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群体性事件
- 格式:docx
- 大小:28.90 KB
- 文档页数:2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30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9期一、事件发展中受众的多元心理立场(一)信息感知固有的社会图式造成受众的倾向性解读:在社会认知中,人们的头脑里存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
这些社会图式可能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的,也可能由拟态环境所致。
[1]当人们接触到新的信息,固有的社会图式就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记忆和推理。
近年来,由于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很多人都会抵触老师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
这种话题只要出现在网络上就被很多网民讨论,引起网友之间极端的交流。
甚至很多自媒体如营销号都会利用这些话题来骗取流量,该事件中,家长刘某在微博发布一则消息: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教师涉嫌体罚学生,称其孩子从小患有哮喘,今年6岁,孩子病情事先已告知班主任,但当日班主任不顾孩子身体疾病,罚孩子在操场跑了10圈,致使孩子吐血住院,生命都受到威胁。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矛头纷纷指向该名班主任。
此事件一经微博爆出,人们鲜少用理性的思维框架来解读,而是倾向于以“体罚”“学生”“没有师德”的标签来接收与传播。
(二)观点传播:网络匿名化带来人性的放纵匿名化是在网民看来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的一个极大优点,人们在使用手机上各个软件,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互动时,处于一种不被他人知道身份与地位,年龄与姓名的状态,这就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血缘、地缘和业缘限制。
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宣泄的情绪,或是由于真相不明说出来会降低自身道德水准的言论,在网络匿名的掩护下都可以得到宣泄与满足。
整体来说,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呈现出“去抑制性”的特点,自我约束水平降低,自我揭露水平升高,更容易表露出自己的人格特征和相应的弱点。
除了匿名性以外,法不责众的心态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人肉搜索”等行为都需要众多的人一同完成,这会给参与者造成一种感觉,即使出现问题,也会是众多的人一同承担,那么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则会大为减少。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现象分析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是指在互联网上建立起的一种虚拟社交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聊天、分享生活、交友、找工作等各种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完成。
但是,社交网络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群体性迷失现象。
群体性迷失现象,顾名思义,即群体或舆论群体发生一种虚幻的迷失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群体会失去自我判断力和独立性,而被一种错误观念或行为所牵引。
群体性迷失现象在社交网络中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扩散速度过快社交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快速、广泛。
只要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条震撼人心的视频、一则能够引起共鸣的帖子,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散播开来。
而此时,如果这些信息内容有误,或者缺乏客观性、科学性,那么就会造成群体性迷失现象。
二、人云亦云心态在社交网络中,很多人都存在着“人云亦云”的心态,他们喜欢追随大众,而不是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当某项观点或行为已经得到大量人的认同和支持时,更多的人就会跟从,即使原本并不理解或者不同意。
三、网络影响力在社交网络中,有些人因为受到网友的赞同和关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而这样的人一旦发表某种言论或行为,就会带动一大批跟随者。
这种情况下,易出现“打老虎互相勾结,欺官庇护鱼肉百姓”的社交网络群体现象。
四、匿名性社交网络中,很多人因为具有匿名性,就可以在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发表意见。
这种情况下,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虚假的言论和事件,引进群体性迷失现象。
一、盲目跟风在网络上,由于信息传递快速,并且经常被粉丝、名人推波助澜,有时一种信息一经发布,便能在短时间内引起热议甚至引发神话。
比如,在一个著名的网站上,有一名青年因为在某次活动中报道时,被奉为了当时这个活动的灵魂人物,并迅速成为关注的对象。
在之后的时间里,这名青年成为了网络上一件故事中的英雄,受到各方的爱戴和崇拜。
49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周卫忠,简梦芝(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摘 要:“后真相”时代下,人们被情绪所支配靠既有经验对事件进行主观评价,事实反而变得不再重要。
然而,情绪化的受众在网络上打破区域限制,迅速聚集联合而实现快速便捷的交流,容易使非理性化的倾向走向极端,导致群体极化。
文章根据“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和受众所发生的变化三个角度,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机制并提出反思。
关键词:“后真相”;网络群体极化;“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049-02收稿日期:2018-04-15作者简介:周卫忠,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文体学研究;简梦芝,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与实务研究。
“后真相”(post-truth )是指“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其最早是出现在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的一篇文章里[1]。
《牛津词典》将其解释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这反映了过去一年的热点指标,更是预示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民对某一议题评价的倾向性在加入网络群体讨论后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走向网络暴力等极端。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在互联网平台上肆意蔓延,各类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不断发生,这与“后真相”时代的“情绪先于事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罗尔事件”、“榆林产妇坠楼”事件,都引起了网络一阵喧嚣。
一、“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的网络群体极化 2017年8月31日,在陕西榆林某医院,一名产妇在等候生产期间从该院五楼坠楼身亡,事件一经曝出,便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
医患关系、家庭问题、孕妇生育问题触动着网民的神经,网民的情绪被点燃,网络暴力等群体极化现象随之发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反思及应对作者:王程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23期【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丰富,其成因可以从政府、网民、社会客观环境三个层面去做具体分析,其结果将带来正反两方面作用,各有利弊。
