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歌词 子雷
- 格式:docx
- 大小:15.68 KB
- 文档页数:1
俞逊发《姑苏行》初探-原创《姑苏行》是江先渭先生于1962年根据昆曲的音乐素材创作的,可以说是“南方笛曲传遍整个华人社区,包括海外,最广的一首乐曲”。
该曲描绘了秀丽精致的苏州园林美景和游人沉醉于美景之中的怡然情态。
“原来这首乐曲,江先渭先生作了比较冗长的一种陈述,后来俞逊发先生给它做了一个改良的精简版,没想到成为大家所认为的一个《姑苏行》的精典版本”,同时“这首曲子后来几乎可以说成为俞逊发先生演奏风格的一种代表的经典作品。
”本文就俞逊发先生的《姑苏行》版本进行初步的探讨,笔者认为该曲有以下几个特点,分析如下:首先,俞逊发先生将该曲分为四个小部分。
“第一个是引子,突出一个‘看’”,“是进了园林之后所看到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行板,“上了行板之后就是姑苏行,就行了,开始走。
它的速度不是现代人这样走得很快,它是走一走,摇一摇,这样一个悠悠自得的这样一个节奏、这样一个速度进行的。
”“第三个小部分是快板,这个快板并不代表你走路走得很快,而是代表一种心情,比如说,饮酒赏花,或者说挥笔题词,这样一种比较‘放’的情绪,所以快板是体现这样一种情景的”。
“第四段是前面主题的再现,稍微有一点小小的变奏,使你感觉到曲径通幽处,流连忘返,所以姑苏行是一个意境深情的一个曲子”。
相比于最初的版本,这种段落结构,把游人游览姑苏园林描写地恰到好处,不但符合游人的游览过程,更是恰当地描写了游人的心情。
其次,俞逊发先生的演奏,昆曲的味道很浓,叠、打、颤等江南丝竹技巧演绎的非常精彩!在快板部分每个音都加叠音,使音色的华丽无以复加了!他几乎不用气震音,符合昆曲的演奏特点,也使得笛曲更加流畅。
有人说,那么象昆曲干什么?还不如去听昆曲算了。
这样的评论,无疑是把江南丝竹和昆曲割裂开来。
笔者认为,就笛子而言,江南丝竹就是昆曲,昆曲就是江南丝竹,虽然两者的演奏也有一点差别,但是两者已经不可分割了,它们是统一的,江南丝竹没有昆曲的味道是不可想象的。
就好像江南美女说吴侬软语一样,就好像黄土高原唱信天游一样,都是绝配。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首著名笛曲,它们的曲目优美动听,演奏风格各具特色。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首曲目的演奏风格进行探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两首笛曲的特点和风采。
笛曲《姑苏行》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由吹奏乐器笛子演奏而成。
该曲传说发源于江苏省苏州市,曲调婉转悠扬,在演奏中能够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秀丽。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曲调的处理。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需要对曲调进行精准的把握和处理,将曲调中的起承转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要注重对曲调的层次感和节奏感的把握,做到音符的连贯和平稳。
其次是音色的塑造。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需要充分发挥笛子的音色特点,表现出柔和、清澈而富有感染力的音色。
演奏者要通过气息的控制和吐纳的运用,使得笛音有起伏和情感的表达,让听者产生共鸣。
再次是对情感的表达。
《姑苏行》传达了一种婉约、柔美的江南情怀,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将这种情感融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表达来诉说江南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好愿景。
在演奏中要注意情感的转折和高潮的处理,使得整个曲目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和深刻。
最后是对技术要求的把握。
《姑苏行》的演奏在技术上要求较高,演奏者需要对吹奏技巧和乐器的操作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音域的掌握和变化、音准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细节的处理上,都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细致的训练。
与《姑苏行》相比,笛曲《喜相逢》在演奏风格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喜相逢》是一首富有喜庆和活泼气氛的笛曲,曲调欢快明快,给人以愉悦和舒畅的感觉。
在演奏《喜相逢》时,演奏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奏风格。
首先是节奏的掌握。
《喜相逢》的曲调快速明快,节奏活泼轻快,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有稳定而敏捷的节奏感,不但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还要注意强弱的变化和动态的处理,使得整个曲目富有层次感和动感。
