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65.56 KB
- 文档页数:5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被誉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博物馆”。
湘西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了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
但是,当前,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何保护好和传承好湘西的民俗文化就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湘西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中形成的,它独具特色,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中鲜明的一个。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着苗、土家、侗、瑶等14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继承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相互交融,在湘西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多民族文化。
2. 历史源远流长。
湘西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湘西被誉为中国的“山区文化宝库”,是中国最早的区域之一。
3. 地域特色鲜明。
湘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湘西民俗文化在糍饭团、腊肉、脆皮糖、古诗词、汉字书法、歌唱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湘西民俗文化虽然独具特色,但传承不易。
目前,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 传承环境恶劣。
湘西地区受到了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 传承人才紧缺。
湘西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稀缺,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足,使得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
3.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在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同时也给民俗文化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容易导致文化资源的私有化和商业化。
湘西的民俗文化是该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持当地文化特色、促进区域发展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湘西考察调研总结报告湘西是一个位于中国湖南西南边陲的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湘西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考察。
本报告将简要总结我们的调研结果和发现。
一、经济发展湘西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其中茶叶、脐橙和辣椒等农产品是该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
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湘西的茶叶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产品质量和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同时,一些农民通过种植茶叶,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市场营销渠道有限,一些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依然面临着困难。
二、文化传承湘西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品牌传统的婚俗、节日庆典和民间艺术等。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进入,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亡。
我们认为,保护和传承湘西的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和社会应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投入,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和传承湘西的传统文化。
三、生活状况湘西地区的居民大多数仍然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环境中。
虽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一部分人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我们建议,政府应继续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旅游发展湘西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景区的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服务水平也需要提高。
我们建议,政府应加强对旅游地区的管理与规划,提高服务品质,打造一些独特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湘西观光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总之,湘西是一个既有自然资源又有独特文化的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政策支持和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状况。
同时,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湘西地区的旅游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湘西山地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对民间舞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体现着该民族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以及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是表现本民族风俗习惯、礼仪、信仰等内容的文化传承。
湘西位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南部,其境内西部与云贵高原相接,北部与鄂西山地相连,武陵山自西北延至东南,雪峰山自西南延至东北,这种独特的山地自然地理环境为湘西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山地文化”。
几千年来,生活在山地丘陵间的湘西各少数民族,在深远和厚重的地域文化的滋养下,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来展示各民族人们的生活、信仰以及审美观念。
可以说,“山地文化”是湘西民族舞蹈诞生的文化土壤,对其舞蹈特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山地文化与舞蹈艺术所谓山地,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和经济文化综合体,既是地貌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社会文化诸多领域的常用概念。
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展现着固有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多民族文化诞生与发展的根基。
