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干眼临床诊疗规范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258.55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干眼的定义和分类一直是干眼专业领域的焦点。
近年来国内外干眼研究不断进展,国际不同地区及组织对干眼的认识不断深入。
鉴于此,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的基础上,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等组织相关专家引入新概念,聚焦于临床实际应用,对干眼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更新,以期为指导临床开展相关工作发挥更大作用。
(干眼是目前影响视觉与生活质量最常见的眼表疾病,既往曾有“办公室综合征”“角结膜干燥症”“干眼症”等不同名称。
随着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在2007年第1次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Dry Eye Workshop Ⅰ,DEWS Ⅰ)中将名称正式确定为干眼,并定义为一种疾病[1]。
我国2013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简称2013年共识)中也将干眼确定为此类疾病的名称[2]。
2013年共识自发表后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对于规范和推动我国干眼临床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近年涌现出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对于干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因此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会同国内相关学术机构,经过充分讨论,对干眼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修订。
有关中国干眼专家共识中定义和分类的讨论启动于2017年11月长沙第3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期间,执笔小组在距今2年多的时间里共召开5次讨论会,形成的初稿提交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全体委员讨论并修改,最终形成本共识。
一、干眼的定义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
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和亚洲干眼协会对干眼定义的表述各有侧重。
2种定义均强调了干眼为多因素疾病、泪膜不稳定是干眼的核心特征以及干眼症状呈多样性[3‑4]。
不同点在于,第2次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Dry Eye Workshop Ⅱ,DEWS Ⅱ)中提出的定义更注重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泪液的高渗透压、眼表炎性反应和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等[5‑11];而亚洲干眼协会给出的定义则更为宽泛,强调干眼可出现症状和(或)导致视力损伤。
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表现为眼干、眼痒、异物感、烧灼感、视力模糊等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干眼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有效地治疗干眼症,本文将介绍干眼症的规范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1. 人工泪液:人工泪液是治疗干眼症的基础药物,可缓解眼干、眼痒等症状。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选用不同类型的人工泪液,如水性、油脂性、凝胶性等。
(1)水性人工泪液:适用于轻度干眼症,如润眼露、人工泪液滴眼液等。
(2)油脂性人工泪液:适用于中度干眼症,如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等。
(3)凝胶性人工泪液:适用于重度干眼症,如羟乙基纤维素滴眼液、甲基纤维素滴眼液等。
2. 炎症抑制药物:对于伴有炎症的干眼症,可使用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等。
(1)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布洛芬滴眼液等,可缓解眼部炎症。
(2)糖皮质激素:如氟轻松滴眼液、曲安奈德滴眼液等,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3. 抗过敏药物:对于伴有过敏反应的干眼症,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奥洛他定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
二、物理治疗1. 热敷:热敷可缓解眼部疲劳,改善泪液分泌。
每日进行2-3次,每次5-10分钟。
2. 眼部按摩:眼部按摩可促进泪液分泌,缓解干眼症状。
每日进行2-3次,每次5-10分钟。
3. 眼部超声波治疗:眼部超声波治疗可促进泪液分泌,改善眼部血液循环。
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
三、手术治疗1. 泪小点栓塞术:适用于泪液分泌不足的干眼症,通过栓塞泪小点,减少泪液外流。
2. 泪道重建术:适用于泪道阻塞的干眼症,通过重建泪道,恢复泪液引流。
3. 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适用于泪液分泌不足的干眼症,将患者自身血液离心处理后制成滴眼液,改善泪液质量。
四、生活方式调整1.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每隔1小时休息5-10分钟,保持室内湿度适宜。
2. 注意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B群、E等营养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坚果等。
