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B3编解码电路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13
hdb3译码实验报告HDB3译码实验报告引言:HDB3(High Density Bipolar of Order 3)是一种常用于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和解码技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对HDB3译码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背景数字通信中,编码和解码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码技术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而解码技术则将接收到的信号重新转换为原始的数字信号。
HDB3编码和解码技术广泛应用于数字通信系统中,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HDB3译码的实验,深入理解HDB3编码和解码的原理,并验证其在数字通信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实验原理HDB3编码和解码是基于Bipolar编码的一种技术。
在HDB3编码中,每个二进制位被编码为一个符号,符号可以是正脉冲、负脉冲或零脉冲。
解码过程则是将接收到的符号转换为原始的二进制位。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计算机、数字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2. 设计并生成HDB3编码的测试信号。
3. 将测试信号输入到HDB3译码器中进行解码。
4. 使用示波器观察解码后的信号波形,并记录观察结果。
5. 对比解码结果与原始信号进行分析和比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解码后的信号波形,并与原始信号进行了对比。
观察结果显示,HDB3译码器能够准确地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原始的二进制位,且在传输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这验证了HDB3编码和解码技术在数字通信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HDB3译码的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HDB3编码和解码的原理,并验证了其在数字通信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HDB3编码和解码技术在数字通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应用HDB3编码和解码技术,为数字通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束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HDB3译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验证了其在数字通信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hdb3码型变换实验实验报告
HDB3码型变换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HDB3码型变换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在数字通信中的应用。
实验设备:
1. 信号发生器
2. 示波器
3. HDB3编码解码器
实验原理:
HDB3码(High Density Bipolar of Order 3)是一种常用的数字信号编码方式,
它通过对传输的二进制数据进行编码,实现了数据的高密度传输和抗干扰能力。
HDB3码的编码规则是在传输的数据中插入特定的控制比特,通过对控制比特
的处理,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和恢复。
实验步骤:
1. 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连接到HDB3编码解码器的输入端,将HDB3编码解码
器的输出连接到示波器。
2. 设置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和幅度,生成一个二进制数据序列。
3. 将生成的二进制数据序列输入到HDB3编码解码器中,观察编码后的信号波形。
4. 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度,再次观察编码后的信号波形。
5. 通过对比编码前后的信号波形,分析HDB3码型变换的效果和特点。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HDB3码型变换后的信号波形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在不同频率和幅度下,HDB3码型变换都能有效地保持数据的传输质量。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我们进一步了解了HDB3码型变换在数字通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结论:
