理布置乘客进出站位置,最大程度地保障乘客安全、方便、迅速地进、出车站。
1.2 合理性设置车站站位时应合理确定有轨电车的服务半径,可按500m 服务半径来考虑。
同时应妥善处理好与城市道路、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等之间的关系,减少施工期间对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响。
2有轨电车车站站台型式2.1 与线路的相对关系有轨电车车站根据站台与线路的相对关系可分为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
1)岛式站台。
岛式站台位于上、下行线路之间(见图 1),站台两侧均可上下客,上下行乘客共用站台面积,适用于潮汐客流比较明显的车站,也适用于上下行间换乘需求量较大的车站。
另外,设置立体过街设施的车站,也适宜采用岛式站台形式,可共享楼扶梯等设施,减小车站的土建规模。
线路与站场课程设计说明书本线路以广州地铁4号线为模板设计,全线共设七个车站,车辆段设在线路中部(目前4号线使用一个新造车辆段,位于新造站与石碁站之间),故设计的终点站G站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延长段(4号线南延段路线始于金州站战后折返段);本线路车辆型号为A型车,总共180辆(30列),6节编组,最高设计速度为90km/h。
下面是关于本线路设计的详细说明:一、车站类型、站台型式及站台长宽○1A~G站均为地面站,其中A、G两站为线路两端的终点站,B、C、D、E、F均为中间站;C站为换乘站,换乘方式采用节点换乘中的“T”换乘(4号线中车陂南站的设置是两线的岛式站台组成一个“T”字型);除了终点站外,D、E站有折返功能。
○2A、B站为侧式站台,其余五个站均为岛式站台;站台计算长度按公式计算:本线路使用的单节车辆长度均为24.4m,车辆编组数为6,列车停站误差距离取lm;其中岛式站台的宽度均取车站技术标准中的最小宽度8m,侧式站台均视为有柱侧式站台车站的柱内站台,宽度取车站技术标准中的最小宽度3m。
二、线路长度:站间距、线间距、曲线半径○1起始站 A 站中心距线路尽头处为450m,与B站的站间距为950m;此时线间距为5m。
○2内侧线路在B站往后260m、外侧线路在B站往后230m处有一个90°的转角,两处的曲线半径均为550m,此处为图上的第一个转角;并同时在B站中心往后260m、230m处,B站到C站间的线间距开始变宽,渐变过后线路的直线部分又保持相同的线间距,此时线间距改为11m。
○3在内侧线路:第一个转角结束后120m处,即是C站。
○4C站中心距D站中心1000m。
○5D站中心距E站中心1050m。
○6内侧线路在E站往后110m、外侧线路在E站往后220m处又分别产生了与○2中转角与半径都相同的弧,此处为图上的第二个转角;并同时在E站中心往后110m、220m处, E站到F站间的线间距开始有变化:从11m增宽至14m,一段距离后,再从14m缩减回11m,之后不再变化。
地铁设计知识点大全地铁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设计与规划环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铁设计的知识点,包括站台设计、车厢内部设计、通风系统设计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铁的设计原理和技术细节。
一、站台设计1. 站台长度与车厢长度匹配地铁站台的长度应该与车厢长度相匹配,以便乘客上下车方便快捷。
一般来说,站台长度要考虑未来的扩建和改造需求。
2. 站台层与站台面的设计站台层的设计要满足乘客的通行需求,应考虑乘客上下车的流量,合理设置出入口通道,并保证乘客的安全。
此外,站台面的材质选择也要考虑到防滑、防火等安全因素。
3. 站台设施的设置站台设施包括候车区、座椅、指示牌等。
其中,候车区的设计要合理设置,以方便乘客等候,并确保乘客在高峰期有充足的候车空间。
二、车厢内部设计1. 座位布局车厢内座位的布局要合理,以最大程度地提供乘客的舒适度和乘坐空间。
座位的材质选择也要考虑到清洁、舒适等因素。
2. 车门的设置车门的设计要方便乘客进出,同时也要考虑站台长度和通行流量等因素。
车门的开关速度、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 车厢内通风系统车厢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确保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以增加乘客的舒适感,减少异味和空气污染。
三、通风系统设计1. 通风口的设置通风口的设置要合理,保证车站和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以防止恶劣空气的滞留和扩散。
2. 通风系统的运行通风系统的运行要稳定可靠,以保证车站和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并确保乘客的舒适感。
四、安全设施设计1. 防火安全设计地铁车站和车厢内部的防火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包括灭火器的设置、应急通道的规划等。
2. 紧急疏散设计紧急疏散通道的设置和规划要满足乘客疏散的需求,并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逃生。
3. 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要明显、清晰,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乘坐地铁时注意自我保护。
综上所述,地铁设计的知识点涵盖了站台设计、车厢内部设计、通风系统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等方面。
