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朴实无华 回归学科本色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让语文课回归本色本色语文课绝非平淡乏味、波澜不惊,通过语文课教学进一步呼唤本色的回归,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同时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获得思想的启迪,以及张扬个性,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的本色就是一种爱。
有了这种爱,人们走进我们的课堂,才会说:“语文课,真美!”标签:语文回归本色教学改革“什么是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通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同时具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逐渐从理论阐述、探讨转变为课堂教学实践,正经历一个困惑、反思到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
由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走向了科学、辩证、理性的和谐境界,对于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来说,“和谐”、“回归”成为主旋律。
1 近些年来我国语文教学中一些现象1.1 学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本我《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近年来的语文课课堂上热闹非凡,师生问答如流,问题都是一些简单的易懂的,没有价值的。
这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就是流于形式,一言代替了一组人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之窗,学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本我。
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之类,大多老师追求课堂上的“浓妆艳抹”“有声有色”,不说五颜六色的图片、声情并茂的朗读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单就课堂容量大,多媒体包装过度而言,语文课虽变得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但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模糊,学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所获甚少,甚至将对文本的阅读丢至一边,渐渐地成为语文课本的看客。
1.2 语文课被“异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为教学重点,使得语文课成为历史课……并且语文课被“异化”成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着。
浅谈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色作者:韩黎明来源:《祖国》2018年第06期摘要: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新理念、新教法、新模式层出不穷,成果不断。
但是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新同题,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反复排练,表演作秀,华而不实,导致课堂表面繁荣,实则低效。
语文教学要先做減法,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删繁就简,才会让课堂无比丰盈。
关键词:语文本源本色语文实施策略一、语文课问题在哪里纵观我们的中学语文公开课,大多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目标虚空高远。
对一堂课寄予了过高的期许,动辄要训练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思想情感,这些目标远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而且往往离一课的文本太远,致使不切实际,徒有其表。
二是教学内容庞杂,环节繁复。
短短一节课,预设五六个板块,十几个问题,几十个教学着力点,这只能导致课堂上师生疲于应付,忙于完成教案设计.学生在课堂缺乏充足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导致读书思考探究成了摆设,从而出现蜻蜓点水、浮而不深、支离破碎的现象。
三是随意扩展迁移,本末倒置。
很多教师以为上一篇课文,不拓展就不是好课。
于是,不认真研读文本,在课文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捜集相关资料,表现在课堂上则是文本学习简単粗放,而把大量时间让位于课外资料的扩展和迁移上。
四是声光电代替了真正的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比较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很多教师在教学媒体上花了很多心思,上课就搬来多媒体,公开课如此,平时课也是如此。
多媒体具有直观鲜明的形象特点,很多时候是可以满足学生的视听需要,但是运用应该得当。
课堂上充斥着过多的课件、音频、视频资料的展示,使课堂显得热闹了许多,却使学生缺少了静心阅读,剥夺他们思考交流的机会。
二、语文课怎么改(一)目标集中切实,内容精当适量老子曾经说过:“少则得,多则惑。
”把简单的课上得很复杂是一种技巧,把复杂的课上得很简単却是一种智慧。
多年来,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往往失之于空泛高远,不切实际,不够简练集中,每一个文本都蕴涵丰富,解读的角度层面很多,如果在一节课上目标定位冗染庞多,只能造成蜡蜓点水、浮而不深。
追求家常课,回归语文本色这些年来,听过议过不少各种各样的课。
学校里也推行了不少课,诸如校内公开课、党员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高级教师展示课、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等等。
虽然渐渐明白了各种各样的课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在特定的时期,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而且也有必要进一步做好用好,但我还是越来越感觉到,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还是我们的“家常课”。
那什么样的课才是我们追求的家常课呢?我想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味最纯。
家常课,不一定有太长时间准备,也不一定有多人协助修改,也可能没有提前试教,全凭我们教师自己研读文本,查阅资料,写出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制作出实用的辅助课件,只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了,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朴实自然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我们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美的本质特征。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强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可见,朴实自然之美,美在本质,而以绮丽为美,则只是一种外在的美。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摒弃“花架子”,努力追求朴实自然,能真正反映教学原生态,如实反映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家常课。
这名师名家们早已走在了我们的前头。
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其教学步骤为:(1)欣赏名曲:谈谈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感受,引出课题。
(2)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3)品读课文:①贝多芬的“伟大”表现在哪些语句?你能概括一下“伟大”在哪些方面吗?a、“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b、“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c、“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d、“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②总结:贝多芬的伟大:a、音乐成就(世界乐圣);b、精神品质(意志坚强、挑战厄运、追求理想);③名句积累:名人眼里的贝多芬。
回归本色,平淡扎实,简单轻松教语文洪岗小学\张光军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第一,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因而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
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所以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和有效。
第二,闹。
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
闹,反而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本我,缺失了个性,众声喧哗,异口同声,许多是虚假的反应,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
为了应付场面,有时不得不故作姿态,故作矫情。
现在课堂上很少看到那种会心的笑,爽朗的笑,发自内心的笑。
老师和学生缺少激情,这种情况令人不安。
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片宁静的天空,一块安静而干净的土地。
第三,杂。
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的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线。
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
