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形式)。
(2)自然经济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由此派生出封闭、保守、简单再生产为主和以劳动的自然分工为基础等特征。
(3)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经济活动以货币交换为媒介来进行,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由此派生出开放、开拓、进取等特征。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商品经济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1)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2)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它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
(3)发达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4)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这时,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5)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普遍和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一些展望。
一、古代市场经济的雏形市场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城市和贸易活动。
在古代的罗马、希腊等城市中,人们开始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市场作为商品交易的场所得到了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为商品买卖提供了便利。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市场经济雏形。
例如,秦朝时期的商业城市咸阳就是一个繁荣的市场,人们在这里进行着商品交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古代,市场经济往往受到政治和宗教力量的限制,国家干预较多,市场自由度相对较低。
因此,古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和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自由交换日益成为主流。
亚当·斯密被视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他认为,市场自由度和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
斯密的理论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场经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人们的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和实现,社会财富得到了快速的积累。
市场经济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市场经济改革措施。
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转型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
而且,市场经济也存在着市场失灵、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因此,市场经济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和变化。
以下是关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全面描述。
首先,明朝是中国商品经济的起步时期,与前代相比,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得更为迅速、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明初,由于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疆界开放政策,使得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这种“开放政策”对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国内外商品交流也得以增强。
这种开放政策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明朝商品经济的基础是农业。
农业是明朝社会经济的基石,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这是商品交流的基础和动力。
明朝时期,由于农田的开垦和灌溉系统的完善,农业生产能力成倍增长。
农民对市场的需求也促使他们在农田经营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引进外来作物和养殖业来提高农业产品。
这种农业发展的结果是,农产品产量和品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也从中受益。
第三,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益于手工业的繁荣。
手工业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直接生产商品的地方。
与农业一样,手工业在明朝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明朝时期,各种手工业逐渐兴起,如冶铁业、制瓷业、制织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使得商品的产量急剧增长。
此外,手工业的发展还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明朝时期制瓷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器作品,如明代官窑的青花瓷等。
第四,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与商业活动的兴起密切相关。
商业活动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明朝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商业活动的兴起为商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与此同时,明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商业组织和交易中心,如“南京会馆”、“宜兴会馆”等,它们成为各地商人进行交流、贸易和合作的重要场所。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商品经济的定义:以交换为目的、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由此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1)由封闭走向开放(2)机器化(3)科学化(4)雇工经营(5)专业化和社会化6)厂商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7)私有制范围扩大了(8)利润取代具体产品成为直接生产目的(9)生产要素资本化(10)实行市场机制(11)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12)政治民主(13)规范化(14)对外扩张和全球化(15)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1.平等性 2.竞争性 3.法制性 4.开放性(这是它的一般性特征)市场的作用:1 传递信息。
2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3增进企业运行效益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
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
其共性有: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现、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条件。
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⑥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而具体到某一朝代,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又有所不同,这也就是其个性。
如: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武帝刘秀释放奴婢、提倡节俭、减轻田租的政策;唐太宗推行的均田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后周周世宗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民的政策;清初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的政策等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国内外商贸、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
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市内有贸易场所,但商品大都与统治者有关。
3.秦: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民间自由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如巴寡妇清得到秦始皇的优礼。
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3.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的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的比价。
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
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4.隋唐:隋朝:东都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唐朝:长安“坊”、“市”分开,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教学重难点】商品的含义及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是个历史范畴; ⑵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 ⑶随着条件的变化,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⑴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讲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⑵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社会分工(需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不能无偿取得)(包含着私有制,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用这个说法)。 ⑷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三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经济和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从这节课起,我们正式开始经济常识这门课程的学习。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展示道具:一对石膏制成的小娃娃),这是朋友送给我的小礼物,下面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提问)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它既是小娃娃、小礼物,也是个小东西、小物品。试想,如果我把这对小娃娃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它又是什么?(商品)商品是经济常识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有关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首先,同学们迅速翻看教材,看一下本课包括几节,各节都是什么?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 (提问本课内容)包括三节,分别讲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三方面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商品 (板书) 下面同学们迅速浏览本节,看一看这一节共包括几个框题,各是什么?这三个框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品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框: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板书) (二)讲授新课 一.商品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 (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目的: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 (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 (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 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人们在它身上付出了体力或者脑力劳动。其次,它必须用于交换,这个交换指市场交换。交换的状态可以理解为正在交换和准备交换。(举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深化商品的概念。 A. 自然状态下的阳光,空气? B. 商店里卖的农夫山泉,乐百氏是不是商品? C. 声音不是商品,美国加州某青年游历全世界,录下了各种鸟鸣,松林喧哗,瀑布奔泻,小溪潺潺的声音,经过剪辑,开办了“自然之声”豪华商店,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成为很多失眠者的催眠曲,生意兴隆,这种声音是不是商品? D. 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是不是商品? E. 有人出售自己的肾脏器官,这是不是商品? F. 你从商店买来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 G. 废品是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通过这些特例我们可以知道,商品与其他物品或者劳动产品有这样的关系 表1 区别 联系
商品 用于交换,商品有价值,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他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劳动产品是
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
不是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物品是个永恒范畴 所有物品都有使用价值
三者关系:自然物品 经过劳动加工 劳动产品 用来交换 商品 想一想:元旦,同学们互送礼物,大李把自己做的玩具送给了小明,小明到商店买了玩具,然后把玩具送给了大李。这里三次出现的玩具都是代表商品么?为什么? (生答师归纳)大李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商品。小明买来的礼品,在商店和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小明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小明与接受礼品的大李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强调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转化,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 二、商品和商品经济的产生 刚才我们说到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商品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那么商品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原始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有剩余产品,更不要说交换了。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也没有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原始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一颗大树,可以结出更多的庄稼,这形成了最初的农业;人们在打猎过程中,把多余的牲畜圈起来,经过繁殖,形成了最初的畜牧业。这时,有了偶然的剩余产品,当一个部落出现了产品的剩余,同时另一部落也有剩余,这时,两个部落的首领会考虑用自己部落的剩余产品交换其他部落的剩余产品.虽然这种交换只是偶然发生的,我们称之为偶然的物物交换,但是毕竟劳动产品用于交换了,这意味着产生了商品,而这种互相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商品交换。有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就出现了最初的商品和商品交换。--------历史继续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时生产工具又有了很大的改进,产生了私有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也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消费,其中有一部分可以用于交换,换取他人的劳动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要。因此,人们的生产不再是单纯为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有一部分从专门从事手工业,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到此为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产生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密切相连:商品生产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商品交换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必然和商品交换结合起来,形成了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商品交换———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 1,商品和商品经济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商品是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就产生了。而商品经济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才产生的。 2,从人类发展来看,是商品交换在先,商品生产在后;而现在社会的情况则是商品生产在先,商品交换在后。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与之相对立的则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些都属于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既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产品经济将会取代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