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

  • 格式:docx
  • 大小:22.6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

生态文明建设。

上课地点:A楼205

交稿日期:2013年12月17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高科技再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恶化,现实的严重性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是相互建构的,因而必须是和谐发展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和自觉把握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根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入手,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全部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的文明程度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因此文明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参照,即文明程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文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明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明与人文文明。

1就现阶段而言,文明的发展明显是一种裂变了的文明,即重物质文明而轻精神文明。生态危机表现为文明危机,其实质就是指文明发展的危机,即人文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无疑也就是建设一种新的文明。

一.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2] 等等。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多不和谐的现象。

二.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1萧杨文化学导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李桂花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探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

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2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三.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即使是在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生命也得以延续。但是在今天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命却变得越来越脆弱。譬如,空气对生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空气的污染却非常严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提高,产生温室效应,使得地面升温,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土壤是养育万物之本,然而人类也正在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危机。从核战争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后果来看,它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是自发的进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是通过自然界内部的自发调节机制回复的。但是,目前的生态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环境所承受的生态压力已

1王丹论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辽宁警专学报

接近极限,严峻的生态形式不允许我们重犯以往的错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马克思自然观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1}。生态文明就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因此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首先必须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善人文生态。同时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协调性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利避害,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界。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应当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才是解决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发展最有效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才能保证在经济又快又好的同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四.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吸收了当代世界的文明成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注重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也无法长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了经济的又快又好的发展。”{1} 但是由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发展,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问题,也日益地凸显出来。人均资源的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自然环境的保护同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其次,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也是社会发展观,虽然是一种战略,却更注重人类的发展。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利用和开发自然界、合理调节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科学总结25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的关于人与自然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坚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