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2018·04作为成都的一个典型公共空间,茶馆是观察人们日常生活的窗口。
茶馆是成都小商业的代表,不仅是各个社会阶层闲谈、娱乐的空间,也是各种各样人群的工作场所,还是一些人参与公共政治的地方。
它是人们进行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变革的预示者。
作者带着三个最基本的问题进入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什么方式使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茶馆在城市经济中的角色?茶馆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政治斗争的舞台?而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独特的城市文化对现代化的统一模式的抵抗,国家在茶馆生活中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茶馆》里的微观世界一是茶馆与社会,即茶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
二是茶馆与经济,研究了作为小商业的茶馆及其经营。
三是茶馆与政治,考察了茶馆在公共政治中的角色。
作者在序言里明确提到本书是以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的一个实践。
新文化史的重要取向是把普通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转向讲究叙事和细节的人文方法,本书选取茶馆作为研究对象,其实关怀的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史,作者努力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眼光关注大众的历史。
通过社会记忆构筑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成都普通人日常生活史的画卷。
(一)“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的社会文化史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茶馆的社会文化史,重点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茶馆里的活动、茶馆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讨论茶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茶馆的魅力,人们为什么去茶馆,何种人去茶馆,以及各色人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茶馆文化。
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茶馆联系着街道和邻里,成为一个公共舆论、公共交往的舞台。
同时成都茶馆也是一个娱乐中心,民间艺人各种曲艺在茶馆上映,地方戏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被改良精英和政府所察觉,随之而来是试图控制和改良地方戏的种种举措。
(二)小商业的生存与斗争———茶馆的经济文化史第二部分则是将焦点转移到茶馆本身,探讨茶馆这个实体的经济文化史,作者以在成都档案馆发现的大量史料作支撑展开论述。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城市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城市设计方法在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运用,并结合成都市文殊坊历史街区具体案例,对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现状进行调研。
在以上基础上分析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空间设计并提出相关建议。
其中空间设计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具体从功能补充的整合、肌理延续的整合、空间融合的整合、空间界面的延续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论文旨在运用整体观完整真实地保留历史遗存信息,延续历史文化和城市肌理,从而协调成都市的历史街区空间和其现代空间融合发展。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
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
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1.1区位分析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
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
42创意2020/07一、历史街区商业街发展导向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文化城市建设时,正式提出了“历史街区”的概念。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是重中之重,而其现状格局和历史特色,也代表了城市传统的风貌。
商业街并不是由许多店铺简单集中形成的,而是由众多商业、餐饮、服务链共同打造形成的,按照一定比例结构规律排列的街道。
商业街形成一个生态环境,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竞争。
良性竞争可以使店铺之间互相促进,提升发展动力。
因此,商业街里面的大多数店铺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国内商业街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以及消费者对消费购物的环境、心态、情调等多方面需求的增加,我国历史街区中的综合商业街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让现代商业街从单一的购物功能,逐渐演变成一个综合性公共空间,并且慢慢扩大至娱乐、餐饮、休闲、购物等领域。
历史文化商业街是将当地文化特色的表现与现代商业发展融为一体,并且以街道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反映城市的文化发展特点。
二、历史街区商业街更新设计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人类与居住环境的不断融合改善,其中城市历史街区既可以保持原有的地区建筑特色,又可以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整个城市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性。
所以在对其保护与更新设计时,应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延续性,这样才可以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街区通过文脉将历史串联,历史街区中的商业街既可以保存它们的历史,又反映着它们的文化特色。
