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网络舆情监测及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网络舆情也愈加复杂和敏感。
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策略是管理者和企业领导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网络舆情的分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舆情的分类。
网络舆情主要分为三种:正面舆情、负面舆情和中性舆情。
其中,正面舆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企业的美誉度,负面舆情则会影响企业形象和销售业绩。
网络舆情监测的意义在这个信息时代,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
通过对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监测,企业管理者可以了解市场和用户的关注点,并及时进行产品的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网络舆情监测的另一个目的是及时发现,处理和回应负面舆情。
一旦发现负面舆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危机的影响,并对企业的形象进行修复。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对负面舆情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保持沉默一些企业在面对负面舆情时,选择保持沉默。
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态度。
因为不回应负面舆情的企业将被认为是心虚或者漠不关心,从而失去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2.积极表态有些企业在面对负面舆情时,会积极表态并道歉。
这种方式通常能够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使客户有更好的印象。
但是要注意,食言承诺或者表态不当,反而会让问题恶化。
3.转移话题另外一种常见的策略是通过转移话题的方式缓解负面影响,使舆情发酵时间尽量短。
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转移过程,会引起更大的负面影响。
4.加强沟通在及时跟进舆情的同时,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加强内部与外部的沟通,及时了解相关情况以及采取决策。
同时,也要注意用语方式和选择采用的媒介,因为这涉及到舆情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策略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和普通网民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如何在舆情出现后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应对,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和市场营销效果。
一个好的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方案,不仅可以起到积极的市场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一、编制依据为加强检察系统网络舆情管理,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维护检察机关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引发的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事件。
三、工作原则1. 及时响应,快速处置:对网络舆情事件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妥善处置。
2. 依法依规,公开透明: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舆情处置工作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3.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检察机关的职责分工,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4. 积极引导,正面宣传: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发挥正面宣传作用,维护检察机关形象。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领导小组:由检察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宣传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预案,包括舆情监测、研判、处置等工作。
3. 明确部门职责:宣传部门负责舆情监测、研判和发布信息;技术部门负责网络平台维护和网络安全保障;业务部门负责案件办理和舆情应对;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五、舆情监测与研判1. 建立舆情监测体系: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对涉及检察机关的关键词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网络舆情。
2. 舆情研判: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分析研判,评估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3. 信息报送:对发现的网络舆情,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六、应急处置1. 舆情回应:针对网络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事实真相。
2. 依法处置:对涉及检察机关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 网络公关:通过官方渠道,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消除负面影响。
4. 舆论引导:针对热点问题,开展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
七、舆情善后1. 总结经验:对舆情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检察机关如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落实舆情处置应对“三同步”工作机制摘要:舆情危机成了政法机关时刻面临的新常态,如何处置好涉法网络舆情是当下各级政法机关的必修课。
如何做到依法处置、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在舆情爆发后及时开展调查工作,快速公布事件真相,进行高效舆论引导,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落实舆情处置应对“三同步”工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三同步”;法治思维;舆情处置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和管理方式。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舆情爆发的时间短、扩散快、破坏力大,一旦产生“蝴蝶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舆情危机成了政法机关时刻面临的新常态,如何处置好涉法网络舆情是当下各级政法机关的必修课。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法委审时度势,提出的要梳理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理念,统筹好综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做到依法处置、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我想大家就不难理解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
简单的说,“三同步”就是一个应对机制,它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检察院工作乃至政法工作中,面对谣言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在执掌天平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面对社会对案情、程序、结果以及司法作风方面的关注、批评和质疑时,更要“理直气壮的说” “主动大声说”,做到依法处置、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
实践证明,“三同步”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在政法系统中“成都爆炸”和“南京投毒”引发恐慌典型事件中,两地警方在舆情爆发后及时开展调查工作,快速公布事件真相,进行高效舆论引导,起到澄清谣言和稳定人心的作用,获得舆论广泛赞誉[1]。
可见,如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落实舆情处置应对“三同步”工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贯彻落实“三同步”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一)主动谋划,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高度重视“三同步”工作,将落实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法院工作已成为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来势汹涌的网络舆论如同狂风暴雨击打着法院和法官,对法院的审判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网络舆情提出的挑战,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坚守公平与正义,践行司法为民,成了人民法院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1、个别法院和法官的违法违纪或不文明行为通过网络迅速放大。
如最高法院院原副院长黄松有受贿案,从案发到法院判决,被媒体反复炒作,给法院和法官形象造成极大损害,降低了法院公信力。
2009年湖北省相继发生的公安县法院陪审员强奸幼女事件、枣阳法院“习惯”执法事件、武汉汉阳女法官与当事人对骂事件,经网络曝光,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
