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问题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17.96 KB
- 文档页数:3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专业:农业推广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在的民工荒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
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摘要:我国当前的“民工荒”现象并非绝对的劳动力供给不足,而是一种结构性、技术性劳动力短缺。
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微观层次分析,农民工就业的“短工化”行为,是形成我国“民工荒”的最直接因素,也是“民工荒”现象最有力的解释。
因此,要解决“民工荒”问题,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的“短工化”行为,而市民化是改变农民工“短工化”行为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民工荒”;“短工化”;农民工市民化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1-0074-03工业化、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批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城就业,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劳动力队伍――农民工。
农民工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
[1]目前,全国共有农民工2.7亿人,其中,异地流动的农民工1.6亿人,他们构成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正因为农民工群体如此重要,由农民工供需矛盾所引发的“民工荒”现象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民工荒”的内涵分析“民工荒”是指农民工供不应求的市场现象。
早在2003年,“民工荒”现象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就已经显现,随后愈演愈烈,且逐渐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在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大范围持续的“民工荒”呢?综合来看,学术界共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论断:总量短缺论,认为“民工荒”现象既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也是我国人口结构长期演化的结果;结构性短缺论,认为“民工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总量短缺,而是一种局部的、结构性的短缺;农民工代际差异论,该观点从农民工群体内部结构的代际分化来分析“民工荒”的成因;产业发展论,认为“民工荒”是我国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结果;政策制度论,认为我国建立在“户籍属地”基础上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是造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解析专业:农业推行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解析大纲: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解析,并对此刻的民工荒提出相对付策。
要点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流浪失所,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来几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薪水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种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商议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低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加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陆招工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后推进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系统改革促使劳动生产率提升,产生大量丰裕劳动力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赐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益,这极大的提升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致了有限的土地上丰裕劳动力越来越多。
这些丰裕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
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出门打工不但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够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情形。
民工荒现象探究提要本文从民工荒现象出发,结合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供给;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而形成的民工潮,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劳动力转移的一道巍巍壮观景象。
但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却陆续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成为了中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民工荒原因分析一企业较少提高农民工的工资。
一是贸易环境限制。
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企业无力承受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在我国民工输入集中地,很多生产企业情愿开工不足也不愿意提高工资,因为这类企业大多数为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
当前贸易环境下,产品利润低,企业又无法提升出口产品价格,因此无法给农民工更高的工资;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以劳动力的低廉作为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贸易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若提高劳动力的成本,则意味着失去其比较优势,从而给企业提高劳动者的工资造成困难。
二政策刺激,国家投资加大,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
以前是孔雀东南飞,绝大多数农民工前往广东地区,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民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找到工作,所以现在是孔雀满天飞,许多农民工选择在自己的家门口打工,放弃了外出务工。
三农民工的结构及观念发生变化。
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
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强,希望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
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务工城市及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调查务工人员预期平均工资涨幅高于企业预计工资涨幅。
某地区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繁荣农村的双重任务,他们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出现的“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民工荒”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较为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民工荒”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课题探讨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民工荒;企业;政策;社会目录1引言 (3)1.1研究背景 (3)1.2研究意义 (4)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1.4研究方法 (5)1.4.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5)1.4.2文献法 (5)1.4.3比较研究方法 (5)2相关理论概述 (6)2.1农民工定义 (6)2.2“民工荒”定义 (6)2.3农民工作用 (7)3“民工荒”现象及原因 (8)3.1“民工荒”现象 (8)3.2“民工荒”原因 (9)3.2.1企业责任 (9)3.2.2社会原因 (9)3.2.3民工本身原因 (10)4解决“民工荒”问题对策 (11)4.1政府方面 (11)4.1.1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11)4.1.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11)4.2企业方面 (12)4.2.1提高民工待遇 (12)4.2.2重视和善待民工 (12)4.3民工方面 (13)参考文献 (14)谢词 (15)1引言1.1研究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形成。