文章认为,通过完善多渠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建立专门的调解队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才是有效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利弊应对机制【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普及度以及网民数量大幅度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日趋增多。
因此,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由多种复杂因素引发的社会现象的产生机制、利弊作用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的网络强国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何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关于其具体内涵,学术界目前没有非常统一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杜骏飞提出的:“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网络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受组织的,可能是有序、健康的,也可能是无序、不健康甚至是非法的。
”②第二种观点是刘振华和宋佳玲提出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超过特定数量的网民以现实事件为基点,出于各种目的在网络公共空间表达意愿观点等,从而形成网络舆论压力,从而影响或冲击现实生活秩序的事件。
”③如上海杨佳袭警案、贵州瓮安事件等。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对群体性事件的阐述较为全面、客观,因为我们在看到某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扰乱社会秩序、冲击社会稳定等消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民通过网络媒介检举腐败、促进政府阳光公开执法的手段方法,这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社会背景问题。
从根本上分析,群体性事件起源于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村城镇差距、文化教育差距等,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内在因素。
2.现代社会文化影响。
现代社会的文化分化和多元化,往往使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时,感到相当孤立和苦恼。
这些负面情绪也成了构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
3.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用于获取信息的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许多错误信息的传播和公众心理生理加速响应,从而形成一些漫无目的,非理性的行为或者言论。
4. 治理机制不完善。
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存在问题,包括政策制定不全面,管理资源与人力不足等,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的缺乏,群众缺乏完整的参与渠道和途径,且个人所在的社团组织素质较低。
5. 与事件处置的误区,一些领导和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解、思考和处理方式,在处理过程中的舆论失误、情绪化、攀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和压力。
二、对策1.改善社会背景问题。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更全面的政策,人口普及的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措施,减少社会矛盾和压力。
通过中长期计划以及改革,逐步解决民生问题,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矛盾和隐患。
2.引导健康的文化影响。
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建立健康的当代文化,尊重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维权观念和维权行为能力。
同时需要完善统计信息宣传、舆论引导和协调等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群体事件的处理效率和透明度。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也呈现出了一种极化的趋势。
网民群体的极化行为,不仅在某些特定事件或话题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的网络交流中也不难观察到。
那么,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信息泛滥和选择性偏见互联网上信息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渠道。
人们在获取信息的也容易受到信息的干扰和混淆。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在寻求真相,而是在寻找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偏见导致了人们只看重自己认同的观点,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
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网民群体内部的极化现象。
二、算法推荐和信息过滤随着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平台往往通过算法来推荐信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来过滤信息。
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模式,容易使人们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
这种信息过滤也是导致网民群体内部极化的原因之一。
三、社交圈子和群体影响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会加入各种社交圈子和群体,这些社交圈子和群体往往是由具有相似观点和兴趣的人组成的。
当人们长时间处于这些社交圈子和群体中时,就容易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固定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对不同观点产生排斥,进而加剧了网民群体内部的极化现象。
四、匿名与言论自由互联网上的匿名性,使人们在网络上抛弃了日常生活中的约束和规范,更容易发表容易引起争议和冲突的言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极端观点,而不顾及其他网民的感受和看法。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网民群体内部的观点极化现象。
五、情绪化和群体思维在网络上,很多时候人们的言论是情绪化的,而且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
当某一事件或话题引起了人们的情绪波动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于跟随自己所处的群体,而忽略了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
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分析与预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化的社交网络平台,如脸书、推特、微博等,成为人们交流、分享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这些社交网络中,群体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群体行为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预测,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一、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是指一组人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行为。
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可以通过发布内容,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群体行为。
例如,有些用户可能会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一场热议某个事件的讨论,吸引一些用户参与进来,从而形成一种群体行为。