2010年5月12日《新京报》报道了山东潍坊市坊子区法官收黑钱被偷拍的新闻后,立即引起网上热议;次日,《武汉晨报》又以《山东法官“黑”钱,院长来汉善后》为题予以报道,一段《山东法官收黑钱院长千里来善后》的视频几乎同时在网上爆料,随即引起全国反响,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各大报纸、电视、网站纷纷关注报道此事。
截止5月15日,针对坊子区法官收钱办案的报道和评论已形成强大的网络风暴。
2、个别案件审判或执行存在错误或瑕疵引发网络舆论聚焦。
浙江湖州“南浔协警临时性强奸案”,本是一起并不复杂的强奸案件。
其基本案情是:2009年6月10日晚,2名协警邱某、蔡某带着刚参加完高考的陈某、沈某出去吃饭。
席间4人喝了很多酒,陈某醉得不省人事。
蔡某驾车带大家到宾馆开房醒酒。
到房间后,邱某、蔡某趁陈某醉酒没有意识、无力反抗之机,先后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
10月19日,湖州南浔区人民法院以强奸罪一审分别判处邱某、蔡某有期徒刑3年。
判决书中写到:“两辩护人关于两被告人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各自全部犯罪事实,具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以及两被告人的犯罪属临时性的即意犯罪,犯罪情节一般,主观恶性较小,危害后果较轻,归案后认罪态度好,真诚悔罪,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且系初犯偶犯,建议酌情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与庭审查明的事实相符,本院予以采纳。
论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直接危及或损害检察机关的自身形象和执法公信力,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检察机关显得缺乏应对经验,造成负面影响不应有的扩大,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以积极的姿态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关键词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社会矛盾当前中国已有超过人口总数25%的网民,其中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络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最为重要的媒体,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
相异于传统媒体,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个人可以使用网络媒介自由表达意见。
借助网络传播,某些私人问题可以上升为公共议题,个体意见可以上升为网络民意,从而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甚至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修改。
一、几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1.躲猫猫事件。
2009年2月12日,昆明市晋宁县李荞明在看守所死亡,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李荞明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死亡。
这一答案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并遭到强烈质疑,迅速成为当时网络最为关注的事件。
舆论对此事关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而“躲猫猫”更是被《英汉大辞典》收录并译为“hide-and-seek”,足见该事件的影响力。
2.云南昭通女教师非正常死亡事件。
2010年3月24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教育局一名女科长魏静玲被昭阳区检察院反贪局4名工作人员以“了解情况”为由,带回检察院调查。
3月26日,也就是魏静玲在接受调查的第三天,魏静玲死在该检察院。
事发后,消息不胫而走,大量帖子见诸网络,各种传闻不绝于耳,舆论直指检察机关有刑讯逼供的嫌疑,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3.检察长开豪车事件。
2009年末,内蒙古只有6万人口的贫困县阿荣旗的女检察长开百万豪车的照片在网上被曝光,当地纪委部门对该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该车是女检察长刘丽洁从企业所借,随后刘丽洁黯然辞职。
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出现了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发展、发酵作为网络传播的一部分,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
怎样应对、适应这些新特点,已成为当今社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传播管理:面临三大难题信息大爆炸给网络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三大难题。
1.信息噪音。
信息噪音的实质是信息选择问题。
对突出信息的痴迷,对超越文化或常识信息的视而不见;过分依赖历史数据,忽略细节信息,都会掉入信息选择的陷阱。
2.信息不对称。
由于目前的大数据应用仍未形成与之紧密联系和互动的检测体系,数据公开制度不完善,极易导致民众获取政府发布消息上的脱节和滞后,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
除此之外,个体的经济水平、生活背景、社会地位、知识结构等差异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即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的“知沟”。
3.信息碎片化。
网络信息传播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窄众化和碎片化。
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使网络信息的流动以及选择更加自由,信息传播从过去的“寡头垄断时代”逐渐过渡到“自由市场时代”。
网民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渠道并逐渐类聚,局限于一个个碎片化的群体中。
新特点:谣言“辟不胜辟”舆情是一种民意情况,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或显或隐的反应。
它不仅包括公开表达的行为、意见和态度,还包括潜在的情绪表现。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
1.舆情事件关注周期越来越短。
一个网络事件所折射的网络舆情可分为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网络舆论场中,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凝聚舆论焦点,热点话题来去匆匆,情绪化的宣泄压倒公共话题的持续理性讨论。
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暴增,人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期固定在某一舆情事件上。
网民往往一窝蜂地感性关注、评价之后,迅速消散,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理性共识,不利于舆情事件的解决,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形象。
2.信息噪音促使谣言“辟不胜辟”。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在提升信息传播速度、改变公众行为方式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反腐格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网络涉腐舆情给纪检监察机关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掌握舆论主动,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有效利用网络这种非传统媒介反腐成为纪检监察机关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需要快速掌握的科学技能。
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这个大背景下的网络舆情着手,客观分析网络反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情网络反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容小觑,在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庞大的受众拥护这样的前提下,它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当前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交锋的主阵地。
主动顺应互联网新形势,积极应对和处置网络涉腐舆情,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并使之转化成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是摆在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网络涉腐舆情发展现状分析1.我国网络用户规模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1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上网的人群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手机上网的快速普及一方面推动了当前移动互联网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热潮,另一方面还为网络接入、终端获取受限的人群和地区提供了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
微博用户持续增长。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占网民总数的54.7%。
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微博在手机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于手机的随身性,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事情、发表个人评论;另一方面在于手机微博的“轻”应用性,简短的文字篇幅、快速的照片分享及便捷的操作方式,都为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使用提供了可能。