HDB3码型变换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字信号编码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了HDB3码型变换的应用技巧,为我们今后在数字通信领域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 2018 年 11 月 15 日实验名称 AMI和HDB3编码与译码 指导教师 陈泽宗姓名 董一展 年级 16 学号 2016301200254 成绩一、预习部分1.实验目的2.实验基本原理3.主要仪器设备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和译码规则2.实验基本原理在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中,信源输出的NRZ码或通过码变化电路的RZ、BNRZ等码含有直流分量和低频分量,不适合在低频通道中传输,可能造成信号畸变。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利用线路传输码像交替传换反转码AMI和高密度双极性HDB3码,它的结构具备下列比较重要的共性:(1)无直流,低频少;(2)为了减少串扰,提高信道的利用率我们选择减少高频分量,这样还能够节省频带;(3)传输码中含有稳定的定时信息;(4)具有内在的检纠错能力;(5)可以减少单个误码错误就导致后面一长串码元的错误增值;AMI码是双极性归零码的一种,它的编码只需要将输入的数字信号0不变,把数字消息1变成交替性的+1、-1、+1、-1……,这种消息码元的占空比为0.5。
这种传输码由于它不含直流成分、低频分量小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如果出现一长串的0信号,会造成提取定时信号困难。
HDB3码是先把输入放入NRZ码变成AMI码,然后去看AMI码中有没有出现4个及以上的0符号串,有的时候就将这四个连0符号串的第四个0改为与前一个非零符号相同极性的符号,把正1变为正V同样的负1变成负V的这种破坏节。
当相邻的V符号之间非零数字符号个数是奇数个时,它就满足极性交替反转的规则,但是当没有满足极性交换即是偶数个非零数字符号,我们就要添加一个平衡码正负B放在这段零码的第一个0符号上,B的正负要满足与这段0码的最后一个V码的符号相同。
3.主要仪器设备带有MATLAB的计算机一台二、实验操作部分1.实验内容及步骤2.实验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3.实验结论1.实验内容及步骤利用MATLAB,编写m文件,进行软件仿真,实现AMI和HDB3的编解码,输入为单极性非归零码,输出为相应规则下的编码。
hdb3编码和译码时延HDB3编码和译码是数据通信中常用的技术,它是一种具有平衡特性的差分编码技术。
HDB3编码主要用于减少信号传输中的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然而,这种编码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时延,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HDB3编码和译码时延的问题。
一、HDB3编码原理HDB3编码是一种差分编码方式,它通过比较输入信号的变化与参考信号的变化来生成编码信号。
在HDB3编码中,采用了三种类型的比特:0B(零比特)、1B(一比特)和H(高电平)比特。
在发送端,输入数据经过HDB3编码后,会生成具有特定规律的编码信号。
这种编码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噪声和干扰对信号的影响,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编码时延HDB3编码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时延,主要原因包括编码过程本身需要的时间、编码器的处理速度以及比特分配等因素。
一般来说,HDB3编码器通常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才能完成对输入数据的编码,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带来一定的时延。
另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为了确保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能需要采用多级编码器,这也会增加编码时延。
三、译码时延HDB3译码是解码过程,其时延主要取决于解码器的处理速度和比特分配等因素。
解码器需要正确地识别并还原出原始数据,这需要解码器具备较高的性能和准确性。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解码器处理速度较慢或者出现误判,可能会增加译码时延。