城市地铁车站设计研究地铁是现代城市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城市地铁车站则是地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地铁车站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空间的舒适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为了让乘客在使用地铁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下文就城市地铁车站的设计进行研究。
一、车站进出口设计城市地铁车站的进出口设计是地铁车站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出口的位置应该考虑到周边道路、建筑和地形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乘客使用便利性。
进出口要设置在交通流和人流量大的位置,方便乘客进出车站。
如果车站进出口位置设置不当,会给交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安全事故。
二、站台设计站台是旅客出入地铁最后的接触点,也是旅客度过地铁运营时间最多的地方,因此站台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站台应该能够满足旅客用车需求,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救援、疏散功能。
站台的宽度和长度应该能够满足高峰期的乘客流量,同时还要根据车型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站台长度,从而保证乘客能够顺利上下车。
站台应该通过良好的标识系统和信息提供,让乘客更加安全、方便的使用地铁服务。
三、地铁站内设计地铁站内设计是为了提高旅客体验,让人们在短暂的等待时间里获得享受。
除了车站进出口和站台设计,地铁站内的其他区域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地铁站内的空间应该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和声环境,这样才能使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心理状态得到愉悦的体验。
在站内的区域设计方面,可以根据地铁车站所处的地理、文化和历史特点进行不同的设计。
通过选用合适的材料、软装陈设和泛光照明等手法,将地铁站的内部装饰变得充满趣味性,让人在繁忙的城市中感到愉悦和放松。
四、智能化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地铁车站的智能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智能化建设包括车站内设施故障率的降低,乘客信息的丰富等方面。
智能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即时消息推送等方式,向乘客推广城市地铁车站的安全性、方便性和舒适性。
同时,智能化的建设也可以使行程更加快捷和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人力、金钱和时间浪费。
广州地铁沙园站同站台平行换乘方式的设计体会摘要:通过实例探讨换乘车站建筑方案, 分析新颖的换乘设计方式,实现对地下建筑空间利用的新思路。
关键词:同站台平行换乘;双线上下重叠;合理1概况1.1车站周边情况简述沙园站是广州地铁2、8号延长线上的中间站,也是广佛线与8号线的换乘站。
车站位于广州市工业大道北上,呈西北、东南走向。
工业大道规划红线宽40m,双向六车道,为城市主干道。
站位附近公交车站有多路公共汽车线路,经过道路狭窄,车流、人流密集,道路交通繁忙。
1.2车站建筑简述1.3车站结构简述车站维护结构采用半铺盖明挖顺筑法施工,主体基坑围护采用钻孔桩和挖孔桩,主体结构为现浇整体式三层双柱三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车站底板埋置深约25m。
2设计原则、基础资料2.1地铁换乘站的基本设计原则⑴地铁换乘站总体设计应符合城市交通、地铁路网规划、地铁线路走向及建筑规划及景观的要求,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的目的。
⑵地铁换乘站建筑规模应满足远期设计客流量(包括各条线的换乘客流);应满足运营管理需要;应满足事故期间紧急疏散的需要。
⑶地铁换乘站功能设计满足建筑功能要求,考虑与其它轨道线路的换乘位置,选择合理快捷的换乘方式;尽量减少换乘高差,避免高度损失。
⑷地铁换乘站应考虑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保证站内客流组织流畅、合理、客流交叉小,换乘站客流宜与进、出站客流分开,避免交叉干扰。
⑸对于细节设计考虑:妥善处理与道路地面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减少房屋、管线迁移以及施工期间对地面建筑物、交通、商业活动及市民生活的影响。
2.2车站设计的基础资料⑴车站的设计依据是广州地铁公司总体组织下发全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组成与内容》、《文件编制统一规定》、《总体方案设计审查意见》、《机电设备系统总体要求》等相关文件。
⑶业主提供的其它有关基础资料。
3工程的难点分析:换乘方式的选择3.1车站换乘设计思路分析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地铁设计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地铁设计的换乘方式的多样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铁车站结构设计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需要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
