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育苗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17.50 KB
- 文档页数:11
L i n y e y u a n y i樟子松是东北地区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也是园林绿化、行道树经常用到的树种。
樟子松木材优质、树形美观、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美化价值。
进行樟子松的栽培,加强樟子松的管理,是东北地区林业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
本文就樟子松的栽培与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引起同行的共鸣。
1、选择育苗地樟子松的育苗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或缓坡,土壤呈中性或偏微酸性,土质肥沃疏松,排水方便,地下水位低的地块,以砂壤土为最佳。
低洼、排水性差、黏重不透气的土壤及地块,不适宜作为育苗地。
2、整地施肥育苗地确定后应在育苗的前一年进行整地,将育苗地进行一次深耕,耕深在25厘米左右。
深翻地可以提高土壤的疏松度,活化土壤,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
与此同时,在土壤中施入足量的底肥,以进一步改良土壤。
如果育苗地属于比较瘠薄的地块,有机质含量低,更应施足底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蓄水保墒性能。
底肥为腐熟的有机肥,每亩施用5吨左右。
如果采取苗床平作育苗的方式,可将有机肥均匀撒在育苗地表,再随整地将其翻入土壤耕层中。
而垄作育苗时,可把有机肥施入垄沟中,然后将垄台破为垄沟。
3、种子催芽采用与细沙掺混埋藏,进行种子催芽的方法。
播种前半个月左右,选择地势较高,土壤干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挖催芽坑,规格为宽深50×60厘米,依催芽种子的数量确定长度。
催芽坑挖好后,在坑底铺一层草苫或席子,再以1:3的比例将种子与细沙充分混合后放入坑中。
种子混合过程中,应洒入适当的水,使沙与种都处在湿润状态。
然后用草苫将坑盖上,夜间盖白天揭,白天时的上午和下午各翻动一次,促其通风及湿度均匀,种沙发干需洒水保湿。
经过20天左右,大部分种子会出现裂嘴,此时可将沙子筛出用于播种。
4、播种技术采取春播育苗的方式,应在适期内尽量早播,可促进种子提早发芽,为苗齐苗壮提供保障。
一般在当地的地温保持在8℃左右时,即具备播种条件,具体时间在4月中下旬左右。
简析栽培樟子松的技术方法樟子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其木材广泛用于建筑、家具制造等方面。
为了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樟子松木材,栽培技术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栽培樟子松的技术方法进行简析。
一、选种与繁育1. 选种:选择具有生长良好、抗逆性强、木材质量好的优良品种作为栽培樟子松的基础。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 繁育:采用种子繁育和育苗繁育两种方法。
种子繁育:选择完整、健康的种子,将其浸水发芽,然后进行播种。
播种时要注意行距和株距的合理安排,可以采取行株距为1m、株株距为2m的方法。
要注意种子的质量和播种的密度。
育苗繁育:采用整地、施肥、播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健壮的幼苗。
育苗期一般为一年,可以通过浇水、施肥、整枝等措施来促进幼苗的生长。
二、土壤准备与施肥1. 土壤准备:樟子松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适宜生长的土壤为酸性土壤或微酸性土壤。
要注意清理地表杂草和病虫害,以免对樟子松的生长造成影响。
2. 施肥:樟子松生长速度较快,对养分需求量较大。
在种植前应进行土壤肥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施肥。
一般可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方法,保证樟子松的养分供应。
三、定植与管理1. 定植:在选择好的种植地点后,进行定植。
应选择气候适宜的季节进行定植,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
定植时要注意保护好根系,并保持适量的水分供应。
2. 管理:樟子松生长过程中需要做好适当的管理工作,包括浇水、除草、修剪等。
浇水:保持适量的土壤湿度,但要避免积水。
特别是在幼苗生长期和干旱季节,浇水要注意。
除草:及时清除杂草,以免对樟子松的生长造成影响。
修剪:在樟子松长势较为旺盛时进行修剪,保持树冠的形状,促进木材生长。
四、病虫害防治樟子松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因此要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病害防治:要加强病害防治措施,定期巡查并喷洒防治药剂,预防病害的发生。
虫害防治:要定期巡查,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可以喷洒杀虫剂,或者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
L i n y e y u a n y i樟子松是阳性树种,树冠稀疏,针叶多集中在树的表面,在林内缺少侧方光照时树干天然整枝快,孤立或侧方光照充足时,侧枝及针叶繁茂,幼树在树冠下生长不良。
樟子松适应性强。
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
其材质较强,纹理直,可供建筑、家具等用材。
树干可割树脂,提取松梨及松节油,树皮可提取拷胶。
树形及树干均较美观。
可作庭园观赏和绿化树种。
由于具有耐寒,抗旱、耐瘠薄及抗风等特性,可作三北地区防护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
下面将其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简要介绍如下。