四、优化措施为了减少HDB3编码和译码的时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硬件性能:提高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处理速度和精度,可以降低时延。
2.减少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层级:采用更少的编码器和解码器层级,可以减少处理过程中的时延。
3.使用缓存技术:在解码过程中使用缓存技术,可以暂存部分编码数据,降低解码时延。
4.优化比特分配:合理分配比特资源,可以减少解码过程中的处理时延。
五、总结HDB3编码和译码在数据通信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验七AMI/HDB3/CMI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原理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码字都能在信道中传输。
例如,含有丰富直流和低频成分的基带信号就不适宜在信道中传输,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信号严重畸变。
同时,一般基带传输系统都从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流中提取收定时信号,而收定时信号却又依赖于传输的码型,如果码型出现长时间的连“0”或连“1”符号,则基带信号可能会长时间的出现0电位,从而使收定时恢复系统难以保证收定时信号的准确性。
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还可能提出其他要求,因而对基带信号也存在各种可能的要求。
归纳起来,对传输用的基带信号的主要要求有两点:1.对各种代码的要求,期望将原始信息符号编制成适合于传输用的码型;2.对所选码型的电波波形要求,期望电波波形适宜于在信道中传输。
前一问题称为传输码型的选择;后一问题称为基带脉冲的选择。
这是两个既有独立性又有互相联系的问题,也是基带传输原理中十分重要的两个问题。
传输码(传输码又称为线路码)的结构将取决于实际信道特性和系统工作的条件。
在较为复杂的基带传输系统中,传输码的结构应具有下列主要特性:1.能从其相应的基带信号中获取定时信息;2.相应的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和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3.不受信息源统计特性的影响,即能适应于信息源的变化;4.尽可能地提高传输码型的传输效率;5.具有内在的检错能力,等等。
满足或部分满足以上特性的传输码型种类繁多,主要有:AMI、HDB3、CMI码等等。
(一)AMI码AMI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
这是一种将消息代码0(空号)和1(传号)按如下规则进行编码的码:代码的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由于AMI码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
由此看出,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
由AMI码的编码规则看出,它已从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了一个三进制符号序列,即把一个二进制符号变换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西电021213班-------------------- 根据教材有:B总是与其前面的1或V符号相反,V总是与前面的1或B相符号相同,1总是与前面的V或B符号相反,就可以编符号了。
对上述的说明(参考自樊昌信版《通信原理》):取代节:根据解码规则第一条,破坏交替性的1或-1出现时,将此符号和前面3个符号替换为0000。
V为破坏脉冲,即破坏交替性的1或-1出现的位。
B为调节脉冲,B可以是0,1或-1。
将0000替换为B00V。
调节脉冲的作用:在破坏脉冲的极性也交替的情况下保证破坏脉冲对整个序列极性交替的破坏性。
正确的步骤为:1、写AMI码2、把"0000"换为取代节。
"0000"分离开来,替换为B00V3、V的取值:第一个V取值与AMI码的第一个-1相同,即取-V,以后交替取+V,-V。
4、B的取值:根据V和V前面存在的1或-1,写B,若+V前面是-1或-V,则取B=+B,即B 没有破坏极性,但V破坏了极性,下同;若+V前面是+1或+V,则取B=+B;若-V前面是+1或+V,则取B=-B;若-V前面是-1或-V,则取B=+B。
附简单方法快速的编码方法:取节:相邻V之间奇数个非0码就取000V;偶数个非0码就取B00V,定符号:V的取值第一个V取值与AMI码(见上)的第一个数+1相同,即取+V,以后交替取+V,-V。
然后1与B的符号交替变化即可快速编码原理:HDB3码的编码中,V相当于破坏码元,B相当于为消除破坏码元影响而引入的调节码元。
为保证输出无直流的特性,破坏码元V的保持交替变化,同理1与B也得保持交替变化。
例如:消息代码:1 0 0 0 0 10 0 0 01 1 0 0 0 0 1 10 0 0 00 0 0 0 1 1 10 0 0 01中间码:1 0 0 0 V 10 0 0 V1 1 B 0 0 V 1 1B 0 0 V B 0 0 V 1 1 10 0 0 V1HDB3码:+1 0 0 0 +V -10 0 0 -V+1 -1 +B 0 0 + V -1 +1 -B 0 0 -V+B 0 0 +V -1 +1 -10 0 0 -V+1 HDB3编码方法∙ 1∙ 2∙ 3分步阅读通信当中常用的HDB3编码规则。
