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614.00 KB
- 文档页数:18
林学毕业论文5000字篇一:林学毕业论文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目录摘要 (1)1、生态林业的内涵和功能 (1)1.1生态林业的内涵 (1)1.2生态林业的功能 (1)2、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2)2.1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 (2)2.2 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力量 (2)3、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3.1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业 (3)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3)3.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3.3.1、林业的生态效益 (3)3.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3.4努力实现转变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5)致谢 (6)摘要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同时兼有三大效益。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现实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之一,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为标志,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成为当前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天然林资源受到严格保护,木材生产逐步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渐次展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开始实施,全社会办林业形成气候,林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为此,本文试从林业需实行以生态林业建设为主,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观念、思路和创新上对我国林业建设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生态、自然建设、经济1、生态林业的内涵和功能1.1生态林业的内涵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
第4章森林调查第1节概述森林调查(forest inventory)也称为森林资源调查(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是对用于林业的土地进行其自然属性和非自然属性的调查,主要有森林资源状况、森林经营历史、经营条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森林资源又是林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
了解和掌握森林资源信息——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生长规律、环境条件等,是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前提条件,森林调查的目的就在于此。
森林调查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用途:①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和环境发展计划或规划、方针、政策等提供依据;②为林业企事业单位制定长期、中期、短期或年度计划提供依据;③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和计划执行情况。
森林调查的种类多种多样,各类调查的方法、目的、内容等也有所不同。
在我国,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范围将森林调查分为3大类。
①以全国(大区或省)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原称为“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简称“一类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为制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②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县、乡(镇)或相当于县、乡(镇)的单位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原称为“森林经理调查”),也简称为“二类调查”。
此类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森林区划提供依据,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等。
③主要为企业生产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称为“作业调查”,也简称“三类调查”。
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对将要进行生产作业的区域的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生产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等内容。
第2节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national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也简称为一类调查。
所谓连续清查是指定期对同一地域上的森林资源进行重复性的调查。
doi︰10.16473/ki.xblykx1972.2023.03.010林草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研究———以《西部林业科学》为例∗李甜江,马建忠,胡光辉,范蓉(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 昆明650201)摘要:为探究我国林草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根据中国知网和非晓数据的统计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以我国林草科技重点期刊之一的《西部林业科学》为例,对2016—2020年间的期刊发文学科、施引期刊、参考文献引用等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1)5年间《西部林业科学》影响力不断提升。
(2)发文学科以林业为主,占比达50%;发文机构排名前二十均为我国重点林业院校和研究院所;发文地区集中在云南省和西部各省;基金论文比常年处于较高水平,达90%以上。
(3)发文总被引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高于学科均值;施引学科以林业为主,在多学科具有一定影响力;施引机构排名前二十中有16家是北大核心与CSCD 同时收录的期刊。
(4)参考文献数量高于学科均值;篇均参考文献25篇保持稳定;引用机构排名前二十中有15家为北大核心与CSCD 同时收录的期刊。
总体而言,期刊影响力与刊物质量、发文学科、基金论文比、参考文献引用等因素有关,可采取加大宣传、精准约稿、扩大稿源地区、关注学科发展、提高国家级基金论文比等措施不断提高期刊影响力。
关键词:林草学术期刊;影响力;发文学科;施引文献;参考文献中图分类号:G 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2023)03-0070-08Academic Influence Improving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 Journals :a Case from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LI Tianjiang,MA Jianzhong,HU Guanghui,FAN Rong(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Kunming Yunnan 650201,P.R.China)Abstract :For undertanding relevant factors for improving academic influence of journals on forestry and grassland in China,case study on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was conducted.Published papers,citing journals and references from 2016to 2020were researched with bibliometric method based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Feixiao D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the journal w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from 2016to 2020.(2)The main subject of the journal was forestry which ratio is 50%.Top 20institutes of published papers came from main forestry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es in China.Published paper areas concentratedon Yunnan and west China.Funding ratio maintains high level(50%).(3)An increasing trend of citation of pub⁃lished paper,and it was higher than average value of this subject.Top 20journals that cited published papers mostly belong to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16journals).(4)The number of reference was higher than averagevalue of this subject.Cited per article references were 25which keep stable.Top 20citing journals of published pa⁃pers mostly belong to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15journals).In general,academic influence can be affect⁃ 第52卷 3期 2023年6月西 部 林 业 科 学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Vol.52 No.3 Jun .2023 ∗收稿日期:2022-11-12 基金项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创新基金“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信息化系统建设”(LKYPT -2021-005)。
2021年3月JournalofGreenScienceandTechnology第23卷 第5期
收稿日期:2020G12G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960256)
作者简介:加央朗珍(1986—),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气象学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王 超(199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工作.