地铁作为一种高效、舒适、安全、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成为城市出行的首选。
而地铁车站正是地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结构设计直接影响着乘客的出行体验和安全性。
因此,在地铁车站结构设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人性化、环保、科技等因素,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一、地铁车站的基本结构地铁车站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站台、候车区、售票处、出入口、换乘口及行人通道等。
其中,站台是地铁车站最为核心的结构,必须充分考虑乘客的通行流线、站台宽度等因素。
候车区应该布局合理,和乘客需求相匹配,尽可能满足乘客的候车需求。
售票处是地铁车站的经营中心,应该充分考虑人性化、科技化、自动化等因素。
出入口和换乘口则是地铁车站与城市环境之间的接口,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来进行布置。
行人通道则是地铁车站内最为基础的结构,需要考虑人流量、人性化、安全等因素。
二、地铁车站结构设计要考虑的因素1、人性化因素人性化设计是地铁车站结构设计的核心之一,必须充分考虑乘客的出行体验和需求。
在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通风采光、空气质量、声音控制等因素,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信标、语音提示、数字显示等信息传递设施的设置,以提高乘客的信息获取效率。
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残障等的需求,设置轮椅通道、扶手电梯等便捷设施,提高地铁车站的普惠性。
2、环保因素环保是地铁车站结构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地铁车站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要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因素。
在地铁车站建设中,应该选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在车站运营中要优化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
另外,要设置科学的垃圾分类设施和废水处理设施,将污染减到最低。
3、科技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
例如,可以将智能系统应用到售票处、信息显示等方面,提高服务效率和便捷性。
城市地铁车站设计分析摘要:通过选取广州地铁十二号线南航新村站作为案例,阐述方案推敲过程,分析探讨在城区内设计地铁的重难点,以及应对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城市;地铁;车站;设计在城市中,人口密集、土地稀缺为大城市的共性问题。
而对土地的高效利用成为各城市的必然议题。
在密集的地面建筑及地下空间高效开发的基础上,修建地铁显得格外棘手。
如何把城市地铁车站设计经济合理,让我们以例子做简单阐述。
一、项目背景:城市现状分析基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城市人口相对集中,人们水平相对较好,不少家庭都拥有汽车,导致道路上人流车流不断增大,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交通堵塞现象,且日益严重。
这不但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降低人们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疏导客流,拉动经济。
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的救火兵。
特别在拥有1400万常驻人口的广州市,迫切需要通过建设地铁来解决交通拥堵,疏导集中客流,调配社会结构和人员分布。
近几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轨道交通技术水平的不断成熟,全国各地都开展地铁建设,其便利性、准时性、快速性等优点取得了人们的青睐,甚至成为商品房价值所在的标杆和亮点。
故城市建设地铁既有其必要性,也是其必然性。
但就城市空间上,特别是有历史渊源或者人口密集的城市,总是有两种现象,要么建筑残旧、密集、结构薄弱;要么地下空间复杂,规划道路上管线粗、多、密。
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牵制着地铁的设计,也是地铁设计上控制性条件,如何较好的让地铁立足于复杂地下空间中,我们通过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十二号线南航新村站设计案例进行探讨分析。
二、项目概况:1、站址环境描述南航新村站为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十二号线工程的第六个车站,位于广州白云区大埔南二街上,沿大埔南二街成东西走向布置,西连棠溪站,东连新市虚站。
周边主要为大埔村民房及一些住宅小区,村民房大部分为90年代天然基础建筑。
基础结构较差,民房之间紧挨或者贴临,村内巷子全天不见光。
第一章绪论1.1我国地铁发展的现状及展望我国地铁建设事业起步较晚,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 起步阶段。
