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呃逆的证治举隅
- 格式:pdf
- 大小:267.75 KB
- 文档页数:3
巧用经方治疗顽固呃逆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呃逆俗称打嗝),无一过性黑蒙,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就诊于西医内科门诊,予药物口服治疗,患者病情未缓解,因盼望中医调理而就诊于我处。
入院症见:呃声洪亮,连续不已,对答如流,健忘(两次开方,患者两次将处方丢失,第三次才顺利交费),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及其它:患者有颅脑外伤手术史,具体手术时间患者已忘记。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舌脉:体胖,面色红,舌质淡红,舌胖大,苔白滑,有齿痕,脉濡。
中医诊断:哕证:脾虚寒湿治法:理气健脾祛湿取穴:双侧内关足三里丰隆连续波电针三十分钟嘱治疗三天,每日一次方药:陈皮80g 干姜30g 丁香8g 苍术12g三付,水煎服,日一剂煎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治疗后:患者进针后,呃声即停止,取针后,复又呃逆,但较前减轻,不再连续。
第二日复针,述呃声醒来后已停止,未再发。
嘱继续服汤药。
第三日复针,述呃声未再复发。
分析:该患者舌胖大,有齿痕,此为脾虚;苔白滑,脉濡此为有寒湿;患者呃逆不止,此为脾胃虚寒,胃失和降,发生呃逆。
其病机是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金匮要略》云:橘皮汤,可治干呕哕,手足厥冷者。
此患者脾胃虚寒,当用经方橘皮汤。
原方陈皮理气,干姜温中。
我加了丁香,取其降逆之性。
又因患者痰湿较重,我配了苍术,用来燥湿健脾。
【图:橘皮汤的主药陈皮】四药合用,效如桴鼓。
不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待患者呃逆急症缓解后,当用山药,芡实等长药食同源的药材长期服用,温胃健脾。
还应配以炒薏苡仁以去脾胃之湿,生薏苡性味甘凉,炒制后其凉性大减,适合于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3月 第36卷3期(总第326期)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Vol.36 No.3
·388·症减轻,继以上方煎服12剂,诸症大减。未再复诊服药。例3:何某,男,25岁。情绪易紧张,大学期间生活作息不规律,常常熬夜。近1周常觉左侧胸部刺痛,有时放射到左上臂、左手小指,需大口呼气或屏住呼吸才能缓解,发作不定时,常在夜间出现。平卧时可闻及心跳如雷,伴头部胀感,似气血上涌至头,难以入眠,有时于睡梦中突然全身一抽,惊醒后惴惴不安。现未发胸痛,仅觉胸中不畅,胸闷如窒,善太息,舌淡苔白,舌下脉络迂曲扩张,脉滑。予以胸痹汤合四逆散加减。药用桂枝12g,薤白15g,法半夏12g,栝楼皮15g,丹参30g,川芎12g,三七20g(捣碎),赤芍15g,红花8g(包),当归20g,地龙8g,全蝎6g,蜈蚣3g,木香12g,柴胡15g,枳实12g,
炙甘草6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7天后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服完剩余3剂。[参考文献][1] 姜勇,王乃利,姚新生.中药薤白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5):74-79.[2] 张秀云,周凤琴.中药栝楼本草学考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319-321.[3] 封若雨,朱新宇,张苗苗.近五年山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5):715-718. [收稿日期]2019-10-15
李某,男,61岁,于2018年09月26日因“反复中上腹疼痛1个月,加重伴打嗝4天”入院。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息肉、糜烂性胃炎、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中医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具体操作:①双侧内关、足三里穴位贴敷;②下腹、背部(肝、胆、脾、胃腧)中药封包外敷;③耳针脾、胃、十二指肠、心、交感。西药予以抑酸、保护胃黏膜及对症支持治疗。9月29日会诊后,诊断为呃逆,肝胃不和。取肝俞、膈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冲、内关针刺,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艾灸,治疗9天后症状无缓解。10月8日行氩气刀切除息肉,术后予抑酸护胃、补液治疗,10月14日中上腹疼痛、肠鸣较前好转,仍频繁呃逆,立位明显,平卧缓解。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止呃。取天枢、大横、神阙、气海、关元、膈俞、肺腧隔姜灸,攒竹、合谷、曲池、足三里、太冲、三阴交、天枢、气海、肺腧、膈俞、肝俞针刺。另用五磨饮子加减煎服。药用木香10g,枳实10g,沉香曲9g,槟榔10g,高良姜10g,旋覆花9g,炙甘草6g,赤芍9g,柴胡12g,酒川芎12g,桔梗10g,法半夏12g。治疗10天后上午呃逆仍明显,下午及夜间减轻,中上腹疼痛、肠鸣症状消失,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差,小便偏黄,大便正常。10月25日请郭剑华老师会诊后指示予以旋覆代赭石汤加减。药用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30g,法半夏12g,炮姜12g,太子参12g,黄连6g,黄芩6g,丁香3g,柿蒂10g,白芍10g,炙甘草9g。2剂,每日1剂,水煎,日3次饭后温服。膻中、天突、内关、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每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服完中药1剂、针刺1次后呃逆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完第2剂、再针刺1次后症状消失,随即出院,出院时带2剂中药巩固疗效,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按:顽固性呃逆为胃气失和、膈气不舒,气逆上冲,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前言:呃逆为较易发生的生理现象之一,打嗝主要是由于膈肌收缩而导致的,在打嗝时,横膈肌会处在收缩状态下,空气会被快速吸入至肺中,声带中的裂缝会快速收缩,而后就会导致声响,对呃逆来说,若其的发作时间大于48个小时,那么则称其为顽固性呃逆。
