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矿集区矿床勘查与地质研究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2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梅笑冬摘要: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铜山的铜矿矿床地质特征、找矿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找到最适合找寻铜矿资源、开采资源的主要方式,从而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与应用的质量。
因此,本文对于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合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在矿产资源当中,铜矿可以说是其资源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全球的铜矿总储量已经超出了6亿吨,拥有最多的铜矿储量国家就是智利,占据着世界铜矿总储量的三分之一,这也为我国的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使我国具有很多含量丰富的铜矿区,且铜矿资源的分布范围也非常广泛,这就需要我国对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为更多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有效的帮助。
1 铜山区域的总体构造铜陵-贵池断裂带介于江南地轴和淮阳古陆期间,其中以铜陵-贵池破裂为主,呈现出明显的北东向展开特征,其中包括近东西向、近北南向三组破裂。
根据断裂构造分析,铜山―神山地区被三条区域性主干构造所分割,其中北西侧分为长江扭曲断层破碎带,东侧为殷江―葛公断层,朝向南方呈北向东,北部近南北向;南西侧为吴田―王塥断层,呈北西西向伸展,错位约五公里,使得整个地块被切割成一个三角形,面积约一百五十余平方千米。
铜陵铜山铜矿的矿区是一座老矿山,从解放前夕开始进行地质工作,前后勘查工作经历了6个阶段。
故在矿山历史上逐步将各阶段勘查地区变为了铜山铜矿的各个矿段,即铜山矿段、前山矿段、前山南矿段、岩山吴矿段。
铜山铜矿矿区位于铜山弧形构造的转折处,姥山背斜的南翼,北山蓬向斜的深部。
在此弧形构造地段,为应力相对集中区,表现逆断层及正断层及其发育。
受其深大断裂控制作用,在其内构造总体表现为南东向突出的弧形构造特征,反映了该区域特有地质及构造特征。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一.区域地质背景铜陵地区位于贵池-马鞍山窿起带(印支期窿起带)的中部,西以郯庐断裂为界分别与华北地块和大别地块毗邻,南东与江南台隆相连。
南、北两侧分别被两条东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所围限,与贵池、繁昌两个北东向的S状窿褶带相隔;东西两侧分别为北东向大型断裂带为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菱形窿起地块(图1-1)。
图1-1 下扬子地区构造简图(据刘文灿等,1996)1.沉降带;2.隆起带;3.背斜轴;4.向斜轴;5.断层;6.郯庐断裂带;7.构造单元边界安徽铜官山地区矽卡岩型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钢金铁硫成矿带的中段,铜官山“S”状背斜的北西翼。
东西长约15km,南北宽约10km,铜官山、东狮子山、金口岭、鸡冠石等近10个大中型矿床密集分布于此。
矿床沿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铜官山岩体,呈NE向展布,与铜山背斜一致。
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第三系。
与成矿有关的层位主要是在石炭系底部与泥盆系顶部接触界面上, 区内现已查明的几个大型矿床。
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主要为燕山期, 该期一般分为早晚两期。
燕山早期, 岩性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偏中性岩类;燕山晚期岩性为偏酸性的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等。
这两期岩浆活动在该区是相互重叠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成矿都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矿床所处的铜陵地区是沉降带中的相对隆起区, 主要矿产有铜、铁、硫、铅、锌、金、钼等。
其中以铜为主, 与邻区宁芜) 庐纵火山岩盆地中的铁矿构成著名的铁铜成矿带。
二.矿区地质铜官山铜矿床位于铜陵-戴家汇东西向基底断裂带的西端,铜官山“S”状背斜的北西翼。
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铜官山岩体,呈NE向展布,与铜山背斜一致。
沿接触带由南向北分布有白家山、宝山、老山、小铜官山、老庙基山、招树山、笔山、罗家村等8个矿段(图2-1)(—)地层1.地层: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第三系,志留-泥盆系主要为碎屑岩;石炭-三叠系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夹海陆交互相的煤及页岩;侏罗系主要为火山岩;白垩系、第三系多为陆相堆积。
矿产资源勘探进度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本次为大家带来关于矿产资源勘探的进度报告,旨在向大家详细介绍现阶段我们在矿产资源勘探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
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启动了本次矿产资源勘探项目。
本次勘探的目标矿种包括_____、_____等,勘探区域主要集中在_____地区。
二、勘探工作进展1、野外地质调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地质团队深入勘探区域,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对地层、构造、岩石类型等地质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初步掌握了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和矿产分布规律。
2、地球物理勘探采用了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法勘探等。
通过这些方法,获取了地下地质结构的相关数据,为进一步确定矿产的位置和规模提供了重要依据。
3、地球化学勘探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采样和分析工作,对土壤、水系沉积物和岩石中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通过地球化学异常的圈定,发现了一些具有潜在矿产价值的区域。
4、钻探工程根据前期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实施了钻探工程。
目前已经完成了_____个钻孔,总进尺达到_____米。
在钻探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岩芯样本,经过实验室分析,部分钻孔中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层。
三、取得的成果1、初步查明了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特征,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发现了多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区域,这些异常区域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3、在钻探工程中,发现了_____矿层,其厚度达到_____米,品位为_____%,初步估算资源量为_____吨。