首先,要注意使街区中的景观街道与建筑中的室内空间相互呼应,空间结构分布与道路人流穿插相互串联。
这样前来参观旅游者可以充分融入整个空间中,在精神需求上获得更多的满足;同时,在街区中活动的人流也形成一个连续性的观景轴线。
通过观景轴线将历史街区中的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街区中的商业街。
其次,历史街区商业街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与更新的效果直接影响附近居民未来的居住体验感。
“城市针灸”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的探索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扩张,部分或较多历史文化街区因历史文化久远,逐渐出现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稀缺、历史建筑价值和功能不匹配等问题,导致了本土文化的流失和文脉发展滞后。
文章以“城市针灸”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医针灸的过程,逐步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将城市公共、功能空间视为“脏器”,景观、交通和街巷视为“脉络”,街区建筑视为“穴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何从“点线面”三方面出发,通过问诊、定穴、施政、通脉四过程,达到功能、公共空间活化补充,绿化景观、道路交通、街巷布局重焕生机,街区建筑优化注新的效果,为之后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针灸、历史文化街区、中医针灸、保护与更新本文将“城市针灸”理论与中医针灸过程相结合应用到规划设计里,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城市针灸”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
1 理论基础——“城市针灸”理论1982年,西班牙建筑师M.s莫拉勒斯(ManueldeSolaMorales)将中国传统中医中的“针灸”原理运用于城市建设中,提出了“城市针灸”的理论,并以巴塞罗那为实践。
他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与其内部的子系统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些子系统在对自身产生作用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子系统内部运作,从而决定了市民的活动和城市的发展[[1]]。
“城市针灸”理论强调通过最小范围的外部干预来取得最大化的效益,通过在城市系统网络上进行点状的操作,使周边的环境发生变化,最后起到更新城市的作用,使城市得以可持续性发展[[2]]。
如果将历史文化街区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矛盾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病症”,而如何处理这些“病症”就成为了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大且复杂的工程,将“城市针灸”的手法融入其中,能够以“小干预,大效果”达到最终目的,为了更好的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可以从“点线面”三方面出发,通过中医诊断的过程,赋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新的内涵。
基于文旅融合的历史城区更新规划研究——以黄冈东坡历史文化区保护与更新提升项目为例摘要:历史城区在更新规划过程中,应当促进历史文化与城市定位、局部空间与城市环境、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相互融合。
本文以黄冈东坡历史文化区保护区项目为例,其通过东坡文化与黄冈市定位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促进文化融合、以通山达水促进城市空间融合、以内外分离和零整停车促进交通融合等方式,实现历史城区的有效更新。
关键词:文旅融合;历史城区;城市更新党的“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城市增量用地逐渐减少的背景下,作为焕新城市风貌、改善市民生活、增强城市活力的新方式,城市更新成为近年来很多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
一些城市从文化旅游角度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城区、旧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如成都太古里、广州北京路、西安永兴坊等,都是在保护文脉的基础上,以新的业态、新的功能让城市历史城区重新焕发生机。
但在一些中小城市的历史城区,由于建筑风貌老旧,产业发展欠佳,城市品牌效应缺失使得旅游业发展乏力,而老城区人口的相对净流出也削弱了这些历史城区的活力。
如何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城市存量更新和增量建设的同时,唤醒城市记忆,吸引不同人群,提高历史城区活力,是本文关注的主要议题。
一、理论分析本文定义的历史城区,是指在主城区范围内,有物质性文化遗产如历史建筑或文物等存留,但整体建筑风貌和景观较为陈旧,亟待更新的区域。
不同学者从历史演变和公共空间的角度对历史城区更新与文旅融合进行了研究,蔡绍洪等分析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二战后欧洲的城市更新,认为美国的城市更新运动虽然美化城市,但大规模的推倒重建破坏了历史文脉,而且降低了贫困人群福利,而欧洲将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构建城市旅游产业集群,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王承华等提出古城更新应立足“融入传统语境、助推古城复兴、体现时代印记”三个目标,从形态、功能、空间和文化等方面协调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策略。
浅析本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变化也越来越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艺术设计的队伍中,公共艺术设计可以将城市的历史与城市的文化用艺术设计的手法将其结合起来,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视觉表达的载体,对表达和体现城市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使城市显得更有活力,只有因地制宜地将城市本土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一座城市才会强大,才能更好的发展。
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成为了现在城市文化的主题。