对于顽固性呃逆若未能予以妥当性治疗,则无疑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文就以顽固性呃逆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顽固性呃逆呃逆也被称之为膈肌痉挛,主要是因中枢神经、膈肌等受一定刺激之后所导致的膈肌阵发性痉挛,呃逆时间大于48个小时即为顽固性呃逆,根据原因能够将其划分为精神性、反射性以及代谢障碍性等类型。
以顽固性呃逆的主要病因来说,则包括颅外以及颅脑这两项原因。
以颅外原因来说,主要内容包括颈部疾病、胸部疾病、代谢紊乱等。
对于颅脑原因来说,则主要包括颈椎和颅脑外伤,脑血管以及感染等原因。
在患有顽固性呃逆之后,务必要至临床之中加以诊断,主要是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血常规等相关的检查,以此明确患者的病因,并且也能够进行其他检查,这则包括腹部平片、以及CT等,以便了解是否有因腹部脏器产生异常情况,而致使的顽固性呃逆。
二、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一般疗法以一般疗法来说,主要体现如下:其一,吸气后屏气疗法。
对于患者来说,其应先进行深吸气,而后快速的加力屏气,之后再徐徐呼气,该种方式能够反复的运用,对于进食速度较快、以及受到精神方面刺激所导致的顽固性呃逆患者来说,则建议运用此种治疗方法。
其二,按压眶上神经疗法,对于患者来说,其应处在坐位、或是平卧位的状态之下,对于患者的双侧眶上进行按压,按压的程度即为患者可忍受,时间为2~4分钟,同时还应要求患者富有节奏的加以屏气。
其三,牵舌法,应让患者保持半卧位状态,并且还应深舌,利用于纱布将患者的舌体前约1/3~1/2的部分加以裹住,向外实施一定的牵拉,在其有一定的痛感即可,时间约为30秒,而后再让患者的舌体复位。
神经官能症(顽固性呃逆)该患者呃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肝郁气滞,因为肝气犯胃,导致胃气上逆而致呃;一是痰饮内停,阻遏中焦,脾胃升降之机逆乱,这也是致呃致呕的常见原因。
早晨,我去某门诊部上班,刚到门诊部门口,见到一辆出租车在路边停下,从车上下来两个人,中年妇女走在前面,白发老太太走在后面。
“周教授,您早。
今天带我的老母亲来找您看病。
”那个中年妇女对我说。
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老病人孙女士。
于是我说:“那就请进吧。
”我们一起进了门诊部大门。
等我穿上白大褂在诊台前坐定,她们也已挂了号,来到我跟前。
“我妈72岁,平时身体还可以,但最近3个月来,得了一种怪病,不断地打嗝,一个接着一个,针药无效,多次上医院检查,没查出特别的病。
你为我治好了长期低热,替我解决了难题,现在请你再来为我妈解决这个难题。
”孙女士说。
正说着就听到那老太太不停的打起嗝来。
“一天当中,有好的时候吗?”“在她看感兴趣的电视的时候,可以暂时停止,再就是晚上睡着的时候。
”“还有什么不舒服?”“痰多,有时一边打嗝一边吐痰。
”“有没有咳嗽或喘?”“没有,她这痰好像是从胃里出来的,因为有时候有恶心。
”我看病人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看起来精神不错,而且还比较精干。
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情,我又问:“平时性格脾气如何?”“脾气不好,经常生气着急。
”“没有法不让我生气,家里这些人,老的大的小的没有一个不让我操心。
”病人自己又补充说。
说完又一个接一个打起嗝来。
“那好。
我来为你检查。
”老太太面色黄白,体质偏瘦,舌淡红,舌苔白滑,脉象弦细而迟缓。
“周教授,您看我妈得的是什么怪病?”“刚才我看过她的以前的检查资料,又对病情进行了了解,还用中医的办法对她进行了检查,我看情况已经比较清楚了。
”“那她是什么病呢?”“从西医看是属于神经官能症,从中医看,是属于肝气犯胃,痰饮内阻。
”“中医名词我不太懂,对肝气犯胃我还能领会,但对痰饮阻逆,我就理解不好了。
但我觉得你对我妈的病情分析很有道理,就请你为她治疗吧。
黄芪建中汤辨治正虚气逆顽固性呃逆 黄芪建中汤辨治正虚气逆顽固性呃逆 2018-04-17 王见文 扶阳学派论坛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俗称“打嗝”“打呃”,古称“哕”,又称“哕逆”。西医学以“单纯性膈肌痉挛”最常见,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膈肌痉挛≥24h未停止者,称“顽固性呃逆”。 呃逆《内经》本谓之“哕”,因其以喉间呃呃连声,其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症,故后世称之为呃逆。该病通常认为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致。病位在膈,属胃所主,常由情志不遂、饮食不当、体虚等诱发,常见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脾胃虚寒、食积胃肠等,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止呃、温中散寒、和胃降逆等。