四、面临的问题1、复杂的地质条件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层褶皱和断裂发育,给矿产的定位和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技术手段的局限性现有的勘探技术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准确探测深部矿产的分布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方法。
矿产资源勘探进度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相关部门及同仁:大家好!在此,向大家呈上关于本次矿产资源勘探的进度报告,以便让大家对项目的进展情况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本次矿产资源勘探项目旨在对_____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勘查,以确定其储量、品位、赋存状态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开采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该地区被认为具有丰富的_____矿产资源潜力,但此前的勘探工作相对较为有限,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二、勘探区域概述本次勘探的区域位于_____山脉的_____地段,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部分地区通行困难。
但从地质构造和前期的地质调查来看,具备形成_____矿产的有利条件。
三、勘探工作进展1、野外地质调查在项目启动初期,我们组织了专业的地质队伍对勘探区域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对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要素的观察和记录,初步了解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
共完成地质路线调查_____千米,采集了各类岩石标本_____件。
2、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法勘探等,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了探测。
通过对地球物理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圈定了多个可能的矿化异常区域,为后续的钻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钻探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钻探进尺_____米,共施工钻孔_____个。
其中,部分钻孔揭示了较好的矿化信息,矿石品位达到了_____%。
但也有部分钻孔未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4、样品采集与分析在勘探过程中,对钻孔岩芯、槽探和坑探样品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并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目前,已完成_____件样品的分析工作,获得了矿石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数据,为资源量估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四、阶段性成果1、初步查明了勘探区域的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特征,为进一步的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地质背景资料。
2、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工程,圈定了多个矿化体,初步估算了资源量。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地球化学特征综述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是中国重要的铜矿产区之一,其地球化学特征对于铜矿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矿床类型、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四个方面综述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的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质背景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位于皖南造山带的中部,属于金矿带的南段,地质构造活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
区域地质构造以狮子山断裂为主,断裂经过的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变形和隆升,形成了狮子山盆地。
狮子山盆地内分布有多个铜矿床,其中以狮子山矿床、鹅池山矿床和小岗山矿床最为著名。
二、矿床类型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的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床、蚀变型铜矿床和似斑岩型铜矿床。
其中,狮子山矿床属于斑岩型铜矿床,鹅池山矿床和小岗山矿床则属于蚀变型铜矿床。
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形成于岩浆活动期间,铜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
蚀变型铜矿床则主要形成于后期的热液作用,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下水。
似斑岩型铜矿床则是两种类型的铜矿床的过渡类型。
三、矿物组成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的矿物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菱铁矿、方解石、石英等。
其中,黄铜矿是最主要的矿物,占总矿物量的90%以上。
黄铜矿的成分主要是铜、铁、硫等元素,具有典型的硫化物矿物特征。
四、地球化学特征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矿流体的特征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和岩浆,流体的温度和压力较高。
成矿流体中主要含有铜、铁、硫等元素,其中铜的含量最高,达到了数千克/吨。
2.矿床的特征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的矿床呈层状或脉状分布,矿体厚度较薄,但长度很长,一般达到几百米甚至几千米。
矿床的成因非常复杂,既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又受到后期的热液作用的影响。
3.矿物的特征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田的矿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菱铁矿、方解石、石英等。
其中,黄铜矿是最主要的矿物,占总矿物量的90%以上。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地质报告矿区自然筒况(—)矿区所处行政区划位置矿区在铜陵市东南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铜矿床之一。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中华民族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是吴头楚尾不同文化汇集地。
