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重侗族琵琶歌(歌词)语篇功能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56 KB
- 文档页数:2
侗族琵琶歌研究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代表了侗族的文学造诣,揭示了侗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境界。
鉴于现今以文字形式公开出版的琵琶歌中情歌占到绝大部分的实际情况,加之已有研究成果还没有涉及其特色内容、择偶功能、艺术特征的实际,本文决定从情歌的角度对琵琶歌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揭示了琵琶歌的特色内容;挖掘了琵琶歌的择偶功能;阐述了琵琶歌的艺术特征。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琵琶歌的由来;概述了目前琵琶歌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本文选题的理由和角度。
第二部分,从琵琶歌中的情歌着眼,通过挖掘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订情方式,以及结合方式,揭示了琵琶歌承载着民族婚姻文化的特色内容;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挖掘了琵琶歌的择偶功能,以及它的如何实现;通过挖掘侗族青年面对失败时的昂扬、面对困难时的刚毅以及面对爱人选择时的豁达,揭示了琵琶歌在内容上所蕴含的民族个性。
第三部分,从构思、语言、修辞三个点切入,论述了琵琶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通过琵琶歌与土家族情歌的对比举例和数字统计,揭示了琵琶歌构思的别致,以及这种构思—借物写实的特点。
其次,通过对琵琶歌的举例概括和数字统计,揭示出琵琶歌所具有的以“水”为中心的修辞运用特点。
最后,通过琵琶歌与汉族情歌的举例对比,揭示了琵琶歌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即人称指代的“你我化”,从而彰显出其相较其他民歌更为强烈的口语化色彩。
12侗族琵琶歌探析蔡君绮贵州师范大学摘要:侗族琵琶歌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集弹与唱为一体,曲调婉转而富即兴性,歌词押韵并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侗族琵琶歌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在侗族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主要从琵琶歌的音乐形态和功能意义上来分析侗族琵琶歌。
关键词:功能;侗族;琵琶歌引言:流行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侗族琵琶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和清新优美的旋律,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民族音乐学、美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侗族琵琶歌功能的多形态、多层次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审美文化特征加以论述,即歌、乐结合的艺术形式;真、善、和谐为美的内容。
侗族琵琶歌是一种民族文化产品,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展现出了许多时代的风采。
一、侗族琵琶歌概述(一)琵琶歌的类别通常来说,琵琶歌分为两种,一种是男的自弹自唱,一种是男的弹奏,女的演唱,还有一种是两者都自弹自唱。
再在后来,演变成了由多人演唱,同时多人伴奏的形式。
Dong族琵琶歌广泛流传。
琵琶歌的歌词内容也是涵盖各个方面,从侗族的人文历史,到日常劳作,到爱情,再到社会文化。
可以说,侗族琵琶歌就是侗族的“活历史书”。
根据歌词长度来分类,琵琶歌可分为长歌和短歌。
根据演唱的形式来分类,则可分为“嘎锦”和“嘎常”。
“嘎锦”整体的篇幅较长,唱法不同于通常的民歌唱法,它的表演中包含了“说、演、弹、唱”;而“嘎常”的篇幅就比较短,表演中只唱而不说。
根据演唱的内容来看,可以把琵琶歌分为“坐夜歌”和“叙事歌”。
对于“坐夜歌”来说,它最大的特点是旋律以及歌词时常是即兴创作。
通常用小琵琶来伴奏演唱,它主要是在青年男女在月堂坐夜的时候唱,所以它用来传递男女之间的情愫。
演唱时,配合着月堂中的夜色,和男女互相爱慕的氛围,再在小琵琶的伴奏下,男女之间细腻而又羞涩的情感也就传达出来了。
而后者演唱的地点则是在鼓楼内,由老人或者有技艺的演唱者表演。
论民歌语篇中主位的识别——以尚重侗族琵琶歌为例
石修堂
【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1)003
【摘要】主位推进实质上是一种结构性衔接,要考查某一语篇主位结构上的衔接状况得首先解决主位识别这个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定这类语篇是书面语篇还是口语语篇,因为不同性质的语篇中主位的识别标准是不大一样的.书面语篇中,在"篇章视角原则"指导下看的是哪个句法-语义结构在整个语篇中得到突出使用;而在口语语篇中,看的是话音停顿在信息单位中是如何表现的.尚重侗族琵琶歌,不论是从语场、语旨还是语式上看,都带有口语语篇的性质,故而我们主张其中的主位识别当以演唱时的语音停顿为标准.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石修堂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贵州凯里,5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3
【相关文献】
1.试论侗族琵琶歌中的及物性系统——尚重侗族琵琶歌(歌词)语篇功能分析(之二) [J], 石修堂