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建设,于1969年10月建成北京地铁1号线,全长23 .6 km。
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 . 1 km, 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
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发展阶段。
我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地铁。
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20世纪9 0年代: 政府调控阶段。
进入90年代, 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地铁。
由于项目多且造价高, 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 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
同时,国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地铁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
该阶段为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来指导地铁的规划和建设。
1999年以后: 建设高潮阶段。
在这段时期, 国家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地铁交通, 全国已建有地铁的城市达10个, 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23个。
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就推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逐步发展地铁交通的政策。
随后在80年代末, 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再次明确其在基本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地铁交通以其速度快、运能大、污染少的优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新世纪开始, 国家首次把“发展地铁交通”列入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发展纲要, 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国内地铁建设以大城市与省会城市为主。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地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大连、武汉、南京、香港和台北这10个城市, 它们多为直辖市、省会城市, 其中北京, 上海,广州和香港的通车里程已超过100 km。
正在建设或已获得批复建设地铁的城市还有23个, 分别是重庆、成都、苏州、杭州、无锡、宁波、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西安、郑州、南昌、长沙、合肥、青岛、福州、泉州、东莞、广佛线、贵阳、昆明、南宁、澳门。
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地铁车站是城市地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安全、便利和美观等方面。
本文将从站点选址、站厅设计、站台设计和出入口设计等角度,对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1.站点选址地铁车站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因素:-人口密度:选址应与人口密集区接近,方便乘客出入。
此外,还要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以确保选址能够满足未来需求。
-交通便捷性:车站附近应有公交站点和停车场,方便乘客换乘和停车。
-地质条件:选址要避免地质灾害和地下水问题,以保证车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站厅设计站厅是地铁车站的核心区域,应具备以下特点:-宽敞明亮:站厅应设计为宽敞明亮的空间,以提供足够的运营空间和方便的视觉导向。
-分区布局:站厅应划分出清票区、安检区、候车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以便乘客可以有序地进行票务和安全检查。
-通风系统:站厅应配置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的流通和乘客的舒适。
3.站台设计站台是乘客上下车和换乘的区域,其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宽度和长度:站台宽度应足够以容纳客流高峰时的乘客,并提供充足的上下车空间。
站台长度应根据列车的长度来确定,以便保证列车的完全停靠。
-安全设施:站台应设有防护门和安全栏杆,以保证乘客的安全,并防止乘客进行危险行为。
此外,站台上还应设有紧急广播和紧急出口,以应对突发情况。
-无障碍设施:站台应设有无障碍通道、盲道和轮椅航道,以方便残障乘客的使用。
4.出入口设计出入口是地铁车站与城市道路和交通网络相连接的区域,其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就近性:出入口应就近于周边居民区和商业区,以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
