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观察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91.42 KB
- 文档页数:2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等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此病发生率3%~4%,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该病预后良好,但病程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较重的经济负担。
本文对7例胃瘫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2年5月~2007年3月胃大部切除共92例,发生胃瘫7例(男6例,女1例),年龄32~78岁。
本组胃瘫均发生于术后4~15天。
首发症状为上腹饱胀感、反酸、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带食物的胃液和胆汁,呕吐后症状暂缓解。
术后第五日肠鸣音仍微弱,大量胃液从胃管吸出,夹闭胃管则出现腹胀。
大量呕吐2例;术后第四日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
拔除胃管,开始进食流质或流质改半流质食物后出现胸闷、气短,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3例;术后恢复良好,但术后8~15天餐后出现腹胀,大量呕吐2例。
患者无明显腹痛,上腹部饱满,有胃振水音,肠鸣音减弱。
患者口苦,舌质红、苔白、脉滑数。
消化道钡造影提示残胃扩张,无明显蠕动波。
有液体,有少量造影剂通过吻合口。
术后14天胃镜检查示胃扩张,蠕动弱,吻合口通畅。
胃黏膜及吻合口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从而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
2 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的原因2.1 精神神经因素:胃肠道功能的协调依赖于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由于患者对手术及预后思虑过多,较强的应激反应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亢进,从而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平滑肌细胞收缩减弱而致动力下降[1]。
2.2 胃迷走神经损伤:术中切断迷走神经后,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远端胃蠕动性收缩减弱;损伤了小肠异位起搏电位的抑制,引起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慢波分离,使固体食物滞留延长。
2.3 术中操作:术中脏器暴露、手术时间延长、吻合技术欠佳等。
均可引起胃肠壁及浆膜、腹膜炎症、水肿、粘连等,有碍于残胃功能的恢复。
2.4 胃肠肽类激素分泌功能改变: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兴奋性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分泌水平降低,残胃运动能力受到抑制。
腹部手术后胃瘫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关键词】腹部手术胃排空障碍胃瘫腹部手术后显现胃瘫综合征(PGS)是较常见的并发症,最近几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
胃瘫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要紧特点的胃动力功能紊乱综合征,也称胃无力综合征,是腹部大中型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通过踊跃有效的医治和护理,能取得良好成效。
1相关因素分析手术方式多见于上腹部手术后,专门是胃和胰腺手术后,胃大切破坏了胃的正常结构,且切除胃窦及幽门部,造成胃动力的改变,胃肠道重建阻碍了电机械活动的和谐,从而造成胃肠逆蠕动,降低了胃的存储及消化食物的能力。
术前幽门阻塞近端胃扩张,张力降低,黏膜水肿,胃蠕动减弱,阻塞时刻越长,胃瘫率就越高。
高血糖致使胃电节律失常及胃内压降低,胃排空延迟,故糖尿病患者手术后胃瘫发生率高。
精神因素自主神经调剂紊乱,会抑制胃排空,胃呈无力状态而致胃排空障碍。
胃麻痹是外科领域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恐惧、过度紧张;术后,专门是胃瘫发生后进入沮丧、失望、无助、忧虑和悲观的心理反映时期,致使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调剂功能受到阻碍,因手术和住院对自己健康、工作和家庭的不利阻碍而产生心理应激,加重了胃肠交感神经的抑制活动。
其他因素术后吻合口痉挛,水肿等;胆汁反流引发的胆汁反流性胃谈,加重残胃及吻合口的水肿;营养因素: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等;术后利用阻碍胃肠动力方面的药物等。
2临床表现~6d拔除胃管进食流质或改半流质显现上腹胀满、大量呕吐,吐出物为含胆汁胃液及所进食物,呕吐后腹胀减轻;或4~6d胃肠减压引出大量胃液,当实验性夹管或拔除胃管后又显现腹胀、大量呕吐胆汁样胃液。
患者上腹饱满并有少量排便排气,体检腹部无胃型和蠕动波,全腹无压痛,便肠鸣减弱,胃有明显振水音。
腹部X线检查示小肠不扩张,无液气平面;胃造影显示胃呈扩张状态,长时刻无蠕动。
胃镜检查见胃粘膜水肿、充血,长时刻无蠕动和十二指肠肠液反流。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12例护理分析【摘要】本文针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进行护理分析。
在介绍了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情况,定义和护理的重要性。
在详细讨论了护理措施及技术、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和康复护理。
在结论部分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护理经验,并提出了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综合征、护理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处理、康复护理、护理效果分析、护理经验总结、未来护理工作建议。
1. 引言1.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背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这些病人多数为胃癌、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经过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症状。
