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 格式:docx
  • 大小:33.26 KB
  • 文档页数:2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意见

面向农业防灾减灾、脱贫攻坚战略需求,针对沿淮涝渍灾害突出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按照“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新思路,通过良种良机良法融合、避灾抗灾减灾统筹,开展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经过18年研究,揭示了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建了农田快速排水工程技术与标准,创新了改土增渗降渍技术;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抗性评价方法瓶颈,创新了玉米和小麦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在行蓄洪区首创“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和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技推广合作奖2项,发明专利10项,作物新品种4个,行业、地方标准11项;2009年以来,技术累计推广3.29亿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系统化解决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难题。中国农学会评价认为成果总体水平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沿淮地区是指鄂豫皖苏四省淮河沿岸50-80km的大片低洼平原,耕地面积约1.4亿亩,光温水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势低洼,洪涝灾害多年平均成灾面积占全国同期的39%,面广、频发、重发的涝渍灾害长期困扰着粮食生产稳定性和增产潜力的提升。针对传统种植模式适应性差、品种涝渍抗性弱、防灾减灾栽培技术缺乏等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历经18年联合攻关,创建了“创新种植结构避灾、增强作物耐渍能力抗灾、调水改土技术减灾”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技术,主要创新如下:

1.首创沿淮行蓄洪区“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创新了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首次揭示旱稻在该区生态适应性强,率先提出“旱粮调旱稻”结构避灾新策略,破解了传统“玉米(大豆)-小麦”模式产量低而不稳难题;发明新型板茬宽幅小麦旱稻兼用施肥播种机,首创旱稻免耕开沟条播、侧位精准施肥、覆土镇压保墒一体化作业的轻简化精量播种方式,首次明确潮土旱稻旱管补灌的盈亏临界点,制定技术规程4套;新模式较原模式稳产增产、

亩增效233.8-423.0元,在该区应用面积占比93.2%。

2.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定量评价技术瓶颈,创新了沿淮小麦和玉米“抗涝渍品种+壮株健群栽培”

抗灾技术体系。揭示小麦孕穗期和玉米三叶期为涝渍害敏感期,期内涝渍危害阈值分别为7天和3天;创建作物涝渍抗性快速判别、能力鉴定和综合评价指数,解决了涝渍抗性快速鉴定和定量评价的难题。自主育成囯审皖麦52等抗涝渍

新品种4个,发明立式主动清秸防堵等多功能免耕玉米播种机,创新了夏玉米抢时早播错开敏感期、种肥机同播壮苗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小麦精播降密健壮群体、均氮壮株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使小麦、玉米抗性指数分别平均提高15.2%和20.5%。

3.创新涝渍区水土调控减灾理论,创建了区域-农田联

动快速工程排水、改土增渗降渍和作物灾后营养补偿快速恢复生理功能等减灾技术。创建沿淮产流与运动波汇流耦合的栅格分布式水文模型、层状土入渗理论与算法、潮土/砂姜

黑土水力特性转换函数,探明涝渍灾害形成规律和减灾靶标。划分不同等级受灾区域,创建满足作物涝渍灾害阈值的各区农田排水控制指标、技术标准、工程布局优化技术。研制砂姜黑土阻胀增渗除渍刚性-柔性材料耦合模式、秸秆加激发

剂错位轮还不同深度全耕层培肥技术,最小化涝渍对土壤功能的损害。发明灾后“补氮-调理剂促生”减损技术及其新

型机械、产品。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0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9项,著作3部,论文105篇,作物新品种4个,农机新产品4个,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2项、农机目录2个,为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累计推广3.29亿亩,新增经济效益307.29亿元,引领了涝渍灾区机械化、良种化、轻简化、标准化综合减灾新方向。

(四)客观评价

1、项目验收评价

科技部组织专家于2012年8月24日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09BADA6B00)”验收主要意见:①提出“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的农业减灾增效生产技术思路,形成不同类型沿淮低洼地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对推进沿淮区域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形成了4类14种适宜于沿淮低洼地的农业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研制和改进了适宜于沿淮地区涝渍灾害的多功能兼用型复合旋耕播种机等新型农机装备10种,建立了轻简化的农机农艺双适应技术体系。

③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和开发应用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成果现场测评与评价

(1)谢华安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于2012年10月13日

对阜南县洪河桥镇白集村100亩机械旱直播旱稻“旱优73号”实地测产与评价,表现整齐一致,熟期适中,基本无病虫害,熟相较好,田间无倒伏,实收产量619.21公斤/亩。

(2)程顺和院士和罗锡文院士于2014 年4月3日推荐“沿淮低洼地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成果为安徽省科技进步奖时评价:提出了“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及“压旱扩水、扩稻减豆、以稻治涝”的农作物减灾增效生产技术思路,创新了农作物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突破了一批农作物减灾与生产能力协同提升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沿淮地区农作物减灾增效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成果创新性强、针对性强。

3、政府部门应用与评价

(1)农业部将小麦品种“泛麦5号”和“皖麦52”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2013年列入全国农业主导品种。

(2)农业部2012年将玉米精量系列播种机、2016年玉米秸秆播种机列入农机补贴目录。

(3)农业部将“玉米涝渍灾后补偿技术”列入2016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4)水利部颁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4-2013)”和“农田排水试验规范(SL109-2015)”2项水利行业标准;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2016年相继颁布“沿淮低洼地旱稻机直播高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 1570-2011)等9项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