一、育苗技术!、育苗地的选择: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
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
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年与"年生松苗相互轮作。
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施肥: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万斤。
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种子处理:为促使播种后种子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苗木抗性,在播种前,种子应进行催芽。
播种%#&天,先将种子消毒后,再用'(#)* 水浸种一昼夜,捞出后放在室内温暖处,每天用清水淘洗一次,到种子有%*+裂口时播种,发芽率达$',%+。
'、作床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厘米,小步道宽%*厘米,床面!米,长!*米。
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樟子松栽培技术樟子松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树木,具有美丽的姿态和丰富的枝叶,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景观装饰等领域。
在栽培樟子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技术和方法,以充分发挥其生长效果和美化作用。
一、选种和繁殖樟子松的选种和繁殖关系到其后期生长效果,因此需要选择健康、茂盛的种子或幼苗,避免选择生长缓慢、根系不发达或带有病虫害的植株。
如果是使用种子繁殖,可以在春季进行播种,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浅覆盖一层土壤即可。
如果是使用插枝繁殖,可以在植株生长期的春季和秋季进行,选择茎尖部位的插枝,插入含有营养物质的育苗土中,保持湿润即可。
二、喜光和土壤樟子松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因此需要选择光照良好的场所进行栽培。
同时,由于其在草原地区的自然生长环境大多数都是沙质重碱性土壤,故樟子松也比较适应这种土壤环境。
在栽培樟子松的时候,应该选择质地疏松、排水良好、酸性稍弱的土壤,避免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
三、浇水和施肥在樟子松的栽培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多浇水。
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由于大气温度较高,植物的水分蒸发较快,需适当增加浇水频率,以保证土壤湿度。
施肥方面,可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进行,主要施用有机肥和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以促进樟子松的根系发育和营养吸收,增加生长速度和生长力。
四、修剪和防治病虫害在樟子松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适时进行修剪,保持树冠形态和树势,促进新枝条的生长。
修剪时要保持剪刀清洁,并在修剪后覆盖药膏,以防止细菌感染和虫害侵袭。
同时,在栽培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定期巡查苗圃,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栽培樟子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环保和绿化效果。
应合理利用它的优点,将其与其他树木搭配使用,以营造优美的绿色环境。
同时使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让樟子松这一自然美景得以永久存在。
简析栽培樟子松的技术方法栽培樟子松是一项重要的林业生产活动,其技术方法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樟子松的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增加林业经济效益。
下面将从选种、造林、育苗、田间管理等几个方面简析栽培樟子松的技术方法。
一、选种樟子松的选种应以提高木材质量、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为主要目标。
首先选取质量优异、正常生长、无病虫害和遗传良好的母树作为种子来源,确保种子的质量。
其次要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品种,以保证樟子松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适应并发挥最佳生长效果。
二、造林樟子松的造林要选取适宜的地块和适时进行。
对于斜坡地等干旱、瘠薄的土地,应采用水保措施,如建设坡道、测定地势坪和沟壑,以防止水土流失。
在植物选择上,可考虑与樟子松配套的草本植物,如牧草或菊花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泥石流的发生。
在造林方式上,可选择封山育林或油变草造林等适合当地条件的方式进行。
三、育苗樟子松的育苗主要采用播种和育苗管护两种方法。
在播种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
一般情况下,樟子松的种子生活力较高,可在春季或秋季地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2-3倍。
在育苗管护方面,应注意合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保证苗木的生长良好。