植物生理学在林业科学技术实践中的应用加央朗珍1,王超2,3,4(1.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气象局,西藏拉萨850000;2.
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
西藏林芝860000;3.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林芝860000;
4.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林芝860000)
摘要:指出了林业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风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建设林业.而林业发展不能盲目进行,需要在科学思想及理念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加强树木生理学研究以推进实现林业现代化的步伐.通过将植物生理学在林业科学技术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论述并分析了植物生理学在植物开花、育种和植物栽培及森林经营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林业的综合管理和科学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植物生理;林业;综述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G9944(2021)05G0105G03
1 引言
林业科学是一门集森林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综合开发利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的新兴科学.它以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为研究方法,通过对林业资源或具体树种进行定期的观察和跟踪记录等方式,进而在数据积累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森林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林业生产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提供科学参考[1,2].植物生理学是一门
研究植物生命活动一般规律及其与光、温、土等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能够进一步探析具体树种在特定地域的生长状况.植物生态生理特性可用于选种、育种、引种和规划分布区域以及详细的农林实践操作,对农林业尤为重要[3].将植物生
生态学概述:1、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是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
因此,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分布等规律,研究森林如何改变环境和维护环境质量的一门科学。
森林生态学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
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树木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光、温度、水分、大气、地形、土壤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因子与森林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大小;树木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估价森林对人类的效益。
2.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类原则和方法;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
3.研究森林生态系统。
把森林植物群落和它所在的周围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制约和因果关系,系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系统内自动调节的机制和稳定性,介绍系统模型和方法2、研究任务:森林生态学揭示森林的发生、发展、演替的原理和规律,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造林、营林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习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3、森林生态学的发展森林生态学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识别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这就要具备生态学方面的知识。
我国在周朝的《诗经》里就记载了很多植物的种类。
“山有枢、险有榆”。
西周的禹贡,记载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管子—地员篇 ) ) ( 公元前约2 00年)把植物分布的垂直带写得很清楚。
在欧洲19 世纪中期,德国人洪德堡( A`Humboldt)对世界植物的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始植物地理学。
丹麦人瓦尔明(E.Warming )著有“植物生态学”(1895 ),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诞生。
随后法国、德国的林学家相继论述林木耐阴性的理论。
本世纪初,借助实验的方法,研究森林群落和立地条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资源的保护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在不断的提高。
森林的存在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有着众多的特点和作用,能有效维护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与稳定、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资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工作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林业进行合理的生产管理工作,能有效的发展和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等。
本文简要分析我国现阶段下的林业状况,分析林业资源管理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森林资源科学管理保护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脚步在不断加快,推动经济增长的助力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对生态危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后,我国利用各种方式途径倡导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即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对林业资源的利用中,指的是在林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当前阶段下社会发展的需求,更要保证能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
森林资源不是无限的,如若对森林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会使林业的发展出现危机。
为使森林资源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必须要采取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措施。
一、我国林业的现状森林资源对于我国而言是较少的存在,根据第五次进行的森林状况调查工作得到的结果可知,全国森林面积的覆盖率大约只是百分之十六,天然的森林资源原本就不多,又经过了过度开发砍伐,使可开采的森林资源面临枯竭。