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创造着人类的文化,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就形成了带有地域环境基本属性的地域文化。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文化滋养和孕育着艺术产生的根源,决定着民族文化艺术特性的形成。
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孕育和发展了独特的山地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山地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习俗,而这些因素又影响和决定着民族舞蹈的内容、形式、风格和动律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山地文化与依附于其上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产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二、湘西山地文化的起源和特征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数十万年前,湘西地区就已经生活着古老的土着先民,他们在大山的怀抱里叩石垦壤、艰辛生存,在沟壑纵横的土地上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用汗水和热血浇灌着秀丽的崇山峻岭,书写着独特地域文化的传奇历史。
湖湘地域文化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起着维护社会稳定和规范行为模式的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还起着引导时代潮流的作用。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有着很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在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地域文化对生态教育的启示之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自然—人文—社会的有机整体。
环境伦理观应该以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为核心。
第一,环境伦理观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前提,并强调“人类利益”应服从于“自然利益”和“社会利益”。
第二,环境伦理观应该是基于道德价值层面的,包括生态环境和资源对人类发展的价值。
第三,环境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界所存在的一切物质形态的东西,把对象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而非静止的、孤立的、凝固的东西。
二、地域文化对生态教育的启示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等各种欲望和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使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生命活动相互协调,实现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双赢。
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破坏则会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我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也要尊重自然界所有物种的权利,绝不伤害其他生命。
三、地域文化对生态教育的启示之关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全球视野下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既是[gPARAGRAPH3]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在人类经历了工业文明后,新的文明模式要求人类摆脱工业文明带来的困境。
为此,人类社会应该走向一种以环境伦理观为核心的文明模式。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保护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文明,其内涵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也涉及科学技术和思想道德建设。
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是未来人类发展的理性选择,是人类社会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取得的巨大进步。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和农村产业发展,以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落实,湘西土家族的生活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音乐文化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就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进行探讨。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土地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利用,农村民生得到了改善,但也伴随着土地的流失和转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对于土家族音乐文化而言,这一政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多土地的流失和农村人口的外出务工,使得土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遭遇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村落文化逐渐淡化,土家族音乐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以往村落中的聚会、祭祀等活动是土家族音乐传承的主要场所,但随着村庄的凋零和流失,这些场所和活动也在逐渐减少,土家族音乐传承的基础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多以口头传唱和地方表演为主,如今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土家族音乐也逐渐融入了现代的创作和演出形式。
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土家族青年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制作,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土家族音乐。
一些传统的土家族音乐也经过改编和现代化处理,适应了更广泛的舞台和受众,土家族音乐的演出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和现代化。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题材和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村落文化的淡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传统土家族音乐的题材和风格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原生态。
一方面,土家族音乐的创作题材开始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和生活内容,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土家族音乐在现代音乐元素的影响下,融入了更多的外来风格和元素,出现了新的音乐风貌和风格特色。