-多元交通接驳:出入口应与公交站点、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相连接,以满足乘客的多样化交通需求。
-安全和流畅性:出入口应设置适当的安全设施,如监控摄像头和安保人员。
此外,还应考虑到乘客的流量,并设置合理的通道和通行方式,以保证出入口的流畅。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应兼顾安全、便利和美观等方面的要求。
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在保障出行安全和便利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中,地铁车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承载着大量人员进出站和换乘的任务。
因此,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必须考虑人流量、速度、安全等多个因素,以确保乘客的舒适感和出行便捷。
一、站台设计站台是地铁车站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良好的站台设计不仅能提供足够的候车空间,还能提供乘客引导和信息发布的功能。
站台的设计应考虑到容纳大量乘客,以及乘客进出站的流线和出行便利性。
站台的长度和宽度应考虑到承载的客流量。
在高峰期,站台应保证足够的容纳人员的空间,以防止拥堵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站台上应设置足够的候车座椅,供乘客休息和等待车辆的时间。
在站台的设计中,应设置明确的引导标识,指示乘客进出站的正确方向,并提供到达不同车厢和出口的指示。
此外,站台上还应设立数字显示屏或语音广播等信息发布设施,提供实时的列车到达和离开的信息,方便乘客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二、出入口设计出入口是乘客进入和离开地铁车站的主要通道,也是与周边交通衔接的关键部分。
优秀的出入口设计能够提供顺畅的进出站通道,减少人员排队时间,提高运行效率。
出入口的数量和布局需根据站点的具体特点进行合理确定。
通常情况下,地铁车站会设置多个出入口,以分流人流和减少混乱情况的发生。
出入口的位置应与周边道路和公共交通的衔接方便,以便乘客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出车站。
在出入口的设计中,考虑到大量乘客出站和进站的情况,必须确保通道宽敞、通风良好,并设置合理的通行设施,如电梯、扶手电梯、自动扶梯等,以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
此外,出入口区域还应设置安全设施,如紧急报警按钮和灭火器等,以应对突发情况。
三、设施与装备设计地铁车站还应考虑到乘客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适感,提供合适的设施与装备。
这些设施包括便利店、自动售票机、洗手间、座椅、垃圾桶等。
便利店的设置可以方便乘客在进出站时购买日常用品和食品。
自动售票机提供快速、便捷的购票方式,减少排队时间。
浅谈对我国广州地铁2号线设计与研究摘要:通过查阅广州地铁线路图和相关简介,了解其线路规划的思路;分析轨道交通文化,了解其车站装饰设计的含义;分析它的整体设计思路,了解其独具创新之处;分析它的线路变换,思考其变换的原因。
关键词:广州地铁线路规划装饰设计科技创新(一)线路简介:广州地铁二号线,代表颜色是蓝色。
首通段(三元里─晓港)于2002年12月29日开始试运营。
2003年6月28日地铁二号线三元里─琶洲段开始正式营运。
二号线使用了很多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
广州地铁二号线是世界上全线都在建成时就安装了屏蔽门的地铁线路之一。
屏蔽门可确保乘客候车时的安全,还能节省能源消耗。
目前连接海珠区至白云区的三元里。
首次采用架空刚性接触网。
线路呈“L”型走向,起始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然后向西,穿过华南快速干线、黄埔涌、新港中路,过客村立交进入新港西路,再穿晓港立交,沿昌岗东路向西延伸,随后转向北进入江南大道中,沿江南大道北上,在海珠桥西侧约50米处穿越珠江。
经过海珠广场、广州起义路至人民公园,而后转向人民公园西侧,经连新路过东风中路再穿过越秀公园、解放北路、广州火车站至白云区的三元里大道与广园西路交汇处。
(二)线路规划线路规划主要分为经济选线和技术选线两种。
经济选线就是选择行车线路的起始点和经过点。
线路起始点往往选择在换乘量大的处所,如火车站、码头、飞机场、城郊集合部、长途汽车站等。
广州地铁2号线起始于番禺区广州南站(火车站),终点到达嘉禾望岗(城郊集合部)。
经过点即选择地铁站,受所经过地方历史、地理位置、原来交通条件、地质条件、经济成本高低等因素决定的。
地铁线路应尽可能多地经过一些大的客流集散点,如闹市区、商业区、政治文化中心、居民生活集中区、工矿区、地面交通枢纽等。
为了最大吸引客流量,提高地铁的内部效应,方便市民搭乘地铁,往往放弃控制点间的最短路由方向。
2号线经过三个公园——白云公园、飞翔公园和越秀公园;经过两个广场——白云文化广场和海珠广州;经过纪念堂、市二宫等文化中心;经过广州火车站这种客流量集聚地。
浅议广州地铁站台的选型与尺度设计杨卓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硕士研究生)摘要:地铁,是人们日常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便捷、准点等众多优势。