顽固性呃逆病因病程长,持续耗损正气,加之素体虚弱,脾阳虚衰或突发情志不遂,阳虚及阴,阴不涵阳,正虚气逆,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而黄芪建中汤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受损,且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失运,则气血乏源;再者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若脾胃病久,则气机升降失调。黄芪建中汤补脾胃、建中气、平调阴阳;主治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良好。 1理论依据 呃逆,古无此名《内经》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后人以呃逆名之;《灵枢·口问》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素问·宣明五气篇》又载:“胃为气逆,为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中说:“大率胃实即噫,胃虚则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故可知呃逆病位在膈,病机在于胃,多为胃中虚冷,胃气上逆动膈而成。顽固性呃逆有虚实之分:呃声响亮有力,形神未衰者属实证;呃声低闷无力,神疲形枯者属虚证。由于久病、重病和手术后人体气血俱虚。此病尤以虚证多见。《素问·宝命全形论》云“病深者,杂证之呃,虽有逆…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但查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呃逆的病机为膈间之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所致,因脾胃气血受损,脾胃分清降浊功能减弱,浊阴上犯形成虚性呃逆,治则应以“补益脾胃,降逆止呃”为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又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为小建中汤证,当见“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诸症,又因“诸不足”加黄芪。黄芪建中汤证根本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以治“五脏虚损”为主要特点,可见补虚作用较小建中汤强。 虚劳又称虚损,由多种原因所致机体虚衰,核心病机是中焦脾胃虚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本,脾胃健,则精微化生充足,阴阳平衡,邪气不能侵犯,五脏安和,若久病最易损伤脾胃,气血亏虚;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气机不利则升降失司。黄芪建中汤运中焦之气,补脾胃之虚,元气充足,五脏生化有序,无逆气上冲之弊,由于气机不畅引起的虚性呃逆应用此方疗效甚佳。 2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是以小建中汤加黄芪为用: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方中黄芪为君药,补中气;芍药加饴糖,取其甘温补中之意;倍用芍药是以酸甘化阴养营血之效;桂枝加甘草以助益阳气;甘草、大枣、生姜合为温中健脾,补虚缓急,降逆止呕,生姜亦有缓解气短胸闷的意义。 临证加减针对脾胃虚弱产生的病理产物。脾胃气虚加人参、白术及甘草,以甘温益气;兼恶寒或腹痛遇寒重生姜换干姜以温中散寒,吴茱萸、丁香、柿蒂温胃平呃;生湿脘腹胀闷去大枣加茯苓;聚积成痰加陈皮、枳壳、瓜蒌皮化痰行气;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化火必有结加黄柏、浙贝母;伤阴加知母、麦冬;久则生瘀,轻者加丹参,瘀重加五灵脂、莪术、桃仁;瘀血愈重,元气愈虚,则可将党参换为人参;肺虚损不足可酌加半夏;气虚及血,若血虚加当归,补血降逆,血可载气,逆气归元,具补中益气汤的意义,且当归亦可降逆。 3典型病例 某男,51岁。2015-09-23初诊。外感后呃逆7d。7d前因外感受凉,出现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自行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后外感症状缓解但出现呃逆,输液治疗后无缓解。现已无外感症状,呃逆7d,声低力弱,与进食无关,受凉后加重,严重时呼吸不畅,畏寒,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既往体健,遇风寒即出现反复呃逆现象。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顽固性膈肌痉挛。中医诊断:呃逆。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黄芪建中汤,生黄芪20g,桂枝10g,生白芍、广藿香各15g,砂仁(后下)10g,紫苏梗、厚朴各15g,柿蒂、丁香各10g,赭石20g,旋覆花10g,合欢皮15g,法半夏10g,瓜蒌皮、丹参、茯苓各15g,甘草6g。5剂,水煎服,2剂/3d,3次/d,每次150mL,饭后0.5h温服。 2015-09-30二诊。自述1剂后呃逆明显缓解,5剂后症状消失。为巩固治疗,前来复诊。咽喉不利,伴疼痛,纳眠可,二便调,余无其他不适。舌红,苔厚腻。脉细。守上方加苍术10g、山豆根10g。5剂,水煎服,2剂/3d,3次/d,每次150mL,饭后0.5h温服。嘱无不适后可停药。避风寒,节饮食,劳逸结合有度。2个月后随访,呃逆消失,无复发。 按 本患乃外感风寒,但又因长期呃逆反复,久病则正气内虚,属阳弱者,温运脾阳即所以通,故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温中行气,降逆和胃。又,呃逆声低可见其气虚较小建中汤更甚,气虚无以运化阳气温煦机体,致阴邪内伏,遇寒加重。适用于黄芪建中汤证之“虚劳里急”“诸不足”等症状,故用其以补气温中、和里缓急、调和阴阳。