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特色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特色文化

一、生机文化

①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

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吉首市街

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而且,湘泉酒产业也为我们当地的产业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湘泉酒1 湘泉酒2

最后,我要隆重介绍的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陪伴着我的一种特色小吃——“油粑粑”,可以说它也是湘西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具地区特色的食品了。油粑粑是土家族的特色美食,曾经,在土家族人家庭里,几乎户户都有人会炸油粑粑(我自己就会),油粑粑呈圆形,象征“圆满”;色泽金黄,象征“富贵”。而且,据我爷爷一辈说,油粑粑炸的好不好甚至是考察儿媳妇儿贤不贤惠的标准之一。它是将米浆包裹豆类、土豆等油炸而成的一种食品,炸制时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添加葱花儿、酸菜、腊肉等,现在想来我都不禁垂涎欲滴。

油粑粑1 油粑粑2

③住:湘西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莫过于“吊脚楼”了。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苗族、土家族、壮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在湘西就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它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这些充满了湘西地区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湘西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吊脚楼1 吊脚楼2

④行:湘西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境内山脉绵延起伏,交通自古

不便,我觉得在人们日常出行中最具地区特色背篓和盘山公路了。

首先是背篓,就像宋祖英的歌中《小背篓》中唱的那样,“小背篓圆溜溜,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背篓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湘西人民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品)。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而且至今仍然盛行,小时候妈妈用背篓背我赶场(逛集),如今我背背篓陪妈妈赶场。

背篓1 背篓2

另外,相信老师一定知道《山路十八弯》这首老歌,而这首歌正是唱的土家风情,原著是作者佟文西在《长虹》词刊上发表的《土家的路与歌》。这首歌确确实实是对湘西公路设施的现实描绘,由于崎岖的山路,在修建公路时必须采用盘山公路的形式,而这也成为了湘西地区的一大特色。

盘山公路1 盘山公路2

二、制度文化

湘西这块土地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定居的人群活动。在这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湘西这片土地上最具特色的几个制度就是封建时期的土司制度、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政权和现代的民族自治制度。

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它实质上是地方民族政权与中央政府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我们县的“老司城”就是封建时期统治了详细地区800年之久的历史遗址,而且目前老司城遗址已入选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另外颇受人们关注的“湘西赶尸”也正是出自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当时的战乱,许多在外战死的尸体需要搬运回来,而为了搬运尸体的方便,当时的人们便用竹竿将尸体架起来竖直搬运,从而流传下“赶尸”这一说法。

老司城遗址“湘西赶尸”

再到中国革命时期,1934年10月,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红三军恢复红[1] 二军团番号,随即发动了湘西攻势。11月16日,红二、六军团取得十万坪大捷,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6日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任弼时任书记,同时还成立了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另设省军区,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因此湘西当时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贺龙元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8月1日,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桑植和大庸10县,实行民族区域自制政策,设立自治机关,区域内行使自治权。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革,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7个县,州人民政府坐落在吉首市。我们湘西这一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迎来了新的发展。

湘西州政府门户网站湘西州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