做好检察宣传工作加强涉检网络舆情引导在日趋发达的信息社会,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互联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不可或缺,网络舆情也作为一个新兴词汇进入人们视野,并在诸多社会事件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和其他传统媒介形式下的涉检舆情一起,共同影响着检察工作的开展,做好检察机关的宣传工作从而进一步正确引导涉检舆情已经变得十分紧迫。
近年来,特别是新一届院党组组建以来,我院立足实际,狠抓检察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优势,为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一、正确把握调研宣传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检察宣传工作取得实效检察宣传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检察实践、联系社会各界的窗口和桥梁,在服务和保障检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以及营造内外部工作环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院调研宣传工作在院党组的领导和市院研究室的正确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地开展调研宣传活动,实现了从简单宣传方针政策、解释条文向以工作业绩和以案释法的方向转变;从小篇幅的新闻宣传向新闻和大篇通讯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报刊宣传向专栏、专题等多形式的立体化格局转变,逐步使调研宣传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轨道,为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推动检察业务的全面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一)领导重视,加大检察宣传力度近年来,我院检察宣传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院党组高度重视,切实把检察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始终把调研宣传工作同其它检察工作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经常抓,抓经常。
院党组一班人结合一个时期的检察工作重点,主动给宣传部门出点子,提要求,听取检察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与有关宣传媒体沟通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为宣传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加强检察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院成立了以分管检察长为组长,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由调研宣传科负责具体工作。
一、方案背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为有效应对各类舆情事件,保障检察机关形象和声誉,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态,迅速响应,确保舆情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2. 加强与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的沟通协调,引导舆论,维护检察机关形象。
3. 提高检察机关舆情应对能力,降低舆情事件对检察工作的负面影响。
三、预案内容(一)组织架构1. 成立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检察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设立舆情应急办公室,负责舆情事件的收集、分析、报告、处置等工作。
3. 成立舆情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具体执行舆情事件处置工作。
(二)舆情监测1. 建立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2. 舆情监测范围包括:涉及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正面、负面信息。
3. 舆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报告领导小组。
(三)舆情处置1. 舆情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2. 舆情应急处置小组根据舆情事件性质,制定处置方案,包括:澄清事实、回应关切、引导舆论等。
3. 加强与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的沟通协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
4. 对涉及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负面舆情,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维护检察机关形象。
(四)舆情总结与评估1. 舆情事件处置结束后,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查找不足。
2. 对舆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
四、预案实施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舆情应对工作,严格执行本预案。
3. 舆情应急办公室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预案有效执行。
五、附则1. 本预案由检察院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政策为准。
Lega l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f叁箜』圭塾垒!!!!竺型!!叠圈匿萎圈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叶芳戚白军摘要网络舆情就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观点、立场,态度,意见和情绪6々总和。
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主要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处置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管理社会公正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85—02从当前网络舆情的实际情况看,网络舆论对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公正和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也为人们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和及时揭露司法不公现象,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和便捷的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司法公正。
但当前客观上存在着网络舆情的泛滥与危机现象,如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无限放大,也会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从而影响案件的处理。
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检负面网络舆情,势必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严重的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的工作开展和检察队伍建设。
如何妥善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从而疏通和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检察机关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这里我们主要关心一些对检察机关有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它主要有以下特点:1.网民发表网络舆论情绪化严重,缺乏理性分析。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网上发言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
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
2.网络舆论的传播内容容易失真。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及“无边界性”,极易造成信息的歪曲、失真,检察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小案件或者小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都可能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也往往会造成集体的盲从与冲动。
3.网络舆情容易被恶意操作。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检察机关办理案件过程中,一些人为达到个人目的,对一些事件经过精心包装,“披上羊皮”.在网络上进行恶意操作,故意诋毁并煽动网友对检察机关的不满。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个人、企业和政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声誉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基本原则1.及时响应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及时响应是关键。
通过快速回应,可以有效控制舆论的走向,减少负面影响。
因此,建议在发现负面舆情时立即采取行动,通过发布正面信息、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积极与网络用户进行沟通交流,以及时消除误解并塑造良好形象。
2.真实、客观、透明在回应网络舆情时,应当始终保持真实、客观、透明的原则。
