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探析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与对策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
这里我要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人、与人分享或互相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
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经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
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请看这几个事例:(一)有小朋友: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
老师:洋溢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
老师:你借给他嘛。
洋溢:不。
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
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
(二)某已经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
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明明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
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
(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的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的私心。
事例(一)中的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
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意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
2、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偏袒。
像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可能都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平衡吗?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孩子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
3、错误归因。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孩子摔倒了,家长为了安抚小孩会说:打地下、打桌子、打……,或者小孩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你东西等,这样,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者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摘要: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人们普遍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培养。
却忽视了“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幼儿园里,表现出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对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养成的研究。
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践,总结出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交往技能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意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同情、关心、分享、合作、助人等。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相继的内部状态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发展心理学家的兴趣,并已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方面:(一)、家庭方面的因素如今,现在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两代人)和三代或四代共居的大家庭。
子女(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姊妹的横向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溺爱型。
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为博得孩子的欢心,事事依着孩子。
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只知道“获得”,不懂得“付出”。
这样的孩子一旦接触社会生活,不是骄横无理、称王称霸,就是束手无策、离群索居。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问题分析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1]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真正反映的是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特征的稳定性。
因此,现代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日渐重视。
1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1 家庭教育的影响而今社会,“4-2-1”是普遍的家庭模式,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是众多家庭成员中关怀、照顾的唯一中心人物,而且家长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意识程度远远大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长此以往,幼儿的“自我中心性”逐渐突显,容易产生“自私、自利”的极端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为孩子系鞋带,而幼儿却“心安理得”地不会说一句“谢谢”;妈妈费尽心思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小寿星却只懂得高兴接受,并没曾想到若干年前的这一天,是母亲的“受难日”……家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毫无保留地付出,却忽视了孩子的最初品德教育——感恩。
感恩是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2]感恩意识的内化,也是亲社会行为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1.2 同伴交往的影响调查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60%来自同龄人,40%来自与成人。
[3]可见,同伴关系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现代家庭的高楼大厦和单门独户减少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使得幼儿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合作意识的提高、分享行为的促进,皆成了“纸上谈兵”的空话。
有研究发现,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占主体地位,其行为的发展可以从幼儿的同伴交往发展中看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应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开展早期阅读,培养幼儿亲社会情感和行为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爰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影响。
幼儿园也应当〃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可见,作为教育的基础工程的幼儿教育,必须为塑造一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打好基础,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情感和行为,从而引导幼儿实现社会化的良好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日渐增大,使得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社会性情感和品质的培养,致使相当部分幼儿的亲社会情感和行为水平偏低,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任性和缺少关爱、同情、感恩等情感态度问题。
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
因此,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情感和行为等社会性品质,以利于他们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从出生后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
当他开始对母亲的爱抚报以微笑或动作时,社会性行为就表现出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其社会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儿童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制约。
1.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男女儿童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
其次是遗传基础。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再次是气质差异。
气质在个性的三个主要特征中,相对而言是与生物因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最密切的。
儿童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
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
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
3.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
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享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社会其它论文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纲要和指南中指出:“幼儿期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社会性情感和品质的发展。
同时,现阶段的独生子女政策,更加使得幼儿成为家庭的中心,致使相当部分幼儿的亲社会情感和行为水平偏低,不同程度存在着自私、娇惯、任性和缺少关爱、同情、感恩等情感态度问题。
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的:“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因此,必须加倍重视幼儿亲社会情感和行为等社会性品质的培养,以利于提高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在游戏中,巩固幼儿亲社会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
游戏又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游戏去认识社会,学会适应周围。
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幼儿发现更多的游戏需要和他人共同完成,只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完成游戏。
此时,幼儿就会寻求与同伴交往、协商、配合,达到完成游戏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也是幼儿逐步去除自我中心的过程。
通过引导,幼儿在简单的博弈中学会了分享、谦让、合作、帮助等各项亲社会行为,并且逐步养成由不自觉向自觉、偶发的向稳固的亲社会行为的习惯。
例如,角色扮演使幼儿易于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摆脱“自我为中心”,产生亲社会行为。
混龄游戏还为不同年龄层的幼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浅谈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浅谈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摘要: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
