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 格式:docx
- 大小:17.78 KB
- 文档页数:3
PAO基础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讨论了API润滑油IV类基础油PAO的组成、性能特点、生产工艺与应用现状与发展。
IV类基础油PAO由于其卓越的综合性能,使其在减小摩擦磨损、提高燃油经济性、延长设备寿命和换油期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矿物基础油难以比拟的优势。
目前,世界各大润滑油生产商推出的顶级润滑油绝大部分都采用全合成基础油,PAO除应用在军事和尖端技术领域外,在民用工业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鉴于此,我国应加大对多相法PAO基础油先进生产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使我国能尽早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烯烃齐聚生产PAO的工艺技术。
关键词:合成润滑油;基础油;聚α一烯烃.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里,润滑油的质量基本是靠由原油经各种传统的“分离工艺”过程制取的矿物基础油,与各种添加剂的复配技术来保证的。
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各发动机以及其他机械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日益紧迫的“节能”、“环保”要求,对润滑油的粘温性(以粘度指数为标志)、挥发性、热氧化安定性等主要性能提出了日益苛刻的要求,从而发现用上述传统工艺制得的基础油由于化学组成的制约已渐难保证油品质量。
因此,各种经“加氢"、“合成"两类化学转化工艺所得的基础油开始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应用,从而展开了润滑油基础油加工工艺的一场技术革命。
较早推广的各种较为缓和的加氢工艺一般通称为“加氢处理”,可以制得非烃类及芳烃等不饱和烃含量很少、粘度指数可达到95一120的基础油.而原料易得、产品综合质量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的聚α一烯烃(简称PAO)为最通用的主流产品,其粘度指数明显高于加氢处理基础油(一般发动机油所用PAO基础油的粘度指数可达130一140,且粘度级别高者其粘度指数亦较高,大分子的高粘产品的粘度指数可达200以上),只是成本倍增,故迄今其市场应用一直是在缓慢地增长着。
进人20世纪90年代,早从70年代即开始在油,包括BP公司由加氢裂化尾油所得基础油和Shell公司由炼厂粗蜡经加氢异构所得基础油(后者称为GTL类,即天然气合成基础油),由于其粘度指数也可高达140,而价格明显较低(可仅为PAO价格的一半左右),开始向北美推广并冠以“合成油”的广告称谓,且声称其性能优于其他各类基础油而挤占PAO的市场;由此引起行业内的争议,并影响到“合成油"的定义以及1990年代中期公布的API基础油分类法的形成即:经过美国国家广告部(NAD)的最终仲裁,认可了此类基础油也可冠以“合成油”的名义,但不得广告宣传称其性能为最优;在此期间,API决定在基础油分类中以传统工艺所得基础油为I类,两类加氢工艺所得基础油以粘度指数120为界分属II , IB类,而将PAO单独作为IV类基础油,其余合成油以及其他不属于上述四类者为V类,如表1所示。
润滑油市场前景如何
润滑油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以说是前景光明。
润滑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航空、能源等各个领域的基础性产品,其需求量巨大,市场潜力巨大。
首先,润滑油在工业领域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线需要使用润滑油来保证正常运转。
尤其在制造业、金属加工、石化等行业,对润滑油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这为润滑油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次,交通运输领域对润滑油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无论是汽车、飞机、船舶还是火车,都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少摩擦,并保护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正常运转。
随着全球交通运输量的增加,润滑油市场前景广阔,不断涌现出新的需求点和市场机遇。
再次,能源领域对润滑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业中的许多设备和机械都需要使用润滑油来保证其正常运转。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新能源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润滑油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润滑油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工况下的润滑油需求量增加,推动了新型润滑油的研发与应用。
例如,合成润滑油、纳米润滑油等高性能产品的应用逐渐增多,为润滑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润滑油市场前景光明。
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对
润滑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新的技术和创新不断涌现。
润滑油作为基础性产品,市场潜力巨大,投资者可以在润滑油市场中寻找到丰富的发展机遇。
合成润滑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机械运行少不了润滑油的应用,随着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机械运行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在选用润滑油上,也具备一定的标准。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合成润滑油的分子结构设计以及性能加以优化,并优化合成润滑油的工艺生产技术,从而使合成润滑油的性能、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最终为合成润滑油应用前景的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合成润滑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合成润滑油;现状;发展趋势润滑油在工业上用途广泛,我国每年润滑油需求量约为950万吨,绝大多数为石油炼制生产的传统矿物质润滑油。