2.侗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及传承发展研究r——以湖南绥宁侗族嫁歌为例 [J], 关婷
婷
3.侗族民歌的社会教育功能及传承发展研究\r——以黎平、锦屏两县西部相邻乡镇侗族习俗歌为例 [J], 吴青芬;朱婧
4.侗族服饰数学文化探究——以黎平尚重侗族为例 [J], 王英
5.试论侗族琵琶歌中比喻的运用——尚重侗族琵琶歌(歌词)语篇功能分析(之一) [J], 石修堂;姚瑛;李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卜宽侗族琵琶歌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
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卜宽侗族琵琶歌。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卜宽侗族琵琶歌欣赏:侗族琵琶歌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
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
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
简介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
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
常用于侗歌的伴奏。
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
侗家寨都有鼓楼,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尽情的欢乐,弹起琵琶,传歌、对歌。
侗族歌手在唱琵琶歌时,也常常用它伴奏,自弹自唱。
历史传说说到侗族琵琶,在侗乡还有个神奇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侗族人民本没有"侗歌",也没有侗族琵琶。
一天,七仙女下凡到侗乡的一条清澈明亮的河里洗澡。
她们看到侗家人个个都很朴实、善良勤劳,但不会唱歌,既爱慕,又同情。
她们回宫后,就把这事跟玉帝说了。
玉帝也深表同情,当即下令叫第七个仙女下凡,把仙歌撒到侗乡江河。
这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
侗族小伙子阿宝感到很闷热,就到离侗寨不远的河里洗澡。
当他洗完澡上岸正准备穿衣服时,河里掀起了巨浪,浪涛翻腾多时才平静下来,只见河中心飘浮上来一条大鲤鱼,游了几下就不动了。
阿宝赶忙纵身跃入河中,把这条很大的鲤鱼慢慢地拖到岸边。
这时,寨上有七八个小伙子向河边走来,看到阿宝在岸边正吃力地拖着一条大鱼,就去帮忙。
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探讨摘要:南侗琵琶歌艺术是侗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弹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载体,曲调均已委婉为主旋律,歌词以押韵为基础,并且歌词的内容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南洞的琵琶歌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在侗族的民族的历史中,它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
所以本文对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对南侗琵琶歌进行了介绍,其次对阐述了南侗琵琶歌的艺术特征,最后对阐明南侗琵琶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引言:南侗琵琶歌广泛流传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它在演唱形式上别具一格,旋律清新优美,这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
南侗琵琶歌整体的艺术特征以民族音乐、美学理论为指导,逐渐拓展了南侗琵琶歌的特点,多形态多层次,南侗琵琶歌的审美特征比较特殊,有自己的一套审美理论,它是一种歌舞共同的载体,结合了歌与乐的艺术形式,并且以真、善、和谐为美。
南侗琵琶歌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产品,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展现出了许多时代的风采。
1.南侗琵琶歌简介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境内最典型的侗族聚居区,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地处怀化市最南端,北接湖南靖县,南毗广西的三江龙胜,西连贵州的黎平,为湘、黔、桂三省、六县交界之地。
南侗琵琶歌,侗语称之为“嘎背巴”,主要流传于我国南侗地区,它是一种以自弹自唱为基础的器乐与声乐一体化的说唱艺术。
南侗琵琶歌深受侗族群众的喜爱,也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民间音乐。
以自然和谐的音律,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
侗族琵琶的构造主要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等零部件构成,外形精美工艺精湛[1]。
侗族的历史文化悠久,但是并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民间文化和艺术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
侗族琵琶歌是整个南侗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也流行着美丽的传说。