【关键词】本土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一、公共艺术与本土文化的概念“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共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开放的、民主的一种态度和精神,体现一定价值取向。
从功能的角度来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所必须的,也是现代城市生活理想和城市文化的一种体现。
“公共艺术相对于纯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社会的、文化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性、共享性的色彩”。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更舒适、更美好。
本土文化要比传统文化的意义更加宽泛,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
随着地域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起来,本土文化已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可以说它是国际化的基础部分。
二、城市公共艺术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文化是城市延续的纽带,……城市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有形的文化遗迹上,而且体现在无形的文化内核上”,城市塑造的源泉来自本土文化,以城市地域性为前提,它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的主体内容:自然地缘文化,环境形态文化和历史文化。
空间叙事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策略——以武汉青岛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摘要: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武汉青岛路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对武汉城市结构发展和城市空间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历史街区改造设计的文化流失问题,依托叙事理论,用景观设计手段,来打造更加被人们理解与接受的历史街区景观,希望塑造情节和感受,帮助人们更好理解历史文化。
就让历史街区“活”起来这一观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引用具体历史街区案例的景观设计手法,打造空间叙事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供新思路、更加人性化的景观策略,并通过街区改造来促进城市更新和发展。
关键词: 历史街区武汉青岛路空间叙事景观改造近代建筑由于历史信息和价值,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街区改造等难点提出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策略,希望从空间叙事视角下来研究如何重塑历史街区风貌,表达当地历史建筑和群众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本土生活方式,从而调动城市居民的内心共鸣,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为人们提供自由舒适以及可参与的交往场所,为历史街区改造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
一、空间叙事视角的解读与应用历史街区景观改造存在着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国内外城市更新及街区保护改造都已经十分成熟,但主要是物质层面的保护和利用,且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始终受到各界争议,景观改造需要最大程度留存历史,延续文化,凸显街区特色。
用景观手法结合具体情境和现代受众需求、弘扬历史文化,为历史街区保护寻找具体视角和解决策略成为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
(一)空间叙事视角概念空间叙事始于20世纪,作为跨学科叙事文化的空间转向,叙事以时间为线索,由空间为舞台,以情节为表达形式展开,以空间作为载体,通过空间来反映时间、故事和人物。
学研探索126环艺摘要:为淮安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供设计方案,在保存该区域原历史风味基础上使老城区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利用实地调研考察、测绘,获得该地区大量原始数据及资料,并加以整理保存;通过小组讨论确立设计方案,并利用软件制作3D模型及效果图。
得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具备可实施性改造方案。
该方案为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并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 景观设计 街区改造 保护 历史文脉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126-03Abstract:To provide design solutions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Huaian Du Tian Mia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which will give the old town a new life and vitality on thebasis of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flavor of the area. Us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apping ,a large amount of original data and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and preserved; the design plan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group discussion ,and 3D models and renderings were made by software.A more complete and implementable renovation plan was obtained.The scheme has preserved a large amount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DuTianMia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Keywords:Dudian Temple historic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District improvement Preservation Historic context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王清晨引言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它为日常生活提供庇护,并孕育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城市的展开便是文明史的展开。