由于传统润滑油为混合物,分子大小不一,物质成分各异,润滑效果较差。
合成润滑油作为新型高端产品,核心技术一直被英、美等发达国家垄断。
目前,欧美合成润滑油占市场使用比例超过50%,而我国仅为15%,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依然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3%。
合成润滑油由酯类、聚烷撑乙二醇、聚α-烯烃、API III类油、聚磷酸脂、有机硅等制成。
合成润滑油产品用途广泛,可以做为燃气轮机油、高温航空润滑油、高温润滑脂基础油和寒区和高寒区用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冷冻机油等。
1、合成润滑油的发展概况合成润滑油(简称合成油)首先是为了满足非常苛刻的使用要求而开发的。
合成油较矿物油在蒸发损失、倾点、粘度指数和对热氧化的安定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另外,合成油在压力下的粘弹性也优于矿物油,但是基于价格原因,其使用范围限于性能要求较高的油品。
例如各种节能汽油机油,合成基础油平均质量分数已达20%,这些合成油主要是聚α-烯烃(PAO)和酯类。
这类油在西欧市场占25%,在德国高达45%。
据报道[6],全球1990年合成润滑剂在整个润滑油市场中的份额约为2%,影响合成润滑剂增长的主要障碍仍然是价格。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合成润滑剂在整个润滑剂市场中所占的份额80年代中期就已达2.5%~3%。
2023年润滑油基础油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润滑油基础油是润滑油产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品质直接决定了润滑油产品的性能表现。
润滑油基础油市场需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等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润滑油基础油需求的影响主要包括:1. GDP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和工业用油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工业生产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润滑油基础油的需求也逐步提高。
2. 石油价格: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润滑油基础油需求也有重要的影响。
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促使制造商寻求更加高效、低成本的润滑油基础油。
3. 能源政策:国家能源政策也对润滑油基础油需求影响较大。
对新能源的推广会减少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润滑油基础油需求。
行业发展因素润滑油基础油需求的增长也受到行业发展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1. 行业政策:润滑油行业的政策和规定对基础油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颁布的强制能效标准以及低碳经济战略等,促使润滑油产品向高效、低摩擦、低排放方向发展,进而带动对高品质基础油的需求。
2. 行业需求:不同行业对基础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例如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航空航天业和军工业等行业对润滑油的需求较大,其中对润滑油基础油的品质要求也较高。
3. 新技术:润滑油行业的发展也对基础油的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润滑油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基础油的性能和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
总体来说,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润滑油基础油市场需求的增长。
在行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引导的背景下,润滑油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润滑油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范文(2022-2022)【报告简介】中国润滑油市场在逐步走向成熟,产业整合将在高水平上进行。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润滑油市场表现出了两大特点。
在产品供应方面,供应主体日益集中在大型厂商之间,从而将原有的分散竞争改变为集中竞争。
在市场消费方面,消费群体越来越体现出对汽车生产维护机构的依赖,托付消费的特征日益明显,这与以往的“自主”消费有很大的不同。
到2022年,中国市场的润滑油需求将会翻一番,消费量将可能超过美国。
国内对车用油需求的高速增长和车用油高档化趋势将推动车用润滑油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车用润滑油需求量逐年上升的同时,用油档次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档油品直接与国际接轨。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润滑油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2022-2022)》共八章。
首先介绍了润滑油相关概述、中国润滑油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润滑油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润滑油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
随后,报告对中国润滑油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润滑油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
您若想对润滑油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润滑油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