根据作者的说法,侗族琵琶歌的历史从宋朝开始有记载,也是从那个时候出现了说唱文学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均已宋朝流行文化有关。
在这种影响下,侗族艺术民族形式形成了独立的派别。
浅谈侗族琵琶歌作者:熊然来源:《音乐时空》2011年第07期摘要:侗族是一個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侗族音乐,流传广泛。
侗族琵琶歌由于地域的差异,具有各自独特的音乐特点。
如果侗族大歌是少数民族无伴奏音乐的典范,那么以多种琵琶伴奏及多种演唱形式为其特点的侗族琵琶歌,足以与侗族大歌媲美,它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侗族琵琶歌传承与发展一、侗族琵琶歌简介侗族是一个崇尚歌舞的古老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从古至今,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
侗歌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生产知识、生活礼仪、人情世故等。
侗族音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大致分为无伴奏和有伴奏两大类。
如: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音乐,以丰富的和声、独特的合唱形式闻名遐迩。
侗族琵琶歌,是以侗族琵琶伴奏演唱而得名。
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从江、榕江,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的侗族琵琶歌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音乐特点。
各个地区琵琶歌除了叙事琵琶歌和自弹自唱演唱形式外,大多都是侗族青年男女行歌坐月时演唱。
如果侗族大歌是少数民族无伴奏音乐的典范,那么以多种琵琶伴奏,多样的演唱形式为特点的侗族琵琶歌,足以与侗族大歌媲美,两者都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各地侗族琵琶歌1.洪州琵琶歌:洪州琵琶歌流行于贵州黎平县洪州镇的平架和仰冲及附近的侗寨。
洪州平架琵琶歌是唯一的男女以假嗓高音演唱为特点的琵琶歌,由于侗族人民以歌传情,男女相互交流情感,都是用歌声来表达。
当在女方的堂屋行歌坐月时,由于堂屋是木制结构,没有隔音效果,为了不让父母听到歌声表达的意思,因此将琵琶音调提高,并用假嗓高音进行演唱。
洪州琵琶歌其演唱形式有:男女对唱、独唱,均以男生用琵琶伴奏,采用小琵琶,有三根弦,定弦为(so la mi),音域为(so—mi),音色轻柔细腻。
论侗族琵琶歌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功能论侗族琵琶歌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功能一、琵琶歌的起源与传承侗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方式。
其中,侗族琵琶歌作为其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功能。
琵琶歌,顾名思义,是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歌曲形式。
琵琶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自古以来就在中国音乐范畴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侗族琵琶歌则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二、琵琶歌的文化意蕴1. 表达生活真实与情感体验:侗族琵琶歌通常描绘的是质朴的乡村生活、爱情故事、家庭关系等,通过歌词和音乐表达出人们对真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真实与情感体验的表达,使得琵琶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引发共鸣。
2. 弘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它可以传承和弘扬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侗族人民对祖先智慧的礼赞,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体会到侗族传统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3. 增进族群凝聚力与身份认同:侗族琵琶歌是侗族人民共同的文化符号,是族群凝聚力与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当人们在歌唱琵琶歌时,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加深了侗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和情感纽带。
三、琵琶歌的审美功能1. 独特的旋律与节奏:侗族琵琶歌的曲调委婉优美,音乐旋律流畅而多变,节奏感明确而丰富。
这种独特的旋律与节奏使得琵琶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2. 深情的歌词与情感表达:侗族琵琶歌的歌词多情感真挚、深沉细腻,往往表达出人们对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音乐的表达,琵琶歌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情感世界,使人们在听歌的同时产生共鸣与共情。
3. 独特的演唱技巧与声腔韵律:琵琶的演奏技巧和琵琶歌的唱法,都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经验。