干眼的诊断与治疗规范作者:张志勇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7期摘要:目的分析干眼的常用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提出干眼的诊断与治疗规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干眼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汇总每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方式,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干眼的诊断主要从以下几个项目入手,其他慢性症状;眼表损伤情况;泪液分泌量;泪膜的稳定情况;乳铁蛋白的变化。
对干眼的治疗采用了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非药物治疗治愈率100%,药物治疗治愈率97.5%,手术治疗治愈率85.7%。
结论临床进行干眼诊断须多方面诊断配合进行最终诊断,对干眼的治疗要因症施治,对症下药。
不同程度的患者使用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可较大程度的提高干眼治愈率。
关键词:干眼;诊断;治疗;规范常用的有虎红和丽丝胺绿染色。
虎红与结膜的结合力通常强于角膜,对其检查结果的判断可将眼表分为鼻侧球结膜、颞侧球结膜和角膜三个区域,各区域依照染色程度不同分为0,1,2,3级[1]。
丽丝胺临床上通常定义干眼为不同原因造成的人泪液量或其组成和分泌动力学发生的异常,进而导致眼表面出现异常或者泪膜不稳定,常合并有眼部不适、异物感等临床症状的眼疾。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干眼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75岁,平均(52.6±8.9)岁。
其中男18例,女32例。
1.2诊断方法1.2.1泪液分泌量检测①可用SchimerⅠ和SchimerⅡ实验进行泪液分泌实验的测量。
SchimerⅠ实验主要用来评价泪液的基础分泌状况,SchimerⅡ实验主要用来评价刺激泪腺后的泪液反射性分泌状况。
②干眼病情与泪河线高度半径的和程负相关,可通过泪河线高度和半径的测定诊断干眼的严重程度。
1.2.2泪膜稳定情况检查采取破裂时程检查(BUT)对泪膜的稳定性进行检查,应在滴用滴眼液等保护治疗措施之前进行,防止出现假阴性,保证检测的可靠性。
4~13岁儿童干眼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高凡; 王彦荣; 刘洋【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9(017)003【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干眼; 患病率; 危险因素【作者】高凡; 王彦荣; 刘洋【作者单位】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34多因素造成的泪液及眼表异常的疾病称为干眼,通常表现为眼部不适、泪膜稳定性下降、视力变化,常伴随泪液渗透压的升高及眼表局部炎症反应[1]。
以往研究认为,干眼主要好发于成年人,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电子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部分儿童出现眼红、瞬目增多、视物模糊、眼痛等症状。
因此,在儿童人群中开展干眼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为儿童干眼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是目前一项重要任务。
本研究依据2013年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对眼表疾病指数调查表进行了改良,并结合泪膜破裂时间作为调查指标,对我科门诊就诊的儿童进行眼部专科及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8例(年龄4~13岁)患儿分两组,4~8岁组及9~13岁组(每组159例)。
排除标准:近半年内有眼部外伤及手术病史,患有急慢性感染性角结膜炎,既往有人工泪液用药史。
1.2 诊断标准根据2013年制定的共识[2],本调查以患儿有异物感、烧灼感、视力波动、揉眼、眼痒等主观症状之一和BUT≦5 s诊断为干眼。
1.3 眼科检查参与调查的儿童均常规行视力、眼底、裂隙灯、验光等检查。
考虑到患儿配合程度等因素,我们采用BUT作为评价是否有干眼的客观指标。
具体操作:将1滴无菌生理盐水滴在荧光素钠试纸条前端(天津晶明公司生产),再将浸湿的试纸轻触下睑结膜囊,嘱患儿眨眼数次后平视前方,在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的钴蓝色光下用宽裂隙带观察从最后一次眨眼后睁眼至角膜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记录为泪膜破裂时间,重复测定3次后取平均值,最终以双眼BUT平均值[3]作为该患儿的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合并干眼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的使用摘要】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预防糖尿病黄斑水肿合并干眼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后角膜上皮损伤的疗效。
方法选择行玻璃体腔注射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合并轻度干眼48例96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48眼:对照组患者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前3d使用氧氟沙星眼液点眼3次/d。
实验组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前1周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点眼4次/d,后3d增加氧氟沙星眼液点眼3次/d;于玻璃体腔注射前和注射后1d,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角膜上皮损伤评分。
结果:症状评分平均值:对照组=5.19±2.96,实验组=4.06±2.98,两组值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角膜上皮损害荧光素染色评分平均值:对照组=54.59,实验组=42.41,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