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润滑油的相关概述1.1润滑油的介绍1.1.1润滑油的定义1.1.2润滑油的构成1.1.3润滑油的作用1.1.4润滑油脂的基本性能1.2润滑油相关分类及产业链1.2.1润滑油分类及规范1.2.2润滑油基础油分类1.2.3润滑油产业链分析1.3工业润滑油的简介1.3.1工业润滑油的概念1.3.2工业润滑油的种类1.3.3工业润滑油应用领域第二章2022-2022年世界润滑油发展分析2.12022-2022年世界润滑油行业概况2.1.1全球润滑油总体发展状况2.1.2世界润滑油的发展特点分析2.1.3全球润滑油技术的发展特点2.22022-2022年世界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2.2.1国外润滑油基础油分类及构成2.2.2全球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情况2.2.3世界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趋势2.3美国润滑油2.3.1美国润滑油的市场构成2.3.2美国润滑油市场需求预测2.3.3美国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市场分析及展望2.4俄罗斯润滑油2.4.1俄罗斯润滑油市场生产及消费概况2.4.22022年俄罗斯润滑油市场发展分析2.4.32022年俄罗斯润滑油市场稳定复苏2.4.42022年俄罗斯上调基础油出口关税2.4.52022年俄罗斯润滑油市场发展态势2.5其他地区润滑油发展分析2.5.1亚洲高品质润滑油市场需求增长迅速2.5.2墨西哥润滑油市场发展状况2.5.3印度润滑油市场发展预测第三章2022-2022年中国润滑油发展分析3.12022-2022年中国润滑油的发展概况3.1.1我国润滑油发展的影响因素3.1.2我国润滑油市场的发展现状3.1.3我国润滑油市场的发展格局3.1.4润滑油市场销售终端浅析3.22022-2022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分析3.32022-2022年润滑油进出口分析3.42022-2022年国外润滑油公司在中国投资状况3.4.1国外润滑油公司在华投资的历程3.4.2国外润滑油公司在华投资策略3.4.3跨国润滑油企业在华投资不断加快3.4.4马石油向中国高端润滑油市场发力3.52022-2022年我国润滑油行业技术创新的综述3.5.1润滑油行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环境3.5.2国内外润滑油行业技术发展概况3.5.3我国润滑油行业的技术创新3.6润滑油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7我国润滑油行业的发展预测3.7.12022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润滑油市场3.7.2我国润滑油市场发展将迎来国产时代3.7.3我国润滑油产品未来市场营销走向第四章2022-2022年全国及主要地区润滑油产量分析4.12022-2022年全国总产量分析4.22022-2022年东北地区分析4.2.12022年产量分析4.32022-2022年华北地区分析4.42022-2022年华东地区分析4.52022-2022年华中地区分析4.62022-2022年华南地区分析第五章2022-2022年润滑油上游产品分析5.1润滑油基础油5.1.1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市场概况5.1.22022年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市场发展概述5.1.32022年我国润滑油基础油进出口情况5.1.42022年我国基础油市场发展分析5.1.52022年我国基础油进出口总体情况5.1.62022年我国各地区基础油进口情况5.1.72022年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市场的发展5.2润滑油添加剂5.2.1中国润滑油添加剂概况5.2.2中国润滑油添加剂研究取得新进展5.2.3我国成立首个润滑油添加剂行业性组织第六章2022-2022年润滑油主要产品分析6.1车用润滑油6.1.1中国车用润滑油的发展情况6.1.2我国车用润滑油发展取得进展6.1.3我国车用润滑油技术工艺发展综述6.1.4影响中国车用润滑油市场发展的因素6.2内燃机油6.2.1中国内燃机油的规格与牌号介绍6.2.2高档内燃机油质量标准需尽快制定6.2.3内燃机油规格的发展探讨6.3齿轮油6.3.1中国齿轮油的分类6.3.2汽车齿轮油的发展分析6.3.3工业齿轮油的发展方向6.3.4稠化型工业齿轮油应用前景广阔6.4液压油6.4.1中国液压油的分类和产品标准6.4.2液压油的几大关键要素6.4.3液压油管理应关注的问题第七章2022-2022年润滑油品牌营销与竞争分析7.12022-2022年润滑油行业品牌分析7.1.1润滑油品牌传播分析7.1.2润滑油品牌规划及市场推广分析7.1.3润滑油品牌国际化分析7.1.4高端品牌润滑油的战略分析7.22022-2022年润滑油行业营销分析7.2.1润滑油行业的专业化营销分析7.2.2润滑油行业的服务营销分析7.2.3润滑油行业的营销渠道探讨7.2.4润滑油星级销售代表制的思考7.32022-2022年润滑油市场竞争分析7.3.1我国润滑油市场竞争的现况7.3.2润滑油企业国际化竞争的经营战略7.3.3国内润滑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建议7.3.4我国润滑油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第八章2022-2022年润滑油行业重点企业调研分析8.1壳牌润滑油8.1.1公司简介8.1.22022年壳牌公司经营状况8.1.32022年壳牌公司经营状况8.1.42022年壳牌公司经营状况8.1.5壳牌润滑油的市场营销策略8.2BP润滑油8.2.1公司简介8.2.22022年BP经营状况8.2.32022年BP经营状况8.2.42022年BP经营状况8.3美孚润滑油8.3.1公司简介8.3.22022年埃克森美孚经营状况8.3.32022年埃克森美孚经营状况8.3.42022年埃克森美孚经营状况8.3.5埃克森美孚中国的策略分析8.4长城润滑油8.4.1公司简介8.4.2十一五期间长城润滑油市场发展情况8.4.3十一五期间长城润滑油市场发展特点8.4.42022年长城润滑油市场发展情况8.4.52022年长城润滑油市场发展情况8.4.6长城润滑油的竞争策略解析8.5昆仑润滑油8.5.1公司简介8.5.2昆仑润滑油技术创新取得佳绩8.5.32022年昆仑润滑油加大国际市场发展力度8.5.42022年昆仑润滑油自主研发创新的发展道路8.5.52022年昆仑润滑油实施差异化战略图表目录:图表: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图表:全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图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图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月度同比)(%)图表: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图表: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图表: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情况图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情况(%)图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图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图表: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表: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图表: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图表:2022年中国GDP增长预测图表:国内外知名机构对2022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图表:……【出品单位】:。