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樟子松生长过程中对栽培地的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松母叶保护、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灌溉、施肥、修枝等。
首先要对樟子松的松母叶进行保护,松母叶是营养供给的来源,保护松母叶可提高樟子松的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
其次要进行及时的杂草控制,保证樟子松充分吸收阳光和水分,避免杂草与樟子松竞争养分。
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对樟子松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灌溉、施肥和修枝等措施也要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技术处理。
北方樟子松种植技术要点一、土壤选择和准备1.樟子松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上,pH值在6.0-7.5之间为宜。
2.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避免低洼和积水的区域,以防止樟子松的根系受到水浸。
避免选择过于碱性或酸性的土壤。
3.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必要的改良,包括施加石灰、有机肥料等,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排水性。
二、育苗和移植1.樟子松一般采用种子繁殖。
在育苗阶段,可以选择用种子直接播种或者采用穴盘育苗的方式。
2.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浸泡、砂磨破坏种皮等,以促进发芽。
3.种子的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调整。
4.移植时间一般选择在新枝生长停止、进入休眠期的秋季。
移植前需要对苗木进行整形修剪,以提高移植后的存活率。
三、栽植和管护1.栽植前应选择适宜的栽植孔,孔径和孔深应根据苗木的根系大小合理调整。
2.栽植时应保持苗木的竖直,不宜倾斜或弯曲。
根系要均匀展开,不宜缠绕。
3.栽植完成后,应及时浇水并覆盖保湿材料,以减轻苗木的移植冲击。
4.苗木栽植后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剪,以促进侧枝的生长和分枝。
5.对于新种植的樟子松苗木,在生长初期应进行定期的浇水和施肥,保持土壤湿润和养分供应。
6.樟子松生长期间需要注意草本植物和杂草的清除,以避免对樟子松的生长造成竞争。
7.在盛夏高温期间,需要对樟子松进行适当的遮阴和喷水降温,以防止叶片过度蒸腾和受热。
8.需要定期对樟子松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松毛虫、红蜘蛛等。
四、定期修剪和整形1.在樟子松生长初期,需要进行定期的修剪和整形,以培养树冠的形态和分枝的均匀。
2.修剪时应清除干枯、病虫害和弱势枝条,并保持主干的直立和侧枝的均衡分布。
3.修剪完成后,应清除剪除的枝条和垃圾,并及时施肥补充养分。
以上就是北方樟子松种植技术要点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种植过程中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操作,以获得更好的种植效果。
北方樟子松种植技术要点一、土壤要求樟子松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适宜的土壤pH值为6.5-7.5。
为了保证樟子松的正常生长,可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应避免在盐碱地、湿润地或过于酸性的土壤中种植樟子松。
二、种子处理樟子松种子对保水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干旱和高温的影响,所以在种植前需进行适当的处理。
主要包括浸泡、催芽和消毒三个步骤。
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12-24小时,浸泡前可利用势水预处理提高发芽率。
然后,将种子放在潮湿的纱布或麻袋中,放置在室温下催芽,一般需要7-10天。
用稀漂白粉或紫外线消毒灯等方法消毒种子,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三、育苗樟子松适合通过移栽育苗的方式进行繁殖。
准备好育苗用的容器和育苗土壤,选用质地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可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
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育苗盘或育苗箱中,覆盖一层薄土,保持湿润。
为了促进种子发芽,可在撒种后进行高温处理,如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
育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及时浇水,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四、定植当樟子松苗长到10-15厘米高时,可进行定植。
定植前应选择适宜的地点,要求光照良好、风向和力度适中,并且土壤质地符合樟子松的喜好。
在定植时,首先要挖好苗穴,大小为苗团的两倍左右。
然后,将苗从苗床上移出,放入苗穴中,用土壤将其固定住,拍实。
定植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五、灌溉和施肥樟子松生长期较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来保证正常生长。
在生长季节,要定期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同时需要定期施肥,可以选择有机肥和化肥结合的方式,如每年春季和秋季追施化肥,夏季追施有机肥。
施肥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樟子松生长过旺,影响品质和林木结构。