maintaining street pattern, continuing regional texture and restoring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provides targete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ense of identity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nd promoting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blocks.Key words space gen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uthenticity; spatial vitality; sense of identity0 引言中国地域广阔,每座城市因地理和人文差异而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面貌。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城市风貌的最好承载者,生动体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情怀。
然而这种城市的独特性却随着多轮大规模建设与快速城市化的推进而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城市中保留的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形态与历史建筑面临损坏或拆除的危机,街区原有肌理受到干扰。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达到了新高潮。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历史街区更新出现了表征化、单体化、模式化的特点,导致其出现原真性丧失及街区空间特征隐匿的现象。
济南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十分丰富,将军庙历史街区作为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同样面临着原有历史风貌逐渐同质化、传统空间肌理断裂等问题[1]。
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空间基因的理念,将其运用于微观街区层面来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可能性,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进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面临肌理断裂及传统风貌趋同的问题,通过空间基因概念的植入及空间基因技术体系的应用,探讨历史街区中空间要素原真性的保留。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广泛使用和共享的空间,是街道、公园、广场等各类对公众开放的区域。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公共空间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选取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在历史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
二、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1. 50年代至70年代:政治主导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受到政治的极大影响。
在这一时期,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以政治广场和宣传场所为主,在政治宣传和展示毛泽东思想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集体主义的氛围。
广场上举行各种集会、游行,政治红色标语和大字报无处不在。
城市公共空间被政治所主导,而公众参与度相对较低。
2. 80年代至90年代:经济改革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化经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公共空间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城市道路和广场逐渐增多,在人们的视野中不断创造新的公共空间。
同时,中国的城市文化开始多元化发展。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能够看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如音乐、街头艺术等。
城市公共空间也成为人们休闲、社交和文化娱乐的地方。
3. 21世纪以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化和个性化进入21世纪,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商业化和个性化。
商业中心、购物中心等商业区的出现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
商业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公共空间被商业活动占据、商业标识过多等。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城市之间的公共空间差异明显,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和风格,城市公共空间也成为展示城市个性的窗口。
4. 当前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地方历史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探索
摘要:中山市南区位于中心城区南部,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是中山著名的侨乡之一。南区良都文化公园通过把南区的名人及地域文化作为主
要景观设计概念和元素,对利用地域文化与城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进行了
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 文化公园 城市公共空间