2023年润滑油行业市场前景分析润滑油行业是一个与能源密切相关的基础性产业,其市场和发展前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环境、供需状况、技术发展、国际贸易和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润滑油行业的市场前景进行探讨。
一、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润滑油行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环境趋缓,国内外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贸易形势面临诸多挑战,这对润滑油行业的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促进了润滑油的消费。
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润滑油行业的市场前景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
二、供需状况供需状况是润滑油行业市场前景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润滑油市场的竞争激烈,供应量较大,市场饱和度较高。
但是,在高品质、高性能、高环保要求下,通用部件润滑油市场比较饱和,而高端特种润滑油及冶金、食品等特殊行业应用领域则仍有较大市场空间。
三、技术发展润滑油行业的技术发展是市场前景的保障。
随着政府对能源和环境的越来越重视,润滑油生产和使用方面的技术不断提高。
当前,润滑油企业除满足功能性、性能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以外,还需注重强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生态化引领的创新发展。
四、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影响润滑油行业市场前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润滑油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范围内,同时,进出口贸易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润滑油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向海外输出行业能力和产品,拓宽国际贸易发展空间。
五、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是润滑油行业市场前景的重要影响因素。
润滑油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制定的相关环保法规、行业标准将影响润滑油市场的发展。
目前,政府正积极加强对润滑油标准规范的引导和监管,严密监管通过发现并根除假冒伪劣润滑油产品,提高了行业进一步优化和升级的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推进,润滑油行业的市场前景可谓是广阔的。
我国润滑油技术发展方向1、前言2、润滑油市场和技术概况我国强有力的经济增长,使得润滑油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也引起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的重视。
由于政府对润滑油市场采取了开放政策,国外石油公司与厂商都对我国润滑油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除了向我国出口成品润滑油外,还在我国建设独资和合资的润滑油调和厂,这些调和厂大都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大小调和厂有20个,总调和能力有60多万吨/年。
地点主要集中在天津、江苏、广东、辽宁、山东、山西等地。
当前,国外润滑油在我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MNOBIL、SHELL和ESSO三家大公司,在我国进口油品中约占80以上。
预计,将来我国润滑油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另外,润滑油基础油规格标准逐步靠拢国际标准,淘汰落后产品,内燃机油中B级以下油品已在规格中取消,国内多级油发展较慢,在内燃机油的产品中还不到10;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占主导地位的重质、单级润滑油市场格局没有改变。
今后,将追随国际润滑油市场发展趋势,逐渐转向以高质量多级油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市场体系。
润滑油基础油将会向一个更高的性能要求即低挥发度、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和热稳定性,改进的剪切安定性和低温流动性的方向发展。
2.1润滑油基础油需求和发展趋势我国的基础油生产,主要是利用蒸馏、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和后补充精制装置,采用物理分离工艺生产基础油。
这种老的生产工艺,较适宜生产重质、单级润滑油。
基础油的特点是:黏度大、粘度指数不是很高,用好的石蜡基原油则生产HVI产品,用中间基原油只能生产MVI产品。
然而,国际上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发和改进采用催化加氢工艺来生产基础油,这些工艺可不受原料的限制,对劣质原料也可进行更有效的加工,并且能生产出更高性能的产品。
我国加氢工艺生产的基础油还较少,现在从润滑油基础能力上仅为30万t/a左右。
在基础油结构中HVI以上基础油仅占63左右,MVI产品占25以上,我国生产基础油比例详见表1。