六、病虫害防治在樟子松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常见的病虫害有疫病、干腐病、松毛虫等。
为了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阳光照射。
樟子松种植育苗技术要点樟子松是松树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大兴安岭一带,小兴安岭也有,樟子松木材材质坚硬,可用作木质建筑和家具生产中,除此之外,樟子松还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环境,本文主要对樟子松育苗技术进行分析,并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林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森林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产化学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科研成果。
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农林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
该刊1981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全国组稿。
本主主要从选择圃地、做床、播种、田间管理、防寒等技术环节入手阐述樟子松育苗技术。
樟子松为欧洲赤松的地理变种,在我国自然分布于内蒙西部及黑龙江大兴安岭海拔300-900米地区沙地有樟子松林,程岛状分布,小兴安岭也有分布。
该树种适应性强,喜光、耐寒、抗旱,幼苗不耐荫。
深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沼泽地,积水地生长不良。
喜酸性土壤。
樟子松人工林在“三北”地区均有分布,尤其在沙区长势良好。
1.圃地选择与做床圃地应选在通风良好,地势平整、易于排泄、土壤疏松、肥沃的中性土壤,前茬最好是豆科作物,风沙大的地区四周应有防风林。
圃地选定后,每亩施入腐熟的圈肥3000kg、草炭15m3,然后深翻、耙细、整平。
待4月25日左右,做成宽1m,长20m,高10cm的南北床(南北床越冬后受太阳辐射伤害较小)。
2.播种前的准备2.1种子催芽一般培育樟子松移植苗下种量在14-16kg亩(出苗量30万株/亩),应在播种前5天进行曲种子处理。
首先,将准备好的种子清洗,再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小时。
清洗干净后,浸泡种子30-48小时。
浸好后,将种子均匀摊放在席子(细筛)上、厚度10cm,在室内催芽,此时注意保持种子湿度。
一般发芽势力高的种子在48小时后开始裂嘴,待有1/3种子裂嘴可播种。
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对于提升樟子松幼苗成活率和适应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积极推广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对提升造林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樟子松的特性及其容器育苗技术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樟子松是防风固土,绿化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
樟子松的育苗直接关系着其成活质量,目前,随着防护林向生态林的转变,造林需要克服的困难越来越多,樟子松容器育苗以其极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基于此,本文对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容器育苗的优势分析所谓容器育苗就是采用容器的方式,在容器内装入已经调配好的基质或营养土等。
容器育苗的方式打破了季节对树苗成活的限制,提升了成活率,是苗木培育的首选。
这种育苗方式还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能够很好地防范裸苗在运输与栽培中遭遇失水、损害等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干旱少雨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我国很早就看是尝试运用容器育苗,并且在林苗、蔬菜及花卉等方面都有极为广泛的运用,在我国由于容器育苗的诸多优点,容器育苗产业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研究随着我国容器育苗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在水源匮乏地区进行造林创造了条件,过去虽然也开展了在干旱分地区造林的工作,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满意的成果,且造成了成本的浪费,对整体环境的治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樟树松容器育苗主要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难点在于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苗木质量和造林的费用多少,是直接影响樟树松推广的主要条件,如何提高樟树松容器育苗的质量,降低育苗成本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低成本。
正是我国的樟树松育苗事业需要突破的瓶颈,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出这样的方案:其一,对于樟树松容器育苗要进行统一的规划,不管哪个地区,都要遵照规划执行,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其二,育苗基质要尽量做到就地取材,保证基质成本降低的基础上,首先育苗成本的降低;其三,出台相应的技术规范使育苗容器能够有执行标准,确保樟树松容器育苗走向规范化,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工程化、机械化。
