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工业经济增长“黄金三角”,在过去几十年里,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随着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些传统产业在京津冀地区逐渐面临着产业转移的问题。
本文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出发,探讨产业转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2014年4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创新,旨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协同发展为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一些传统产业在京津冀地区逐渐面临着转移的问题。
一方面,受到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一些传统产业不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和政策调整,产业升级转型面临挑战;由于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一些产业需要进行搬迁和转移。
随着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需求变化,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1.环保和产业政策的影响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传统产业面临着环保压力,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环保政策的加强对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一些企业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压力。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也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产业需要进行转移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2.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重要人口集中地和工业区,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产业转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一些地区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问题,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和搬迁。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共同推动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充当着承接产业转移的角色。
河北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一部分,河北省靠近北京和天津,交通便利,与两个直辖市之间的物流畅通,便于产业转移和交流。
河北省也积极发展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河北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和制造业发展。
河北省还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适合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河北省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的产业链。
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多个重点产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如河北经济开发区、廊坊开发区等。
这些园区和区域具备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能够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
河北省还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河北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河北省还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
河北省政府积极推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提升。
河北省制定了一系列产业转移政策,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河北省投资兴业。
河北省还加大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提高产业转移承接的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的产业链,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并通过政策支持和措施推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提升。
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北省成为了重要的工业转移和协同发展中心。
河北省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强劲的产业基础,吸引了来自北京和天津等地的一大批工业企业和投资。
这些企业的转移,不仅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河北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河北省的产业转移能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影响其发展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首先,河北省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人才不足。
由于河北省的产业转移还处在初期阶段,缺乏相关的人才 support (技术、管理等),很难快速响应北京、天津等地的需求。
同时,部分企业在河北省承接之前并未评估外来转移的时效、风险等,导致河北省公司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三、重工业占比过高。
作为传统的工业基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重工业。
同时,大量的污染排放也使得河北省在环保、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不足。
这不仅影响外部企业的进驻,也为河北省本地企业的转型创新带来了很大压力。
然而,针对以上问题,河北省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也在不断地推进中。
例如: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河北省当前产业转移承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河北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的深度合作,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河北省出台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旨在推进京津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同时,加快推进高铁、城际铁路、市域轨道交通等现代化交通设施,加强各地城市之间的连接与互通,也为外部企业扩大河北省落地等提供了更优秀的条件。
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屏障建设。
数年来,河北省面向外部企业,推进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升级计划,例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制造等一系列项目,同时,加大环保、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扶持环保、清洁能源企业落户河北省,作为新的环境屏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保定研究】收稿日期:2020-04-05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发展对策研究”(HB17YJ091)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孟祥林(1969-),男,河北保定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公共事业管理与社区治理、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雄安新区设立后,保定市主城区通过东接吸收雄安新区红利,成为打造“大保定”城市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徐水区、莲池区和清苑区分别成为保定市东接的重要支撑点,通过与雄安新区交界处的乡镇中心地深入整合,可以提升保定市与雄安新区的协同发展程度。
东接需要与西进、南展、北拓协同共进,才能强化保定市主城区的发展基础和提升东接的质量。
定安片区、高蠡博区和宁安片区等都在为保定市东接作贡献。
“一城+五区”的大保定是石保廊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保定市在东接进程中需要以石保廊城市链为通道,接受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城市影响力,为“大保定”发展格局创造更大空间,同时也要考虑到行政区划继续变动的可能性,突破行政区划,推进东接的发展进程。
保定市在行政区划内也要在“分区+分步”发展秩序上作出前瞻性安排,让保定尽快融入石家庄第三极城市体系的大格局中。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市东接;石保廊城市链;京津保三角形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494(2020)04-0112-10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东接”发展构想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3)DOI:10.13747/ki.bdxyxb.2020.04.018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保定市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大保定”发展框架下[1],保定需要在西进、东接、北拓、南展等方面下功夫,在为保定市发展营造更好的周边环境的同时,也需要在行政区划内部做文章,在行政区划内构建起以县级中心地为连接点和以乡镇中心地[2]为支撑的城市体系发展框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三地之一承担着产业转移的重要任务。
由于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产业转移需求也不断增加,而河北省作为这一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需要具备较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河北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东临渤海,北靠内蒙古自治区,西邻山西省,南界河南省。
地处京津冀的交汇点,交通便利,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河北省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河北省面积广大,土地资源丰富,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用地空间。