2014-2019年中国润滑油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目录第一部分润滑油行业发展分析第一章润滑油产业概述 1第一节定义及分类 1一、润滑油的定义 1二、润滑油的分类 1第二节主要润滑油简介 4一、内燃机油 4二、齿轮油 5三、液压油 5第三节润滑油产业链分析 10一、基础油业务分析 11二、添加剂业务分析 12三、调合、罐装、包装分析 12四、分析及检测实验环节分析 13五、系统及更换设备制造分析 14六、研发机构及认证组织分析 14七、销售、回收与利用分析 15第二章世界润滑油行业发展分析 17第一节世界润滑油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7一、2012年全球润滑油市场分析 17二、2012年全球十大润滑油企业最新排名榜 18三、2012年世界品牌润滑油提价情况 19第二节主要地区润滑油市场发展分析 19一、亚洲润滑油市场发展分析 19二、北美生物润滑油市场风生水起 21三、日本润滑油市场发展分析 23四、俄罗斯润滑油市场发展分析 24五、印度润滑油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5六、巴西润滑油市场发展分析 26七、墨西哥润滑油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6八、美国润滑油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7第三章中国润滑油行业发展分析 29第一节 2011年中国润滑油行业发展情况 29一、中国润滑油品行业发展概述 29二、2011年中国润滑油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 30三、2011年润滑油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31第二节 2012年中国润滑油行业运行情况 33一、2012年中国润滑油行业利润分析 33二、2012年中国润滑油消费市场分析 34三、2011-2012年我国润滑油产量情况分析 37四、2011-2012年我国润滑油进出口分析 39五、2011-2012年国内外润滑油及原材料涨价信息统计情况 45第三节润滑油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7一、中国工业润滑油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47二、中国润滑油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8三、中国润滑油工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9四、中国润滑油高端突破策略 52五、民营润滑油企业发展战略 57第四节润滑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58一、中国润滑油企业国际化发展上台阶 58二、中国润滑油与国外品牌润滑油竞争力比较 60三、中国石化润滑油的六大优势和四个欠缺 60四、中国润滑油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 62第二部分润滑油市场及主要产品分析第四章中国润滑油市场发展分析 64第一节中国润滑油业当前面临的机遇 64一、我国润滑油市场迸发勃勃生机 64二、2013年润滑油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65第二节中国润滑油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66一、中国成全球第二大润滑油市场 66二、中国润滑油的四大细分市场概述 67三、中国润滑油市场竞争新态势 68四、高端产品领跑中国润滑油市场 69五、2012润滑油展大力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69六、2013年中国润滑油行业市场预测 70第五章润滑油上游产品市场分析 76第一节润滑油基础油市场分析 76一、润滑油基础油概述 76二、2011年润滑油基础油市场分析 76三、2011年我国基础油进出口情况 81四、2012年全球基础油市场将收复“失地” 83五、2015年全球Ⅲ类基础油需求增长情况 84六、SK三类基础油产能将在2014年翻一番 85七、2014-2019年全球基础油市场的展望 85第二节润滑油添加剂发展分析 86一、润滑油添加剂概述 86二、国外润滑油添加剂发展分析 88三、2012年自主技术成就润滑油添加剂国产 89四、2012年中石化建成国内最大润滑油添加剂生产基地 90五、我国汽车润滑油添加剂市场新商机 91六、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92第六章润滑油主要产品分析 94第一节车用润滑油 94一、我国车用润滑油市场的发展现状 94二、车用润滑油高端市场快速膨胀 95三、车用润滑油行业消费模式的转变 96四、中国车用润滑油市场的发展前景 97五、中国车用润滑油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99六、2011年度车用润滑油入围产品点评 100第二节内燃机油 102一、内燃机油的概述 102二、我国内燃机油的牌号及规格 104三、高档内燃机油质量标准需尽快制定 107第三节齿轮油 108一、齿轮油的概述 108二、国内外齿轮油的发展分析 109三、纳米工业齿轮油发展分析 109四、ASTM修订API GL-齿轮油标准 110五、2015年我国齿轮市场预测 110第四节液压油 111一、液压油的污染与控制分析 111二、液压油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113三、液压油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118第三部分润滑油竞争及品牌分析第七章润滑油市场竞争分析 119第一节中外润滑油品牌竞争分析 119一、外资润滑油品牌竞争分析 119二、本土润滑油品牌竞争分析 119三、中小润滑油品牌竞争分析 120四、从车主润滑油品牌转换看国内外品牌竞争力 120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润滑油市场竞争分析 123一、2011年的润滑油市场正处于激荡的历史转折点 123二、2012年国产润滑油产品对市场的影响 126三、2012年润滑油企业加速战略升级 127四、2012年润滑油技术和服务应是核心 128五、2012年润滑油产业链整合成关键 129六、2012年润滑油民营企业发展格局 129第八章主要润滑油品牌分析 132第一节壳牌润滑油 132一、2011-2012年壳牌公司经营状况 132二、2012年壳牌润滑油营销瞄准高端 132三、2012年壳牌天津扩建润滑油项目 134四、中国三年后或成壳牌润滑油最大市场 134五、2012年壳牌新推极端海况应用润滑油 134第二节 BP润滑油 135一、BP润滑油进入中国的发展情况 135二、2011-2012年BP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136三、BP润滑油加拿大正式转让Wakefield 137四、BP公司在中国建全球最大润滑油生产基地 137第三节美孚润滑油 138一、埃克森美孚公司简介 138二、2011-2012年美孚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139三、2012年美孚工业润滑油全新能效标识面市 140四、2012年美孚在国内润滑油市场发展分析 140第四节长城润滑油 142一、2011-2012年长城润滑油产销再创新高 142二、2012年一季度长城润滑油快速增长状况分析 143三、2012年长城润滑油品牌价值 145四、2012年长城润滑油实现新技术突破 146第五节昆仑润滑油 147一、2011年昆仑润滑油发展分析 