樟子松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微作者:白生福来源:《种子科技》2021年第06期摘要:樟子松是一种常绿性植物,其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材质优良,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樟子松的材质较好,纹理清晰,含有松节油等物质。
樟子松外观挺拔,可作为重要的观赏绿化植物,因其耐寒、抗旱的特点,在防风固沙和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在培育樟子松苗木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论述了樟子松育苗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关键词:樟子松;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6-008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志码: B1 育苗技术1.1 催芽阶段催芽是樟子松育苗技术的关键环节,可保证樟子松幼苗的出苗率和整齐率。
催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种:①高温催芽。
将樟子松的种子放置在60 ℃的热水中浸泡20 h,捞出之后放在温暖的地方,每天清洗种子两次,直到有1/2的种子裂口,说明催芽成功,可以播种。
为保证催芽的成功率,将种子进行热水浸泡前可以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②低温层积催芽。
在低温层积催芽之前也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在热水中浸泡24 h,将种子捞出之后与沙子均匀混合,比例为1∶3,之后放在背风向阳和排水性能较好的土坑中,定期浇水,保证种子的含水量不低于60%。
在晚上使用草帘覆盖保温,间隔5 h翻动一次,经过15 d后可以播种。
③雪藏催芽。
这种催芽方式主要在冬季应用,将种子和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之后放在木箱中,然后将木箱放置在背阴处的雪坑中,将雪坑填满之后用草帘覆盖。
此外,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播种。
1.2 选择育苗地结合樟子松幼苗对环境的要求以及樟子松的生长特性,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和肥力较好的育苗地,保证排水性能。
如果种植地之前种植过松树类的树木,那么有利于幼苗生长,土壤中含有促进樟子松幼苗生长的有益菌种,能够提高樟子松的抵抗力。
此外,种植人员不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茬种植,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影响樟子松苗的生长。
樟子松育苗地的选择及施肥方法1 、育苗地的选择: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
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
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1 年与 2年生松苗相互轮作。
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2 、施肥: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
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1 、育苗地的选择: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
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
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 1 年与2 年生松苗相互轮作。
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2 、施肥: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 2-3 万斤。
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3 、种子处理:为促使播种后种子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苗木抗性,在播种前,种子应进行催芽。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雪埋在 1-3 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或地面上,厚度 30 -50 厘米,然后将种子用 3 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及四周盖严。
浅析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造林技术及实施效果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造林技术是一种先将樟子松苗木培育在容器中,然后再将其移植到沙地上进行造林的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苗木选育、容器育苗、移栽和管理等环节。
实施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樟子松在沙地上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促进沙漠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的苗木选育是关键。
樟子松是适应性较强的树种,但在沙地生长环境下,对抗沙漠化的能力较弱,所以选育适应沙地生长的樟子松苗木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选取来源于沙地的樟子松种子,并进行筛选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育苗后,选择适应性好的苗木进行后续培育。