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阳,桂枝芍药调和阴阳,二者合用运化中焦脾胃,既防黄芪走表引动肝火,又可平冲降逆气;合旋复代赭汤配伍降逆下气的旋覆花、赭石;旋覆花味咸主要降肾气之逆,肾气之逆是一切逆之根本,且旋覆花可利水,切合病机,久则由气及血;半夏厚朴汤中化痰散结行气之半夏、厚朴;以及丁香柿蒂散中的丁香与柿蒂并用以温中止呕;合欢皮、丹参活血去郁散寒;藿香配伍砂仁升清降浊醒脾,甘草配合黄芪行补益之效并调和诸药。复诊后加苍术、山豆根以除湿健脾,消痞利咽。整个方剂旨在于温中行气,降逆和胃,阴阳调和则诸恙悉平。 4 讨论 顽固性呃逆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若发病则对患者生活及健康构成严重影响。呃逆不专属与某个疾病,也不局限于某个系统,目前治疗呃逆药物大多对中枢神经有调节作用,不良反应较多。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脾为阴土,主运化;胃为阳土,主受纳。若清阳不升,浊腻不降则百病生,而黄芪建中汤在临床运用已相当广泛,主治中焦虚寒、阴阳失衡之证,君臣佐使之配伍亦充分体现了温中补虚、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之效,针对脾虚引起的各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实为一首调理脾胃阴阳的经典代表方。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呃逆,俗称打嗝,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如果打嗝时间较长,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
呃逆的定义是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
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
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
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
呃逆中医古称“哕”,又称“哕逆”。
早在《内经》时期即有记载。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
”《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呃逆持续48小时以上者,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呃逆。
有的可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这里记录1例笔者规培期间治疗的顽固性呃逆患者的诊疗经过,供大家参考。
郝某,男,82岁,主因“呃逆伴反酸、烧心5天”收入院。
患者分别在2012年、2015年发作顽固性呃逆,多个医院就诊,最终都在中医方法治疗下痊愈。
5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持续性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同时伴有反酸、烧心,就诊于中医门诊,口服中药治疗无效。
2天前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无法睡眠。
小便淋漓不尽,夜尿频,大便干,2-3天一行,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以下是患者治疗经过:第1天:笔者接诊患者后,根据经验,在床边即按压患者攒竹穴。
【颐君堂:医案精髓】邱根全教授治愈顽固呃逆医案邢某,女,51岁,山阳人,初诊时间2019年6月7号主诉:呃逆十余年。
现病史:十余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上腹胀满,恶心欲呕,腹胀。
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断断续续服药,病情也时轻时重。
近2年来呃逆加重,主要表现是身体不管碰到哪个部位即呃逆连声,用手拍一下上、下肢即呃逆、嗳气、打嗝,特别是家中人聚餐时稍有不慎触碰肢体即呃逆,影响别人食欲,病人痛苦万分。
曾服香砂六君汤,保和汤,逍遥散等不计其剂,收效甚微。
现患者自述呃逆,胸膈痞闷,腹胀腹疼。
嗳腐吞酸,恶心欲吐。
易生气,情绪不佳,消瘦。
失眠,面色萎黄,黄中泛青。
舌暗苔厚腻,脉沉弦滑。
切脉时出现呃逆嗳气。
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反流性食管炎。
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腺化生。
辩证:气郁血瘀,胃气不降。
治则:解郁化瘀,和胃降逆。
方剂:越鞠丸加减方药:苍术15g、香附15g、川芎15g、神曲15g、山栀12g、清半夏12g、生姜10g、蜜旋复花(包煎)15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6.14)患者自述服上方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仍呃逆连连,服药无其他不适。
考虑呃逆日久,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冲所致。
同时影响全身经脉不畅,触碰一点而呃逆频发。
现患者上腹疼痛,时有针刺样痛感,舌苔厚腻,脉弦滑。
拟上方合五灵散共用。
方药:苍术15g、香附15g、川芎15g、神曲15g、山栀12g 、清半夏12g 、生姜10g、蜜旋复花(包煎)15g 、炒五灵脂10g 、蒲黄10g,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2019.6.21)患者服上方药后,症状明显减轻,食量增加,精神较前好转,呃逆减轻,舌苔略厚脉弦,效不更方,继服两周。
四诊(2019.7.8)患者诉服药两周后胸膈痞闷,腹胀腹痛消失。
呃逆,嗳气偶有发作,拍击身体,无呃逆出现。
时有失眠,考虑患者患病日久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故上方加炒枣仁15g,川芎15g,郁金15g,14剂。
▲呃逆----名医治疗方法真传一、【病案举例】患者:李男,62岁。
患者因“顽固性呃逆10天”就诊。