就依据当前状况而言,林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问题有:一是森林资源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现阶段下的森林覆盖率与世界森林覆盖率差距较大,世界森林覆盖率大约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七。
二是林龄结构分布不合理,可开采的资源在不断减少。
幼龄林木和中龄林木占据整体资源的绝大部分。
二、林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管理,是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基础,现有的林业资源是较为有限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合理的利用与开发,进行科学的应用与管理,有效改善林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林业工程中森林资源培育的研究摘要:加强林业工程森林资源培育具有改良气候环境、维系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推动林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可以采取精选林木幼苗、加强水肥管理、科学除草、进行病虫害精准防控等方面的措施,制定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科学培养方案,从而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森林资源;科学培育;病虫害;防控伴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森林培育工程成为部分地区的重点发展项目。
传统的森林资源培育方案存在技术落后、设备滞后、人员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笔者基于科学角度出发,依据各生态林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规划,将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应用于森林资源培育方案中,以期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高端森林资源的有效供应,保障多种动植物的繁衍生存提供良好的条件[1]。
1森林资源培养概述森林资源培养是以林业资源保护学、林业保护学、林业病理与昆虫学、林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合理将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应用于幼苗培养、林木抚育、病虫害防治、林木间伐等整个过程,以期保持林木的茁壮生长,保障林木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的稳定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2]。
2森林资源培养的具体技术2.1 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森林资源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是保障林木茁壮生长,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功能的关键因素。
(1)依据该地区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林业的长久布局,确定所建造生态林的主要功能,比如以改良城市气候为主的城市绿化林,以培养高端林木、加速林木生长的经济速生林,以防风固沙、预防泥石流与沙尘暴为主的防御林,从而为森林资源培养的整体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2)依据地形地势,结合林业用地的总体布局,进行林木栽培位置、种植面积的确定,与此同时要进行林业产权确定,避免因产权不清出现随意砍伐、林木偷盗现象[3]。
2.2 精选林木幼苗健壮的林木幼苗是森林资源培育的关键基础。
发展生态林业提倡科学造林的分析摘要:生态林业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生产方式,它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向林业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物质能量,从而提高林业系统生产力和能量转换率的一项系统工程。
新时期下,大力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林业社会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发展生态林业的意义和原则入手,对提倡科学造林的措施建议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态林业科学造林可持续发展1 发展生态林业的意义和原则(1)发展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林业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稳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起着资源支撑作用。
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帮助农民增收,扩展就业范围,延伸产业价值链,为促进小康社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二,有利于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林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势必会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达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三,有利于践行低碳经济。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备清洁、安全、可降解等优势,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将这项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物质保障。
(2)生态林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林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因地制宜。
生态林业建设要遵循生态系统规律,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合理规划生物种群,对林、渔、牧、农进行科学布局,保证生产结构以及林种树种的多样化发展;其二,优化组合。
生态林业系统拥有丰富多样的物种,为了给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应当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优化组合,使物种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三,经济效益。
生态林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并在其可承受能力范围内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合理利用森林、环境、生物等各项林业资源,实现最小化投入、最大化产出;其四,综合发展。
[1]齐磊,胡德夫,丁长青,隋金玲,张东,杨亮,吴记贵,蒋万杰,.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鼠类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变动分析[J]. 林业科学,2012,(9).
[2]王雪,接伟光,蔡柏岩,. 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结构分析[J]. 林业科学,2012,(9). [3]李帅锋,刘万德,苏建荣,张志钧,刘庆云,. 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种子库的恢复动态[J]. 林业科学,2012,(9).
[4]赵猛,魏朔南,胡正海,. 漆树韧皮部的结构与发育[J]. 林业科学,2012,(9). [5]刘华波,王哲,刘君,麻丽颖,王斯琪,唐岩,庞晓明,. 燕山山脉西伯利亚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J]. 林业科学,2012,(8).
