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伍光和)课后习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50.32 KB
- 文档页数:22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说明:本部分对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订,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绪论1.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答:(1)自然地理学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答:(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
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第1章地球1.1复习笔记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知宇宙范围必将逐渐扩大。
(1)宇宙的组成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如下表:表1-1宇宙中的天体(2)光年人们把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①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并以250km/s的速度绕银心运动。
②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发光球,它的内部不断进行着巨大的热核反应。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中心温度更高达1500×104K。
③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
这个天体系统就是太阳系,而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2)行星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前四个属于类地行星,后四个为类木行星。
①水星a.水星赤道半径2440km,密度5.43g/cm3,质量仅为地球的5.53%,平均公转速度约为48km/s,是公转速度最快的行星。
b.水星空气极稀薄,主要由氢(42%)、钠(42%)和氧(15%)组成。
c.昼夜温差极大,白昼可达427℃,而夜晚可降至-173℃,是太阳系中温差最大的行星。
②金星金星赤道半径6073km,质量约为地球的81.5%;轨道半长轴10820.9×104km。
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的行星。
金星表面不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a.地球稍大于金星,与其他类地行星所不同的是地球拥有液态外核和较快的自转速度,形成了很强的磁场;b.地球活动的外圈使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地改造地壳的面貌,使地球的表面形态变得丰富多彩。
绪论1.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球4.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是什么?日地距离、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最显著的区别:地球上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特征。
日地距离:保证地球得到适量的太阳辐射,推动地球表层自然地理过程;促进臭氧层、电离层的形成,以维护地球自身的安全。
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而造成地球表面热量的带状分布以及其他自然地理现象的带状分布。
大小:促进大气圈的形成,从而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运动:自转造成昼夜变化;公转造成四季更替;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方时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海陆分布: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5.什么是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1)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经纬度来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2)经度的划分: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经线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格林尼治的经线即为本初经线(零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西经180°重合。
纬度的划分: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
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纬线。
某一地点的纬度即为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赤道为0°,由2 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称为北纬,南半球南纬。
6.简述地球的圈层划分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1)地球圈层划分从地心到外部: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生物从高等到低等,从动物到植物,乃至细菌微生物都生活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陆地、水体、土壤和空气中,构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圈层。
第6章土壤圈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生态环境变化、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答:(1)土壤和土壤圈①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②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3)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生物转化和水循环及环境效应。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等。
③土壤圈与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
2.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答:(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第1章地球1.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答:(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地球上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最显著特征。
(2)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的影响有:①日地距离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强弱,进而影响地球温度的高低,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②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影响地理环境。
③地球大小影响地球对地表物体的引力,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
④地球运动造成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深刻影响地表生物。
⑤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的,海陆分布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2.什么是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答:(1)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2)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的划分①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
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
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
②纬度赤道把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为北纬,南半球的称为南纬。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答:(1)地球圈层分化数十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
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第4章海洋和陆地水1.地球的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答:地球上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及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以上。
2.分析说明水文循环基本原理、动力、循环现象的本质与地理效应。
答:(1)基本原理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
地球上的水经过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等环节形成复杂的水循环,促进水体交换。
(2)动力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作用,大气则是水循环的关键。
阳光照射水域和陆地,使一部分水变成蒸气进入大气,植物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动物体内的一些水也通过体表蒸发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高空变成水珠或冰结晶,以降水形式又回到地面。
(3)循环现象的本质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4)地理效应水文循环对流域、区域或局地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产生变化。
通过水文循环过程,可将水中携带的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改变另一个地方的生态与环境情势,使局部地区环境、生态发生变化,使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更新从而永续利用。
①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所谓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是可再生资源)。
②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水循环可以对土壤的有机质产生影响。
3.试述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
答: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7.1复习笔记一、地球的生物界生物圈是指在地球上存在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厚度约达20km。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魏泰克把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和动物五个界。
1.原核生物界(1)定义原核生物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
(2)主要原核生物①细菌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繁殖最快、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光自养和化能自养三类。
②蓝藻蓝藻是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机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丝状体等结构。
2.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主要生活于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其特征有:(1)细胞内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有些原生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为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些不含有色素,为非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
3.植物界(1)概况真核多细胞生物,单细胞者很少。
绝大多数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属于能够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极少数为非绿色的寄生物。
(2)主要生物植物界包括藻类和高等植物。
①藻类藻类是无胚发育、植物体没有根、茎、叶分化的低等植物,主要生活在咸、淡水中,约有20000种。
②高等植物高等植物可能起源于低等植物中的绿藻类,由于演化方向不同和营养体的来源与结构有明显差异,该类植物分为两支:a.苔藓植物其个体很小,高度一般不超过10cm,有类似茎、叶的分化而无真根,体内也无维管束组织,多分布于潮湿阴暗地方,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一个盲枝。
b.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主干。
其最大特征是体内出现了维管束组织,具有高度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中,被子植物在陆地植被景观中居主导地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