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921.50 KB
- 文档页数:34
产后缺乳的原因及应对方法(2011-10-11 12:28:51)转载▼标签:育儿产后缺乳分类:产后护理乳汁不足催乳素杂谈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完全无乳,称为“缺乳”。
乳汁的分泌与乳母的精神、情绪、营养状况、休息和劳动都有关系。
任何精神上的刺激如忧虑、惊恐、烦恼、悲伤,都会减少乳汁分泌。
乳汁过少可能是由乳腺发育较差,产后出血过多或情绪欠佳等因素引起,感染、腹泻、便溏等也可使乳汁缺少,或因乳汁不能畅流所致。
㈠产后缺乳的常见因素⑴未能尽早哺乳:哺乳时间短、次数少,是乳汁不足最常见的原因。
⑵饮食结构:有些妈妈为了减轻体重,只吃水果和蔬菜,量也很少。
偏食会导致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缺乏,从而使乳汁减少。
⑶精神因素影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紧张的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使人的情绪产生了极大的波动,烦躁、惊喜、忧愁、郁怒等情绪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些因素通过产妇的大脑皮层影响垂体的功能,抑制催乳素的分泌,导致缺乳。
⑷内分泌的作用:妈妈若吃含雌性激素的避孕药,或因疾病正接受某些药物治疗,有时会影响泌乳量,此时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在就诊时,应让医师知道你正在喂母乳。
⑸喂食时间过短:有些妈妈限制哺喂的次数,或者每次喂食时间过短等,都会造成母奶产量的减少。
⑹缺乳与乳罩:如果产前使用乳罩太小,限制了乳房的发育,在乳罩的压迫下致使乳头和乳罩之间摩擦加剧,造成乳管堵塞,会引起奶少或无奶的现象。
另外,乳罩中的一些纤维物质,也会对乳房分泌乳汁造成不良影响。
㈡产后缺乳解决方法⑴保持心情舒畅:母乳喂养需要得到家庭尤其是丈夫的支持,帮助母亲树立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和母乳喂养的热情,使母亲感到能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孩子是最伟大的工作,应感到自豪和快乐。
少数母亲感到喂奶太麻烦,太累,心里不情愿则乳汁会减少。
同时要消除母亲焦虑的情绪,多休息,生活有规律,保持愉快心情。
⑵增加哺乳次数,这是增加乳量的最重要措施。
尤其在婴儿4个月以前每天可哺乳10-12次,并适当延长每侧乳房的吸吮时间,如能保证晚间喂哺则更理想。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产后缺乳是指妇女在生产后,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或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情况。
中医认为,产后缺乳是由于生产过程中损伤胸脘气机,导致乳汁分泌不畅所致。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产后缺乳的保健方法及研究进展。
中医对于产后缺乳的研究起源已久,已有多种针对性很强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常用的保健措施有:1、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调节对于产妇乳汁分泌有重要作用。
因为产妇在生产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新生儿照顾任务的加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疲劳等症状,从而影响乳汁分泌。
因此,产后妇女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通过休息、运动等方式提高体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
2、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保健的一大特点。
产妇应该注重饮食健康,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适量补充营养。
对于产后缺乳的产妇,中医建议多食用具广谱营养及丰富维生素B的食品,如乳制品、瘦肉、鱼蛋、豆腐等,同时也应限制食用冷饮、煎炸等食品。
3、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机体内部环境,增加血气营养,从而促进乳汁分泌。
常用的中药有 : 当归、熟地、白芍、黄芪等,这些药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理胸腺、胃经和脾胃气血,从而起到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
4、按压乳房中医认为,按压乳房是刺激乳汁分泌的一种方法。
因此,产后妇女应该适当地按摩和刺激乳房,帮助乳汁排出。
综上所述,中医保健研究的进展为产后妇女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结论与展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产后缺乳多是因为脏腑功能紊乱、瘀血、气滞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调理脏腑功能,加强气血的流通和营养的供给,才是治疗产后缺乳的根本措施。