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土家族音乐传承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利用湘西红色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 引言1.1 湘西红色文化的价值湘西红色文化是指湖南省西部一带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涵盖了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场所,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红色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
湘西的红色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奋斗的象征,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和道德风范,能够激发人们爱国爱民的情感,提振民族精神和自信心。
湘西红色文化还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通过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推动湘西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湘西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方面,更体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效益上。
1.2 湘西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湘西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通过挖掘、传承和利用湘西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2. 增加就业机会:发展湘西红色文化旅游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当地居民的就业水平和生活质量。
修复红色旧址、策划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开发红色旅游商品等都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3. 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湘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精神内涵。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旅游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激励人们继续追求真理、追求正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
2. 正文2.1 湘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湘西地处山区,地形多为岩石峻峰和陡壁峡谷,自然风光优美。
而湘西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
湘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多处红色遗址和革命纪念馆,如井冈山、韶山、衡阳大型红色革命纪念馆等。
大溪文化的名词解释大溪文化是我国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且充满魅力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凝结了湘西土著居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湘西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大溪文化进行解释和阐述,探索其在湘西地区的意义与影响。
1. 大溪的概念与起源大溪,位于湘西土著居民聚居区,原指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的地方。
在湘西地区,大溪广泛流传着“大溪九派文化”的说法。
这九派分别是:长湖派、马迹派、天梯派、云台派、王坊派、下溪派、横江派、扶阳派、五云派。
每个派代表了不同的行政区划,同时也代表了不同的风情和文化内涵。
2. 大溪文化的特点大溪文化是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形态。
首先,大溪文化体现了湘西居民的民俗信仰和宗教信仰。
他们崇尚自然、景仰祖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其次,大溪文化表现出深厚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各个领域,如建筑、绘画、音乐等,大溪人民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外,大溪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与谐和、和平的生活态度。
3. 大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推动。
近年来,湘西地区政府和社会组织不断加大对大溪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和民俗节庆。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得以了解、学习和传承大溪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此外,社区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艺术展览、传统技艺培训等活动,激发了民众对大溪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4. 大溪文化的影响与意义大溪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为湘西地区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溪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其次,它也激发了湘西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使其坚守传统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最后,大溪文化也为湘西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与体验。
从巴代祭祀辞看湘西苗族的文化生态巴代是苗族祭师, 在苗族社会中很受敬重, 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由于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巴代在祭祀仪式中所诵读的祭祀辞全凭记忆。
以致于在湘西苗族地区, 各宗族的巴代所掌握的祭辞稍有差别。
因而, 要凭借巴代祭祀辞去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生态, 学术界认为很重要, 然而由于没有定形的苗族文本记载, 研究将很难入手。
有幸的是,1933 年5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资深学者凌纯声、芮逸夫来湘西苗区调查, 石启贵担任调查组的咨询, 协助凌纯声、芮逸夫在苗区调查。
从此, 石启贵正式走上了苗族研究工作的道路。
祖孙三代致力于苗族祭祀辞研究并出版了专著。
其中《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为本课题的资料收集做出了难得的铺垫。
与此同时, 人类学新进化理论在美国兴起, 怀特、斯图尔德提出并完善了文化变迁理论。
明确指出:文化变迁总是在本民族的特殊历史过程中, 对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涵生态)以及文化的传播, 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而今天能读到的祭祀辞文本恰好是文化变迁的一个横断面。
借助这一理论的指引和支持, 就可以发现《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中隐含准确和可靠的苗族传统文化生态资料。
使本文通过整合和复原的研究方法就可以从中认知湘西苗族传统的文化生态的基本面貌。
就本篇宗教祭辞产出地而言, 苗族东部支系是这些祭祀辞的传承者。
这部分苗族居民是一个土著民族, 具体而言, 他们在将近20个世纪就定居在武陵山区, 而且只能是长期与土家族和侗族为伍。
显然不是华北平原或西北干旱草原迁徙而来的人群。
有关苗族长途迁徙的历史结论, 在这篇宗教祭辞中很难找到可凭的依据。
而适应武陵山区生态背景的文化生态资料, 却不胜枚举。