在此结构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被严格限制,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劳动力资源严重浪费,再加上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影响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导致农业生产率的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
“民工荒”调查报告高一(3)班许玮“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
“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
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其他省市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这是用工制度的一个不合理现象。
按理说,出现“民工荒”对民工是好事,说明市场对他们需求增加了,但事情并不让人乐观。
过低的工资待遇和一些歧视行为,让民工也寒心。
他们逐渐意识到,城里的那份工作并不可靠,由当初的趋之若鹜变得理性起来,城市里就出现了招不到民工的现象,所谓的“民工荒”。
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民工,适当地提高他们的各种待遇,是摆在用人单位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当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毕竟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更重要的是,要让民工遇到困难时有法有据可依,才能吸引民工就业。
“民工荒”还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一种现象——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这说明目前的经济运转非常好。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中国农村劳动力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
“民工荒”这个词汇,曾经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关于“民工荒”现象的报道又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
产生原因劳动法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做的不够,执行力不强。
年前国务院三申五令,企业不得苛扣农民工工资,可是年前在各大新闻上还经常会出现农民工“为讨工资欲跳楼”的悲剧。
企业主为了防止工人流失,都会利用扣压几个月的工资的办法让农民工节后继续上班。
地方政府没有远见,为了留住大老板大企业,为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在执行劳动法的时候偏向企业。
试问在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企业还能留得住人?另外一方面,在政府偏袒企业的同事,企业则不会思考如果在管理、技术上进行创新,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政府统筹不够,农民工找不到家的感觉。
政府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为农民工办理了部分保险,但是城市高房价让农民工望而生怯,按照目前的收入水平,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子,为城市奉献一辈子,到老还是要回到农村去。
1案 例 分 析 报 告“民 工 慌”变“民 工 荒”课程名称:人力资本理论专业班级:人资10级团队名称:第二小组指导老师:武忠远教授团队成员:李 鑫 黄 慧 殷书珍王益山 叶乙亮 边志军李雅娇 李进进 郭楚君周艳艳2012/06/10引语:“远看温州像天堂,近看温州像银行,到了温州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一、案例简介过去,农民工喜欢到东南地区打工。
然而,这些地区的城市在经历金融危机阴霾后,企业却出现招工难现象。
面对渐行渐远的农民工,企业该如何解决“民工慌”到“民工荒”问题?二、案例剖析:从温州市“民工慌”变“民工荒”企业发展又遭遇羁绊这一现象的分析,提出一下问题:(一)案例中认为经济危机是直接诱发“民工慌”变“民工荒”的导火索,也直接折射出我国产业转型与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东西部工资福利待遇差距缩小,加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就业扶植政策致使东部的招工条件不再显著,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员工不再乐意从事一线普工,反而更倾向于专业技术或管理经营类岗位。
在经济逐步回暖的形势下,“民工荒”将长期存在。
(二)我们认为(1)从政府的角度出发:2随着中国的教育制度及就业观念的变化,民工更期望以平等而有尊严的方式成为劳动者。
由于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与管理上的知视与限制,时常会有歧视性的条款出现这使民工缺乏归宿感和安全感。
农民工没有有效地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种种歧视。
我国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的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的界限,这便成了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民工荒”问题的催化剂。
(2)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工资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拖欠现象相当普遍。
长期以来,有些地区农民工工资几乎就没变过,即使有增加,幅度也很小,赶不上物价的上涨。
近年来,尽管各地清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拖欠事件依然屡有发生。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工资拖欠仍达到1000亿元,其中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比例为72.2%,仅有6%的农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
新一轮“民工荒”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从大规模的民工潮到2004年的首次民工荒,从金融危机时期的返乡潮到新一轮的民工荒:这一民工潮与荒之间的反转回旋仿佛是个有章可循的周期性经济现象。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充足的情况下,中国为何又现新一轮民工荒?从经济学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民工荒是经济发展、资本扩张的结果,有着其历史必然性;而在我国特有的制度性障碍下,民工荒则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产物,是农民工用脚投票的结果。
本文分别从表层和深层剖析我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针对供需矛盾与劳资博弈提出应对措施,化解我国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民工荒并存之间的矛盾。
关键字:民工荒现状;原因分析;结构性短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向被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04年首轮民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又导致了大规模的返乡潮,而随着危机逝去,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大批增加,生产任务骤增,因而又需大量招工。
劳动力需求市场的滞后,使得市场无法自发调节这种供需矛盾而又出现”民工荒”的现象。
从金融危机时期的失业潮到如今的新一轮民工荒,这两年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这种潮来荒去的局面,究竟为何出现,这一看似正常的劳动力市场波动是否有其市场必然性?这是一种正常的经济周期现象还是某种力量操纵的结果?我们试图从这一回旋的现象中探析其根源。
一、新一轮民工荒的现状及特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课题组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区进行的调查发现,民工短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珠江三角洲用工缺口达到200万人,长三角的用工形式也十分严峻,仅温州一带用工缺口达到80万,这些地区的企业纷纷通过上调工资、降低学历门槛、年龄限制等手段来缓解用工荒。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反映了我国农民工市场特有的现象。
1、从规模看,珠三角缺工从15万激增到200万且持续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