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11
34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主动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以高质量人才供给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如何凸显类型特色,加强内涵发展,其关键在于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而专业建设的第一步是做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应具有两重内涵,一是单一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二是专业群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点,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对以下问题的关注相对缺乏:“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是否都应该参与组建专业群?“双高计划”下单一专业和专业群应如何设置?在专业和专业群长期并存的现实基础上如何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本文在分析“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要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从微观的院校建设层面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要求“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需从产业类型、产业环节等多维度进行对接,并建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对接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服务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聚焦产业作者简介谷中秀(1993-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质量管理处科员,助教(郑州,451460)通讯作者华平(1963-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质量管理处处长,教授(郑州,451460)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中国高速铁路产业链、技术链与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研究”([2019]-JKGHY B-0469),主持人:华平“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谷中秀 华 平摘 要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强化类型教育特色,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在于做好专业设置和专业群设置。
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摘要]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基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策略变革则是支撑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根本性前提。
文章阐述了区域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间的理论内涵与逻辑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布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理念性问题、制度性问题和内容问题,并从理念定位、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性、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内涵式专业品质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外拓式专业功能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产业布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规划中所推动的产业布局主要以支持主导产业做强为核心,以引导新兴产业做大为动力。
通过正确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和培育,区域经济可以形成一批既能适应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又能拉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战略产业来有效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因素众多,其中产业增长潜力、产业关联性、生产率提升空间、区域内资源禀赋优势等指标是决定区域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指标。
作为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指标,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培育大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员工的方式,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
为区域经济提供教育服务是高职院校的本质特征,为区域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的同一性是决定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关键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也将有效激发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潜力,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来做好对区域经济动态和相应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在确保高职专业结构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一致的基础上优化高职专业结构设置,从而使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更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一)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理念性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缺乏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理念。
收稿日期:2023-12-07作者简介:王丽娜,(1981),女,江西九江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此文为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677;主持人:王丽娜)和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KDY077;主持人:王丽娜)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以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为例王丽娜(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尾516600)摘要: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高职院校要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对珠三角区域现有产业结构现状的调查以及对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的适配性分析,发现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且各区域各产业偏离度特征差异明显。
应统筹教育资源,全面提高高职教育发展总水平;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构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机制、共建高职教育产业园区。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配性;珠三角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4)01-078-06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高职院校大都是依托地方传统支柱产业建立。