此外,用户的留言、分享等行为也可以成为一种群体行为。
这些群体行为可以传播到社交网络中更广泛的用户,形成一种社会现象。
二、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分析社交网络中群体行为的分析是一种对群体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社交网络中群体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人们的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了解其目标受众群体,更有效地制定相关政策和策略。
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群体行为的特征分析了解不同群体的行为特征是分析社交网络群体行为的必要步骤。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群体行为的规律性和一般性。
例如,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域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群体行为的特征,需要进行相应的差异性分析。
2. 群体行为的识别和提取通过对社交网络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和提取,可以识别出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和特征。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群体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例如,通过识别群体行为中一些重要的关键词和话题,可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件、产品或服务的态度和看法。
3. 群体行为的预测根据过去的群体行为数据,可以进行群体行为的预测。
这种分析通常采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通过建立模型预测未来的群体行为。
例如,政府可能需要通过预测某个事件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应对措施。
如何看待群体性事件摘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社会蓝皮书中反映的数据触目惊心,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群体性事件不容轻视,但也不是洪水猛兽,应辨证的看待群体性事件。
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界限、成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界定原因《2012-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今年情况也不乐观。
据中国全国总工会统计,今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120多起围绕工资纠纷、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集体停工事件,发生在19个省、规模在30人以上的有270多起。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
新时期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和媒体的便利平台下,具有聚集更快、参与主体更庞大、可能导致的破坏性更强的特点。
无论是从学术界的调查研究还是媒体的报道或者官方的态度都已表明,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引导民众科学认识群体性事件变的越来越重要。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内涵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权威性的界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群体性事件首先具有的属性是聚众性和诉求共同性。
学术上有将其界定为“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的;有界定为“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 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最终采取集会、游行、集体上访、集体罢课、罢市、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采取打、砸、烧、杀、抢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非法集体活动”的,等等。
笔者认为以下界定较为准确、简练“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非法集体活动”,它仅限于。
浅析网络事件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作者:张琪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10期【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构建和拓展网络公共领域的空间,但是网民参与中也容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
“河北大学飙车案”事件的发生,立刻引起网络的关注,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不断制造新的话题。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河北大学飙车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功能也不断延伸,在建构公共领域的空间中不断拓展,如BBS论坛、SNS和QQ群的网络社区等。
同时网络也在助推着公民社会的形成,其中网民参与的自主性、建设性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仔细研究网民这一不断增长的群体参与的案例,会发现许多非理性的参与,甚至一些消极思想观点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长期受制于网络牢骚与消极思想的影响,将不利于和谐网络环境建设。
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中网络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到2009年的“躲猫猫”、“邓玉娇案”对政法工作的改进,再到“南京天价烟”事件中网络反腐对官员的舆论监督,以及2010年在网络上引起哗然的“河北大学飙车案”事件,网民对事件关注,一方面促使公民政治参与自主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易使网络舆论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河北大学飙车案”事件中网民的情绪舆论,使媒体的报道不断偏离事件本身,比如对“官二代”特权的仇视,并最终将情绪舆论引爆成为一起网络群体事件。
一、事件回顾与舆论生成中的群体极化现象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在保定市河北大学新区易百超市门口,一辆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几米远。
事后司机继续开车到宿舍楼接女友,回来时被保安和众多学生堵在了校门口。
10月17日其中一位被撞女生陈晓凤去世。
飙车案的肇事者李启铭曾在现场说了“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其父亲李刚正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启铭因此就网民被定义为“官二代”。
“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刺激了公众的情绪,成为该事件的爆发点。
猫扑网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应者云集,一周内涌现出36万条造句,唐诗、宋词、流行歌曲乃至广告语,无一不被网友们改成“李刚版”。
浅析网络群体性事件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群体性事件
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也进入高发期。现如今,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瞬间爆、虚实交互、传播范围广范、难以控制等特点已成为
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
一、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当今中国是第二大经济实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拉
大、社会阶层剧烈分化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及所蕴含的抗争和冲突,导致