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中的容器育苗环节也非常重要。
容器育苗适用于沙地生长环境的樟子松苗木,这是因为容器育苗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条件,例如可以控制水分、温度和光照等因素,保障苗木生长的需要。
在容器育苗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苗木的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证苗木的生长质量和健康度。
在移栽环节中,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移栽,并采取科学合理的移栽方法。
通常选择春季或秋季进行移栽,因为这两个季节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适宜樟子松苗木的生长。
移栽时要注意保持苗木与土壤的整体,避免损坏苗木的根系;移栽后要进行适量的浇水和根部施肥,促进苗木的再次生长和生根。
在管理环节中,要加强苗圃的管理,包括定期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修剪可以促进苗木的分枝和生长,增加苗木的抗风能力和分枝能力;病虫害防治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樟子松苗木的病虫害,保持苗木的健康状态。
实施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造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樟子松在沙地上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具体效果如下:容器育苗可以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帮助樟子松苗木更快地生长和恢复。
容器提供的保护和管理条件可以减少樟子松苗木在移栽后的死亡率,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由于容器较小,容易控制其周围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樟子松生长的需求,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
樟子松育苗技术 ---- “三北”地区防护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
樟子松( 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 Litv. )又名海拉尔松(日)、蒙古赤松(日)、西伯利亚松、黑河赤松,为松科大乔木,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树干通直,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嗜阳光,喜酸性土壤。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固定沙丘上有樟子松天然林。解放后,人工林有很大发展。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引进栽培的樟子松,长势良好,而在辽宁省章古台沙地引进栽培的樟子松(图版 9 — 7 ),已经是绿树成荫,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一、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高 15 — 20 米 ,最高 30 米 。最大胸径 1 米 左右。树冠卵形至广卵形,老树皮较厚有纵裂,黑褐色,常鳞片状开裂:树干上部树皮很薄,褐黄色或淡黄色,薄皮脱落。轮枝明显,每轮 5 — 12 个,多为 7 - 9 个, 20 年生前大枝斜上或平展,一年生枝条淡黄色, 2 — 3 年后变为灰褐色,大枝基部与树干上部的皮色相同。芽圆柱状椭圆形或长圆卵状不等,尖端钝或尖,黄褐色或棕黄色,表面有树脂。叶两针一束。稀有三针,粗硬,稍扁扭曲,长 5 — 8 厘米 ,树脂道 7 — 11 条,维管间距较大。冬季叶变为黄绿色,花期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属于风媒花,雌花生于新枝尖端,雄花生于新枝下部。 1 年生小球果下垂,绿色,翌年 9 月— 10 月成熟,球果长卵形,黄绿色或灰黄色;第三年春球果开裂,鳞脐小,疣状凸起,有短刺,易脱落,每鳞片上生两枚种子,种翅为种子的 3 — 5 倍长,种子大小不等,扁卵形,黑褐色,灰黑色,黑色不等,先端尖。千粒重随产地植株变化大,红花尔基产 7.9 克 ,大兴安岭 5.4 克 ,章古台地区 10 -12 克 。
二、分布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兴安岭北部(北纬50o以北),西起莫尔道戈、金河、根河,东到新林、呼玛线以北有连续成片分布,以南伊图里河、免渡河、阿尔山等地有呈带状或块状分布的纯林,有与兴安落叶构成以樟子松为主的混交林。多生长在海拔高 300 - 900 米 的向阳陡坡或阳坡。在呼伦贝尔盟草原起伏的沙丘还生长着良好的天然樟子松林。由海拉尔往南从锡尼河开始,沿伊敏河经红花尔基,罕达盖至中蒙边界的哈拉河附近,有一条断断续续的樟子松林带,在海拉尔市的西山沙丘上残留有小片松林。天然林通常在沙土和山地石砾土上形成纯林。此外河北,陕西榆林,内蒙古,新疆等地引种栽培,生长尚称良好。
三、生物学特性 樟子松耐寒性强,能忍受 -40 — -50 ℃ 低温,旱生,不苛求土壤水分。树冠稀疏,针叶稀少,短小,针叶表皮层角质化,有较厚的肉质部分,气孔着生在叶褶皱的凹陷处,干的表皮及下表皮都很厚,可减少地上部分的蒸腾。同时在干燥的沙丘上,主根一般深 1 — 2 米 ,最深达 4 米 以下,侧根多分布到距地表 10 — 50 厘米 沙层内,根系向四周伸展,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1967 年是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比较干旱的年份,六月份固定沙地 0 — 125 厘米 沙层含水量为 2 — 3% , 12 年生落叶松因干旱大部分死亡,杨树等阔叶树种的叶子黄枯或部分脱落,而樟子松仍然正常生长。