随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后的产业结构适配性如何,其人才培养规格是否契合珠三角区域建设和发展的岗位能力需求,关乎未来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乎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广东珠三角区域9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为重点,旨在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岗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着力培养适应珠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大湾区创新发展,打造高质量适应性人才培养基地。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佚名【摘要】从分析广东省80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入手发现,仍存在着专业数量和规模增长过快,专业集中化程度较低,专业聚集度不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Professional setting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conne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work and the social needs, Whether reasonable or not directly restricts the level of servic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nd also its managerial benefit.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situation of 80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inding that there are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such as growing too fast of professional quantity and scale, lower level of professional centr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crowding degree mismatching of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n putting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期刊名称】《职教通讯》【年(卷),期】2013(000)019【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优化策略;广东省【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连接其实际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纽带,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制约着其服务能力与自身的办学效益。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摘要】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专业结构调整,要使专业对接产业,政府要宏观调控,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避免趋同性,同时要提高办学效益。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高职教育离不开专业,专业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载体,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标志。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必须与当地产业结构、职业要求和技术水平相适应。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教育资源配置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笔者以唐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为背景,以唐山职业技术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索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一、唐山产业结构现状与调整趋势唐山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和铁矿资源丰富,是河北省乃至于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唐山市经过多年发展,资源枯竭、环境容量受限等矛盾日益突出,其依靠资源发展的绝对优势正在减弱。
多年来唐山市一直侧重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重点发展能耗高的重工业。
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奇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唐山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第二产业发展的好坏,同时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唐山经济畸形发展的程度。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唐山拟狠抓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使经济全面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唐山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唐山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确保达到36%,力争达到37%,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高职教育的诉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造成产业结构、规模、比例的变动,势必要求技能型人才提升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产业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升级,也必然要求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级化。
“十二五”期间,唐山将改造提升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养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t国耶业技术敎育Chinese Vocar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22年第14期No.14,2022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结构优化策略——以河南省为例胡昊,卫亲超(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扌商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能否满足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
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通过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状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分析,发现存在专业设置“同构化”现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局部“错位”、专业类型特征不突出等问题。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协同,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激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积极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生态。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结构优化;河南省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290(2022)0014-0037-06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其重要职能,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相适应,是衡量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河南省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和教育大省,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与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对中部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一、河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状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高投入、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持续性的调整,现阶段已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布局结构。
(一)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2016—2020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6%下降为9.7%,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7.6%下降为41.6%,下降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呈现逐年扩大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1.8%±升为48.7%,增加6.9个百分点。
高职院校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研究**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普通高校认定类科研项目“基于AI 匹配技术的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 2020WTSCX167)谷丽洁(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510510)摘要:本文梳理了专业群动态调整的内涵、现状及困境。
