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增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加,昔日的“天之骄子”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实体的严重冲击,更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增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在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艰巨任务的同时,保就业尤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就起着关键作用。在1月7日召开的中央促进就业会议上温总理强调“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当前各项就业工作的首位。”如何有效破解这个难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就业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言显得尤为严峻。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多万,如此大规模的新成长劳动年龄人口自然递增,必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当前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得许多企业面临着减员裁人的压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使大学生面

临一个不宽松的就业环境,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今年全国有611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年尚未就业的近100万大学毕业生,今年将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二)就业呈现结构性的矛盾。从近几年各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来看,由于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1、工作结构。由于受以往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预期值较高,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对于那些艰苦行业、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私营企业、服务性行业则少有人问津。对工作地区而言,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的最爱,而西部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虽然急需人才,却往往招不来人才。呈现出“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

2、专业结构。从专业上看,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等工科专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而象历史、公共事业管理、政治、法律、经济学、财会、艺术等专业却需求甚少。

3、院校结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要名牌高校的大学生。往往是有名牌高校毕业生,不要一般高校毕业生,有部属院校毕业生,不要地方院校毕业生,造成一些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

4、学历结构。从学历上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需求高于对低学历的需求,博士生热于研究生,研究生热于本科生,专

科生和职业类学校就业最为不理想。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改革滞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即结构性失业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1、专业设置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前提下,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

2、人才培养结构单一,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高校扩招后,一些高校由于盲目拓宽生源而导致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下降。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高校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就业服务有待加强。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是提高自身的求职技能,都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为薄弱、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一些高校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

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1、“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就业由国家“统、包、管”的分配体制,造成了“毕业即就业”的局面,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结果一旦毕业走向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便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2、“精英化”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眼高手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仍停留在原来的基点上,对自身的定位很高。认为只有在比较高的就业层次,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就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功利性较强,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3、“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好高骛远。几千年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公、检、法和一些党、政部门工作,才能被人瞧得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导致目前考公务员热,宁可几千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而不愿意去一些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不愿做普通而平凡的工作。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有待完善,就业渠道有待畅通。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机制还存在明显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

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去工作,他们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这就使一些有志扎根西部的大学生平添了许多顾虑而望而却步。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人事和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设置高门槛,使许多毕业生拒之门外。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面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才素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已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尤其是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干部梯队已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人要求也更高。在招聘毕业生时,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而且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