未来,中医保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广泛开展科研工作,积累更多数据和经验,为产后缺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同时,也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妇女们带来更好的保健益处。
产后缺乳辨证食疗方一、概念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乳汁不足。
临床上除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外,尚可见乳汁清稀,乳房柔软等,或乳房胀硬而痛,痛引两胁,甚则发热、食欲减退等。
二、特点本病多因素体虚弱,分娩时失血过多,或情志不舒发病。
也可继发疾病如感染、便溏腹泻等使乳汁减少,或因乳汁不能流畅而致缺乳。
三、分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乳汁分泌不足和全无乳汁分泌。
四、辨证食疗产后缺乳根据中医辨证常见为:气血虚弱证、肝郁气滞证。
(一)气血虚弱证【病因】脾胃素虚;失血过多。
【临床表现】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食疗原则】补气生血,化生乳汁。
【食疗处方】1.猪蹄粥(1)原料:猪蹄1~2只,通草3~5克,漏芦10~15克,粳米100克,葱白2根。
(2)烹制方法:先将猪蹄洗净、去毛,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煎取浓汤。
再另煎通草、漏芦取汁。
然后用猪蹄汤和药汁同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葱白稍煮即可。
(3)食用方法:每日2次,温热食用。
2.通乳汤(1)原料:炒川芎、全当归、通草、王不留行各9克,猪蹄2只。
(2)烹制方法:将猪蹄洗净、去毛,药物洗净,同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煎煮,至猪蹄熟烂即可食用。
(3)食用方法:喝汤食猪蹄,随量服食。
3.黄酒炖鲫鱼(1)原料:活鲫鱼1尾(约500克),黄酒适量。
(2)烹制方法:将鲫鱼洗净,去鳃、鳞及内脏,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煮至半熟,加黄酒清炖。
(3)食用方法:食鱼喝汤,每日1次。
4.黄花菜瘦肉粥(1)原料:黄花菜50克,猪瘦肉、大米各100克,盐、葱、姜适量。
(2)烹制方法:将黄花菜洗净,猪瘦肉洗净、切片,与大米同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煮粥,肉将熟时,加入调料即可。
(3)食用方法:每日1次,温热食用。
5.黑芝麻粥(1)原料:黑芝麻25克,大米适量。
(2)烹制方法:将黑芝麻洗净,晒干或焙干,捣碎。
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粥,拌入黑芝麻,稍煮即可服食。
产后缺乳孕妇分娩3天后,乳汁分泌不足或全无,成为产后缺乳现代医学认为,缺乳多由乳腺发育不良或产后失血,调养不当,或精神刺激,疲劳过度所致。
中医学认为,乳汁为气血所化,若产妇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分娩失血过多,气血损耗,均能减少乳汁的化生;如情志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畅,亦可导致乳汁不通(一)主要症状分娩3日后乳汁过少或全无。
气血虚弱者乳汁清稀,乳房柔软不胀,唇甲面色无华,神疲体倦,食少便溏;肝郁气滞或者乳房胀痛,胸胁满闷,情志抑郁,腹胀食减,或有微热。
产后缺乳(二)按摩治疗治疗原则:补气养血,疏肝解郁,通络下乳1.梳理乳房:患者仰卧或坐位,用双手十指沿乳腺管放射状排列的方向,自外而内的滑动梳理同侧、对侧乳房2分钟,亦可单手交替梳理对侧乳房。
2.掌摩乳房:患者两手搓热,将两手掌心放在乳头上,用手掌对乳房进行环形揉摩2分钟。
亦可单手交替揉摩对侧乳房。
3.按摩揉膻中穴:用手指指端按揉膻中穴2分钟。
4.按揉乳根穴:仰卧,用中指指端按揉乳根穴2分钟。
5.按揉中脘穴:仰卧用中指指端按揉中脘穴2分钟。
6.掐少泽穴:用拇指指甲掐按小指尺侧指甲角外0.1存的少泽穴10次。
气血虚弱者加以以下步骤:7.按揉气海穴:仰卧,用中指指端按揉气海穴1分钟。
8.按揉关元穴:仰卧,用中指指端按揉关元穴1分钟。
9.按揉血海穴:用拇指指段按揉血海穴1分钟。
10.按揉足三里穴:用拇指指段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11.按揉膈俞穴:患者俯卧,术者用两手拇指或一手食指和中指指端按揉患者的膈俞穴1分钟。
12.按揉肝俞穴:患者俯卧,术者用双手拇指或一手食指和中指指端按揉患者的肝俞穴1分钟。
13按揉脾俞穴:患者俯卧,术者用双手拇指或一手食指和中指指端按揉患者的脾俞穴1分钟。
14.按揉胃俞穴:患者俯卧,术者用双手拇指或一手食指和中指指端按揉患者的胃俞穴1分钟。
肝郁气滞者加以下步骤:15.按揉期门穴:仰卧,用手指指端按揉期门穴1分钟。
16擦肋助:患者仰卧,术者用双手掌在患者的肋助部沿肋弓方向自内上方向外下方施擦法1分钟。
缺乳(妇科杂病)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乳汁不足”。
【病因病机】乳汁缺乏,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