结论:对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合并轻度干眼患者注射前1周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可以有效地预防及减轻注射后的角膜上皮的损害。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而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干眼,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 会引起不同程度角膜上皮损害。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有轻度干眼者,在进行玻璃体腔注药前1周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来预防及减轻角膜上皮的损害,起到了一定的疗效,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1.1 对象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诊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合并轻度干眼患者48例,均为双眼发病,年龄37~72岁、平均58.2岁,男性26例,女性22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3~20年;所有病例既往均无眼部手术史、角膜病史。
所有病例同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前签订知情同意书。
干眼患者角膜结膜染色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沈光林;马晓萍【摘要】目的观察干眼患者角膜结膜染色特点,并分析其与主观症状和其他客观检查的关联性.方法对105例干眼患者依据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进行评分,并分为轻度症状组(0~20分),中度症状组(20~45分)和重度症状组(45~100分).所有患者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膜丽丝胺绿染色、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 up time,BUT)、SchirmerⅠ等相关干眼检查.采用Oxford评分法进行染色评分,分析染色结果及相关因素.结果 3组患者角膜和结膜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眼无差异(P>0.05).角膜和结膜染色评分与OSDI正相关(r=0.497,P<0.01;r=0.434,P<0.01),与BUT无关(P>0.05).角膜评分与SchirmerⅠ无关(r=-0.112,P=0.107),结膜评分与Schirmer Ⅰ负相关(r=-0.166,P<0.05).Sj(o)gren综合征患者眼表各区域均有染色,以中下方角膜和下方结膜多见,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患者以下方角膜染色多见.结论干眼角膜结膜染色与患者主观症状密切相关,对干眼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42)003【总页数】5页(P384-388)【关键词】干眼;眼表染色;丽丝胺绿;睑板腺功能障碍【作者】沈光林;马晓萍【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34干眼是一类可引起眼部各种不适症状并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眼表疾病。
2007年国际干眼小组(dry eye workshop,DEWS)更新了干眼的传统定义,并强调眼表炎症在干眼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
2020年第21卷第5期干眼是眼表的一种多因子疾病,特征是泪膜稳态的丧失并伴有眼表症状,其病因包括泪膜不稳定、泪液高渗性、眼表炎症与损伤和神经感觉异常[1]。
干眼是眼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干眼占全部眼科就诊患者的30%以上,美国干眼症患病率为14%,日本18%,而加拿大的干眼症患病率高达29%。
视频终端的使用、自然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干眼患者群体不断增加,关于引起干眼的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采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眼科门诊治疗的120例干眼患者,分析干眼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眼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2017年12月眼科门诊就诊,年龄18~60岁的干眼患者,并愿意接受该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并行相关检查。
1.2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等;自身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睑板腺功能障碍、结缔组织病等;医源性包括:药物、角膜接触镜以及眼科手术和非手术程序等;职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包括:视频终端作业、高空、户外、空调房、病态建筑、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习惯包括:熬夜、吸烟、饮酒;发病季节(包括春、夏、秋、冬四季)。
1.3检查指标1.3.1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 )嘱患者正常眨眼数次(5~7次),用荧光素钠染条轻触患者结膜,使荧光素在角结膜上均匀分布,从最后一次瞬目至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为泪膜破裂时间。
1.3.2泪液基础分泌试验(SIT )将泪液检测滤纸条一端反折5mm 后轻置于被检者下睑中外1/3交界处的结膜囊内,另一端自然垂下,正常闭眼,5min 后取出滤纸条,记录滤纸条的湿长。
1.3.3角膜荧光素染色(FL )用荧光素染色后分4个象限分别计分,无染色计0分,点状染色<5点计1分,点状染色≥5点计2分,点状染色≥5点并有丝状或块状染色计3分。
