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社会分工和所有权不同。
2、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
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
社会分工的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种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
而人们的需要或需求则是多方面的。
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
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
3、所有权不同。
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交换行为。
可见,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的产物。
在私有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
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自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共同占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出现了剩余品,于是就有了氏族(或部落)之间对剩余品的偶然交换。
当发生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完全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普遍和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一些展望。
一、古代市场经济的雏形市场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城市和贸易活动。
在古代的罗马、希腊等城市中,人们开始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市场作为商品交易的场所得到了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为商品买卖提供了便利。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市场经济雏形。
例如,秦朝时期的商业城市咸阳就是一个繁荣的市场,人们在这里进行着商品交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古代,市场经济往往受到政治和宗教力量的限制,国家干预较多,市场自由度相对较低。
因此,古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和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自由交换日益成为主流。
亚当·斯密被视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他认为,市场自由度和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
斯密的理论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场经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人们的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和实现,社会财富得到了快速的积累。
市场经济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市场经济改革措施。
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转型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
而且,市场经济也存在着市场失灵、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因此,市场经济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和变化。
以下是关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全面描述。
首先,明朝是中国商品经济的起步时期,与前代相比,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得更为迅速、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明初,由于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疆界开放政策,使得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这种“开放政策”对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国内外商品交流也得以增强。
这种开放政策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明朝商品经济的基础是农业。
农业是明朝社会经济的基石,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这是商品交流的基础和动力。
明朝时期,由于农田的开垦和灌溉系统的完善,农业生产能力成倍增长。
农民对市场的需求也促使他们在农田经营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引进外来作物和养殖业来提高农业产品。
这种农业发展的结果是,农产品产量和品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也从中受益。
第三,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益于手工业的繁荣。
手工业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直接生产商品的地方。
与农业一样,手工业在明朝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明朝时期,各种手工业逐渐兴起,如冶铁业、制瓷业、制织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使得商品的产量急剧增长。
此外,手工业的发展还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明朝时期制瓷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器作品,如明代官窑的青花瓷等。
第四,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与商业活动的兴起密切相关。
商业活动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明朝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商业活动的兴起为商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与此同时,明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商业组织和交易中心,如“南京会馆”、“宜兴会馆”等,它们成为各地商人进行交流、贸易和合作的重要场所。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商品经济的定义:以交换为目的、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由此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1)由封闭走向开放(2)机器化(3)科学化(4)雇工经营(5)专业化和社会化6)厂商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7)私有制范围扩大了(8)利润取代具体产品成为直接生产目的(9)生产要素资本化(10)实行市场机制(11)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12)政治民主(13)规范化(14)对外扩张和全球化(15)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1.平等性 2.竞争性 3.法制性 4.开放性(这是它的一般性特征)市场的作用:1 传递信息。
2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3增进企业运行效益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
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
其共性有: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现、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条件。
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⑥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而具体到某一朝代,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又有所不同,这也就是其个性。
如: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武帝刘秀释放奴婢、提倡节俭、减轻田租的政策;唐太宗推行的均田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后周周世宗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民的政策;清初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的政策等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国内外商贸、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
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市内有贸易场所,但商品大都与统治者有关。
3.秦: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民间自由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如巴寡妇清得到秦始皇的优礼。
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3.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的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的比价。
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
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4.隋唐:隋朝:东都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唐朝:长安“坊”、“市”分开,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1.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商品的含义;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理解:⑴商品的定义;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
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由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复习提问1. 什么是经济?2.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导入新课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识了?“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提关系”我们学习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有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而查达此目的,必须从分析最觉的经济现象──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有关商品、货币的一般知识及其支配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和粗读第一课的节标题、框标题后回答以下问题:1. 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 第一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阅读、思考)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回答后教师归纳)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讲“商品是市场上最觉的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学习经济常识,也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
(划书第5页第1段)二是讲我们应通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其中的经济规律,“学习了本课,我们将了解有关商品的一般知识,知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初步认识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划分第5页第1段)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本课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这里只是粗读,主要是让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有个初步了解,待全课讲完后,再归纳本课较详细的知识纲目。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商品”中的第一个问题: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商品(板书)1.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板书)1)什么是商品(板书)(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
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目的:由具体到抽象,让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
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
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
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
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劳动产品是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两条件缺一不可。
右图反映了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说明物品不都是商品,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比较表: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比较表: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提问)为什么农民从河、湖、井水是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城镇的自来水经过了自来水厂工人的劳动(汲取、净化、输送),是劳动产品,自来水成了商品,所以必须付水费。
(教师讲解)同样道理,是劳动产品的自然如空气、阳光等,也不是商品。
下面,我们把商品、物品、劳动产品三者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提问)元旦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李明同学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王力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同学甲答)李明同学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买来的,所以不是商品。
(同学乙答)从商店买来的礼品,因既中劳动产品,又是通过交换得到、再送给别人的所以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是商品。
同学乙的观点是错误的。
王力买来的礼品,在商店七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
王力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
王力接授礼品同学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
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的。
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过渡到下个问题)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时就有了,但用于交换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下面我们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板书)预习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第3自然段~第7页第3自然段后回答以下问题: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1.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板书)(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1)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板书)A. 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B.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
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C.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也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
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出由原来公社会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了。
私有制产生了。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会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
手工业者用分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
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得就是商品经济。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2)商品生产(板书)“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即商品生产”。
(划分第7页第1段)3)商品经济(板书)“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划分第7页第1段粗体字)(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
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2.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
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
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
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
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3.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回答后教师归纳)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划分第7页第3段)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才需要互相交换。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
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划分)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谁也不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产品。
可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换成为必须。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特补充下面内容,因第二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而第二课教材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理由未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