[6]汤孟平,娄明华,陈永刚,徐文兵,赵明水,. 不同混交度指数的比较分析[J]. 林业科学,2012,(8).
[7]李军玲,张金屯,邹春辉,刘忠阳,. 旅游开发下普陀山植物群落类型及其排序[J]. 林业科学,2012,(7).
[8]郝佳,熊伟,王彦辉,于澎涛,王艳兵,张军,余治家,. 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雪害的影响因子[J]. 林业科学,2012,(7).
[9]周资行,焦健,李毅,李永兵,张世虎,. 民勤沙拐枣克隆种群构件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 林业科学,2012,(5).
[10]张国斌,李秀芹,佘新松,胡茶青,胡国华,. 安徽岭南优势树种(组)生物量特征[J]. 林业科学,2012,(5).
[11]姜立春,张锐,李凤日,. 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枝条长度和角度模型[J]. 林业科学,2012,(5).
[12]周建云,李荣,张文辉,何景峰,.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J]. 林业科学,2012,(4).
[13]李耀翔,姜立春,李凤日,. 基于混合模型的落叶松微纤丝角模型[J]. 林业科学,2012,(4). [14]李晋明,赵小敏,乐丽红,. 基于GIS和NFM的鄱阳湖地区经济林地的适宜性评价[J]. 林业科学,2012,(3).
[15]郭瑞,王义平,吴鸿,. 森林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与森林健康的关系[J]. 林业科学,2012,(3). [16]李荣,张文辉,何景峰,周建云,. 辽东栎伐桩萌苗的发育规律[J]. 林业科学,2012,(3). [17]李春明,. 基于两层次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杉木林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J]. 林业科学,2012,(3).
[18]陈俊华,龚固堂,朱志芳,吴雪仙,慕长龙,. 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J]. 林业科学,2012,(2).
[19]张立杰,刘鹄,. 祁连山林线区域青海云杉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林业科学,2012,(1). [20]姜俊,赵秀海,.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J]. 林业科学,2011,(12). [21]赵中华,惠刚盈,. 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以甘肃小陇山林区为例[J]. 林业科学,2011,(12).
[22]丁易,臧润国,. 采伐方式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恢复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11). [1]邓立斌,陈端吕,邓丽群,.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J]. 林业科学,2011,(5).
[2]金森,陈鹏宇,. 樟子松针叶床层结构对失水过程中含水率参数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4). [3]董莉丽,.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J]. 林业科学,2011,(4). [4]赵书岗,赵悦平,王红霞,高仪,张志华,冯大领,. 核桃坚果硬壳结构的影响因子[J]. 林业科学,2011,(4).
[5]王国明,赵颖,陈斌,鲁专,邱海嵊,石娟,. 浙江舟山岛松材线虫入侵后松林群落的自然演替和特征[J]. 林业科学,2011,(3).
[6]张智光,.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J]. 林业科学,2011,(2). [7]胡云云,闵志强,高延,冯启祥,. 择伐对天然云冷杉林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2).
[8]邓磊,张文辉,. 黄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天然发育规律[J]. 林业科学,2010,(12). [9]张春雨,魏彦波,王德胜,夏富才,赵亚洲,赵秀海,. 水曲柳种群性比及空间分布[J]. 林业科学,2010,(10).
[10]张青,赵俊卉,亢新刚,冯启祥,姚景春,. 基于长期历史数据的直径结构预测模型[J]. 林业科学,2010,(9).
[11]王乃江,张文辉,同金霞,范少辉,陆元昌,Callie Jo Schweitzer,. 黄土高原蔡家川林场森林质量评价[J]. 林业科学,2010,(9).
[12]王海香,聂肖艳,师光禄,. 枣园节肢动物天敌群落时空结构和优势度分析[J]. 林业科
[23]王斌,巨波,赵慧娟,张群,朱义,崔心红,. 不同盐梯度处理下沼泽小叶桦的生理特征及叶片结构[J]. 林业科学,2011,(10).