引入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理念,分析专业群动态调整的影响因素。
确立专业群动态的调整的原则,构建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复杂适应性系统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确立以及规模的扩大, 高等 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需要深入持续研究,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以专业群为建设单位统筹专业内涵建设 是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尝试厘清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设遥一、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的机制内涵、现状及困境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内涵《专业动态调整是相对于静态 调整而言的,指高校自 主的、持续的、有方向的、预知性的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现专业对于其所处内外环境 的动态适应遥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指高校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高校与高深知识、政府、市场、学生等内外部需 求主体之间的动态适应关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促进、维系、制 约高校自 主、持续、有方向、预知性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内在工作方式《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现状遥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专业动态调整的政策文件遥如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全国 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到,要野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野优化人才培 养结构,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拨款、标准、评估等方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另一方 面,专业群建设从2006年开始倡导到2019年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倡导和实施,专业群建设是基于不同专业的基础上,按 照一定的组群逻辑和市场需求将多个专业组建而成,但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就存在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同质化严重 等问题,因此,组建专业群需要根据内外环境来对专业群进行动态调整《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困境遥一是专业群内部问题叠加遥单一专业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岗位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多 样化的发展,造成结构型失业和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比较单一《组建专业群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岗位需要的复合型高技 能型人才,但单一专业存在的问题不解决,将多个有问题的专业组建在一起,专业存在的问题只会叠加而不会减少遥二是专 业群的定位不清晰《多数学校组建专业群是对标某一产业的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人才需求而进行培养,但某个专业群试图对应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解决产业链上的所有问题,是不科学、不现 实的遥三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题体系没有重构遥目前 经过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不同二级学院的不同专业组建为一个专业群后,面临着院与院之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的问题遥同时 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重新制定,课程体系没有得到重新的构建遥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是要通过合理的专业及专业结 构,解决高职专业群内部逻辑自洽、组群合理的问题《通过培养 高质量的人才来顺应产业发展、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问题遥二、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影响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的因素分析(一)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CAS )理论概括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将系统单元作为具有自主能力 和明确目标的个体,同时,系统内个体间的主动、反复的交互, 和环境变化对主体的影响是整个系统发展的动因遥宏观层面上,复杂系统需要考察主体、个体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微观层 面上,需要考察个体之间的交互所产生的层面上、结构上的改 变《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整个系统,包括主体、个体,都是野活”的,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二) 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影响专业群动态发展的因素分析野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以上的办学实力强、报到率和就业 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高职专业群动态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的复杂系统《本文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分析影响专业群发展的因素,并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遥专业群本身是一个 小系统,但专业群的发展受更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岗位群的变化、产业链的变革、产业集群的调整、学生发展的需求、 等因素的影响遥高职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专业群 内部不同专业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交互学习,还要考虑专业群外部的环境对专业群建设的影响遥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CAS ) 来审视高职专业群的发展,可以将专业群建设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分析,要分析产业、企业、学生三个方 面对专业群的影响遥如专业群建设要考虑区域产业集群、产业政策的影响,对产业链和产业链条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 分析;更要考虑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变化,分析岗位群工作 任务和岗位群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需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遥二是从微 观层面上分析,专业群自身的建群逻辑、专业群内部的课题体系变革、不同专业的进退机制等遥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 每个专业作为适应性主体,自 身有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的野活性”,会积极与外部环境和其他专业之间进行交互作用,并按一定的逻辑和规则组建成一个专业群遥专业群作为独立的适应性主体,自动调整自身状态以New Generation 