随着线网的不断完善,选择地铁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如何通过良好的设计以满足大量人流的使用需求,并且能够有效引导、疏散人流,创造出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以广州地铁站台设计为例,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本文试图通过从站台空间、人流引导等方面入手,探讨并总结地铁站台的设计。
关键词:地铁站台人流引导疏散广州地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籍2010年亚运会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这个契机,广州地铁已经发展到七条常规线路(1~5号线、8号线以及广佛线),一条AP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线,线网总里程超过200公里,形成一个基本覆盖广州中心城市,连通机场、三个火车站以及多个汽车客运站的庞大网络。
由于地铁具有准点、便捷、快速的优点,随着线网的不断完善,选择地铁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平日客流总量达到400万人次,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每日如此之大的客流量,地铁站台从设计上如何适应快速、有效引导与疏散人流,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易于寻路、高效通行是关键所在。
我们在进行站台设计的时候,应围绕着这些要求进行空间、尺度设计。
一、站台空间形式的选择地铁的候车站台,每天担负着大量人流的候乘、疏散,一个好的站台设计,可以增加人们搭乘、中转的效率,快速引导、疏散人流到达各自所需的地方,并减少工作人员的疏导工作、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目前我们采用比较多的站台形式有侧式、岛式、错层式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管式、综合式等(图1)。
图1 站台形式简图1、侧式站台,指双向轨道在中央,侯乘、转换区在两侧的站台形式。
该种形式由于站台只有一侧有轨道,具有单侧开放性的特点,站台形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针对乘客集中在中段的行为模式,采用中间宽、两头窄的站台形式,并于电梯口、楼梯附近局部放大,形成人流的缓冲空间。
该种形式的站台,有双向分流的特点,可以有效避免去往不同方向的人流交叉,但同时由于轨道的阻隔,造成交通体系、工作人员等资源无法共用的缺点。
2、岛式站台,指侯乘、转换区像岛一样,在双向轨道中间的站台形式。
该种形式的站台,乘客公共区合并在一起,交通系统、工作人员等都可以资源共享,包括站台的宽度空间。
当人流较大时,侯乘或疏散人流可以暂时占用另一侧的空间。
当然,如果双侧都同时出现大量人流的时候,人流的聚集反而会增加摩擦,增大交通体系的疏散压力。
而且由于两侧是轨道,岛式站台一般呈长方形,中间是交通、缓冲、休息空间,站台空间除了宽度以外,灵活性不大。
如果要增加站台宽度,两端人相对较少的地方会出现过宽的情况,空间利用率不高。
由于该种情况,又衍生出管状的岛式站台,如越秀公园站、江南西站等。
该种形式的站台,利用结构、设备体系把侯乘区和疏散区平行分隔,形成管道式空间,交通体系在疏散区两端。
管道式空间优点是可以有效减少侯乘与疏散区人流的相互影响,适合特大人流的站台需要;缺点是交通空间只能集中布置在两个端头,不利于人流分散。
3、错层式站台,轨道通过不同标高进行合并,不同方向的站台也相应地布置在不同标高之上的站台形式,如动物公园站。
该形式兼有恻式站台与岛式站台的部分特点,可以减少整个车站的横向宽度。
但由于轨道错层,增加了车站空间的总体高度,同时也增加了结构、设备、行车路径等的设计与施工难度。
4、综合形式:从基本形式发展、综合形成的站台形式。
双侧岛式站台,如体育西路站三号线站台,可以满足三股轨道列车同时进站,中间轨道列车可双向开门上下客;岛式+侧式站台,如公园前站,双侧轨道列车均可双向开门上下客。
双向同时开门可以加快人流的进入与疏散,有利于特大人流站台的乘客上下车。
但这种双向开门的方式,会给列车员、站务人员带来加倍的工作量,需要同时关注两侧的车门情况,并进行操作。
而且双向上下客,对于不熟悉站台的乘客会带来寻路的麻烦,需要提供更多的指引信息。
优点缺点例子侧式1、站台不受对侧方向的人流影响2、站台形状可以局部放大1、交通体系、维护人员等无法共享2、不方便两个方向的转换,需要跨越轨道坑口、琶洲、珠江新城(5号线)岛式1交通体系、维护人员等可相互共享,当列车错开到达时,甚至可借用对侧站台宽度2、方便两个方向进行换乘1站台受对侧方向的人流影响严重2、站台形状可变性不大,交通体系在中央形成障碍芳村、江南西、火车东站、错层式1、减少横向截面宽度2、站台不受对侧方向的人流影响3、站台形状可以局部放大1、交通体系、维护人员等无法共享动物园站表1 站台形式优缺点对比表站台形式(表1)的选用,除了要根据实际用地的地质、地面状况决定以外,还要根据实际的客流进行选择。
如岛式站台,由于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流线简单清晰,是我们最常用的站台形式。
但是双向同时出现大流量人流时,人流交叉、混杂造成的摩擦、降低通行速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而且,大量人流必然需要增加交通、管理的资源投入,资源的整合便不是首要考虑的条件了。
相反,恻式站台需要增加交通体系以及管理人员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于双向大量人流的站点,建议选用侧式站台;对于人流量特别大的站台,甚至可以采用列车两侧同时开门的方式疏散人流,而站台则采用岛式与侧式结合的综合形式(如公元前站),以提高上、下列车的效率,以及形成单向的人流,避免人流交叉而降低通行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站台形式选型的时候,除了应考虑站台本身的形式以外,还应从整条地铁线路全局出发进行取舍,尽量减少侧式与岛式站台交叉出现的情况。