与此河北省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多样化的支持。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河北省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
河北省的劳动力素质也在逐步提升,为产业转移提供高质量的人力支持。
河北省还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实力。
河北省拥有多个重点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这些园区和开发区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培育本地产业的方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河北省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重工业占比较高,与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比较缺乏。
这制约了河北省在产业转移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河北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
由于部分传统重工业的存在,河北省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了河北省的形象,也制约了产业转移的进行。
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虽然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但在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与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河北省在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提升河北省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河北省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水平,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河北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问题与对策发布时间:2021-11-02T03:32:49.30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13期作者:李子皓[导读] 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曾经在北京市蓬勃发展的批发市场也因为不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而必须迁出首都,交通便利、临近北京的河北省自然也就成了批发厂商转移的首选之地。
李子皓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050061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曾经在北京市蓬勃发展的批发市场也因为不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而必须迁出首都,交通便利、临近北京的河北省自然也就成了批发厂商转移的首选之地。
尽管69%的批发市场都已迁或将要迁到河北,但我省在具体的承接处理和后续的发展规划之中还有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研究和案例分析,利用调查走访和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通过与邻近城市批发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河北省应该如何更好地承接来自北京的批发市场的转移。
关键词: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问题对策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as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and the wholesale market that once flourished in Beijing has to be moved out of the capital because it no longer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ebei province, which ha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is close to Beijing, naturally becomes the first choice for wholesale manufacturers to move. Although 69% of the wholesale market has moved to hebei, but in concrete in our province to undertake processing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plan has a lot of shortcoming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using investigation visit an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sale market compared to other,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hebei province should be how to better carry on transfer from wholesale market in Beijing. Key words: wholesale market; Industrial transfer; Integr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Undertaking platform 引言: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初步形成是在上世纪30年代,建国以来一直作为一种战略存在于文件中,但是具体实施的举措还是有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稳步推进,河北省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承担着很大的转
移承接任务。
然而,河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和落后,对于产业转
移的承接能力也较为薄弱,这意味着河北省在未来的协同发展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
其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河北省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河北省的主要产业包括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和粮食、棉花等
农业,这些产业比较落后,且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技术和人才水平相对较低。
河北省的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落后,难
以吸引和承接高端的产业转移。
三、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河北省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也使其无法
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
针对以上问题,河北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提升其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一、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技术和
服务业转型,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加快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河北省与周边城市的联通性,为产业转移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河北省应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提高其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四)相关政策支持。
为全力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保定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自身首都功能疏解及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
2022年3月26日发布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核心。
保定出台《2022年保定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保定市将围绕京津冀城市群重构,借势推动“大保定”建设,拓展空间,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保定市将拉大城市框架,启动主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加强规划引领,做大城市发展空间。
加速中心城区“东拓、西扩、南联、北延”,构建大城市格局。
(五)农业区位优势明显。
保定市是农业大市,国土面积为2.0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079.8万亩,2022年农作物总耕作面积达1,588.4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达77%,为122,405万亩,瓜果类共219.9万亩,所占比例为14%,可以看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可为对接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方面提供充足地域。
作为京津冀协同的发展腹地,保定市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区位优势,承接京津的农作物耕种模块。
三、制约保定对接京津冀发展的因素尽管保定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先天优势,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发展劣势。
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并对症下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加快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
(一)城市化水平低。
根据城市圈域经济理论我们可以知道,首先要具备的是大城市,而保定在这方面出现了欠缺,2022年年末保定总人口1,022.9万,其中城镇化人口439.1万人,城市化率为42.9%。
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9%。
距离达到大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地区比较落后。
保定共有9个贫困县,占河北省贫困县总个数的23.1%,数量较多,各个县市贫困差距较大。
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
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冀也自然的实现了由区域目标向国家战略的过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如何与京津产业对接、实现自身产业的转移已
成为业内人士的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
建议,希望能够为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献计献策。
标签: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市;产业对接与转移
大量实践表明,产业与区域二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互为依