提供准确的事实和数据,尽量回避主观解释和个人情感的表达,避免对社会带来更大的误导。
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获取和反馈信息,提高公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
3.全面评估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全面评估舆情的影响程度和潜在风险,以制定恰当的应对措施。
全面评估舆情的发展趋势、舆论主体及其动态、相关政策法规等因素,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和应对策略。
二、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步骤1.监测和预警监测和预警是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步骤。
通过建立舆情监测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网络上关于个人、企业或政府的言论和评论。
在收集到关键信息后,进行舆情预警,及时发现与处理潜在的危机事件。
2.分析与研判在监测和预警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工作。
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
同时,根据舆情的属性和特点,分析事件的可持续性和危害程度,以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3.危机管理与应对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危机管理与应对是关键环节。
在应对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舆情事件的进展和舆论动向,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和立场声明,引导舆论走向并维护个人、组织或政府的利益。
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及应对预案1.背景介绍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讨论和表达的公众舆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良好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和有效的应对预案,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声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是指在舆情发生后,组织或个人为了及时应对和处理舆情事件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程式化的流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示例:步骤一:舆情监测建立舆情监测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收集等方式,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
步骤二:舆情评估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舆情事件的重要性、规模和影响范围。
步骤三:制定策略根据舆情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明确责任人和任务分工。
步骤四:危机公关针对舆情事件,进行危机公关工作,包括统一口径、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关注等。
步骤五:舆情追踪持续关注舆情反馈和发展,根据需要进行舆情反应的调整和优化。
3.应对预案应对预案是指事先针对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制定的一套应对方案,以提前应对突发事件,降低危机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应对预案的示例:预案一:内部协调机制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包括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协同应对能力的提升。
预案二:公关应对策略制定公关应对策略,包括危机公关预案、媒体关系维护、舆情信息发布和公众舆情引导等。
预案三:舆情培训和教育开展舆情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预案四:紧急舆情处置团队建立紧急舆情处置团队,进行舆情事件的集中处置和协调工作。
4.结论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应对预案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规范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个人和组织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舆情事件,减少风险,保护自身的声誉和利益。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现状应对策略
正文:
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
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
目前,中国
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
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还是内蒙古“最牛检察长”,都能看到网络言论的热情参与。
诚然,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密切互动,正在将网络变成执政者思考与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但是,网络言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借助互联网这一当前规模最宏大、尺度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络上,形成利益诉求的第二落点。
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
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凭空捏造式”曝光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2009年8月,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1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
该帖详细罗列了河南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9种“疯狂敛财手段”,还曝光了他在公开场合辱骂教师、向老师摊派招生任务等“恶劣行为”。
后经新蔡县纪委和县教体局调查,上述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
2009年12月,又一网帖火爆传播:兰州城市学院一名女生连同其男友,为了争抢自习室座位,挥刀砍向7名学生,致使4人死亡,3人正在住院治疗。
后经警方调查,该帖所曝光的流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两起事件均引起网络舆论高度关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正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如何避免这一公共舆论空间被人利用,人为制造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更是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考虑和寻求对策的新课题。
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
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
一是必须建立检察机关网络宣传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力促宣传工作规范建设和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二是必须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
一要建立通讯员队伍。
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扇“窗口”,这扇“窗口”是检察机关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怎样公正办案。
因此,通讯员队伍是检察机关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
二要建立网评员队伍。
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
同时,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息上报。
因此,网评员队伍是检察机关形象的守护神。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
基层检察院要在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在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各明确一名副职作为涉
检舆情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突发舆情的行为,及时向舆情工作办公室通报。
舆情办公室同时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三)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处臵机制。
"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
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
(四)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
基层检察院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的反应机制。
这样一方面能有效甄别舆情线索性质,一方面也能科学地剔除虚假网络舆情的干扰。
(五)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
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
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
度,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