利用FPGA实现HDB3编解码功能摘要:HDB3(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具有无直流分量、低频成分少、连零个数不超过3个、便于提取时钟信号等特点。
通过对HDB3编解码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FPGA 的HDB3编解码实现方法,给出Verilog HDL语言的实现方法和仿真波形,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和测试,采用该方法设计的HDB3编解码器已应用于相关实验设备中。
广告插播信息维库最新热卖芯片:TOP224YN TDA1519B DTC144EUA EP2C5T144C8SN74LV541APWR GL386CD40193BE EL4422CN ADG511ABR STRS63071 引言数字通信系统的某些应用可对基带信号不载波调制而直接传输,其中传输线路对码型的要求如下:信码中不宜有直流分量,低频分量应尽可能的少,码型要便于时钟信号提取。
根据这些要求,ITU-T(国际电联)在G.703建议中规定,对于2 MHz、8 MHz、32 MHz速率的数字接口均采用HDB3(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HDB3码具有无直流分量,低频成分少,连零个数不超过3个等特点,便于时钟信号的提取和恢复,适合在信道中直接传输。
这里利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用于数字通信系统中的HDB3编解码器。
2 HDB3编码模块设计要设计一个实用的编码模块,首先要深入研究其编码规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编码规则设计符合电路特性的编码流程。
HDB3码的编码规则包括:①将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AMI码的编码规则是对码流中的非“0”符号进行正负交替;②检查AMI码中的连零情况,当连零的个数小于4个时,保持AMI的形式不变;当连零的个数达到4个或超过4个时,则将非零码后的第4个“0”替换成V码,其中V码的极性与前一非零码(+1或-1)的极性保持一致,例如,前面的非零码是+1,则将V码记为+V;③完成插V操作后,检查2个相邻V码之间非零码的个数是否为偶数,若为偶数,则再将相邻2个V码中后一个V码的前一非零码后的第一个“0”变为B码,B码的极性与前一非“0”码的极性相反,同时B码后面的非“0”码极性再次进行交替变换,保证极性交替反转特性。
HDB3编码方法HDB3编码(High-Density Bipolar-3)是一种用于数字通信中的线路编码方法。
它是一种高密度的双极编码方式,旨在减少数据传输中的直流偏置,并增强时钟同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HDB3编码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HDB3编码的原理是将输入的二进制数据进行特定规则的转换,通过使用多种转换规则,有效地控制二进制数据流中的直流分量。
它基于B8ZS(Binary 8 Zero Substitution)二进制代码的改进,通过添加减少的位子将数据转换为多种字节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HDB3编码可以在传输数据时保持数据流的直流功率接近零,并提供更好的同步机制。
1.如果连续的1的个数为偶数,不进行编码,输出与输入数据相同。
2.如果连续的1的个数为奇数,进行特殊编码:a. 将连续的3个1替换为0V (zero substitution),表示一个零电压信号。
b. 如果无法替换3个连续的1,将下一个连续的1置换为1V (violation),表示一个非零电压信号。
c.替换规则是保证无连续4个零的出现,以避免时钟同步问题。
通过上述规则,HDB3编码可以将数据流有效地转换为包含少量非零电压的数据流,减少直流偏置的问题,并增强时钟同步。
HDB3编码广泛应用于数字通信中,特别是在T1数字传输系统中。
它可在传输系统中提供高质量和高可靠性的信号传输,有效地处理数码信号,并确保传输数据成功地从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
HDB3编码在传输过程中还提供了错误检测和纠正的能力,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1.减少直流偏置:HDB3编码能够减少数据传输中的直流偏置,这对于长距离传输和噪声环境下的信号传输非常重要。
直流偏置越小,传输信号的可靠性和品质就越好。
2.高密度编码:HDB3编码可以将输入数据转换为较短的编码序列,这意味着它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带宽利用率。
这对于高速数字通信系统非常重要。
3.时钟同步:HDB3编码通过特殊的替换规则确保时钟同步问题得到解决。
通信系统原理实验姓名:季国盛学号:12221131班级:通信1212第11 周星期五第五大节实验名称:AMI/HDB3码型变换一实验目的1.掌握HDB3编码规则,编码和解码原理。
2.了解锁相环的工作原理和定时提取原理。
3.了解输入信号对定时提取的影响。
4.了解信号的传输时延。