1.4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华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共同商讨出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制定标准:①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BUT ≤5s 或SIT (无表面麻醉)试验≤5mm/5min 可诊断干眼;②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5s <BUT ≤10s 或5mm/5min <SIT (无表面麻醉)试验结果≤10mm/5min 时,同时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FL )阳性可诊断干眼。
干眼(症)诊疗专家共识考核试题一.单选题1.2023年中国干眼专家共识中定义的更新点不包括()[单选题]A、多因素B、慢性C、神经异常D、眼表微环境E、视功能障碍V2.干眼的病因包括()[单选题]*A、化学烧伤B、维生素A缺乏C、眼睑闭合不全D、糖尿病E、以上全是√3泪液分泌试验低分泌为低于()[单选题]*A.5min10mm√B.5min8mmC.5min5mmD.3min8mmE.8min10mm4 .结膜松驰患者主要是哪一种类型干眼()[单选题]*A、水液缺乏型B、黏蛋白缺乏型C、脂质异常型D、泪液动力学异常型√E、混合型5 .干眼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单选题]*A、人工泪液B、泪小点栓C、抗炎药物D、睑板腺物理治疗E、以上都是√6.干眼的按照严重程度分类中属于重度的是()[单选题]A、角膜荧光素染色‹5个点B、角膜荧光素染色‹10个点C、角膜荧光素染色‹20个点D、角膜荧光素染色‹30个点E、角膜荧光素染色≥30个点√7 .()对眼表组织的影响以负向作用为主。
[单选题]*A、雄激素B、雌激素√C、性激素D、甲状腺激素E、肾上腺皮质激素8 .强脉冲光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的方法。
[单选题]*A、水液缺乏型干眼B、脂质异常型干眼√C、黏蛋白异常型干眼D、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E、混合型干眼9 .从组织学上讲,眼表面主要是指()[单选题]*A.眼睑和结膜10 结膜和角膜√C.角膜和泪膜D.结膜和泪膜10.泪液中主要成分为()[单选题]*A、水√B、维生素C、无机盐D、蛋白质11泪膜的结构分为()层[单选题]*A、2B、3√C、4D、512 .泪液中水占()[单选题]*A、80%B、85%C、90%D、98%√13 .干眼是眼睛哪部分产生变化()[单选题]*A、泪膜√B、脉络膜C、角膜D、虹膜E、巩膜二、多选题1 .泪液生成不足型干眼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多选题]A、补充泪液VB、保存泪液NU增加泪液分泌VD、减少泪液蒸发√2 .干眼的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分类包括()[多选题]*A、全身性因素√B、眼局部因素√C、环境性因素√D、生活方式相关性因素√E、手术相关性因素V3 .干眼按泪液主要成分或功能异常分类分为()[多选题]*A、水液缺乏型干眼√B、脂质异常型干眼√C、黏蛋白异常型干眼√D、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E、混合型干眼√4 .泪膜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多选题]*A、形成光滑的光学折射面提供良好的光学介质VB、湿润眼球前表面√C、向角膜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VD、通过机械的冲刷及其抗菌成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护角膜V5 .泪膜结构分3层,为别为()[多选题]*A、脂质层√B、水液层√C、粘蛋白层√D、浆液层三、判断题1.干眼症临床上分为泪液生成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判断题]*对V错2.干眼的治疗要注意消除诱因,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空调或处于烟尘环境[判断题]对V错。
032013/11临床诊疗路径
角膜与外眼病corneaandexternaldisease
*【摘要】干眼是严重影响视觉质量的眼病。由于缺乏规范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标准,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对于干眼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为规范干眼的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的专家对干眼的诊治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共识,供广大眼科医师参考。
干眼临床诊疗规范专家共识(2013年)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
*转载自《中华眼科杂志》2013年1月刊。通讯作者:谢立信,Email:lixin_xie@yahoo.com
【Abstract】Dryeyeisanimportantocularsurfacedisease,andgreatlyaffectedthevisualquality.However,thereisnostandardized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guidance,sothelevels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dryeyeindifferenthospitalarequiteun-even.Inordertostandardizethe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dryeye,theexpertsinCornealDiseaseGroupofOphthal-mologicalSociet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discussedmanyproblemsaboutdiagnosisandtreatmentofdryeyeandformedaconsensus,whichcanofferreferencefortheophthalmologistsinChina.