147二、2012年昆仑润滑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154三、2012年昆仑润滑油以实力应对行业体系洗牌 155四、2012年昆仑润滑油强化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155五、2012年润滑油民族品牌应用创新发展策略 156六、十二五昆仑加快挺进润滑油高端市场 157第四部分润滑油行业发展环境与趋势预测第九章“十二五”期间润滑油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59第一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59一、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159二、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167第二节润滑油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72一、2008年润滑油燃料油等列入燃油税 172二、润滑油消费税将从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环节征收 173三、2011年中国石化润滑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174四、我国润滑油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174第三节石油工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175一、2011年中国石油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175二、2012年石油业运行情况分析 180三、2014-2019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预测 181四、“十二五”石化主要行业发展预测 182第四节汽车工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193一、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193二、2012年汽车业运行情况 194三、2013年汽车业发展展望 199四、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展望 201第十章 2014-2019年润滑油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202第一节 2014-2019年全球润滑油发展趋势分析 202一、全球工业润滑油的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2二、制造业发展促使全球润滑油需求增长 204三、2013年全球润滑油市场预测 204第二节 2014-2019年中国润滑油发展趋势分析 204一、新世纪对润滑油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204二、船用油:中国润滑油新的发展热土 206三、润滑油行业未来将向环保方向发展 208四、2014-2019年我国润滑油市场增长预测 209五、2014-2019年我国润滑油市场竞争趋势 210六、2020年我国润滑油的消费量预测 210第三节 2014-2019年润滑油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1一、加氢技术生产润滑油基础油 211二、生物技术在润滑油(脂)中的应用 211三、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润滑油领域的应用 212第五部分润滑油行业发展战略第十一章 2014-2019年润滑油行业发展战略 214第一节润滑油的“中国元素”策略 214第二节润滑油品牌代理选择策略 216一、品牌实力 217二、品牌规划 217三、竞争意识 219四、差异化产品 219五、服务体系 220第三节润滑油经销商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 221一、全新代理经营型 222二、产品配送型 223三、承包服务型 223第四节浅谈国有与民营润滑油企业的合作之路 224一、国有与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的特点 224二、润滑油市场经营现状 225三、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方式探讨 226四、结束语 228第五节中小企业润滑油销售网络的规划 228一、中小润滑油企业经营现状 228二、经销商选择策略 229三、价格控制策略 229四、渠道扩张策略 230五、终端促销策略 230第六节润滑油企业的战略之路 231第七节、中国石化润滑油分公司多项措施应对经济形势 234一、认清形势,树立信心 234二、贴近市场,巩固合作 235三、强化管理,优化运营 235四、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 235五、加强党建,稳定队伍 235第十二章 2014-2019年润滑油市场营销战略 237第一节未来润滑油营销趋势分析 237一、润滑油品牌将走向两个极端 237二、环保产品将是新的发展起点 237三、售后服务日益重要 237四、网络营销展露突出 238五、会议营销花样更新 238六、电话营销广泛采用 238七、科普、网络营销将推进行业洗牌 238第二节润滑油营销的专业化模式分析 239一、营销渠道模式选择 239二、专业化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的比较 240三、润滑油专业化营销模式创新探讨 242第三节润滑油销售终端浅析 246一、润滑油产品的销售特点 246二、润滑油主要的终端销售方式 248三、加油站在润滑油零售网络中的地位 250四、结论及建议 252第四节本土润滑油营销市场突破策略 253一、理清品牌现状提升品牌价值 253二、对价值链的充分整合 254三、终端的建设和开发力度 255四、注重对顾客的体验营销 256五、发挥本土优势细分本土市场 257六、整合营销传播 258图表目录图表:润滑油种类及标准 2图表:API 润滑基础油分类与特征 12图表:2011年1-12月份中国润滑油表观消费量 35图表:2011年1-12月全国及各省市润滑油产量 37图表:2012年1-12月全国及各省市润滑油产量 38图表:2011年1-12月全国及各省市润滑油进口统计 39图表:2011年中国润滑油进口来源统计表 40图表:2011年1-12月全国及各省市润滑油出口统计 41图表:2011年中国润滑油出口目的地统计表 42图表:2012年1-12月全国及各省市润滑油进口统计 43图表:2012年1-12月全国及各省市润滑油出口统计 44图表:2011-2012年国际原油近1年市场价格趋势 45图表:2011-2012年亚太地区基础油市场近1年来价格走势图 46图表:2011-2012年国内外润滑油品牌涨价情况 46图表:2011年中国润滑油基础油进口省市区统计表 81图表:2011年中国润滑油基础油进口来源统计表 82图表:2011年中国润滑油基础油出口省市区统计表 83图表:2011年中国润滑油基础油出口目的地统计表 83图表:轿车车主的润滑油品牌转换分析 