1.气血虚弱脾胃素虚,生化之源不足,复因分娩失血过多,气随血耗,以致气虚血少,乳汁因而甚少或全无。
2.肝郁气滞产后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经脉涩滞,阻碍乳汁运行,因而乳汁缺少,甚至不下。
【辨证施治】乳汁缺少,证有虚实。
如乳房柔软,不胀不痛,多为气血俱虚。
若胀硬而痛,或伴有发热者,多为肝郁气滞。
1.气血虚弱主要证候: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证候分析:气虚血少,乳汁化源不足,无乳可下,故乳房无胀感。
气虚血少,不能上荣,则面色少华。
阳气不振,脾失健运,则神疲食少。
舌淡少苔,脉虚细,均为气虚血少之候。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傅青主女科》)(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或通草、桔梗,用猪蹄煮汤,或煮肉汤煎药服之)。
本方用人参、黄芪、当归、麦冬补气养血滋液。
木通、桔梗理气疏通经络。
复加猪蹄以补血而助通乳之力。
如一时药物不便者,可单用猪蹄汤服之亦效。
2.肝郁气滞主要证候: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饮食不振,舌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数。
证候分析:肝主疏泄,宜于条达,产后情志内伤,肝气不舒,气机壅滞,影响乳汁运行,故乳房胀满而痛。
肝脉布胁肋,气滞不宣,则胸胁胀闷。
肝气犯胃,则见食少,苔薄黄,脉弦细或数,乃肝郁气滞,郁而化热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当归、白芍、川芎、生地、柴胡、青皮、花粉、漏芦、木通、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
本方用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行血。
生地、花粉养血滋液。
青皮、柴胡舒肝解郁。
桔梗、木通、通草理气通络。
白芷、漏芦、穿山甲、王不留行通经下乳。
甘草调和脾胃。
综合为疏肝解郁,通经行乳之剂。
医治小常识-治产后缺乳
【症状诊断】
产后哺乳期乳汁甚少或全无,称缺乳。
亦称“乳汁不行”。
缺乳现象不仅可出现于新产之后,在整个哺乳期均可出现。
母乳不足的原因有:母亲营养不良;过度疲劳;情绪过于紧张;或哺乳的方法不对,奶头内陷,奶头破裂,婴儿不能很好地吮吸乳头,固而乳房内的乳汁经常不能排空,乳汁分泌就越来越少。
中医认为乳汁为气血所化,乳头属肝经所司,故缺乳与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有关。
①气血虚弱:脾胃素虚,气血不足,或产后出血过多,气随血耗,气血虚少,以致乳汁生成不足。
②肝郁气滞:产后情志抑郁,或紧张不安,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经脉滞涩,阻碍乳汁的送行。
产后缺乳,婴儿的发育就要受到影响。
产后缺乳是指妇女产后乳汁甚少,或逐渐减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
产后缺乳的发病率约占产妇的22.2%,且仍有上升趋势。
产后缺乳不利于母婴健康,而且未哺乳或哺乳过少也是女性乳腺癌发病的一高危因素,因此,积极治疗产后缺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于产后缺乳的治疗,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比之下,中医在这方面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就散见于浩瀚的中医古籍中有关产后缺乳的描述作一综述。
一.病名:产后缺乳,中医古籍中散见其名称为“产后乳汁不行”,“乳少”,“无乳”,“乳难”等。
《女科折衷纂要产后门》及《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均谓之“乳汁不行”,清·阎纯玺《胎产心法》中归之“乳少无乳”名下。
二.病因病机: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古代医家认为,产后缺乳不外乎虚实两端。
虚者,多为气血虚弱,而致乳汁化源不足;实者,则因肝郁气滞,或瘀血阻滞,或痰浊壅阻而致乳汁不行。
1产后气血虚弱:是产后妇女乳汁不行的主要原因。
1.2.清·傅山《傅青主女科·产后》中谓: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
“妇人产后绝无点滴之乳,人以为乳管之闭也,谁知是气与血之两涸乎!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乳,又不若气之所化为尤速。
新产之妇,血已大亏,血本自顾不暇,又何能以化乳?乳全赖气之力,以行血而化之也。
今产后数日,而乳不下点滴之汁,其血少气衰可知。
气旺则乳汁旺,气衰则乳汁衰,气涸则乳汁亦涸,必然之势也。
”3.4.清·阎纯玺《胎产心法·乳少无乳并乳汁自出论》亦曰:“产妇冲任血旺,脾胃血壮,则乳足而浓”。
妇人以血为本,阴血属冲任二脉,下为月经。
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则属厥阴肝经。
产后月经暂止,冲任之血随阳明之气上循化生为乳汁,若产后气血虚弱,则乳汁无以化生。
5.6.《女科折衷纂要产后门乳汁不行》中述: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其或不行者,由虚弱经络不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