樟子松是阳性树种,树冠稀疏,针叶多集中在树的表面,在林内缺少侧方光照时树干天然整枝快,孤立或侧方光照充足时,侧枝及针叶繁茂,幼树在树冠下生长不良。樟子松适应性强。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在章古台沙地上曾先后栽植针阔叶树种 30 余种,唯樟子松能适应沙地不同部位环境条件,即使在条件最差的丘顶也能生长。此外,在榆林,伊克昭盟等地区沙地上也生长良好。过度水湿或积水地方,对其生长不利,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在黑龙江林科院肇东实验林场薄层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 pH7.6 — 7.8 总含盐量 0.08% ,生长发育良好, pH 值超过 8 ,含碳酸氢纳超过 0.1 即有不良影响。
樟子松抗逆性强。据调查 10 年生油松曾受到松针锈病的危害,而相邻的樟子松受害较轻;对松梢螟危害与油松相比亦有较强的抵抗力;辽宁南部地区,赤松、油松均遭松干蚧危害,唯独樟子松未发现受害。
樟子松寿命长,一般年龄达 150 — 200 年,有的多达 250 年,在章古台的条件下, 5 龄以前的生长缓慢, 6 — 7 年以后即可进入高生长旺盛期(每年高生长量 30 — 40 厘米),如人工固沙区 21 年生樟子松平均高达 8.6 米 ,胸径 14.8 厘米,最高 10.4 米 ,胸径 25 厘米。
四、樟子松人工林幼林生长状况 在科尔沁沙地章古台附近引种栽培已 20 多年。一般成活率达 75 — 85% ,最高达 90% 以上。樟子松幼树针叶翠绿,枝干茁壮,顶芽饱满,长势旺盛,并已开花结果,生长状况良好(图 9 — 9 )比栽植在沙地上的油松在抗旱耐寒方面显的更为稳定。
(一) 物候期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于 3 月下旬当气温平均上升到 0.2 ℃ 时,树液开始流动, 4 月中下旬平均气温 8.3 — 10.6 ℃ ,叶芽膨胀(即顶芽向上生长), 5 月上旬平均气温 13.1 ℃ 时叶芽展开,叶尖露出。到五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升至 16.5 — 18.6 ℃ ,针叶从叶鞘中长出,从树叶流动至针叶吐绿需时 40 — 50 天。 13 — 15 年生时开花结实。 4 月末到 5 月上旬雄花开放, 5 月上下旬雌花相继开放,雄花比雌花的花期早 7 — 10 天,开花期可持续 15 — 20 天,球果二年成熟,在固定沙地上 1 株 15 年生幼树最高可产鲜球果 7 公斤 。
(二) 生长量 樟子松幼树从叶芽膨胀时开始高生长, 5 月中旬大部形成顶芽,到 5 月末顶芽已基本形成,直至 6 月中旬高生长基本停止。 1 年中高生长量旺期是 5 月(表 9 — 18 ),占全年总生长量 75 — 85% ,尤以 5 月中、下旬生长最快。以后虽有少许的高生长,是由于顶芽逐渐形成的结果。
粗生长和高生长几乎同时开始,但比高生长结束晚,一直延续到 9 月末,其中以 5 — 8 月生长较快(表 9 — 19 )。
樟子松栽后最初几年的高生长比较缓慢,特别是在栽后的第一年里,由于起苗时根系受到损伤,短时间内根系不能从土壤中充分吸收养分,比正常生长晚 20 — 30 天。第二年高生长量平均 10.6 厘米 ,第五年,年平均生长量 38.8 厘米 ,可见此时的高生长量已大大加快。栽 后 16 年,年平均生长量 55 厘米 。樟子松 17 年生时平均树高 6.6 米 ,最高达 7 米 。
表 9-18 沙地樟子松幼树 1 年内高生长量
沙地类型 栽植日期 观测年份 调查株数
年生长量 (厘米)
Ⅴ Ⅵ Ⅶ Ⅷ Ⅸ
人工沙地 1956年4月
1960 1962 1963 1964 22 22 22 22 28.32 41.80 25.60 37.22 26.04 34.80 21.90 34.95 2.86 5.80 3.80 1.23 0.13 0.90 0.40 0.43 0.30 0.40 - 0.61 0.09 - - - 固定沙地 1955年10月 1963 28 32.59 29.79 0.96 0.72 0.59 0.52 1964 1957 28 28 40.45 9.01 38.02 7.70 1.86 0.89 0.35 0.14 0.22 0.28 - - 表 9-19 沙地樟子松幼树 1 年内粗生长量
沙地类型 栽植日期 观测年份 调查株数
年生长量 (厘米)
Ⅴ Ⅵ Ⅶ Ⅷ Ⅸ 人工沙地 1956年4月
1960 1962 22 22 0.69 0.31 0.14 0.18 0.20 0.09 0.17 0.04 0.13 - 0.05
- 固定沙地 195510月
1963 1957 28 28 0.11 0.33 0.42 0.10 0.06 0.02 0.40 0.05 0.15 0.13 0.08
0.03 在低平固定沙地上,连续测定一株 18 龄樟子松幼树,长势比较好,树高 8.74 米 ,胸径 13.6 米 , 其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为 1.03 米 , 最粗达 1.48 米 , 说明樟子松的直径生长也是很迅速的。
此外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比天然林生长的快。人工林 7 年时,树高达 1.6 米 ,天然林(海拉尔沙质草原) 15 年生时才能达到这样高度。天然樟子松林生长之所以慢,是由于处于无人管理的自然状态,而人工樟子松林由于经营管理改变了生境条件,因此,其生长较天然林要快。但同是人工林,由于所处的立地条件不同其生长也出现很大差异(表 9 — 20 )。
表 9-20 不同立地条件樟子松幼林生长情况 立地条件 栽植日期 年龄 生长量 ( 厘米 ) 年生长量度 (厘米) 沙地类型 地下水位 平均高度 平均胸径 高生长量 胸径生长量 人工固沙地低地 2 米 以上 1956年4月 17 745.7 11.4 43.00 0.67 人工固沙地迎风坡 2-4 米 1956年4月 17 510.6 6.55 30.00 0.39 人工固沙地丘顶 4-6 米 1956年4月 17 444.1 6.54 26.00 0.39 人工固沙地背风坡 2-4 米 1956年4月 17 651.0 8.27 38.00 0.49 固定沙地低地 2 米以上 1955年10月 17 820.0 10.98 48.00 0.65 固定沙地平沙地 4 米以下 1955年10月 17 664.2 8.64 40.00 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