二实验仪器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2.双踪示波器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HDB3码型变换规则验证(1)通过设置,使编码模块工作在HDB3码方式,通过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的设置,产生7位周期m序列。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和AMI输出双极性编码数据TPD05波形及单极性编码数据TPD08波形,观测时用TPD01同步。
①输入数据(TPD01)HDB3输出双极性码数据(TPD05):得到结果显示如下:②通过观察分析可以看出:输入数据0 0 1 1 0 0 1 0 0 1 1HDB3 1 0 0 -10 0 1-1 0 0前一个周期内输入数据1 1 0 0 1 0 0HDB3 1 -1 0 0 1 0 0下一个周期内输入数据1 1 0 0 1 0 0HDB3 -1 1 0 0 -1 0 0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HDB3码译码时是有延迟的③输入数据(TPD01),AMI输出单极性码数据(TPD08)得到显示结果如下:从显示结果可以得到:输入数据0 0 1 1 0 0 1 0 0 1 1HDB3单极性码数据0 0 -1 0 0-1 -1 0 0在一个周期内,输入数据:输入数据 1 1 0 0 1 0 0HDB3单极性码数据-1 -1 0 0 -1 0 0(2) 使输入数据端口悬空产生全1码,重复步骤(1)。
用示波器观测如下数据:①输入数据(TPD01),HDB3输出双极性码数据(TPD05)得到如下结果:输入数据 1 1 1 1 1HDB3双极性码数据-1 1-1 1-1可以看出,当输入全为1的时候,HDB3双极性码正负极性交替出现②输入数据(TPD01),HDB3输出单极性码数据(TPD08)得到结果如下:输入数据 1 1 1HDB3单极性码数据-1 -1 -1(3)使输入数据为全0码,重复步骤(1)。
1 一、 设计总体思路 1.引言 随着远距离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通常借助于电和光来传输信息,数字终端产生的数字信息是以“1”和“O”二种状态代表的随机序列,它可以用不同形式的电信号表示,从而构造不同形式的数字信号。在一般的数字通信系统过程中,首先将所需传输的消息信号转化为相对应的数字基带信号,即信源的编码,经过调制信号与信道相匹配后再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先进行解调恢复为基带信号,再进行解码转换为原始消息。但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信道的低频传输特性差容易受噪声的干扰,可能造成信号严重畸变,甚至可能被噪声完全淹没而分不出信号,因此有必要对传输的信号进行编码,而经过信道编码后的传输码却具有较强的波形抗干扰性。我们比较常用的编码规则有AMI和 HDB3编码。 AMI 码,又名符号交替反转码,其编码规则是:若用“0”和“1”代表传号和空号“, 0”码不变“, 1”码则交替地转换为+1 和-1。通常脉冲宽度为码元宽度的一半, 这种码型交替出现正、负极脉冲,所以无直流分量,低频分量也很少。这种码的反变换也很容易,在再生信码时,只要将信号整流,即可将“-1”翻转为“+1”,恢复成单极性码。AMI 码的缺点是,当原信码出现长连“0”串时,信号的电平长时间不跳变,造成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解决连“0”码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采用HDB3 码。
2.HDB3编译码 HDB3码的全称是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它是AMI码的一种改进型, 其目的是为了保持AMI码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 使连“0”个数不超过3个。其编码规则如下:
(1) 当信码的连“0”个数不超过3时,仍按AMI码的规则编,即传号极性交替;
(2)当连“0”个数超过3时,则将第4个“0”改为非“0”脉冲,记为+V或-V,称之为破坏脉冲。相邻V码的极性必须交替出现,以确保编好的码中无直流; 2
(3)为了便于识别, V码的极性应与其前一个非“0”脉冲的极性相同,否则,将四连“0”的第一个“0”更改为与该破坏脉冲相同极性的脉冲,并记为+B或-B;
(4) 破坏脉冲之后的传号码极性也要交替。 例如: 代 码: 1000 0 1000 0 1 1 000 0 l 1 AMI 码: -1000 0 +1000 0 -1 +1 000 0 -1 +1 HDB3码: -1000 -V +1000 +V -1 +1 -B00 -V +1 -1 其中的±V脉冲和±B脉冲与±1脉冲波形相同,用V或B符号的目的是为了示意是将原信码的“0”变换成“1”码。
虽然HDB3码的编码规则比较复杂,但译码却比较简单。 从上述原理看出,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一非0符号同极性(包括B在内)。
这就是说,从收到的符号序列中可以容易地找到破坏点V,于是也断定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从而恢复4个连0码,再将所有-1变成+1后便得到原消息代码。HDB3码保持了AMI码的优点外,还将连“0”码限制在3个以内,故有利于定时信号的提取。