122图表:1998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率(%) 159图表:2000年12月—2012年12月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 160图表:2000年12月—2012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 161图表:2000年1-12月—2012年1-12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长率(%)162图表:2000年12月—2012年12月出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与进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 163图表:2000年12月—2012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 165图表:2000年12月—2012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 166图表:2000年12月—2012年12月货币供应量月度同比增长率(%) 167图表:2008年-2012年同期我国原油产量及同比增长率比较 176图表:2008年-2012年同期我国原油加工量及同比增长率比较 177图表:2012年1-12月我国主要油品产量 177图表: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我国汽油煤油柴油累计产量同比变化趋势 178图表:2008-2012年同期我国三大成品油月度产量对比 178图表:2008年-2012年同期我国炼油业销售产值和产销率 179图表: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我国原油和主要成品油累计表观消费量增速 180图表:2015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和成品油需求预测 182图表: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汽车产销量 193图表: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汽车产销走势图 194图表:专业化销售工作流程 243图表:润滑油产品销售渠道 247图表:加油站在润滑油销售方面的优劣势 252。
2023年润滑油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润滑油是一种重要的润滑剂,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能源等领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润滑油市场也迅速壮大。
市场现状:
1. 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润滑油市场逐年扩大,根据统计数据,我国2019年的润滑油市场规模已达到1500亿以上。
2. 品种多样化:润滑油品种繁多,根据用途可分为汽车用润滑油、轨道交通用润滑油、航空用润滑油、工业用润滑油等多个领域。
3. 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润滑油市场上品牌众多,厂家竞争激烈。
市场上的主要品牌有壳牌、BP、美孚、道达尔、巴斯夫等。
4. 技术创新升级:润滑油企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推出了高性能润滑油,逐步替代传统润滑油,为市场带来巨大变革。
5. 绿色环保需求增加: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润滑油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润滑油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润滑油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
1. 高性能市场:润滑油行业向高性能、高技术水平领域发展,增加研发力度和产品投资,满足国内外先进应用的需求。
2. 绿色环保:润滑油企业将投资更多资源研发绿色环保润滑油,为市场提供产品,同时也是应对环保压力的需求。
3. 工业化需求: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润滑油需求稳定增长,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4. 海外市场:润滑油企业借助“一带一路”等政策机遇,加强与海外市场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
5. 创新与升级:润滑油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润滑油市场前景广阔,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意识,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引领市场发展潮流。
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生产厂家众多
近年来我国润滑油基础油行业发展迅速,生产厂家主要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系统,按产品类别生产企业分为:
(1)以大庆原油为依托生产石蜡基中性油的厂家如: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大庆石化总厂、大庆石油天然气化工总厂、抚顺石油二厂、锦西石化总厂、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高桥石化公司炼油厂、茂名石化公司炼油厂等。
(2)生产中间基基础油的厂家有:济南炼油厂、荆门炼油厂、兰州炼油厂、玉门炼油厂、南阳油田炼油厂,锦西炼化总厂。
(3)生产中间基、环烷基基础油的厂家有:独山子炼油厂、克拉玛依炼油厂、大港炼油厂、辽河油田石化总厂等
在我国润滑油基础油构马中,以大庆油为代表的石蜡基基础油占55% ̄56%,是生产内燃机油的优质原料;以新疆油为代表的中间基基础油和环烷基基础油分别占 25% ̄30%和10% ̄15%,是生产工业用油和电器用油的优质原料。
与国外相比,我国石蜡基基础油所占比例较低,而中间基基础油比例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燃机油的更新换代。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是润滑油的主要生产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三位。
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发展迅猛,1994年我国基础油综合产能为 305 万t/a,目前已达到441.3万t/a,增加了44. 7%。
由于产能增长过快,导致我国基础油产品市场过剩。
