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0
从突破口的选择分析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作者:林建雄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8期文/林建雄一、中苏改革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和发展重工业,造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严重落后的畸形经济结构,再加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日益僵化,成为既影响经济发展、又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问题。
因而,中苏两国在改革之初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是尽快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有改革都需要一个突破口,突破口的选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中国选择的突破口是农业,苏联选择的则是政治。
二、中国的改革突破口:农业中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很早就发现了中国农民身上蕴藏的智慧和创造力,邓小平曾谈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农业不仅为国家提供了粮食和农副产品,还为工业和其他产业提供了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构成了整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基础。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将农业改革作为中国整体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农村改革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不出两年便席卷全国。
1980年9月,中共中央首次以文件形式,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群众创造的、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农村改革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就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也正是农村改革的实践,唤起了全社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热情和参与。
三、苏联的改革突破口:政治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改革从政治方面开始进行。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改革名词解释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这一改革对苏联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哎呀,可真是个值得好好探究一番的大事呢!先来说说经济改革方面吧。
苏联当时的经济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缺乏活力。
戈尔巴乔夫试图引入一些市场经济的元素,像企业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可以自己制定一些生产计划,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啊!他还提出了一些加速发展战略,想要尽快提高苏联的经济水平。
可是呢,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啥呢?因为苏联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根深蒂固,突然的改变让整个经济体系都乱了套。
比如说,企业虽然有了自主权,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运营,结果导致了生产的混乱,产品供应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问题。
再看看政治改革吧。
这可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部分。
他提出了“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口号。
“公开性”让苏联的媒体环境一下子变得宽松起来,以前很多不能报道的事情现在都可以说了。
这听起来好像是件好事儿,民众能够知道更多的真相了。
但是呢,这也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各种批评的声音铺天盖地,有些甚至是毫无根据的抹黑,这让苏联政府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民主化”的推行则让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方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中央的控制力却在不断地削弱。
例如,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开始要求更多的自治权,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地高涨。
戈尔巴乔夫还对苏联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他积极地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苏联从过去的强硬对抗开始走向缓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压力。
可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而且国内的一些人认为苏联在外交上让步太多,损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
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的结果是苏联解体。
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结局啊!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改革的浪潮中轰然倒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二、苏联的发展和改革(1)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使社会主义运动降至低潮,也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
(2)它终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3)它造成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4)它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
使世界范围内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激化,导致地区冲突和战乱加剧。
(1)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到位。
3,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和民族矛盾。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并说明这给我国的改革带来哪些启示?(1)原因:步骤过急过快,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倡导的“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对西方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2)启示: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冒进主义,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苏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先后进行了改革。
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1)在改革中,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却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2)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理论纵横|从比较政治的角度分析中苏改革的成败文/沈炫屹自从政治学创立以来,比较政治学术传统长期以来是贯穿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一条重要线索。
始于20世纪并最终夭折的苏联改革与取得巨大成功并继续向前的中国改革在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南北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长期以来是比较政治学领域关注与探讨的焦点话题之一。
虽然苏联的改革已经夭折,中国的改革仍在进行中,现在从比较政治学的领域对这两次改革进行理论性的总结与概括为时尚早,但伴随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与深入,现实要求对中苏改革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总结,以提供更多的经验与指导。
因此,从比较政治的角度分析中苏改革的成败,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的可控性与精英集团领导的稳定性改革与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改革由社会统治集团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发起的,后者往往受到被统治阶级自下而上的挑战和颠覆。
20世纪的历史证明:革命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其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与成熟的社会条件,一旦革命发动,其趋势与结果往往难以预料。
统治集团作为革命的对象,无法把握社会变革的过程,直到革命的结束宣告了其统治的结束。
而改革不同,20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成功的改革不仅需要精英集团主导改革进程,而且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才可以大致上保证改革的方针与行动在一个时期的相对稳定,这是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这方面,前苏联的改革与同期中国的改革具有极大的反差。
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脱胎于当时全国上下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历史背景,经过文革十年的中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全党上下对于加强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呼声强烈,要求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成为全党上下一致的呼声,这成为日后邓小平同志操刀中国改革开放、成为总设计师的群众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眼光前瞻,视野开放,对国家与人民富有深厚的感情与担当,行动迅速而果断,他们深知,改革的紧迫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执政党是否能长期存在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动融入全球化的世界潮流,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与人民的需要,否则就无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与群众的呼声。