托,相互影响。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保定市只有充分的利用并发挥自己
的区域优势,才能进一步实现与京津产业的良好对接以及自身产业的转移,只有
这样才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自己谋求并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促进
自身的整体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下,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自从我国推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就给保定市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与挑
战。当前形势下,对于所取得的成绩不应沾沾自喜,而应在不断的发展与成长中,
总结经验教训,正视自身的不足,对劣势与潜在的威胁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这
样才能“对症下药”,寻求适合自身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相关策略,促进其发展。
1.1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下,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
第一,就产业集聚区而言,缺乏较高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产业配套的水
平及能力。大量实践表明,产业分工、产业协作、产业配套对于区域产业的承接
转移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旦该区域具备良好的这三方面的能力就等于在承接
产业转移“战役”中拿到了杀伤力极强的重型武器。就保定市目前产业承接转移的
现状而言,大量横向产业聚集在一起,集聚区内所呈现的是一种“相互厮杀与竞
争”的状态,各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不能利用彼此的优势进行合作,实现
共赢。同时,在保定市集聚区域内部,各产业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以至于
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很低,几乎没有,这样最终造成了产业集聚区内没有一股连接
彼此、共同发展的合力,产业分工、产业协作、产业配套的能力十分低下。正是
因为此,许多在保定市找不到配套产品的京津转入企业,不得不从京津地区获得
所需产品,给京津转入企业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转入成本,不能发挥保
定市自身的产业及区域优势,对其对接京津产业转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二,保定市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没有完善的机制与有效的政策,致使在
集聚区内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保定市主要采取土地
供给、税收优惠的办法,注重产业落户带给该区域的直接利益,并不考虑企业的
长远发展,这样就形成了集聚区单一的产业结构,而产业间的趋同特点,产生企
业之间“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的不和谐现象。由于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没有合
适、有效的政策支持,造成了保定市产业集聚区内产业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阻
碍了与对接京津产业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三,忽略了产业园区建设对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滞后的产业园
区建设对对接京津产业转移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大量实践表明,产业园区是对
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然而保定市却忽略了其重要作用。就目前保定市产
业园区的建设现状而言,虽然也在不断的加强其建设力度,但与发达的沿海城市
相比明显滞后,不仅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能力上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建设好的
产业园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还不够完善,从而降低了产业集聚的吸引力。
同时,建设好的工业园区还具有布局不合理、管理落后等致命弱点,从而在对接
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1.2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下,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面临的威胁
第一,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廊坊市对保定市构成威胁。近年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廊坊市抓住机遇,建设相关的服务基地,为京津
冀协同发展提供地域支持,在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中,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第二,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沧州市对保定市构成威胁;沧州市在京津
冀协同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地域优势,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天津、较近的
距离,加之内部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了沧州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竞
争力。
2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策略
2.1做好宏观调控,政府应担负起责任,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
虽然政府在产业竞争中并不是主体,但政府却对企业的产业竞争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
产业竞争的过程中,只有恰当的政府行为才能推动产业的对接转移,而政府的不
恰当行为不仅不能够促进产业的对接转移,甚至还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对该区
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保定市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
中政府在制定科学发展战略与计划的基础上,还应以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为前提
条件,并学会借鉴京津地区先进的产业发展、转移经验,学习其将劳动密集型产
业、传统产业转移的方法,并在此影响下,实现自身相关产业的转移。与此同时,
还应抓住机遇,为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京津产业的转入提供
适合的发展环境,从而推进并实现与京津产业的对接与转移。另外,政府还应制
定适合保定市自身特征的产业集聚发展方案,确保保定市的产业集聚区科学的发
展,促进其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政府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引进一些具有带动性的
产业,实现产业之间的良好沟通,构建和谐的关联关系,做好产业之间的分工、
协作与配套,提升保定市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2.2多元的工业园区建设,为对接京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保定市的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产业
优势做好与京津的产业对接,以便在协同中谋求自己的发展。结合保定市经济发
展与产业现状,不难发现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基础,这就要求
保定市应结合自身条件,制定科学、适合的工业园区建设计划,并在此过程中将
产业的集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使得工业园区也成为主要的产业集聚区,通过建
立多元化的工业园,促进产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相关
的产业链,建立地方产业的配套体系,并使之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另外,在制定
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完善工业园区的内部设施,保证工业园区
内有顺畅、完备的道路、水电以及通讯等设施,加强产业园区的承载力。值得一
提的是,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积极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的引导,善于
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在工业园区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合
力,落实其产业的整体优化与整合,将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将要素、服务等紧密
的联系起来,从而为对接京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2.3实现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的完善与优化,为对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雄厚的
资金支持
当前形势下,要实现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就需要拥有大量的资本,面
对此种局面,保定市不仅要继续发展原有的资金支持,不断发挥传统银行、股份
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银行机构作用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完善与优化产业转移金
融服务,建立相关的产业融资服务机构,并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布局,因为
只有实现融资机构的合理、科学布局,才能落实区域内部的资金供给,从而为保
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很
大的劣势及威胁,但同时由于保定独有的地域及资源优势,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
的过程中也迎来了难得的机会,这就要求保定市政府应承担起责任,做好宏观调
控,考虑自身实际的同时,还应正视现状并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在实现对接京
津产业转移的同时,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王树强,刘沙等.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
济与管理,2014,(04).
[2]毕海霞,梅丽,刘立坤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定产业研究[J].金融教学
与研究,2015,(01).
[3]孙娜,刘政永.保定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04).
[4]刘艳.保定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
(02).
[5]闫双娥.浅谈支持产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以河北冀州为例[J].河北企业,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