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部疾病的常见手术,虽然可以缓解疾病,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功能减弱或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后胃排空延缓、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由于患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提升护理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恢复期。
对这类病人的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胃瘫综合征的定义胃瘫综合征是指胃部神经、血管和肌肉的功能障碍性病变,导致胃肠道的呼吸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性障碍。
这种病变可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感、食欲不振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包括手术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因素。
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中,由于胃容积减小、胃排空受限等原因,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
腹部术后胃瘫是一种典型的失去运动能力的胃梗阻,它发生在有大腹部手术体会的患者中。
其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等。
诊断:对于术后胃瘫,常规检查如血液分析、胃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结合影像学检查,比如CT或MRI,可以更准确的诊断出胃瘫。
治疗:治疗旨在改善消化功能,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通常,治疗包括营养疗法、进行肠道蠕动的药物治疗、用胃肠道辅助治疗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措施等。
体会:术后胃瘫是有大腹部手术体会的患者中常见的一种消化功能障碍,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营养和护理需求,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配合治疗,以尽快恢复患者的正常消化功能和活动能力。
腹部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适时鉴定,早期预防,心理护理和合适的治疗。
结果:患者胃瘫症状好转或消失,顺利出院。
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术后胃瘫患者,通过合适的护理和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恶性肿瘤;胃瘫;护理胃瘫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俗称功能性排空障碍,临床表现为手术后10天仍需行胃肠减压或停止胃肠减压后进食流质饮食,部分病人在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且伴有顽固性呃逆等症状,是在进行腹部手术,尤其是行胃大部切除术、食管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据文献报道显示,其发病率达1.7%-24 %[1-2 ] 。
对于胃瘫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易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
因此,精心的护理对减轻病人痛苦、帮助患者顺利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本院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后所出现的胃瘫症状,从护理学角度对术后的合理引导,避免胃瘫症状的出现做一粗略探讨。
1 病因及合理的鉴定对于出现胃瘫的患者,首先应找出病因,同时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造成术后胃瘫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3-4]:①手术因素:由于行腹部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致使胃排空失调。
②心理因素:患者术后精神过度紧张,加上手术创伤,致使机体通过多种途径激活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丛活动增强,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从而抑制胃动力。
③迷走神经损伤:迷走神经的切断,可直接导致胃的神经性蠕动消失。
④术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而术后过早过多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⑤由感染或者创伤导致炎症递质的大量释放,引起胃蠕动功能减弱。
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在术后叮嘱患者端正心态,正确对待术后可能出现的临床并发症,另外,对于已经出现胃瘫样临床症状的术后患者,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鉴别,不应与其他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相混淆,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腹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也常常出现,其中胃瘫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胃瘫,指胃肠道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食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排出。
本文将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病史、既往手术史等信息。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腹部有无胀痛、有无压痛等。
3.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检查、B超检查、CT检查等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肠道有无扩张、积气等。
4.检查胃肠道功能:通过胃肠道电图监测、胃肠镜检查、胃肠钡剂检查等手段观察胃肠道功能,可以了解肠道蠕动、排空等情况。
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因、病情、患者的身体等方面。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可通过给予促进肠胃运动的药物、胃肠道促进食欲、增加能量摄入的药物等,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肠道运动功能。
2.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营养状况不良,可以通过给予人工营养支持,如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等方法来满足机体营养需要。