其次是动态的处理。
《喜相逢》的演奏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动态的变化,通过音乐的轻重缓急来表现出喜庆气氛的欢快和活泼。
姑苏行笛子简谱《姑苏行》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一首非常适合用笛子演奏的曲子。
下面是《姑苏行》的笛子简谱。
1. 高音1: (2)-(3)-(5)-(6).(5)-(3) (2)-(3)-(5)-(6).(5)-(3)2. 高音2: (6)-(1)-(2)-(3).(2)-(1) (6)-(1)-(2)-(3).(2)-(1)3. 中音1: (1)-(2)-(3)-(5)-(6).(5)-(3) (1)-(2)-(3)-(5)-(6).(5)-(3)4. 中音2: (3)-(5)-(6)-(1)-(2).(1)-(6) (3)-(5)-(6)-(1)-(2).(1)-(6)5. 低音1: (5)-(6)-(1)-(2)-(3).(2)-(5) (5)-(6)-(1)-(2)-(3).(2)-(5)6. 低音2: (1)-(2)-(3)-(5)-(6).(5)-(1) (1)-(2)-(3)-(5)-(6).(5)-(1)以上简谱部分是姑苏行的主旋律,演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速度:以中速演奏为宜,不宜过快。
2. 节奏:节拍明确,注意每个音符的持续时间。
3. 吐气:吹奏笛子要注意吐气的均匀流畅,掌握好呼吸的节奏。
4. 运弓法:姑苏行的笛子演奏需要掌握运弓法,使乐曲更加富有表现力。
除了主旋律外,演奏者还可以添加一些装饰音和连线音,以增强曲子的表现力。
例如:1. 装饰音:“-”表示滑音,“~”表示颤音。
高音1:(2)-3-5-(6).(5)-3-(2)-(3)-(5)-(6).(5)-32. 连线音:“+”表示连音。
中音1: (1)+(2)+(3)-(5)-(6).(5)-(3)-(1)-(2)-(3)-(5)-(6).(5)-(3)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变化,演奏者可以演绎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让姑苏行更加动听动人。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1. 引言1.1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背景介绍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首著名笛曲,都是古典音乐中的代表作品。
《姑苏行》是清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丁世光所创作,曲调优美,富有古典气息,被誉为"东方第一箫曲"。
而《喜相逢》则是清代笛子演奏家沈新所创作,曲调欢快、明快,表现了喜悦和欢乐的氛围。
这两首曲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演奏难度,曲调虽然简单,但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
《姑苏行》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和细腻动人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而《喜相逢》则以其欢快热烈的节奏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音乐魅力。
这两首曲子在中国传统音乐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演奏。
它们不仅展示了古典音乐的魅力,还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和传统。
通过对这两首曲子的演奏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两首曲目在演奏中的特点和风格差异。
通过比较两首曲目的演奏方式,揭示其独特的表现技巧和音乐特色,探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如何运用技巧和表现方式来呈现乐曲的内涵和情感。
也旨在总结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特点,探讨这两首曲目对于笛曲的发展和传承的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笛曲演奏风格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并挖掘笛曲演奏中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为笛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风格分析笛曲《姑苏行》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风情的传统曲目,其演奏风格一直备受关注。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需要充分表现出江南温婉柔和的特点,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流畅的音乐语言。