了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一利益群体因某种共同利益关系聚集起来,
以各种方式反映利益群体的共同愿望,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获得或保障其共同
利益的事件。”[1]
目前,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迅速普及,群体性事件也出现了网络形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
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民参政
议政的方式,公民通过网络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成为信息社会的常态,但由于监管不严、法
律缺失、责任分散等原因,当前,网络舆论失控的迹象愈发明显。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
现实的虚拟写照“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型危机形态”[2],不仅影响各级政府的行政方式和
议事日程,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所具有的相对自发性、无组织和不稳定性特点,还
有一些独特性:1.瞬间爆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更加明显。一般群体性事件在爆发之前
都有一些征兆,有一个酝酿的过程。网络则不一样,网络信息是以光速传递的,再加上网民常
受到一些“网络大V”、“知名博主”的影响,在极短的时间内,网上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关注、质
疑、评判群体。2.虚实交互。虽然网民活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但他不可能脱离于现实,网
民的许多言论、行为状态都直接受现实人的影响。同时,网民对现实人也有很明显的反作用。
网络群体性事件会直接引发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即使不直接引发,也会对政府的公信力
产生消极影响,如震惊全国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网上一些虚假消息地传播,对政府的公
信力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3范围广范。一般群体性事件大多影响事件本身所发生的区域,
影响范围有限。但是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在全世界范围
传播,而且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将不同网站所有有关同类事件报道都链接起来。网络
群体性事件真正打断了地域界限。4。难以控制性。相比传统媒介,互联网更具有平民性、
无序性、复杂性。网络的世界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网络的
匿名性也使网民可以抛弃现实生活中自身“角色”的束缚,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
因其匿名性,监管更加困难,网络也更容易滋生谣言和过激言论。目前网络监管和审查机制
还不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机构更加难以控制。
三、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社会中一般群体性事件,在原因上应该说有诸多的共同性,但网络群
体性事件的发生也存其自身的因素。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表达诉求,网络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相对安
全和自由的发声环境,在这个平台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
法在网络中对现实或网络中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一些过激言
论和虚假消息也都有可能经由网络平台被放大。
(二)现实社会中利益表达机制不够畅通
中国网民的数量不断扩大,网民通过网络发起和参与网上活动的机会增加,发生网络群体
性事件可能性增大。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应急机制不健全;个别地方政府不作为,事件发生
后不敢承担责任,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引起公众不满,在网络上形成大规模聚集以向政府
施压。例如,“甘肃跳楼女孩事件”,19花季女孩的纵身一跃,也是对学校、对公检法的深深
失望,在长达两年的奔波中没有找到合理表达诉求的通道最终走向了极端放弃了年轻的生命。
如何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校园,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还需政府和全社会的沉思和努
力。
(三)不断增强的网民参与意识
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过程也是民众民主、平等和参与意识成长的过程。在信息爆炸的时
代,我国网络媒体、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等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开放、互动的网络公共空间,
为公民平等、民主和参与意识的成长提供了话语平台和条件支持。网民不仅通过这些平台表
达其利益的诉求,而且表达的利益诉求已从以往简单的解决温饱、拆迁补偿等问题上升到改
善生存环境、参与社会管理、维护国家利益等多方面的要求上。从近期的“高铁霸座男”和“重
庆大巴坠江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对公众事务的高度关注,网民的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参
与社会管理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四)网络规制有待完善
网络迅速发展,网民急剧增加,但网络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规范,网民素质还有待加强。
一方面, 网络道德建设存在明显的欠缺。网络是个独特的虚拟性社会,网民往往比在现实社会
更为感性和情绪化,其行为更加不受约束;存在一些网络博主为求关注,刻意夸大其词散播
一些过激言论,不明真相的网民借助微博、博客、QQ, 微信等网络工具,促使一些谣言在网
上疯狂传播,人们激动亢奋的情绪被煽动起来,采取行动的倾向愈发强烈,原本普通的局部
性事件和一般矛盾迅速升温,形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因此网络虚拟社会比现实社会更需要
道德自律。除了对网民网络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引导,更重要的是建设完善的监管和
法律机制,对网络行为依法管制,对网民进行普法教育,建立网络实名制、建立快速有效的
舆论危机应对体制,建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网络世界。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
危害,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意味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公民社会的到
来。因此,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方针和措施也不能简单化,而是要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李彪《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研究一以近年来40个网络热点事件为例》,《新
闻与传播研究》2011 年第3期。
[2]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
第6期。
[3]林维业、刘汉民:《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实务和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2008年,第1页
[4]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2008
[5]胡海.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D].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6]王娟.疏导理念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
作者简介:周晓燕(1993.12—),女,河南省襄城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
(思政)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