铜陵盛产铜,铜采冶史可追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古铜都。
铜陵市因铜得名,亦因铜兴市。
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境解放以后,以铜官山矿区为主,设立了铜官山区。
1950年1月,新中国大规模重点建设铜官山铜矿。
1953年5月1日,铜陵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
(二)矿区交通简况铜陵作为安徽中南部,长江南岸的城市,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芜湖与安庆的正中心,是黄山,九华山等皖南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是徐(州)合(肥)黄(山)公路与长江,铜沪铁路的十字交汇点,也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发展的十字交汇点.长江“黄金水道”依城东去,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大桥飞架南北。
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和合铜高速公路等均立项待建,四通八大的现代交通网络已经进一步形成。
不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对矿产的运输都是十分方便的。
(三)矿床地质研究史安徽铜官山铜矿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矽卡岩型矿床,前人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成矿流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
铜陵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流体以高盐度为特征已被许多学者证实(黄许陈等,1994;凌其聪等,2002;陈邦国等,2002;顾连兴等,2002)。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成矿流体的直接样本,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反映了成岩、成矿时介质的环境特征。
确定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和成分对研究矿床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技术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对包裹体的研究程度日渐深入。
桂花冲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郑凯【摘要】桂花冲铜多金属矿处于铜陵隆起区与繁昌火山凹陷、宣南凹陷的过渡地带,是近年来在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
结合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矿因素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矿床成因、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供区内找矿参考。
【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区域地质背景;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找矿方向【作者】郑凯【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 1 地质队【正文语种】中文桂花冲铜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沙滩脚矿田中新发现的中型规模的铜金矿床,目前处于详查阶段[1-2]。
为进一步指导区内找矿工作,本研究结合该矿区的相关地质勘查成果,对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进行探讨。
桂花冲铜多金属矿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之贵池—繁昌断褶束东段,铜陵隆起区与繁昌火山凹陷、宣南凹陷的过渡地带,属铜陵—南陵多金属成矿带东段边缘之铜陵矿集区的东部边缘沙滩脚矿田。
矿区地层隶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芜湖—石台地层小区。
志留纪—早三叠世形成了海相、滨海—浅海相、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巨厚层沉积建造。
早—中侏罗世为陆相碎屑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为一套陆相基性—酸性火山岩和凝灰质角砾岩,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为红色砂砾岩。
区内以印支期NE向褶皱构造为主体,并与近EW、NE—NNE、NW向断裂构成了基本构架格局。
燕山运动形成了繁昌火山凹陷、宣南坳陷以及一些宽缓的褶皱构造,喜山运动在矿区表现微弱。
区内发育燕山期侵入岩,成分较复杂,总体上以中—酸性岩为主,平均成分相当于石英闪长岩,主要岩石类型有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等,分布于近EW向、宽约25 km的构造-岩浆带上,总体呈近EW向及NW向展布,显示受基底EW向构造及中—深部NW向构造的控制。
175铜陵矿集区周边被四条深大断裂所围限,构成近似菱形地块。
南北以东西向隐伏断裂为界,东西分别以北东向断裂带与中—新生代盆地相邻,本次所研究的铜陵县罗村处于在铜陵矿集区内最为重要的铜官山-戴汇东西向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东段,根据相关资料对该地区的赋矿条件进行了前景分析。
1 研究区地质背景研究区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之沿江小区,主体位于新屋里复向斜北东端近核部偏北西翼,西北和舒家店背斜的北东端相邻,九榔断裂带从北部通过。
据1∶5万戴汇幅,燕子牧断裂呈NNW向纵贯研究区南北,推测被沙滩脚岩体或桥头杨侵入就位,形成了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格局。
研究区内分布有桥头杨岩体与沙滩脚岩体,两者同属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活动产物,见侏罗-早白垩世的次火山岩,如流纹斑岩体、黑云母粗面斑岩或岩脉分别贯入于中三叠统铜头尖组粉砂岩中、白垩系下统蝌蚪山组凝灰质页岩中,该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
2 研究区成矿前景分析首先研究区位于新屋里复向斜北东端近核部与繁昌火山岩盆地西南缘毗邻,地表及火山岩基地地层,自志留系~三叠系中统出露较齐全。
主要地层为T 1x、P 1g、P 1q、C 等层位,与区域控矿层位一致。
根据区内矿床的赋矿层位及岩性组合研究,其控矿主要岩性组合为:(1)D 3w-C 2 + 3的砂页岩-白云岩-灰岩组合;(2)P 1q-P 1g的砂页岩-沥青质灰岩-硅质岩-灰岩-硅质岩组合;(3)P 2l-P 2d的砂页岩-硅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硅质页岩组合;(4)T 1y-T 1h的钙质页岩-灰岩-条带状灰岩-钙质页岩组合等。
工作区深部可能出现三叠系(T)~石炭系(C)碳酸盐岩层和碳质、硅质、钙质组合的岩层,在接触交代变质过程中有利于含矿流体的运移和聚集成矿,沙滩脚、闻家山、钱冲等铜矿床(点)便是实例。
其次研究区处于有利的控矿构造位置上,具体位置处在安徽铜陵隆起和繁昌火山岩盆地交接部位,沙滩脚岩体北侧,铜陵-戴汇基底断裂与新屋里复向斜的交汇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