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历史诠释——再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朱秀芳2013-01-12 12:01:42 来源:俄罗斯研究2009年4期【内容提要】苏联解体之后,学界围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一直存在。
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构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提出,扰乱了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了共产党队伍,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来诠释这一现象,揭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现象苏联解体历史诠释【中图分类号】K512.6【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9)04-0121-(16)迄今为止,苏联解体已过去整整十八个年头了,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谁应该为苏联解体承担责任的争论仍不绝于耳,有关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也仍在继续。
时至今日,戈尔巴乔夫在西方依然口碑甚佳,通常认为结束冷战的功劳非他莫属。
而在俄国国内,对他的指责声至今未停息,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把他视为瓦解苏联的罪魁祸首。
在中国,戈尔巴乔夫更是遭到了口诛笔伐,很多学者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归咎于其脱离实际、又急于求成的改革。
其实,在政治层面,戈尔巴乔夫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代人的代表。
本文所说的戈尔巴乔夫现象指的就是这一代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所呈现出来的情景。
恩格斯说过,历史现象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的合力的产物。
[1]戈尔巴乔夫现象就是许多力量综合作用的产物。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现象是个谜的话,那么“解开这个谜的钥匙在过去的改革年代之外。
”[2]瓦季姆·阿列克谢耶维奇·佩切涅夫的话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戈尔巴乔夫现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出现戈尔巴乔夫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和历史根源的现象,把它放在苏联历史的长时段里通盘加以考察,对于厘清事情的本源大有裨益。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苏联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从1928年的五年计划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程度非常高,所有生产活动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和管理。
这种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苏联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苏联政府设立了中央计划委员会和地方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
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都纳入国家计划中。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负责执行国家计划,完成任务,而不进行市场竞争。
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由国家进行“调配”。
这种经济体制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央计划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例如,钢铁和化肥在苏联的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计划经济可以按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供应。
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也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由于计划经济的不灵活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出现了生产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同时,企业也没有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了浪费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也成为苏联改革的导火索。
二、苏联经济改革的尝试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尝试对经济进行改革。
这一轮改革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在保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具体方案包括:1、加强企业的自治权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行为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
而这种体制让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治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也可以进行内部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
苏联东欧剧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苏联东欧剧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80年代,东欧国家除了阿尔巴尼亚外,都进行着新一轮的改革。
推动改革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这样两点:一是东欧国家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966-1970年7.4%,1971-1975 6.4%,1976-1980为41%,1981-1985年下降到了34%。
国民收入的下降反映了生产的衰竭,说明粗放型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东欧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世界能源危机对东欧经济的沉重打击,使东欧国家外债迅速上升。
80年代初罗马尼亚外债达140亿美圆,1981年南斯拉夫外债达201亿美圆,1986年,波兰欠西方的外债达382亿美圆,人均1000美圆,1988年匈牙利的外债高达180亿美圆,人均1800美圆。
80年代的东欧改革,是此前进行的各个阶段改革的继续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各国在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打破了苏联模式对东鸥的一统天下,东欧出现了经济体制多样化的趋势。
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因此赫鲁晓夫可以称的上是苏联的第一代改革家。
但是,正是由于其改革属于第一次,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论证而显粗糙,其政策也带有冲击性。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克服赫鲁晓夫的缺点,不再那么鲁莽了,这影响了勃列日涅夫后来在苏联进行的改革。
1965年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但没过几年,苏联在扼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运动的同时,其自身的改革也来了个急刹车,新经济体制和“布拉格之春”同归于尽。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由于其大搞个人迷信,以他为核心的政治局老化,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起到搞活经济的作用。
加上苏联与美国的挣霸斗争如火如荼,苏联的经济越来越军事化。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在其上台执时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解体前的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政治上,人民没有真正的民主权利,领导干部形成特权阶层,腐败现象盛行,加剧了人民群众对苏共的不满。
苏联末期的改革,是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
经济改革的失败加上下面论述的四个要素直接决定了解体的命运:首先,政治上腐败,权力腐化,内部分心。
后期,广大官员脱离群众,贪污腐败,政治没有作为。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致力于政治经济改革,政治上,主张党政分开,并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从而削弱了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主导作用,致使共产党内部产生离心现象,也为共产党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奠定了基础。
其次,经济改革失败。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甚至在1990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不堪的经济状况使民众生活极其困难。
人民由此开始憎恨共产党,憎恨它所主导的社会体制。
思想上具有了解体的倾向。
第三: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加深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苏联时期,再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富裕的加盟国都希望摆脱落后国家的包袱,发展自身经济,这就为苏联解体埋下了定时炸弹。
第四:冷战与和平演变。
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苏实行常年的冷战策略,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苏联进入列强俱乐部几乎唯一的资本,于是被动的卷入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给苏联的国家建设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有材料说,在每7个苏联工人中,就有l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军事工业方面的工作。
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结果,不能不给苏联后来的市场供应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严重短缺,片面的经济发展方向导致经济问题日益严重。
苏联一解体西方国家即认为冷战阶段性结束,由此可见冷战和苏联解体的某种必然联系。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对于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深刻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