Abstract: at the center of the southern city of zhongshan districts, a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has a long history, is one of the famous
hometown of zhongshan. All the good cultural park of the southern district by
celebrities and regional culture as the main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and the elements,
to use regional culture and city the design of city public space combines beneficial
exploration.
Keywords: local history culture culture park city public space
历史文脉与背景
南区的名人历史及建筑文化
南区是香山华侨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它滋养了旅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万多华侨。南宋末年,宋端宗徙居香山避难,南区沙涌人马南宝献粟饷军,官
拜工部侍郎,南宋陨殁,随行官员逃亡海外,成为最早的香山华侨。南区先辈在
侨居地的排华风潮中逆流而上,缔造了一批异军突起的商业实业集团,如香港的
永安、先施公司。随着侨胞的寻根问祖,大量西方文化特别是建筑风格进入了香
山县,中西文明的碰撞进一步丰富了南区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打造了当地特色的
南洋建筑风格基调。近代中国,南区也培养了包括 “中国空军之父”之称的杨先
逸,香港先施公司的创始人马应彪,被称为“中国百货业先驱”、永安公司创始人
郭乐等杰出人物。优美的山水环境孕育了南区人“孝为先,爱国为民”的历史传统,
其中有被称为岭南第一私家园林的詹园,就以孝文化而远近闻名。
今天,良都文化公园的建设同样体现着南区传统文化理念,公园用原属
于政府的办公用地和南区原来传统的食街。政府在明知该用地极具商业价值情况
下,充分考虑到民生因素,科学规划将其改造为一个完整的中心文化休闲公园,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执政理念,此举也深受广大市民的拥护。
项目背景
南良都文化公园位于南区中心区的核心地段,与规划中的商业区相连,
东侧为区人民政府、永安商业中心等公共设施,北侧为居住区,包括万科地产及
越秀城建等高档社区,而南部旧区,密度较大,缺少公共绿地。
良都公园的用地呈“L”型环绕南区政府大楼,面积约2.4万平方米,由行
政办公用地和商业用地置换调整为城市公园。公园所处位置重要,是未来南区中
心区全面改造与规划的核心部分,是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的品味,打造文化名片的
重要项目。
整体定位
项目定位:市政文化广场与休闲公园相结合的新型概念公园。公园主题:
结合南区“山、水、城”的城市肌理,体现南区地方文化特色。公园位于位于城南
路城市综合功能带上及区行政中心与岐江河的城市生态景观轴线上,是现有旧区
和新建设区的过渡段,是打通南区山水关系,构成南区行政,商业,办公及展示
居住复合功能的中心节点。同时,公园既要体现山,水的要素,更要重点突出南
区的历史文化主题。
规划思路
公园主要采用人工高差地形的手法体现“环山抱水”的场地设计理念,西
侧通过局部抬高场地并结合花池和水景布局形成高低平台,沿日华路侧场地整体
提高1.5米形成半地下停车场,结合1.8米高的树池和景墙,体现了“山”的景观
要素,在丰富了公园的空间层次的同时又隔离了道路造成的景观和噪声的影响,
使公园内部宁静宜人。
公园由两条横轴与一条纵轴有机组织而成,串联各个景点,使公园景观要
素和谐统一。
1.主横轴:由主入口、纪事塔楼、名人雕塑广场、水景池与下沉式舞台
组成。此轴分别由动、静水结合来烘托出气氛。自古以来,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
非常重要位置,水为财,风生水起,由此寓意南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同
时,充分体现南区的“水”要素。主入口设计简约大方,精心设计的标色铭牌是广
场对外的标志之一。纪事塔楼和中心广场位于公园的几何中心,也是主横轴与纵
轴的交点和整个公园的制高点。其高度与政府大楼呈黄金分割比例,建筑形式参
照南区特色历史文化建筑“沛勋堂”,四个侧面分别放置人物雕塑,分别是:杨仙
逸、马应彪、郭乐、马南宝,在塑像下设置铭牌简述名人事迹介绍。主要轴线的
两端通过布置水景池与下沉式舞台形成一个良好的收尾,并利用水景墙与政府场
地进行分隔,使功能相互独立,交通互不干扰,视觉上却无损其连贯。
2.纵轴:主要由北部的次入口,纪事塔楼,中心水景与南部碉楼共同组
成,各景点沿轴线发散布置。在北入口安放了一个摩崖石刻碑,为体现南区本地
的文化特色,上面所雕刻的内容均为通过公开征集选定的南区籍文人的诗词佳
句,并邀请南区籍的书法家认真书写出来,再通过现代雕刻技术将书法雕刻在石
碑上,石碑背面采用反映南区历史、人文及社区风貌的长轴画卷,相互呼应。通
过入口文化石刻,使人在未进入公园前,就能被强烈的文化元素所吸引。在空间
上,摩崖石刻碑与公园内部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而且与主入口形成对比,突出
主入口;石刻背面采用草坪缓坡处理,在公园内形成视觉过渡,草坡内设树阵和
休息长凳,增强其趣味性。
钟楼与碉楼之间以水景为轴,两侧按照传统社区在行政版图上的位置关
系对应安排了八个展现社区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的区域,搜集具有侨乡文化和历史
文化的建筑素材,以等比缩放的手法,取其重要片断进行艺术处理,使其风貌再
现于公园内,勾起游人的联想和记忆。八个区域通过石板路相连,游览轨迹明确,
每个区域均设纪事灯柱,将社区介绍、历史照片等资料刻画其上,在游览过程中
也能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同时,结合南区以往以农业化发展为主导的特色,采集
当地民间的记载、实物作为蓝本,以农耕系类为主题,采用等比铸铜雕塑的手法
重现了车水、牛耕、舂米撑船等独特场景,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与游览者可以进
行互动和交流,是公园文化的点睛之处。此外,水景轴通过沟渠与其他水池连接,
使其成为“活水”,同时可在水面倒影建筑,丰富了观赏角度。水景池底安装了变
幻灯光并铺放卵石,方便小孩玩水嬉戏,活跃园区气氛。
南面的碉楼为水景的视觉终点,高度与纪事塔楼亦为黄金分割比例,顶
部安装LED电子屏幕,可在播放视频节目,方便组织宣传和大型文体活动,体
现了中西合壁的设计手法。 3.次横轴:主要是展示功能与休息相互结合的景观
带。通过一组与文化墙结合的廊架,除了具有展示功能外,还结合休息活动区域
设计,使其成为“活”空间。沿日华路边通过地形处理,设置半地下停车场,有效
隔离噪音,使此区域宁静而宜人。同时,公厕与电房分布于翠竹绿篱中,既美观
又实用。
结语
良都文化公园实现了从政府行政用地、商业用地向市民公共用地的转化,
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公共权益的重视;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城市景观的塑造,
优化了城市功能;在景观元素的打造上重点体现了特有的历史和建筑文化,展现
了南区文化的复兴,使其成为地域风情的展示中心,城市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