57适应环境,并达到满足外部环境的需要遥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专业群动态调整的原则(一)问题导向原则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群建设面临的困难和现实,要充分进行调研和实证研究遥从专业群特色、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专业群建设的过程进行调研和监控遥从现实中找准专业群建设的问题所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调研工具,对专业群建设对准的产业群、技术链和岗位群进行调研,对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数据进行数据清理与优化等,确保调研数据的充分性,能客观准确的对专业群建设面临的内外因素有客观而全面的了解遥专业群建设面临多个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具体实际,对问题分类,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整改目标,目标的设定需要量化和明确遥(二)关联性原则随着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诸多产业之间的边界从清晰走向模糊,产业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产业融合和产业集群的兴起促使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职业之间也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遥专业群的兴建正式为了满足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需求,因此专业群组建要体现关联性原则遥要根据专业之间知识关联、技术关联、行业关联与职业关联作为整合专业资源、构建专业群的基本依据遥本文认为专业群组群的关联性,需要站在产业和市场的角度遥专业群的组建不能建立在学校现有的专业资源基础上,按照野课程相近”、野能力趋同”、野实践教学统一标准”的逻辑来组群,这样的逻辑是站在了学校为主体的立场上来统筹资源,还是没有充分分析和调研产业群的需要遥专业群的组建更不能单纯以知识相关的原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立的初衷,并不是按照某一学科的知识逻辑,并且高职专业的大类是按产业的分类而设立的,专业大类包含的专业也没有内在的知识逻辑关系,因此高职专业群要更倾向产业关联与岗位关联遥(三)主动性原则我们在审视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将专业群内部的独立专业作为分析的微观主体遥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每个专业作为适应性主体,自身有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的野活性”,会积极与外部环境和其他专业之间进行交互作用,并按一定的逻辑和规则组建成一个专业群遥同时,专业和专业之间要形成互为支撑的关系,根据徐国庆的观点,专业群组群模式之一为立柱模式,即群内有一个作为支柱的专业,其他专业依附它而发展遥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专业和专业之间不会永久的依附某个专业,各个专业是会积极主动的寻求自身的发展,并与其他专业达到相关平衡遥四、构建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一)明确“产业需求”是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逻辑起点如何组建专业群的,组建什么样的专业群等问题方面,政府给予的是大方向的指导,提出野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在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里有方面,每个高职院校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遥但国家的指导方针中提出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聚焦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因此高职专业群从组群逻辑到建设过程,应该思考的野产业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野我能做什么”遥因此,高职院校要基于国家战略、地方实际、学校基础之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思考和强化专业群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形成人才链、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遥(二)建立“学校、市场、政府”三元主体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群需要建立野三元”主体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遥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主体包括学校、市场和政府三个方面遥专业群建设的内部和外部的合理性,需要依靠学校、市场和政府三方主体的统筹和配合遥专业群内部结构的合理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组群的基础——单一专业合理,另一方面组群逻辑合理;专业群外部适应产业的发展,需要学校根据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对照产业链、技术链、组建满足产业发展的专业群遥我国专业调整还主要以国家计划和政策为导向,特别是以宏观《专业目录》的调整为风向标,对专业进行阶段性的调整,政府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体遥政府统筹布局高职专业群的错峰发展,避免造成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不同学校建设同一专业群,政府有责任引导和布局专业群资源调配;市场主体的缺失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尚未培育出具有话语权的市场主体,无法影响和决策高校专业调整遥但在高职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市场这一主体缺一不可,市场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发布海量所需的岗位群,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是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的所在,市场是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根本动机;高校是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参与者,没有高校这个重要主体参与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是无法顺利推行的,学校要综合政府的布局和市场的需求,挖掘学校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和核心专业、骨干专业以及配套的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等条件,构建特色专业群遥具体到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群的建设,均是来自学校、市场和政府三方博弈的结果,其目的是三方均从专业群建设中得到益处,如果某一主体失衡,专业群建设的投入机制将无法得到保障遥(三)形成“局部”“整体”的专业群调整机制局部持续改进是专业群动态调整的核心和关键遥局部持续改进强调两个方面:其一,局部改进指微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改进和重组,使专业群涌现出新的结构和功能遥其二,持续改进强调时间维度,强调专业群自设置以来应对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内部要素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调整遥局部持续改进是专业群动态调整的核心要义遥局部持续改进是一种渐进式和持续式的专业动态调整模式遥(四)构建“內容”促“形式”的专业群调整机制我国专业调整在内容上还主要以专业目录以及专业设置的调整为主,而对于专业的本质内容——课程的调整很少遥从课程的调整来促使专业知识结构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合于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适应于科学知识前沿研宄成果及知识生产新模式的需要,人才知识结构是由课程组合和教学计划决定的,真正应该调整的是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遥专业淘汰(下转第64页)58New Generation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讨户汉堂(环县毛井镇初级中学甘肃庆阳745718)摘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最基本的用途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研究 作者:白弋枫 来源:《高教学刊》2018年第12期
摘 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根本出发点,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调整相结合、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出发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分类管理机制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91-04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s to be adjusted and updat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alents demand in society, proposes a strategy to adjust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combining government macro regulation and school self-adjustment, constructing colleg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based on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and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ocal industries.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在“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只有科学设置专业,才能办出“特色专业”“龙头专业”,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发展的实然困境“十三五”时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新兴专业呈现强力发展趋势,然而由于新兴专业布局缺乏市场导向机制,导致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等问题。