3.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对患者腹部进行电信号刺激,促进肠道蠕动,恢复肠道运动功能。
4.手术治疗:对于肠道梗阻、严重腹胀等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微创手术、全腹腔镜手术等。
手术治疗需要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预防避免腹部术后出现胃瘫,需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1.手术合理规划:对于术前检查、手术方式、手术部位等需要进行充分评估和规划,尽量避免手术对肠道的损伤。
2.术中肠道保护:手术时对肠道进行保护,避免肠道受热、受压等损伤。
3.术后饮食管理:术后要进行适当的饮食管理,避免过量进食、过度节食等。
结语腹部术后胃瘫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对于腹部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综合的评估,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对于确诊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胃瘫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非胃大部切除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胃部及腹部手术后并发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功能紊乱综合征,由非机械性梗阻所引起,属功能性疾患[1];多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手术后,而发生于腹部非胃大部切除的术后PGS较少见。
我科于2007年1月~2014年6月共有非胃大部切除术后的PGS12例,经非手术保守治疗与细心护理,患者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非胃大部切除术后PGS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6.5±10.2)岁。
其中结肠癌手术4例,直肠癌手术2例,胰腺肿瘤手术2例,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分离术1例,食道癌手术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手术1例,肠系膜根部肿瘤1例。
12例患者均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
1.2临床表现12例患者均为肛门排气排便后停止胃肠减压或进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出现时间为术后4~6 d,再次行持续胃肠减压每日抽出大量液体,800~2000 ml/d;均经腹部平片、胃造影、胃镜等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同时证实胃无张力,无蠕动,排空困难。
1.3方法均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应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胃动力药物,同时配合中医中药、心理疏导等辅助治疗。
1.4结果本组12例患者除1例家属要求转院治疗外其余11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为10~42 d,平均(24.8±7.6)d。
2护理2.1心理护理发生胃瘫患者多数是因为精神高度紧张,使迷走神经处于抑制状态[2]。
由于胃瘫恢复起来时间长、病情易变化、经济负担较重等因素,常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甚至绝望,常导致患者或家属不满意。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连续性、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导致PGS的可能原因、影响因素、治疗护理方法及预后,稳定其情绪,使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胃肠道手术后胃瘫的预防和护理摘要】胃瘫是腹部术后相对少见的近期并发症,由禁食禁饮、麻醉、体力耗损、疼痛、活动受限等因素诱发,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胃吻合口水肿或肠输出袢机械性梗阻。
本文介绍了胃瘫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重点论述了胃瘫的预防和护理,旨在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胃瘫预防护理胃瘫(gastroparesis)是腹部术后相对少见的近期并发症,因上腹部手术后病人术前禁食禁饮,加之麻醉、体力耗损、切口疼痛、活动受限等,肠蠕动恢复缓慢,可以引发胃瘫,临床易误诊为胃吻合口水肿或肠输出袢机械性梗阻。
1 概念胃瘫是指胃大部分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等胃肠道手术后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的一种并发症,并无机械性梗阻,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 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
2 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5~78岁。
9例患者均在术后3~5天肛门排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再次胃肠减压,引出胃液1000~2000ml/d,肠蠕动存在,听诊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本组经保守治疗护理后,均恢复。
症状持续14~40天,平均25天。
2.2临床表现2.2.1发生时间:胃瘫的临床症状通常发生在术后第7~11天进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时。
2.2.2主要症状:不伴剧烈腹痛的腹腔或上腹压迫感,呕吐小量或大量常含胆汁的胃液,呕吐后症状缓解或减轻,肛门无排所或排便。
2.2.3体征:腹部平坦无压痛,一般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弱或消失。
2.3诊断术后胃瘫的标准(1)持续胃引流量每日超过600~800ml持续时间超过10天。
(2)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
(3)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
(4)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5)经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2.4辅助检查2.4.1X线上消化道造影。
2.4.2核素标记餐测定胃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