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
有些问题脱离了时代背景,远离了学生实际。
拂却繁华,回归朴实,营造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如何将繁华的语言文字剥离,回归朴实的教学方式,营造实效的教学氛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语文课堂教学正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们将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如何拂却繁华,回归朴实,营造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要拂却繁华,回归朴实,就需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入手。
语文教学素材繁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科学的选材,避免盲目追求繁华的内容和华丽的文字。
在选材上,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认知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人生。
可以从经典文学作品入手,在传统经典文学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学之美、语言之美。
这样的选材方式,既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又能够拂却繁华,回归朴实,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和接地气。
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拂却繁华,回归朴实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打破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效性。
要拂却繁华,回归朴实,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表达等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创新能力。
【回归素雅,倡导本色】回归本色一、“素课”的特色上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去除喧嚣和华丽,放弃花哨表演的元素。
素课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去了表面的“富丽堂皇”,吹散了“刻意雕琢”,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文课堂自然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素课”是朴实的、返璞归真的传统式教学,让教学少一些花哨,少一点浮华,回到最自然的状态;深层意义上来讲,“素课”摒弃了教师刻意的雕琢,拒绝课堂的作秀表演,从本质上让语文课朴素无华。
“素色课堂”体现出的是一种剔除“做作”,抛弃“做课”的朴素之美,它的教学表现是平淡素雅的,教学思想却是丰富多彩的。
它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规律入手,采取朴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素色课堂的感染下体会语文的魅力,学生真正能够学会和会学。
二、如何上好一堂“素课”(一)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把知识的存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课堂教学仅仅看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教育,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掌握的知识自居,是替学生拿出现成真理的“讲坛圣人”,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素有“语感派”之称的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那么教学就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因此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课堂教学回归本色,让学生在品味语文中得出自己的理解,是丰富“素色课堂”内容、增添“素色课堂”活力的基础。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非常生动有趣的寓言。
我认为寓言故事的教授,不应该用唯一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我在实际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联系生活,引申出其它意义,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首先,带同学们来到公园,大家坐在草地上。
老师:同学们小青蛙坐在井里,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它跳出来,它将会看到什么呢?学生1:它看到蓝蓝的天,五颜六色的花朵。
学生2:它会到处逛,看到很多高楼大厦。
语文课要上得扎实、朴实和厚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扎实的基础教学(一)重视识字教学韩老师强调,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她提倡不仅要让学生会写、会读,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义,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增强记忆和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和掌握生字。
(二)强化阅读训练韩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感,通过朗读、默读、品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价值。
二、朴实的教学风格(一)简化教学环节韩老师主张,语文课堂应追求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
教师应避免过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和花哨的教学形式,而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简化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加专注于文本的学习和理解。
(二)注重思维引导韩老师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
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厚实的教学内容(一)拓展文本内涵韩老师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因此,教师应注重拓展文本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引入相关文化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二)加强写作训练她认为,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仿写、扩写、缩写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四、其他教学策略(一)营造课堂氛围韩老师认为,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二)关注个体差异韩老师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各不相同。
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
拂却繁华,回归朴实,营造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的核心之一,语文课堂也是学校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然而,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注重形式、忽视实质、过度追求考试成绩等等。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需要拂却繁华,回归朴实,营造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拂却繁华,回归朴实,这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一些无益的教学方式,如单纯的死记硬背、教师讲解为主、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等等。
这些方法既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他们的语文能力。
相反,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活动性强、合作性强的教学方法。
例如,团队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回归朴实的语文教学也意味着我们要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些能力是学生以后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原版文学作品、写作练习、布置实际的写作任务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语言、文化等,还可以培养其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营造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递和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实际需要的东西。
因此,我们需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布置他们感兴趣的写作任务、阅读任务,通过实践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例如,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一篇游记、一篇新闻报道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来体验语言的魅力和实用性。