由于侧式站台一般在列车前进方向的右侧上下,而岛式站台在另一侧,坐车过程中,频繁地变换出入口侧会给不熟悉的乘客带来不便,不利于提前到出口准备。
二、站台空间尺度的确定除了站台的形式以外,站台尺度也是设计重点考量的因素。
由于多数站台位于地面以下,在长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站台宽度成为工程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站台宽度过宽,会大量增加造价,宽度过窄,则严重影响站台的使用。
而且地下工程将来进行扩建的难度非常大,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估计站台的宽度,在经济与适用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站台宽度的确定,主要的依据是客流高峰人数,并与列车到站时间间隔、结构、交通布置形式等因素有关。
由于站台远期扩展可能性低,对于客流高峰人数的估计,应当以远期目标为依据,充分估计地区发展的需要。
广州地铁三号线的拥挤情况一直广为乘客诟病,主因就是未有准确估计远程客流情况,在站台设计以及车型选择上均偏小。
2008年的一份“广州地铁2010年客流预测与运能规划的分析与研究”中指出,三号线日均客流量将成为广州第二大客流线路(表2),而其站台设计宽度,明显低于其他线路(表3)。
由于客流估计不足而直接导致的设计缺陷,每天都给乘客、站务人员带来拥挤、安全等一系列的困扰。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确定站台尺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客流远期发展状况,并配置相应数量的交通疏散数量与宽度。
表2 2010年线网日均客流情况预测(单位:万人次)表3 广州地铁线网部分站台宽度统计表站台空间,主要由候乘区、交通及缓冲区、休息区、设备功能房间区组成(图2)。
这些区域,除了设备功能房间区有墙体分隔以外,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边界是模糊的、可变的。
无论何种形式的候乘区都紧邻轨道,侧式站台的其他区域位于外侧,分布可以随设计的不同而不同;岛式站台的交通及缓冲区多位于双向候乘区的中间,以方便双侧客流的使用,功能房间区一般在客流使用区域以外,如端头两侧、轨道另一侧布置。
而休息区分布于人流相对疏松的区域,随着人流的增减,该区域与候乘区、交通缓冲区在一定范围之内是相互渗透、借用的。
图2 站台功能分区示意图图3 站台最窄处示意图关于站台宽度的计算方法,我国一般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注:详见地铁设计规范)211b b S L K A B ++⨯⨯=其中:B 1——站台候乘区计算宽度(m)A ——控制侧远期超高峰每小时上车设计客流量(人/h )K ——列车每小时对数L ——站台屏蔽门计算长度(m)S ——每位乘客所需面积(m 2/人),不同地区取值不同b 1——屏蔽门宽度,地下站一般取0.25mb 2——附加宽度,一般取0.5m该公式计算的宽度应用于单向候乘区的宽度计算,当站台为岛式站台,中间有结构柱、交通体系以及功能房间时,应相应增加其区域宽度,以得出站台总宽。
常用的岛式站台总宽度的计算,应为:B=2b+n 柱宽+交通体系宽度对于岛式站台,除了站台有足够的总宽度,以容纳客流以外,还应当注意候乘区最窄处的宽度设计。
最窄处往往是交通体系与候乘区并列的地方(图3),也是乘客疏散时聚集的地方之一。
最窄处宽度过小,疏散人流容易与候乘人流交叠,不利于快速疏散;当乘客通 过交通体系到达站台,也同样需要穿越最窄处到达人较少的候乘区域。
据观察,当有较多人排队,影响通行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穿过人墙,去往人较少的地方,而选择就近排队。
根据笔者现场调研统计(表3),广州地铁最窄处宽度(屏蔽门到站台固定构造之间的距离)一般在2~3m 之间,减去候乘不应超越的黄线距离,给予候乘与通行的宽度只有1.5~2.5m 。
根据人体尺寸,通行宽度一般为0.6m ,换句话说,当候乘队伍长度超过1~2m 时,便开始影响通行,需要增加工作人员的指引,引导乘客到人较少的地方候乘,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三、结论一个好的站台设计,不单是有形的设计过程,从规划之初,就应该综合而长远地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
根据站点区域特征、 是否有换乘需求、长远目标的人流量特征、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站台形式的选择。
在确定站台形式之后,根据长远目标人流量峰值确定站台宽度。
确定站台宽度时,还应当注意空间最不利点、人员密集、滞留的区域的宽度设计,以满足使用要求,并在有限的宽度之内布置足够峰值人流出现时疏散的交通体系宽度。
一个顺畅的上下车、疏散流线,可以有效减少不同目的地人员的混杂、摩擦与滞留,减少工作人员的人工引导、并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
参考文献:[1] GB 50157- 2003,地铁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 孙海燕. 广州地铁2010年客流预测与运能规划的分析与研究. 科技前沿,2008(17)[3] 朱小雷. 大城市地铁枢纽站换乘与衔接高校空间设计初探. 硕士论文[4] 王磊,杨晓光,陈春.地铁站乘客步行通道的优化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02)[5] 王聪.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与创新[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