Experts’consensusabout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dryeye(2013)
CornealDiseaseGroupofOphthalmologicalSociet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1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常见重要眼表疾病。近年来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但其诊疗规范尚
未建立,各级眼科医师对于干眼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为临床实际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干眼临床工作,提高干眼诊治水平,急需针对目前存在的许多干眼临床问题,建立我国干眼临床诊疗规范。
一、干眼的定义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我国临床出现的各种名称(如干眼症、干眼病及干眼综合征等)均统一称为干眼。
二、干眼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目前世界范围内干眼发病率大约在5.5~33.7%不等,其中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青年人,亚洲人高于其他人种。根据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较美国及欧洲高,其发生率约在21%~30%。其危险因素主要有:老龄、女性、高海拔、糖尿病、翼状胬肉、空气污染、眼药水滥用、使用视频终端、角膜屈光手术、过敏性眼病和部分全身性疾病等。
三、干眼的分类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干眼分类标准,目前存在多种分类方法。干眼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是目前分类尚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参考目前的分类方法,对我国现有基于眼表面泪膜结构与功能的干眼分类标准进行了改进,同时基于Delphi小组报告提出了我国干眼的严重程度的分类标准。1.干眼的分类:(1)水液缺乏型干眼:水液性泪液生成不足和(或)质的异常而引起,如Sjgren综合征和许多全身性因素引起的干眼;(2)蒸发过强型干眼:由于脂质层质或量的异常而引起,如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视屏终端综合征、眼睑缺损或异常引起蒸发增加等;(3)黏蛋白缺乏型干眼:为眼表上皮细胞受损而引起,如药物毒性、化学伤、热烧伤对眼表的损害及角膜缘功能障碍等;(4)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由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如瞬目异常、泪液排出延缓、结膜松弛等;(5)混合型干眼: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干眼类型,为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所引起的干眼。混合型干眼是临床上的主要类型,即使患者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单一类型干眼,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也将最后发展为混合型干眼。2.干眼严重程度分类:轻度:轻度主观症状而无裂隙灯下可见的眼表面损害体征;中度:中重度主观症状同时有裂隙灯下的眼表面损害体征,但经过治疗后体征可消失;重度:中重度主观症状及裂隙灯显微镜下的眼表面损害体征,治疗后体征不能完全消失。
四、干眼的检查和诊断(一)干眼的检查1.病史询问:包括患者全身与眼部疾病史、手术史、全身及眼部药物治疗史、角膜接触镜配戴情况和患者的生活工作情况、加重因素及诱因等。2.症状询问:干眼常见症状有眼部干涩感、烧灼感、异物感、针刺感、眼痒、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需要询问患者有何种症状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还要同时询问起病过程、症状发生或加重诱因和缓解条件以及全身与局部伴随症状等。3.临床检查:(1)裂隙灯检查:包括眼睑、睑缘及睑板腺改变、泪河高度、眼睑异常、结膜和角膜改变等;(2)泪河高度:泪河高度是初步判断泪液分泌量的指标。在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下投射在角结膜表面的光带和下睑睑缘光带的交界处的泪液液平。正常泪河切面为凸形,高度为0.3-0.5mm;(3)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反映泪膜的稳定性。下睑结膜滴入5~10μl荧光素钠或使用商品化荧光素试纸条,嘱患者眨眼3或4次,自最后1
032013/11临床诊疗路径