透过祭祀辞的综合分析, 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生态基本植根于武陵山区, 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
湘西文化简介
湘西文化是指中国湖南省西部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色使得湘西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
湘西地区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是湘西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湘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湘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湘西文化的独特特色。
三、湘西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湘西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刻等多种
形式。
其中,土家族的锣鼓舞、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歌舞等都是湘西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四、湘西文化的民俗风情
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风情,如土家族的“拜祖”、苗族的“龙船节”、侗族的“花山节”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湘西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
五、湘西文化的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土家族的吊脚楼、苗族的木鼓、侗族的鼓楼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综上所述,湘西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形式、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等特色。
湘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湘西地区的文化责任,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地区。
为了了解湘西苗族的文化、生活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湘西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他们以苗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故事、歌舞和手工艺。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苗族人民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并且努力传承和保护。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苗族的“芦笙节”是一个盛大的庆典活动,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演奏芦笙等乐器。
这个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的欢乐时刻,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湘西苗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交通条件的不便,这里的农业和旅游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如稻谷、玉米、茶叶和猪、牛等。
然而,由于技术和市场的限制,他们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收入不高。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湘西苗族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交通设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村旅游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仍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资。
三、教育状况在教育方面,湘西苗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困难,很多苗族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只能在家里或者村里的小学接受基础教育,高中和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
为了改善教育状况,湘西苗族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并提供了一些奖学金和补助金。
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教育援助工作中,提供教育资源和培训支持。
四、社会问题湘西苗族地区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资源不足,一些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人口流失和家庭分离的问题。
此外,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保障。
边城中湘西社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边城中湘西社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而独特的湘西画卷,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更对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湘西社会有着独特的节日习俗。
在书中,端午节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河中龙舟竞渡,鼓声震天,岸边观者如云,欢呼雀跃。
年轻人纷纷跃入河中捉鸭,展现出他们的勇敢和矫健。
这样的节日习俗,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体现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力量、勇气的崇尚。
这种对节日的重视和热情,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整个社区在共同的庆祝中更加团结和谐。
婚俗也是湘西风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湘西,婚姻往往有着一定的传统和规矩。
比如,媒妁之言在一些情况下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双方家庭的认可和同意是婚姻成立的重要前提。
同时,彩礼和嫁妆的交换也是常见的习俗。
然而,与一些地方不同的是,湘西的婚俗中也有着对爱情的尊重和追求。
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真的爱情,就超越了世俗的规矩和物质的考量。
这种婚俗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年轻人追求真爱的空间,反映了湘西人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和抉择。
湘西的歌舞文化同样别具特色。
人们在劳作之余,常常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愉悦。
歌声悠扬,舞姿优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歌舞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手段。
通过歌舞,人们传递着喜怒哀乐,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这种歌舞文化培养了湘西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美好。
饮食文化在湘西社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湘西地区的特色美食,如酸鱼、腊肉等,反映了当地的物产和气候特点。