自述:患者十天前因家务琐事出现呃逆,未予注意。
翌日呃逆加剧到医院求诊,实验室等各种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且经中西药治疗,症状仍见,患者进食、饮水即现呃逆,夜卧难寐,寐后呃逆消失,醒后又作。
医师建议神经阻滞疗法、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等,患者惧痛而来求诊。
即诊:查患者呃逆连声,呃声洪亮,时或心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弦。
辩证:此乃呃逆(顽固性呃逆),为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所为,治则:当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治,方用:逍遥散加味,方药:药取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莱菔子、枳壳、枳实、杏仁、厚朴、茯苓、旋覆花各10克,代赭石20克,丁香、吴茱萸、小茴香、薄荷、炙甘草、苏子、白芥子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进程:患者用药1剂后呃逆减轻,食饮后不再呃逆; 2剂后呃声平缓,次数减少,夜能安寐。
原方续进5剂,呃逆诸症消失,食欲增进,夜寐安稳。
嘱患者口服逍遥丸,每日2次,每次9克,连续1周以巩固疗效。
随访二月,患者未见呃逆。
二、【中医评析】呃逆----,俗称“打嗝”,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中医认为:胃以和降为顺。
本病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多为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所致。
当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治。
方解如下: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炙甘草)----疏肝健脾,和胃理气。
三子养亲汤(莱菔子、苏子、白芥子)----降气消食。
二枳(枳壳、枳实)----破气消积。
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呃。
丁香、吴茱萸、小茴香----行气和胃止呃。
杏仁、厚朴、茯苓----疏通三焦气机,使气机和顺,胃气和降。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故顽固性呃逆可止。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在受到寒冷刺激、饱餐、吃饭过快、吃进干硬食物后身体出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由膈肌阵发性收缩痉挛所致,是膈肌痉挛收缩下移、空气快速吸入呼吸道内而声门或气管上端的声带迅急关闭,产生的一种急而短促的声音。
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1例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西医称膈肌痉挛,俗称”打嗝”。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或正气亏虚,导致气机不利,胃失和降,从而致胃气上逆而呃;现代医学认为是膈肌受理化刺激使膈神经异常兴奋,而产生难以自抑的阵发性痉挛。
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实录如下。
1临床资料曾某,女,54岁。
2014年2月26日初诊。
主诉:呃逆不止4d。
病史:患者于4d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争吵, 情志不舒, 遂致呃呃连声, 始则发作较轻,未做特殊治疗,后渐渐发作频繁,甚至连续发作,口服胃肠道药物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
刻诊: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面色晦暗,全身乏力,胸胁、腹部胀闷,纳呆,反酸,心烦,夜寐不宁,大便干结,1次/2d,舌淡,苔黄腻,脉弦。
中医诊断:呃逆(胃虚痰阻);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据证分析本病機为胃虚肝乘,肝郁痰滞, 胃失和降; 治法: 疏郁涤痰, 降气止呃。
2治疗方法2.1针刺取攒竹(双侧)、风池(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攒竹穴沿眉头凹陷斜刺0.5寸,风池穴向咽喉方向深刺1.0~1.2寸;内关穴直刺0.8~1.5寸,以针感向胃所在位置方向传导为佳,用高速捻转方法进行强刺激,并嘱患者配合深呼吸和憋气,三穴捻转均持续2 min以上,用泻法,针刺强度要以病人的耐受为度。
太冲向行间透刺1.5寸;足三里直刺1.0~1.8寸用中强度刺激,平补平泻。
均留针30min,1次/d,7d为1疗程。
2.2中药以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包煎)20g,赭石、生龙骨、煅牡蛎(均先煎)各30g,郁金15g,桅子15g,党参30g,姜半夏20g,大枣15g,生姜3片,炒酸枣仁20g,厚朴15g,甘草6g。
1剂/d,水煎服,200ml/次,1次/d,7d为1疗程。
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顽固性呃逆均效方黄煌教授医话郁祖祺先生曾告诉我一张方,说治疗顽固性呃逆很灵,我一看,就是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
后来我试用与数例顽固性呃逆,均效。
郁祖祺先生,很富态,气色好,鹤发童颜。
他的病人非常多,诊室外常常排成长队。
病人大多是农民。
他看病时神情傲然,也不要病人多说,其间对病人或呵斥,或劝慰,或解释,也寥寥数语。
病人常常在他面前或流泪,或嬉笑,然后然后千恩万谢地领着药方离开。
郁先生不写病历,仅写处方,钢笔字迹很潦草,但药房的药工能认识。