此外,还有一些能够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措施,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方面不仅得到提高,还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总之,拂却繁华,回归朴实,营造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实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努力。
回归音乐本色,追求“简洁、实在”的课堂【内容摘要】面对纷繁的音乐课堂,教师应该明白音乐课堂就是应该帮助学生建立音乐感知能力,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及创造能力,我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创新三大方面着手,追求“简洁、实在”的体现音乐本色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简洁、实在、有效、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创新在许多音乐课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伴随着铃声下课后,学生们真正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新课改以来,音乐教学从传统的“单调、封闭”的模式朝着“多元、开放”发展。
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堂?需要的是简洁有效的教学本色和实在的教学效果。
即一堂形式简洁、效果实在的最具本色的音乐课,因此我把它简单的归纳为“简”与“实”两个字。
一、追求“简、实”的教学理念,制定简约、有效的教学目标确立音乐教学目标是每位音乐教师授课前的自主行为。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它是学生应该达到而且达到的标准与境界。
[1](一)目标追求简约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找准该课的切入点,确立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制订必须努力做到“精”、“简”。
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知道真正学的是什么,目标在课内能充分的落实与完成。
(二)目标追求实际1、了解学情,追求实际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了解学生音乐基础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切不可要求过高,过难,以至于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明知学生视谱能力不够,硬要把视唱或唱会音乐作品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可谓欲速则不达。
2、面向全体,追求实效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低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高标准。
如果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最普通的,我们的教育也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了,因此,目标的制定要适中,既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那些学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追求朴实无华回归学科本色
摘要本色课堂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简约高效,还原课程原味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色”:还教学主体的生命本色,还教学内容的生活本色,还教学形式的生态本色,让课堂教学彰显充实、平实之品格,凸显简约之美。
关键词课堂教学个性成长持续发展素质培养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种充满教育新理念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冰冷”的课堂“火热”起来,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欣喜的同时,我们透过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课堂现象发现,如今的教学缺失了教育的本质,缺失了课堂的本色。
因此我们开展《“本善本色”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本色,力求让教师准确把握学科的命脉,实实在在地教,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让课堂返璞归真,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把握学科特点,回归学科本色
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和谐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构建,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让学科回归本色,让每一门学科都能上出这门课的原汁原味。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较强的解读能力和还原能力,能将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分层次,有效地动态呈现。
如:“本色语文”的要素是“纯真”“诗意”“想
象”“体验”“创造”;“本色数学”之核心在于“生活化”“数学味”“趣味性”……各学科要把握好学科之根本,如语文课程就应该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虚、偏、杂、闹、碎、低”等倾向,切实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让语文还原本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回归到学生的人文自悟,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数学课要有“数学味”,各学科要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增强实效。
老子曾说:“真水无香。
”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
这种自然、和谐、不雕饰的美,应是我们学科课堂所追求的本色教学。
所以,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回归学科本色是打造“原生态”的本色课堂的关键。
二、推行教学本色,以“实”求“质”
本色者,即学科的特征规律,即学科教师的本色,抓准了这一点,就能将学科教师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营建出生动活泼的学科课堂。
教学本色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从学生出发,基于学生发展规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1.教学目标求实。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课时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实现有效整合。
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确立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
的教学活动都紧密围绕目标而展开,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什么。
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落实、完成,学生学得轻松,老师自然也就教得轻松。
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实在有效的。
2.教学内容充实。
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学条件等,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内容充实起来,让内容更有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得知识,增强实效。
3.教学环节平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现在的学科课堂普遍存在杂乱现象,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全浪费了。
我们教师对于环节预设,必须学会削枝强干、扣准目标,突出重点,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
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入“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的误区。
其实,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厚实和实在。
4.教学方法切实。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活动方式,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生喜欢并易于接受的自然是简便的方法。
教师要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
总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应力戒浮躁,有机组
合,既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教无定法”,只要精选操作简单、学生喜欢又有效果的方法,就是最切实的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真实。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准确的、赞赏的,而不是简单的应付,从而使学生有充分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于学生的个性有差异、理解知识的程度不一,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要将这些答案很快地认真思索,用合适的语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科学、公正、准确为依托,要有实效,要可信,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只有全方位的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