同时,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前瞻性弱,缺乏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把握与思考,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导致院校逐渐失去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是一种“缺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推进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扩招背景下,面对生源激增,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资源配置出现暂时短缺,办学陷入困境。
同时,高职生源结构也更为复杂化,除了应届中职、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四类人员也被纳入招生范围。
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难做到“标准不降”。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面对“十三五”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发展的实然困境,“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应从增量优化、存量调整、构建数据“探测—分析—共享”平台、打好扩招工作“组合拳”等方面着手进行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作者简介]杨璐(1990-),女,山东聊城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邓华(1977-),男,重庆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09期摘要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途径。
通过对广东省5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实证分析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专业同质化严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不足、专业聚集度不高、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滞后、专业内涵建设有待加强等。
需要从存量调整、增量优化、专业集群、完善机制、支撑内涵五方面探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专业设置;产业结构;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调整优化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9-0033-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提出,要“优化结构与布局,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与结构,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瞬息万变,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广东省有5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建设计划,分别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作为引领职业教育新一轮重大改革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代表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方向。
本文以广东省5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为例,在分析专业设置现状、总结经验做法、梳理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作为经济大省,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备受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2024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和需求进行分析,以提供决策参考。
二、2024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情况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的数据,2024年共有安徽省59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数量总计超过500个。
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情况如下:1.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涵盖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方向。
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在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安徽高校高职专业中占比较大。
2.工程技术类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工程等。
随着安徽省工业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工程技术类专业在安徽高校高职专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开设。
3.农林类专业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林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布局。
农林类专业主要包括农学、林学、园艺等方向,培养农业、园艺等领域的实践人才。
4.医药卫生类专业医药卫生类专业是安徽高校高职专业中具有较高就业率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之一、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医疗护理、药物研发等领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2024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需求分析1.经济管理类专业需求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尤其是金融、会计和市场营销等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
因此,安徽高校应该增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和质量。
2.工程技术类专业需求安徽省工业的发展对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大,尤其是在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建筑工程等领域。
因此,安徽高校应该加大对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培养和招生力度,提高人才质量。
3.农林类专业需求安徽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林类人才,尤其是在农学、林学和园艺等领域。
因此,安徽高校应该增加农林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和质量。
4.医药卫生类专业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药卫生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关键要看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适应度如何。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00多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700多个专业招生和布局结构进行调研,对此进行,并根据对劳动力市场需求提供若干专业调整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分析 作者简介:张家寰(1951—),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扬(1961一),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一、专业大类的分布结构 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91所,共计招生174万人,在校生达到427万人;开设专-!业共767个,平均每个专业的招生规模为2300人,在校生规模为5600人。根据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所设的19个专业大类,按在校生规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4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超过50万人。4个大类的在校生总数为274万人,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64%;各大类招生规模都在22万人以上,合计招生数达109万人,是其余15个大类招生数总和的1.7倍;专业分布密度也最高,共设专业224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6680人,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热门专业招生数都在3万人以上。其中,规模居首的财经大类合计招生数超过34万人.在校生超过80万人,相当于交通运输、旅游、法律等12个大类之和。
2.土建、医药卫生、艺术传媒、交通运输、旅游 5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在10万以上,但不到30万。这5个大类招生规模都在5万到12万之间,合计招生数40万人,是当年毕业生数的2.8倍,其中艺术设计传媒类达到3.1倍,增长幅度很大; 5个大类共设专业202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 2000人,在校生数为4600人,合计在校生数94万人,约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22%;各大类专业分布差异较大,如交通运输大类设专业60个,而旅游大类设专业仅16个,从平均每个专业在校生数看,后者是前者的3.5倍。