用药也很奇特,没有成方,药也不是常用的,如白金丸、甘松、瓦楞子、蒲公英、磁石、刺猬皮等。
因为他病人太多,院长让我帮他抄方数月。
他很高兴。
那次诊余,他告诉我一张方,说治疗顽固性呃逆很灵,我一看,就是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
后来我试用与数例顽固性呃逆,均效。
他的抽屉里只有两本书,一是《医林改错》,一是《本草备要》。
郁先生一直没有进入中医的主流,人皆视郁先生为野路郎中,但我看来,他对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是有经验,如治发热,常常先用荆芥麻黄等发汗,继用柴胡青蒿等和解,最后一招,是用黄芪鳖甲等理虚,这大多是发热性疾病的三种类型。
他治疗妇科病,多用清热止血药,取其见效快捷。
他治疗肾病,多用清热利湿草药,多不用补药,且人病人不忌盐。
而且,郁先生的方子很便宜,所以,农民喜欢他。
另外,陈宝田在《时方临床应用》97页中提到,虞志瑞在1963年的《浙江中医》撰文“血府逐瘀汤”一文述及其跟诊先师范文虎临证凡见体壮气实的呃逆患者,均投血府逐瘀汤,效若扶鼓。
以后在医疗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医林改错》所说,“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确有独到经验。
血府逐瘀汤治疗呃逆by何运强整理人:法兰克福张军主持人:河间何运强话题:由呃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引发的王清任方3代临床应用经验何运强老师建议用血府逐瘀汤,白芍赤芍并用,各用60克。
左金丸加味治疗顽固性呃逆举隅
吴锦波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4(30)8
【摘要】左金丸为《丹溪心法》方,由黄连、吴茱萸组成。
原方为肝火犯胃证而设。
笔者用左金丸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好,举例如下。
【总页数】1页(P770-770)
【作者】吴锦波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国安瑶族乡卫生院,广西平南537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80例
2.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32例
3.左金丸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病例介绍
4.四逆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胆胃不和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研究
5.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顽固性呃逆,中医有两个治疗方案呃逆又称“打嗝”“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频作、令人不能自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呃逆病情轻者,可自行缓解,若呃逆发作时长超过48小时而未终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此病偶然发作者,多可不药自愈。
若呃逆持续不断,则须服药治疗,始能渐平。
久病见此多危。
古代医家对呃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都有精辟论述,《内经》首先提出病位在胃。
如《素问·宣明五气》提出“胃为气逆为哕”,并认识到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
如《灵枢·口问》说:“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则将呃逆分为寒呃、虚热、实热3种类型而施治。
病因不一,表现各异,但其共同的病理机制为因各种病邪伤及人体气机,导致气机功能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
当呃逆严重,持续不断,或频繁发作,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导致胸腹膨满不适时,就要及时地对症治疗。
口服中药临床上予旋覆代赭汤有较好的疗效,方剂中以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厚朴、枳壳、砂仁和胃气、降浊气,以桔梗、升麻、柴胡、杏仁升清气、开肺气,配以白芍、生甘草缓急解痉,全方合用,共奏升清降浊、和胃缓急之功效。
长期呃逆,可用姜半夏30克、竹茹15克、丁香10克、柿蒂20克、生白芍15克、茯苓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陈皮10克、神曲30克,加水300毫升,水煎150毫升,日服2次。
若顽固性呃逆伴有口干、舌红无苔,可能属于阴虚,用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当归15克,生白芍20克,柿蒂15克,加水300毫升,煎为150毫升,每日服2次。
针灸疗法选穴:主穴:中脘;配穴:水沟、内关,足三里,太冲。
操作:①刺中脘穴:平静状态下,患者取仰卧位,均匀浅呼吸,双下肢稍屈曲,中脘穴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垂直于皮肤,押手与刺手默契配合,徐徐捻转进针,当患者自觉有酸胀感向两胁肋或下腹部走窜时即为得气,得气后将针提至浅层,使针尖刺入穴位约25mm,留针30分钟。
中医告诉你关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呃逆是指不自主的、反复的、持续的、短促的呃气,常常伴随着疼痛和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手术治疗等,但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和手术的风险,患者往往需要寻求其他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呃逆是由于脏腑气机紊乱所致,主要与肝胃、肝肺、肝脾三经脏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呃逆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调整脏腑气机,平衡阴阳五行,疏通经络,激活腧穴。