酸鱼的制作,是为了在潮湿的环境中保存食物;腊肉则是在冬季为了储备足够的营养。
这些独特的饮食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体现了湘西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大湘西旅游国际竞争力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旅游局《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大湘西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主体区域和中部地区唯一享受西部大开发配套政策的地区,也是湖南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最高的区域,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的三大支撑板块之一,旅游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一带一圈”(“一带”是指湘江旅游经济带,“一圈”是指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新构想,希望充分发挥好大湘西的生态、文化和资源优势,通过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湖南西部区域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把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试点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示范区,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最佳实践区。
一、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背景1、优越的资源禀赋是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良好基础这是一方有着奇山秀水的旅游胜地,这是一块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神秘土地,这里是湖南省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沅水、澧水两大水系的汇聚之地。
大湘西,一个美不胜收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曾经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今借着国家武陵山片区整体开发和湖南省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迎来了新一轮旅游开发热潮,展示了无穷的魅力和诱人的前景,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打开一张湖南地图,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常德市五个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国土面积占湖南省的45.5%,达9.64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省的1/3强,达2219.85万人。
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可以说没有大湘西的后发赶超就难以实现湖南的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郑英杰(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二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三是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
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
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湘西;文化生态;楚巫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65-05 风格独异的湘西文化是湘西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植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
简言之,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
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
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一、封闭的自然环境1.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湘沅一带的蛮荒之地。
他的著名的《九歌》,就是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的。
流淌着五溪(酉、辰、巫、武、氵无)清流的湘西地区,留下了诗人的足迹。
屈原自誉香花,他赞美沅芷澧兰,他到过的溆浦(“入溆浦余亻亶亻回兮,迷不知吾所为”),在地理上就属于湘西。
湘西独特的自然世界,是构成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1)山高水险,风景奇特清代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卷一云:“自武陵西皆滩河,其险怛心,其奇骇目,经缘梦山、明月池、白壁湾,因忆郦道元所称:`颓岩临水,悬梦钩渚,渔泳幽谷,浮想若钟,风籁空传,泉响不断。
'形容曲肖。
行数日,则所见愈多愈急……”现今游览湘西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猛洞河等,更会为目不暇接的(森)林、峰、崖、峪、(溶)洞、溪、瀑、潭、湖的谲诡多变、神奇瑰丽而赏心悦目,惊喜不迭。
湘西的山,重重复重重,正所谓开门见山,山外有山,山中套山。
湘西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是一块形胜之地。
北部八大公山是全境的最高峰,海拔达1890米,莽莽苍苍,浮腾于云雾之中。
西部八面山与曾家界、洛塔界等大山对峙,山峦重叠,地势险峻。
西南腊尔山台地紧靠云贵高原,那里有一座云蒸霞蔚的天星山,是当年苗族起义英雄吴八月与清军血战的古战场,雄峰如利剑穿空,绝壁如刀削斧劈,山腰“之”字形栈道凌空盘上。
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
如凤凰齐梁洞,武陵源黄龙洞等,大的可容纳上万人。
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花垣县的摩天岭,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并有多处高宽均达数十米的穿山溶洞。
这里,大小溪河共有一千多条,纵横密布,主要有澧水、沅水及其各个支流,如沅水支流酉、辰、巫、武、氵无。
这些河流多乱石、暗礁,滩多水险,故有今日茅岩河和猛洞河漂流之旅游胜观。
(2)山环水绕,风景秀美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有山高水险的一面,还呈山环水绕之势。
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金鞭溪,65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04-13作者简介: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伦理文化。
DOI:10.13438/ ki.jd xb.2001.02.016就有水绕四门之美景。
初入湘西的外地人,在这山环水绕、溪洞相连的自然景致中,真正可以体味到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情画意。
湘西境内的众多河流,虽在夏季多因山洪暴发而冲流激荡,咆哮奔腾,但在大多数季节里显得清澈柔媚,碧波诱人。
据《水经注·澧水》记载:“澧水又东,茹水注入……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由于这里地形起伏,平地和高山气温悬殊较大。
在高山深谷地带,常常是山麓是亚热带气候,山腰是温带气候,山顶却是寒带气候,真是一山有四季,且雨量充沛,一些高山常常是云雾缭绕,溪流淙淙,多似仙境。
湘西是天然的植物园。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在原始森林带里有许多奇异珍稀的植物。
国家所列的110多个保护树种,在湘西就有20多种。
八大公山和天平山的成片珙桐群落为世界所罕见。