HDB3编译码原理框图如图1-1所示: 3
相加器 0000取代 译码输出 带通
双—单极性变换 (+-两路输出)
破坏点检测
锁相环 译码电路 限幅 放大 译码CLK 图1-1HDB3设计总方框图
连零检测电路 RNZ码输入 000V取代 B00V取代 奇偶判断电路 破坏点产生 单—双极性变换(+-两路输入)
编码电路 4 二、单元电路的设计 1、编码器功能模块电路 编码电路接收终端机来的单极性非归零信码, 并把它变换成为HDB3 码送往传输信道。HDB3 码编码部分的原理框图如图2-1(a) 所示,电路图如2-2(b),(c)所示。
图2-1(a)编码电路方框图 (1)单极性信码进入电路,首先检测有无四连“0”码。没有四连“0”时,信码不改变地通过本电路;有四连“0”时,在第四个“0”码出现时,将一个“1”码放入信号中,取代第四个“0”码,补入“1”码称为V 码。 (2) 取代节选择及补B 码电路(取代节判决)电路计算截至当前时刻所发送的码中1的总数的奇偶性,若1的总数为偶数 ,则当V码来的时候不作改变;若1的总数为奇数,则当V码来的时候将000V 中的第一个“0”改为“1”,即此时用“B00V”取代节,同时也将1码的总数由奇数变成了偶数。这样做保证了两个V码之间的1码的数量始终为奇数。 (3)破坏点形成电路将补放的“1”码变成破坏点。方法是在取代节内第二位处再插入一个“翻转”信号,使单/双极性变换电路多翻转一次,后续的V码就会与前面相邻的“1”码极性相同,破坏了交替反转的规律,形成了“破坏点”。 (4)单/双极性变换电路电路中的输出控制加入了取代节的信号码流, 使其按交替翻转规律分成两路,再通过一个开关电路(CD4052芯片)将两路信号整合成一路便是我们所需要的HDB3码。 图2-2(b) 单-双极性转换电路
连零检测电路 RNZ码输入 000V取代 B00V取代 奇偶判断电路 破坏点产生 单—双极性变换(+-两路输入)
X012X114X215X311Y01Y15Y22Y34A10B9INH6X13Y3405240525V-5VHDB3+HDB3-HDB3 5
图2-2(c)编码电路 NRZ码: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HDB3-D:0 0 0 1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0 0 1 1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1 1 0 从上图可知,NRZ码经过编码电路后,延时4个时钟信号得到了HDB3码 2、双-单极性变换电路 该部分由整流器和相加器组成,整流器由两个充放电路构成,相加器用一个或门表示。电路如图2-2所示。 (1)整流电路
NRZ +HDB3 -HDB3 6
充放电路的充电和放电的时间常数不同,充电时,C1支路快于C2支路,放电时,C2支路快于C1支路。当输入码元为+1时,通过C1支路充电,当输入码元为0或-1时通过C2支路放电。然后通过非门便将双极性归零码变成了单极性的归零码。 (2)相加电路 用或门将两路信号整合成一路信号后便于位同步信号的提取。
C10.1UF
C20.1UF
R15k
R21k
R35k
R41k
5VHDB3U25NOTU26NOT
U27NOT
U28ORHDB3-D
图2-2双-单极性转换 3、位同步信号的提取 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收发两端一定要有一个时间上同步的问题。发端某一时刻发出一个码元,收端在相应某一时刻(一般滞后一个固定时间)抽样判决后再生这个码元,这样收发两端的码元一一对应不会搞错。在本单元电路中,位同步信号的离散谱来自上一级的整流后的信号,由于位同步频率比较低,很难将有源带通滤波器的带宽做得很窄,它输出的BPF信号是一个幅度和周期都不恒定的正弦信号,对此信号进行限幅放大处理后得到幅度恒定、周期变化的脉冲信号,但仍不能将此信号作为译码器的位同步信号,需要进一步处理,当锁相环自然谐振频率足够小时,对输入的电压信号可等效为窄带带通滤波器,它可以输出一个符合译码要求的位同步信号BS—R。
图2-3(a)位同步信号提取方框图 带通 限幅放大 锁相环 BSR HDB3D 7
R540k
R62k
C31nF
C41nFR740k
R840k3267415U297413267415U30741R940kR1010kR115k
BPFVCC
-5VHDB3-D
VCC
-5V
图2-3(b)带通滤波器电路
32674518U31LM318R125kR135kR14100kCOMPIN3VCOIN9SIGIN14CX16CX27INH5R111R212PP1PC1OUT2PC2OUT13
VCOOUT4DEMOD10ZENER15U324046C5100pFR151kX110uX2100uR16100kBPFVCC
-5VBS-RHD 图2-3(c)放大限幅及锁相环电路 4、译码器功能模块电路 相对于编码电路来说,译码电路显得相对简单很多,当电路检测到破坏点后将破坏点及其前面的三个码元用“0000”取代即可。其原理方框图如图2-4(a)所示,电路图如2-4(b)所示。
图2-4(a)译码电路方框图 相加器 0000取代 译码输出 双—单极性变换 (+-两路输出)
破坏点检测 8
图2-4(b)译码电路图 NRZ码: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解码为:0 0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从上图可知,解码输出延时6.5个时钟信号后,得到了原NRZ码。
NRZ 解码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