关于病因,中医普遍认为,顽固性呃逆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不当、情绪波动、气机失调、五脏功能失调等。
其中,饮食不当是导致呃逆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口腔中的余味、胃肠中的气味等均会影响膈肌的收缩,从而引起呃逆。
如进食过快、过饱或过冷、过热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导致呃逆发生。
气机失调则是导致呃逆的常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若气机失调,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呃逆。
气机失调可能是由于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痰湿内蕴等原因所引起的。
五脏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呃逆。
中医认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若五脏功能出现失调,就可能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导致呃逆等不适症状。
例如,肝郁气滞、心胃不和等病因都可能导致呃逆的发生。
综合分析来看,中医认为,顽固性呃逆的发生与饮食不当、情绪波动、气机失调、五脏功能失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时,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方面,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虽有一定相似性,但又存在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治疗方法上,传统中医相对保守,以食疗、针灸等方法较为常见,针对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笔者简述如下:1.1 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和食物的性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对顽固性呃逆,中医食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应注意饮食的清淡。
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姜蒜等。
顽固性呃逆
姚某女性,30岁农民
1993年2月15日初诊
主诉,呃逆频作一周
产后一年,经常腹胀.一周前郁怒,忿逵始发呃逆,不能自制,甚则夜间亦因呃逆而影响入睡,苦不堪言.
现症呃逆频作,喉间连续不断,厄声响亮,冲逆而出,胸协胀闷,时时叹息,口干,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舌淡红,脉沉细
辨证立法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治宜舒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调气对药方
处方柴胡10 枳壳10 白芍30 炙甘草6川穹10 香附10 陈皮10 厚朴10 桔梗10 杏仁10 薤白10 柿蒂10 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经过服前方6剂,呃逆即止,口干减轻,大便通畅,仍感胸闷腑胀,腰酸膝软,守芳加川断15桑寄生20 嘱咐带药6剂回当地,继服,以资巩固,
按语呃逆古称之为哕,<<金匮要略>>分为寒呃与热呃两类,主以橘皮汤和橘皮竹茹汤治疗,究其病机总因胃气上逆所至,本案产后一年,血虚肝旺之体,复因情志不最,郁怒伤肝,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呃逆频作,不能自止,气机不畅则胸协胀闷,时时太息,郁火伤津则口干便秘.病位在胃而病因在肝,故祝师以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肝气条达则不复克胃.胃气下降则呃逆自止.方中重用白芍30取其柔肝缓急.养血润肠之功.桔梗行气于上,枳壳降气于下薤白行气于左.杏仁行气于右,开胸利膈,行气消胀,乃祝师治疗气机不调之经验对药.再加厚朴柿蒂宽中降逆止呃.其效益彰.本案不专治胃而治肝.乃"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之法.。
呃逆(膈肌痉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
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
《医林改错》谓:“呃逆欲称打喀忒”。
《景岳全书,呃逆篇》:哕者,呃逆呃逆也非咳逆也,欻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
【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寒凉蕴蓄中焦,胃阳被遏,或过食辛辣炙煿,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均可导致呃逆。
2.情志不和: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痠浊;若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而发生呃逆。
3.劳累太过:耗伤中气或年高体弱,久病久痢,以致脾胃阳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或热病伤津及汗吐下太过耗损胃液虚火上逆,均可发生呃道。