3.法律、农牧、生化、资源、环保等10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在10万以下。这10大类的招生规模都小于4万人,合计招生数仅为23.8万人;10大类共设专业333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700人,在校生1800人.分布密度低;合计在校生仅 59万人,比财经或电子信息一个大类的在校生还少,约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24%,且增长速度较慢。其中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两个大类,平均每个专业招生数不足350人,在校生数少于 900人。
总的来看,各专业大类的发展规模极不平衡,规模最大的财经大类招生数达34.1万人,而水利大类仅招生0.7万人,二者相差48倍;财经大类在校生数达81.6万人,超过旅游、法律等11大类的总和;各大类的专业生均规模差异也很显著,如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平均每个专业招生数仅300人,在校生数约600人,还不到财经大类各专业生均1.6万人的4%。
二、专业布局结构分析 1.专业分布呈金字塔形,大部分规模较小。全国高职院校共设专业767个,其中在校生规模小于1000人的专业有399个,占专业总数的52%;在1000-5000人之间的专业219个,占28.6%;大于5000人的149个,占19.4%。从招生情况看,平均每个专业招生规模为2266人,但其中有近四成—专业的招生数还不到200人(见下表)。
2.各专业招生规模不均衡,冷、热专业相差百倍。招生数过万的热门专业有38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规模为2.6万人,在校生规模为6.5万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数达到 6.8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20万人。招生数小于 100人的专业有183个,合计在校生数仅2.7万人,平均每个专业在校生数低于200人,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不足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百分之一。
3.热门专业分析。下表为2005年招生数排序前20位的专业:
表中“招毕比”是指当年招生数与毕业生数之比。这20个专业共招生75.1万人,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43.2%,平均每个专业招生3.8万人:合计在校生数为183万人,平均每个专业8.2万人。从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三个大类:电子信息大类6个,财经大类5个,制造大类4个,合计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护理、软件技术、建筑等专业,是列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居各专业首位,招生数为6.8万人,在校生数达 20万人,超过公安、公共事业、环保气象与安全、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5个大类144个专业的总和。
从增长速度看,最快的是物流专业,毕业生数仅0.5万人,而招生数达到5.1万人,增长丁 8.5倍,招毕比高达9.5。其次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招生数与毕业生数相比分别增长了5倍、4.7倍和3.8倍。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专业群的招生规模特别大,仅位列20大热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4个专业,招生数就达 16.4万人,在校生数达44.9万人,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10.5%。 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因为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改变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从2002年到2005年,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下降了5.2个百分点,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上升了2.4和2.8个百分点,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1.就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教育、公共管理、建筑4大行业。《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明, 2005年全国就业人口中的职工:人数共计1.085亿①。其中制造业达3097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37万人,占总数的28.5%;教育、公共管理、建筑业的职工人数也均在850万人以上。上述4大行业职工人数合计6600万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规模在400万至600万人之间的有交运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采矿、卫生与社会保障、农林牧渔等5个行业。值得注意的是,有6个行业的职工人数与 2004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批发零售业减少了42.6万人,农林牧渔业、交运仓储邮政业分别减少了24万人、19万人,文体娱乐、电煤水生产、居民服务业也略有下降。考虑自然减员、人员流动等因素,实际增量超过274万人。假设行业就业人员年龄从20-60岁平均分布,年自然减员约占职工总数的1/40,人员流动量占3%,新增人员约870万人。其中制造业300万人,建筑业120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10万人。各行业新增人员分布情况见下表: 2.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属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需求十分旺盛。根据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发布的信息,2006年预计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可增加就业岗位约800万个;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总数也仅1100万人左右,这样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去年增加100万人,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又将达到49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 1561万人次,求职的劳动力累计1632万人次.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需求人数按三次产业分布分别为33万、500万、1028万人次,所占比重为 2%:32%:66%。而根据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本科及以上的需求人数为93万人,所占比重为5.9%;专科的需求数为234万人,占 15.O%;高中(含中职)为573万人,占36.7%;初中及以下为661万人,占42.4%。从供求状况看,专科层次的求职人数为302万,比需求数多出 68万,就业竞争相当激烈。
但是,从最近4个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数据统计看,制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租赁商务服务、建筑6个行业需求十分旺盛,累计需求量达1178万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295万人,占需求总数的78.5%。其中制造业需求人数高居各行业之首。4个季度累计需求375万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人数约94万人,占需求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累计需求分别为284万、177万人次;再次是居民服务和租赁商务服务,二者共计265万人次;排在第六位的建筑业也达到77万人次。另外根据十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统计,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机械冷加工、机电产品维修人员尤其紧缺,机械冷加工专业人员在深圳、沈阳等城市的求人倍率(即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超过5:1,上海甚至一度达到44:1;杭州的机电产品维修人员也是相当紧缺,求人倍率达到15:1。而会计、秘书、计算机和物业管理人员则普遍供大于求,如北京、武汉、天津、重庆、沈阳、石家庄的会计求人倍率均不到1:4,南宁曾低至1:13;深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武汉、沈阳的物业管理人员求人倍率,则分别为1:5和1:6。
3.从全国人才市场看,专业人才供求状况差异显著。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公布的信息数据统计,2005年四个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包括京、津、沪和江苏等20多个省级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累计招聘1180万人次,登记求职2737万人次,职位需求比平均值为 1:2.32。由于高校连年扩招,2006年的求职人数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万左右,第三季度求职人数达到最高峰761万人,招聘人数也升至343万人,达到最大值。从2005年第一季度至 2006年第三季度,职位供求比呈现波动,最低值为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