[24]许飞,邱尔发,王成,董建文,吴永曙,汪瑛,. 福建省不同类型乡村水岸林的结构特征[J]. 林业科学,2011,(9).
[25]徐红霞,辛中尧,王洪建,王香枝,.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天牛群落多样性[J]. 林业科学,2011,(8).
[26]徐金梅,吕建雄,鲍甫成,黄荣凤,赵有科,. 气候因素对木材细胞结构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8).
[27]孟京辉,陆元昌,王懿祥,郭东策,. 海南白沙2类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森林发展类型[J]. 林业科学,2011,(8).
[28]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胡续礼,Heathman G C,. 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J]. 林业科学,2011,(8).
[29]汤孟平,徐文兵,陈永刚,邓英英,赵明水,. 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与生物量的关系[J]. 林业科学,2011,(8).
[30]田宇明,王庆成,. 初植密度对10年生水曲柳人工林生物量及根系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7).
[31]王玉山,邢世岩,唐海霞,冯殿齐,. 侧柏种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林业科学,2011,(7). 学,2010,(8). [13]李春干,邵国凡,. 面向对象的SPOT5图像森林分类[J]. 林业科学,2010,(8). [14]李春明,唐守正,. 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云冷杉林分断面积模型[J]. 林业科学,2010,(7).
[15]李建军,李际平,刘素青,张宏伟,冯湘兰,. 红树林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J]. 林业科学,2010,(6).
[16]高慧,詹怀宇,付时雨,罗小林,刘盛全,. 马尾松正常木与应压木木素结构的比较[J]. 林业科学,2010,(5).
[17]谌红辉,方升佐,丁贵杰,许基煌,温恒辉,.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J]. 林业科学,2010,(5). [18]袁士云,张宋智,刘文桢,马建伟,. 小陇山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J]. 林业科学,2010,(5).
[19]张艳洁,丛日晨,赵琦,张国华,李玉华,谷润泽,. 适用于表征古树衰老的生理指标[J]. 林业科学,2010,(3).
[20]贾云,杨会侠,王卫,张景根,陶玉柱,姚荣升,张玉鹏,. 辽东山地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J]. 林业科学,2010,(3).
[21]陈海波,卫星,王婧,王政权,. 水曲柳苗木根系形态和解剖结构对不同氮浓度的反应[J]. 林业科学,2010,(2).
[1]王鹏程,肖文发,姚婧,张守攻,黄志霖,曾立雄,潘磊,. 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J]. 林业科学,2009,(7).
[2]王有年,邢彦峰,周士龙,孟海玲,关伟,师光禄,. 观光桃园昆虫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生态位[J]. 林业科学,2009,(4).
[3]孔正红,董卉卉,陈希,王开运,李宏庆,. 崇明岛沿岸防护林结构与功能空间异质性分析[J]. 林业科学,2009,(4).
[4]赵中华,惠刚盈,袁士云,刘文桢,王润喜,.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J]. 林业科学,2009,(3).
[5]刘世荣,史作民,马姜明,赵常明,张远东,刘兴良,.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J]. 林业科学,2009,(2).
[6]何志斌,赵文智,张立杰,刘鹄,张智慧,.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采伐干扰与恢复过程[J]. 林业科学,2009,(2).
[7]周红敏,惠刚盈,赵中华,胡艳波,.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中样地边界木的处理方法[J]. 林业科学,2009,(2).
[8]雷相东,李永慈,向玮,. 基于混合模型的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J]. 林业科学,2009,(1). [9]魏朔南,傅淑颖,胡正海,. 不同季节漆树树皮结构与漆酚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J]. 林业科学,2009,(1).
[10]张建国,段爱国,童书振,孙洪刚,邓宗富,张守攻,. 冰冻雪压对杉木人工林近成熟林分危害调查[J]. 林业科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