externaldiseaseo..2角膜与外眼病corneaandexternaldisease
032013/11临床诊疗路径
次瞬目后自然平视睁眼至角膜出现第1个黑斑的时间计算,正常BUT>10s;(4)眼表面活体细胞染色:a.荧光素染色:观察患者角膜上皮是否染色,染色阳性提示角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破坏。使用荧光素试纸条,钴蓝滤光片下观察。荧光素染色评分采用12分法:将角膜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为0~3分,无染色为0分,1-30个点状着色为1分,>30个点状着色但染色未融合为2分,3分为出现角膜点状着色融合、丝状物及溃疡等;b.虎红染色:染色阳性反映死亡或退化的角结膜上皮细胞,或没有被正常黏蛋白层覆盖的健康上皮细胞。检查方法同荧光素试纸条。虎红染色评分采用9分法,将眼表面分为鼻侧睑裂部球结膜、颞侧睑裂部球结膜及角膜3个区域,每一区域的染色程度分0~3分,0分为无染色,1分为少量散在点状染色,2分为较多点状染色但未融合成片,3分为出现片状染色;c.丽丝胺绿染色:染色阳性同虎红染色,染色评分与虎红染色相同;(5)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sTest):分为SchirmerⅠ和SchirmerII试验,又可分为是否使用表面麻醉。较常采用的为不使用表面麻醉时进行的SchirmerⅠ试验,检测的是反射性泪液分泌情况,使用表面麻醉时检测的则是基础泪液分泌情况。Schirmer试验应在安静和暗光环境下进行。SchirmerⅠ试验的方法为将试纸置入被测眼下结膜囊的中外1/3交界处,瞩患者向下看或轻轻闭眼,5min后取出滤纸,测量湿长。SchirmerII试验方法为将试纸置入被测眼下结膜囊的中外1/3交界处,瞩患者向下看或轻轻闭眼,用棉棒刺激鼻粘膜,5分钟后取出滤纸,测量湿长。使用表面麻醉时进行SchirmerII试验可帮助鉴别Sjgren综合征患者。无表面麻醉的SchirmerⅠ试验正常>10mm/5min,表面麻醉的SchirmerⅠ试验正常>5mm/5min。4.辅助检查:辅助检查主要包括泪膜镜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共焦显微镜检查、泪液乳铁蛋白含量测定、泪液渗透压测定、印迹细胞学检查、睑板腺成像检查、前节OCT检查、泪液清除率试验、泪液蕨样变试验及血清学检查等。(1)泪膜镜或泪膜干涉成像仪:通过观察泪膜干涉图像,可对连续眨眼过程中泪膜厚度、泪膜分布情况进行动态记录,并对泪膜的稳定性进行分级评价,还可了解泪膜的脂质层分布;(2)角膜地形图检查:了解泪膜分布的规则性。干眼患者角膜地形图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和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增高。泪膜像差分析可帮助分析泪膜动力学特性和解释泪膜稳定性与像差及视觉质量的关系;(3)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无创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对干眼患者的角结膜组织在细胞水平进行活体形态学的观察和研究,连续观察包括角结膜上皮、基质层和内皮层等,揭示干眼的病理变化,对于干眼有一定诊断意义;(4)泪液乳铁蛋白含量测定:泪液中乳铁蛋白值随病程进展而持续下降,可反映泪液分泌功能,能帮助诊断干眼及观察病情变化;(5)泪液渗透压测定:利用渗透压测量仪可检测泪液的渗透压,能帮助诊断干眼;(6)印迹细胞学检查:干眼患者可出现眼表面损害的征象,如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核浆比增大,鳞状上皮化生,角膜上皮结膜化等;(7)睑板腺成像检查:通过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可透视睑板腺的形态,观察睑板腺有无缺失,是观察睑板腺形态学改变的客观检查方法;(8)其他:包括泪液清除率试验、泪液蕨样变试验、泪腺或口唇黏膜活检、泪液溶菌酶测定、前节OCT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5.干眼临床检查顺序:病史询问→症状询问→裂隙灯显微镜检查→BUT→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其他所需辅助检查。(二)干眼的诊断干眼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1.是否干眼;2.干眼的病因和分类诊断;3.干眼的严重程度。1.干眼的诊断标准:干眼的诊断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结合其他国家及我国学者提出的标准,角膜病学组提出目前我国的干眼诊断标准:(1)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BUT≤5s或SchirmerⅠ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min可诊断干眼;(2)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5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