综上所述,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隔而成。
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方面。
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之时,亦每使隔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时,往往断续冲出喉间,而引起呃逆之证。
【辨证论治】呃逆一证,在辨证上必须虚实,分辨寒热。
在治疗方面则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
实证中,属于胃家寒冷者,治宜温中祛寒属于胃火上逆的,治以清降泄热。
虚证中,属于脾胃阳虚者,治宜补中益气,降逆和胃;属于胃阴不足者,治以生津养胃。
兹以虚实为纲,分别辨治于下:实证1.胃中寒冷型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小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治法:温中祛寒止呃。
方药:丁香散为主方。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另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降逆。
若挟寒痰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半夏、陈皮、茯苓以行气化痰消滞。
也可用定呃汤《辩证奇闻方》加肉桂。
处方:党参、茯苓各20克,白术15克,丁香,肉桂各6克,陈皮,沉香各10克,怀牛膝12克,生姜15克,也有显效。
顽固性呃逆案孙某,男,69岁。
患者于1992年10月27日以右下肺炎、多发性脑梗死、高血压病Ⅲ期住我院干部病房。
入院后给予对症西药治疗,病情好转。
于1993年3月2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连续频繁性呃逆,尤以夜间为重,给以针灸、耳针治疗呃逆不止,并呈阵发性加重,有时出现憋气、呼吸暂停现象。
前医给予和胃化痰、降逆止呕之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不效。
给予肌注654-2及穴位阿托品封闭后呃逆才暂时稍有缓解,但1~2小时后仍呃逆续作。
于1993年3月30日特请程老诊治。
视病人肥胖体质,口唇紫绀,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舌苔黄厚而滑,脉涩。
辨证:瘀血内阻,肝郁不舒,横犯胃腑,胃失和降,呃逆不止。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和胃,降逆化痰。
处方:归尾10g 赤芍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 柴胡10g 枳壳10g 桂枝10g 牛膝10g 旋覆花10g 代赭石30g先煎胆南星10g 半夏10g 厚朴10g 熟大黄6g 二诊:服上方3剂后,呃逆明显好转,夜间已能入眠,时有间歇性呃逆,宗上方继服4剂后呃逆完全停止,患者精神、饮食、大便、睡眠均佳,全身无不适。
【按】顽固性呃逆一证在临床常见,多采用和胃降逆之法,效果不佳。
其他如针灸、耳针等,对轻者有效,而重者几乎无效。
程老采用活血化瘀解郁之法,则收到明显效果。
程老抓住患者瘀血痰阻之主证,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行气解郁,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桂枝通阳气,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除呃,代赭石体重而沉降,善镇冲逆,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胆星豁痰定惊。
全方共奏活血化瘀、化痰、降逆和胃之效,使肝气舒,胃气和,呃逆止。
[张鸿泰.程士德教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35]。
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
顽固性呃逆(或称顽固性打嗝)是指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呃逆情况,常常对传统的自然方法无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
1. 身体刺激法:通过刺激口腔、鼻腔或咽喉部位来尝试打断呃逆反射。
例如,咬一块柠檬皮,吞咽冰块,或者用棉签刺激咽喉部位。
2. 呼吸控制法:采取深呼吸、屏住呼吸或缓慢呼气的方式,来调整呼吸节奏,有时可以有效打断呃逆反射。
3. 饮水治疗法:喝下一大口水,然后用指压闭住耳朵,用力咽下口中的水。
这个方法有时可以强制打断呃逆反射。
4. 咽喉张开法:将舌头伸出口腔外,用手将下颚拉向下,保持30秒钟。
这个方法有时可以通过改变颈部和喉部肌肉的张力,来打断呃逆反射。
5. 药物治疗法:如果自然方法无效,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惊厥药物(如肌肉松弛剂)和抗吐药物(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6. 针灸治疗法: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能对顽固性呃逆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呃逆反射。
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都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寻求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
顽固性呃逆可能是其他潜在问题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