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大约有24个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厂,总产能为44 1.3万t/a(见表1),其中中石化为143.8万t/a,占基础油总量的32.6%;中石油为297.5万t/a,占67.4%。
2001年,我国基础油总产量约为2 90.1万t,其中中石油为204万t,约占国内总产量的70.3%;中石化为86.1万t/a,约占国内总产量的29.7%。
尽管我国基础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球水平为2% ̄3%,但201 0年需求量将不超过440万t,因此预计未来10年我国基础油产能仍将保持过剩态势。
虽然我国基础油总能力过剩,但高粘度指数基础油生产能力偏低,中粘度基础油生产能力过大。
按API基础油分类来衡量,Ⅰ类基础油生产能力过大,Ⅱ类以上基础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预计到2005年市场对加氢处理、加氢裂化等Ⅱ、Ⅲ类基础油的需求将达到总需求的15%以上,2010年将达到20% ̄30%。
三、工艺技术落后
1.传统工艺亟待改进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础油生产企业仍沿用传统工艺,技术落后,污染严
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已经成为甚而
油行业发展的趋势,如:减压蒸馏装置应推广高效填料,采用高真空、
低炉温、窄馏分切割等技术,降低基础油挥发性,满足下一代高档润
滑油的需求;溶剂精制工艺应推广N —甲基吡咯烷酮,采用多效蒸
发、惰性气体气提等溶剂回收工艺及先进控制技术,提高精制效率及
收率,实现节能降耗;溶剂脱蜡工艺应采用新溶剂、混合溶剂,改善
蜡结晶结构,采用先进控制技术及仿真技术,降低操作费用,提高效
率、收率;溶剂脱沥青装置,应继续在超临界抽提、组合工艺等新技
术应用、溶剂选择、抽提塔改造、降低能耗等方面做工作,提高装置
综合经济效益;对于补充精制装置,应提高加氢补充精制技术的应用
范围,并应用络合脱氮等技术作补充,减少白土精制比例,以提高收
率、改善环境。
2.加氢技术发展迅速
随着润滑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加氢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的关键。
我国从
90年代初开始采取引进国外和国内自主开发两种方式发展我国润滑
油加氢技术,目前国内润滑油加氢技术可以归纳为4种:一是法国石
油研究院(IFP)加氢处理技术;二是雪佛龙(Chevron)异构脱蜡技术;
三是石油化工研究院(RIPP) 润滑油加氢处理与传统工艺组合技术;四
是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PRIPP)加氢处理技术。
估计未来5年内我国
润滑油加氢能力将达到180万t/a,将占润滑油基础油总加工能力的4
1%左右,具体情况见表2。
四、结论和建议
尽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润滑油基础油总体趋势仍呈现供大于求局面,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常规润滑油基础油居主导地位,但需求减少、产品供大于需;加氢基础油需求增长、产品供不应求。
与国外相比,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基础油生产规模小(平均加工能力为19.7 万t/a,仅为世界平均规模的2/3,加工能力大于20万t/a的生产企业不足一半);二是生产技术落后(仍以老3套工艺为主,润滑油加氢装置开工率低,只有30%);三是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不高(低、中粘度指数基础油比例高);四是基础油外销量大( 每年流向石化系统外的各种润滑油调和厂达80万t左右,给国内的润滑油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润滑油的升级换代和润滑油产品档次的提高,并且加剧了国内润滑油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了加速我国润滑油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我国润滑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标准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实施关停并转,调整企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原料油资源较好、装置较大、生产技术和管理比较先进企业的建设,形成规模优势、质量优势和成本优势。
(2)利用大庆原油的资源优势和现有常规基础油产能优势,一方面加强用加氢裂化尾油生产Ⅲ类基础油的研究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扩大Ⅱ类润滑油基础油的产能,从而提高我国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比例,加速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更新换代。
(3)高水平、高起点地开发我国自己的润滑油加氢技术。
目前我国加氢裂化已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异构脱蜡和加氢后精制技术也已经引进。
一方面我们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尽快开发出适合我国原油状况的润滑油加氢技术。
表一我国润滑油基础生产厂家及产能万t/a
生产厂家产能生产厂家产能
中石化系统克拉玛依炼油厂 40.0
高桥石化公司 40.0 独山子炼油厂 30.0
茂名石化公司 47.0 大庆石化总厂 25.0
燕山石化公司 25.0 抚顺石化公司 20.0
荆门石化总厂 10.0 锦西炼化总厂 22.0
济南炼油厂 10.0 大庆油田化工总厂 20.0
河南油田炼油厂 5.0 辽河石化总厂 30.0
金陵石化公司 1.7 大港油田化工炼油厂 6.0
江汉石化厂 0.2 玉门炼油厂 14.0
燕山石化化工三厂 1.4 南充炼油厂 1.0
杭州炼油厂 3.5 吉林江南炼油厂 4.0
小计 143.8 马岭 0.5
中石油系统小计 297.5
兰州炼化公司 40.0
大连石化公司 45.0 合计 441.3
表二我国已建成投产和正在建设的润滑油加氢装置万t/a
生产厂家加工能力投产日期采用技术
兰州石化 40 1997年1月法国石油研究加氢处理技术
大庆油田化工总厂 20 1999年10月雪佛龙异构脱蜡技术
上海高桥石化 30 项目已启动拟采用雪佛龙异构脱蜡技术
克拉玛依石化厂 30 2000年11月采用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
荆门炼油厂 20 2001年8月采用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
茂名石化 40 项目在计划中拟采用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