因此。
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
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儿童学习社会发展行为培养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都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置于重要的位置,而结果却不尽人意。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育儿观念和行为的不一致,许多幼儿在认知层面都知道分享、合作、帮助的是“好的行为”,但遇到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发起这些行为的幼儿并不太多,而且部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如教师在场与不在场时,幼儿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可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一、亲社会行为的界亲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关于青社会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不断要考量该社会行为是否对他人有利,而且要辨析其背后的动机;另一种则认为,只要该社会行为,对于他人有积极影响,就可以将其认定为亲社会行亲,而不必考虑其背后的动机。
随着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于后一种观点,既从结果而非动机到界定亲社会行为,其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而且人的动机往往很复杂,如果以动机为衡量标准,那么现实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判定就很难进行。
第二动机与行为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不单单是动机决定行为,行为的后果也能影响动机的形成,第三竟然是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那么其背后的动机是有什么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当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一般以行为结果为依据二、亲社会行为的价值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文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爱等表现。
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部心灵和性格的特征,是幼儿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做好家长工作。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五)促进伙伴交往,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
Abstract: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ut of a good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r, including helping friendly cooperation, share humility, sympathy care performa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form and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ing positive affi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encourage.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internal feature of children's mind and character, is the children's inner quality level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h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一、问题的提出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关于简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论文摘要: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年龄发展特点、形成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论文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移情;培养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
从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效果看,这两种行为的含义是一样的。
但从动机看,分属不同层次和水平,其中利他行为是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
因为利他行为是人们出于自愿的亲社会行为,它并不企图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
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儿童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
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解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起源有重要意义。
严格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在婴儿期还处于萌芽状态,婴儿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者主要通过婴儿的情感反应和有限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婴儿亲社会行为倾向。
皮亚杰(1932)认为,8~12个月的婴儿已具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倾向。
在与母亲和抚养者的相互交谈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注意与他们自身安全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婴儿会通过自己变得忧虑来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应。
1岁后,婴儿开始安慰他人,而且帮助行为发生的频率随年龄增多。
研究发现,14个月的婴儿能对其兄妹表示关心,并知道如何使他们高兴,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注意、同情、关心、分享和帮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婴儿身心的迅速发展,行为表现从情感的过分概化和简单的反射反应向较分化的、自发的、自我维护的、社会敏感的形式发展,这些行为与社会认知能力和自我再认(self-recognition)有关。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们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阶段。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观察和研究幼儿在园的亲社会行为,来探讨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和发展特点。
一、幼儿园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1.1合作与分享幼儿在园中常常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玩耍。
观察发现,幼儿在合作中逐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并能够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
这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展示了幼儿在园中逐渐形成的友善和互助的品质。
1.2友善与关心幼儿在园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友善和关心。
他们会主动与其他幼儿交流,询问对方的情况,关心他人的感受,并在他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
这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他人的关注和照顾,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1.3冲突解决能力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冲突的发生。
幼儿在与他人互动时,可能会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幼儿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协商、妥协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他们会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并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培养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二、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2.1个体差异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每个孩子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有些幼儿比较开朗外向,善于与他人交流;而有些幼儿则比较内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和融入集体生活。
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和多样化的发展轨迹。
2.2年龄差异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
较小的幼儿更多地表现出自我中心、争夺资源的行为,而较大的幼儿则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合作行为。
这种年龄差异的存在,表明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01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
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调、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
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离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0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
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移情——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
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
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利用归因原理:格鲁赛克等人做过一-项研究,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
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注: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调研,并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尽量做到思路清晰,各阶段目标明确,各部分任务之间时间安排松紧得当,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已提前接触和课题相关工作的学生,前期所做的相关工作均可作为论文工作的一部分,并在论文工作计划中注明。
各系要组织指导教师、教研室审查开题报告,凡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和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开题报告必须重写,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及中期检查。
指导
教师在每次检查(抽查)后要填写情况记录并签署姓名和日期。
如本表的有关栏目位置不够填写,可以附A4规格的纸张,并粘贴在本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