侗族琵琶歌常常以“快板”形式演唱,既有热烈欢快的节奏,又有高亢激越的声腔,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享受。
歌唱与生活:侗族琵琶歌研究侗族琵琶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民歌之一。
在侗族传统文化中,歌唱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和传承方式,它不仅在表达情感、展现生活,而且承载着一种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
本报告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侗族琵琶歌。
一、侗族琵琶歌的起源和发展侗族琵琶歌起源于侗族狩猎时代,是侗族人民在狩猎出行、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等各种场合中所创作和演唱的歌曲。
侗族琵琶歌最早以“央歌”之名在侗族传统文化中被记录,央歌具有循环歌曲的特点,歌词虽少,却清晰地表达了侗族百姓在农耕生活中的生产状况、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族琵琶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变革和演化,侗族琵琶歌逐渐形成了以弦、管、鼓、板等多种乐器为伴奏的“十二半”琵琶歌,这种琵琶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流传至今仍深受全国各地民众的喜爱。
二、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点侗族琵琶歌非常注重节奏、速度和旋律的配合,使得听者能够感受到奔放亢奋的气氛,非常具有感染力。
琵琶歌的演唱要求高昂而放松的嗓音,而且要有音准感和音乐表现力。
侗族琵琶歌的歌词是由吟唱家所创作,常常是以自然景色、人情风貌、传说故事为题材,在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
三、侗族琵琶歌在生活中的影响侗族琵琶歌不仅是侗族文化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侗族琵琶歌通过歌颂美好的家园和人民,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侗族琵琶歌在带给人们欢乐与舒适的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结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侗族琵琶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侗族琵琶歌,让其在现代中华文化中继续发扬光大。
尚重侗族琵琶歌(歌词)语篇功能分析
韩礼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并由其本人及其他中外学者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篇分析的有效理论基础,它从创立之初就以促进语篇理解和语篇评价为目标。
这一学派认为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且三者息息相关,是任何一个语篇在语境中所应具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
其中语篇功能又包括主位系统、信息系统和衔接系统等。
这些系统在英、汉、侗等不同的语言中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一些汉语学者基于汉语自身特点,对功能语法理论做了灵活而有效的拓展并已经在汉语语篇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侗语受汉语的影响不小,因而相对更近似汉语一些,故而在进行侗语语篇研究时,其语篇分析框架的建立在以西方语言学家提出的理论为基础的同时有必要吸收、借鉴国内学者基于汉语功能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本文以尚重侗族琵琶歌歌词的语篇功能为分析重点,兼顾其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
具体说,本文将对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语料在主题链、主位推进、信息结构、语篇衔接机制以及及物性和语气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语篇特征进行审视。
根据其社会功能,尚重侗族琵琶歌可分为好几类,囿于篇幅,本文选取其中四类:情歌,劝世歌,抒情歌和仪式歌。
侗族琵琶歌,作为一个语类而言,有其特别之处,既有歌唱通常具有的娱乐价值,又有能代替说话表达思想感情(即以“歌”行事)的实用价值。
可以说,它是一类具有民族特色的语篇。
通过对二十首琵琶歌歌词的实证性研究,我们从中挖掘出了这类语篇的一些不为常人所熟知的语篇特征,比如,歌中
的小句主题(以及篇章主题)大多为人称代词,主位推进以主位同一型和延续型为主,信息分布多成无标记结构但情歌类比较特殊,人称代词和及物性中的心理过程的出现密度和歌曲所传达的感情的私人性质程度密切相关,押腰脚韵和脚韵是这种语篇的一种重要衔接手段等等,同时这也说明了功能语法理论对于侗歌这样的特殊语篇分析也是有效用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侗族诗歌进行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见诸文献。
笔者以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理论为基础对尚重侗族琵琶歌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揭示了这种民族歌曲的诸多语篇特点,这对于少数民族语言(语篇)研究乃至当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均不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