在演奏技巧方面,要求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能够灵活运用吐音、泻音等吹奏技巧,使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笛曲《姑苏行》和《喜相逢》是京派笛曲中的经典作品,这两首曲子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技巧。
下面将分别从曲子的特点、演奏技巧、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姑苏行》1.曲子特点《姑苏行》又名《东篱引》,讲述了大诗人杜甫登上了姑苏台后对苏州美景的感想。
这首曲子具有明快、热烈、大气的特点,展现了姑苏、太湖的辽阔和壮美。
2.演奏技巧相比于其他曲子,《姑苏行》的演奏技巧更加丰富多彩。
演奏者需要采用不同的吹法、颤音和轻重音技巧来表达曲子的情感变化。
其中要注意的技巧包括:(1)颤音:善于使用颤音可以使笛声更加悦耳动听,更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在演奏《姑苏行》时,颤音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2)音节的清晰度:为了让曲子旋律更加优美、清晰,演奏者要注重音节之间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3)着力点:曲子中有很多高亢的音符和跳跃音符,演奏者需要选择好着力点以表达音乐情感。
3.节奏《姑苏行》的节奏明快、轻快,旋律具有流畅性和变化性,并强调了音乐的节奏感。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把握好曲子的节奏,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节奏变化,使曲子更加生动活泼。
4.情感表达《姑苏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旋律变化就像一场穿越时间的旅行,将人们带回到了唐代。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注意情感的表达,打造出一种感性的氛围,让人们听了曲子后陶醉在其中,展现出姑苏美景所独有的美感和魅力。
二、《喜相逢》《喜相逢》又名《迎春乐》,讲述了一夜情缘的故事。
这首曲子的特点是欢快、轻松、明快,节奏欢腾有力,旋律简单明了,运用了众多强调节奏感的技巧。
《喜相逢》的演奏技巧相对简单,需要注意的技巧包括:(1)气息控制:笛子演奏需要先吸气,再将气息通过吹管送入笛体,因此演奏者需要掌握好气息的控制和呼吸规律。
(2)吹法:笛曲中的吹法通常是以齐吹或异吹为主,演奏者需要根据曲子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吹法进行演奏。
(3)音色:曲子中使用了多种音色,演奏者需要掌握好不同音色的切换。
闲庭信步流连忘返———笛曲《姑苏行》析(二十)闲庭信步流连忘返———笛曲《姑苏行》析庄永平笛曲《姑苏行》(江先渭曲)是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创作的颇为优秀的笛曲。
这首乐曲看来创作的手法较为传统,但是,想不到运用传统的手法,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能取得如此的成功,这充分说明中国传统音乐确实是一个浩瀚厚实的宝藏,就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它,提升它、革新它。
虽然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处于单音体的发展阶段,而西洋音乐已发展到主调音乐阶段。
然而,有些东西是不能以发展阶段来定论的。
各国音乐虽有粗细、文野、高下、层次之分,但其中也涉及到民族特性、语言特征、音乐音阶以及欣赏习惯等很多难以改变的诸多方面。
因此,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既要有深厚的传统基础,还需借鉴他人对已有用的东西。
尤其是传统的作曲手法看来并不过时,还大有用武之地。
下面就对此曲进行一番剖析,力求找出它成功的秘诀。
此曲在总的曲式上是借鉴了西洋的三部曲式,而在旋律创作上则充分利用了传统曲调的优势。
全曲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及【慢板】(部分)再现四个部分。
开始的【引子】是一种【散板】,应该说【散板】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特点之一。
用曲笛来吹奏【散板】,那绵长的气息、饱满的音量、圆润的音色,确实具有一种从容不迫、心胸开阔、淋漓舒畅的情感抒发与意境。
【引子】从长音1开始由轻渐响,给人以一种舒缓、宁静的气氛。
然后旋律缓慢地上升至高音,接着采用渐快的复倚音装饰短促而连贯,似乎是在吹奏一种鸟鸣声,预示着鸟语花香、流水淙淙,一派大地回春、阳光明媚景象的到来。
而紧接着连续紧凑的十六分音符迂回下行节奏音型,好像是一群鸟类受到惊吓,汇合成一幅群鸟于飞的生动画卷。
又像是江南水乡潺潺流水声中激起的阵阵涟漪,均非常的形象而生动。
最后,旋律又缓慢地下行回复到开始时的1音。
这个【引子】就是从静到动再回到静,具有一种静态之美,又有一种动态之感。
在【引子】的铺垫下,【慢板】的主题旋律非常的优美、舒缓,具有典型的江南丝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