著名的水杉在一亿年前曾广泛耸立于北美、欧洲和东亚等地,到了第四纪冰川时期,几乎全部毁灭。
国外科学家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其化石标本,而在湖南的湘西,古水杉竟顽强地活下来,向游客展露其古老雄姿。
银杏树,也是第四纪冰川期浩劫后的孑遗树种,散生于湘西数地。
湘西又是天然的动物园。
境内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25种。
如武陵金丝猴和猕猴生活在湘西的深山密林中,它们机警敏捷,攀援如飞。
这里的山鸡特别多,有秧鸡、石鸡、野鸡、白鹇、锦鸡、竹鸡。
湘西还有世界稀有的两栖动物———大鲵。
因其叫声似小孩啼叫,故又称“娃娃鱼”。
2.自然生态对湘西文化的影响钱穆认为,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精神之差异,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由其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民族的文化精神。
[1]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奇山异水的湘西自然生态构成了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湘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必将天造地设般地孕育着具有浓郁区域色彩的湘西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是湘西文化注重于生命的存在和雄强。
湘西自然世界是一幅充满生气的生命图画,万木峥嵘,百兽活跃,群峰竞秀,河流奔腾,云舒云卷,气象万千,似乎万物皆有生命。
既然千古水杉历经磨难还能顽强地活下来,那么,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都能顽强地活下去,应该说是湘西人的一种执着的生命意识。
二是湘西文化注重天人合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张扬人的自然本性。
湘西自然环境呈山环水绕之势,一切皆自然天成,浑然一体。
如今湘西乡下男人下河洗澡,仍喜欢光着身子立于水中,毫不回避。
至于放排下滩搁浅,水手们光着身子在水里边骂边劳作,更是常事。
这是大自然的精灵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充满生气的图画,一切都那么真真实实,不遮掩,不造作。
三是湘西文化处处闪耀着重情重美的艺术追求之光。
湘西的山川景物雄奇幽野,神秘诡谲,极富生命的律动,南方特有的潮湿气候所引发的云雾变幻,容易激发人们的奇思妙想。
屈原笔下有美丽的山鬼,沈从文笔下有俏皮的霄神,亦不是偶然。
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湘西文化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极富神奇色彩的文化风貌。
可以说,湘西文化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
湘西所在的武陵山区是云贵高原的余脉,四面盘山阻隔,河流从山谷穿行,两岸多为狭长台地,交通十分闭塞。
而湘西是通向大西南、连接巴蜀的必经之地。
从中原直下潇湘后,通西南,在交通借助水路的古代,只有由沅水上白河经茶峒进入四川,或上酉水,经里耶进入四川和沿沅水到芷江过晃州进入贵州这样几条路。
由于山高水险,人迹罕至,至今尚有大片原始森林、次森林的张家界,“养在深闺无人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被发现。
如果从文化意识的历时形态来考察,人类社会经历了神话、宗教、“世俗”文化、“家园”文化四个典型的历时形态。
由于湘西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湘西文化必然保留着较多的神话与宗教阶段的色彩,凸现着鲜明的原始性特点。
巫风巴雨,人神杂糅,举凡大型民俗节庆,莫不娱人娱神,热闹非凡。
加之在这种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受动自足型的山区农耕自然经济,火耕水薅式的生产方式,以及历代王朝奉行的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及数百年土司制度,“汉不入峒,蛮不出境”,致使湘西人长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而使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二、贫困的经济环境千百年来,湘西人一直在贫困中度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西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迄66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仍没有摆脱贫困,告别贫困。
贫困像大山一样,重重地压在湘西人的肩背上;贫困又像影子一样,紧紧地伴随在湘西人左右。
人们说,大西北的贫困是荒凉而富饶的贫困,而湘西,则是一种美丽的贫困。
1.贫困的追溯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也是湘西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但是在湘西,这种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之上的。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在湘西地区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是农耕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原始粗放,种水稻是火耕水薅,种旱粮是刀耕火种。
天顺《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六就说湘西永顺(包括龙山、古丈)土民“刀耕火种,渔猎养生”,万历《广志铎》卷四也说永顺、保靖“居常则渔猎腥膻,刀耕火种为食”。
到了明代还主要靠刀耕火种,靠渔猎过日子,熟田熟地当然不多。
南宋《老学庵笔记》还说辰州“皆焚山而耕,所种粟豆而已,食不足则猎野兽,至烧龟蛇而啖之。
”当时,主要吃小米和豆类,生产大米的水田当然更要少些。
宋代尚如此,宋以前则更会如此。
二是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和采集。
湘西土家族经济明显地是一种半耕半牧经济,土家族至今仍喜欢“赶仗”打猎,亦是一例。
土家族古代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直至宋元时期,渔猎生产仍是土家人生产的主要方式。
明清时代,大量的方志中都有土家人“喜渔猎”的记载。
此外,原始的采集经济也同时存在。
“春来采茶,秋则取岩蜂、黄腊,冬则入山寻黄连割漆,时常以挖葛为食。
”[2]清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农耕经济占绝对优势,即农耕为主,辅以渔猎和采集,史料中有“土民重农桑,男女合作”之记载。
苗族的先祖神农氏发明农耕而使其农耕经济早熟,但由于民族大迁徒和后来的民族压迫,苗族逃至深山老林,致使农耕经济极不成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丛林经济,旱粮多于水稻。
如今,湘西成了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南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帮助湘西人民摆脱贫困,告别贫困。
湘西是神奇而美丽的,又是硗瘠而贫困的,这是一种“美丽的贫困”。
这种美丽的贫困,构成了湘西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
2.贫困对湘西文化的影响贫困的经济环境,对湘西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它生长或铸塑着湘西人雄强蛮悍的进取精神和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勤劳务实的美德。
由于土地硗瘠,物产不丰,致使几千年来湘西人民一直生活在贫困艰难之中,加之山川险阻,交通不便,其物质文明水平相当低下。
据《大明一统志·重庆府》卷六十九载:“地瘠民贫,重本力穑,风俗朴野,服食俭陋。
……俗有夏、巴蛮夷,就水造餐,钻木出火”。
明代重庆府中巴蛮之民,竟原始如此,其余山地土家百姓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
而历史上因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迁至高山野岭、偏山僻水的苗民生活的艰辛,则更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