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治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07 MB
- 文档页数:37
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骶尾部藏毛窦的住院患者。
一、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鹳口疽。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骶尾部藏毛窦。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张东铭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出版)。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正虚邪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的患者。
2.有骶尾部藏毛窦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肛门及骶尾部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2)病变引起骶尾部骨质破坏的患者。
(3)伴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
(4)伴有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的患者。
(5)伴有脊柱裂及脑脊液漏的患者。
(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7)不配合手术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主要观察骶尾部疼痛、肿胀、流脓水等症状的变化情况。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正侧位片、感染性疾病筛查、腹部超声、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腔CT或MRI、局部窦道X 线造影检查、腔内超声检查等。
任毅手术作品:藏毛窦诊治全过程什么是藏毛窦?藏毛窦(Pilonidal sinus ),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内藏毛发是其特征。
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
虽在出生后可见此病,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因毛发脂腺活动增加,才出现症状。
1833年,哈伯特·梅奥(Herbert Mayo)首先描述这种疾病,安德森(Anderson)和沃伦(Warren)分别于1847及1854年相继报道;1880年,霍奇斯(Hodges)以拉丁语pilus(毛发的)nitlus(巢的)将其正式命名为藏毛窦(pilonidal sinus PS)。
二战时美国陆军发病较多,据统计,美军8千多士兵因此病而住院。
引发注意,继续调查,发现多由于长期坐jeep颠簸所致。
故又称吉普车病,'Jeep riders' disease'。
以上为手术当日照片。
患者,男,43岁。
手术日期:2018.11.15。
手术者:任毅主任医师。
术后14天,愈合良好!吕少海医师拍摄术后73天复查,完全痊愈! 2019.1.29 任毅拍摄本病病因不详,有两种学说。
1,先天性,由于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
2,后天性,由于损伤、异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肿疾病。
证实由外部进入的毛发是主要病因。
臀间裂有负吸引作用,可使脱落的毛发向皮下穿透。
裂内毛发过多过长,毛顶部有滤过和浸软毛肤作用,毛发穿入皮肤,形成短道,以后加深成窦,毛根脱落到窦内也可使毛干穿透,在发病过程中可见运动改变,但只有一半病例可发现毛发,此病多见于皮脂过度活动、臀间裂过深和臀部常受伤的病人。
汽车司机骶尾部皮肤常受长期颠波、损伤,可使皮脂腺组织和碎屑存积于囊内,引起炎症。
本病应与肛瘘鉴别,后者通往肛门。
而藏毛窦的走行方向,多向颅侧,很少向下。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有炎症时则禁忌,应俟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
最新版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1)以骶尾部肿胀、疼痛、流脓为主症。
(2)无外邪侵袭感染时常无不适,或偶见骶尾部局部皮肤增厚或发硬。
感受外邪时可见局部的红肿热痛、流脓,甚至伴见发热、恶寒、周身不适。
(3)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
(1)症状①不典型症状:在发生感染以前,往往没有感觉,偶尔可扪及骶尾部皮肤有局部增厚或发硬。
②典型症状:骶尾部反复发作的急慢性脓肿或存在反复溢出分泌物的窦道;如伴有与周围皮肤不相连的毛发从窦口长出,即可确诊。
(2)体征①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上,可见不规则小孔,小如针尖,大者直径可达3mm,周围皮肤无红肿触痛,有的窦口内可见毛发。
反复发作者可见瘢痕,局部皮肤增厚,可触及皮下硬结及条索状硬结向颅侧行走,探针可探入皮下,深度数mm到10cm不等??应是丢字了,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
②急性期:骶尾部红、肿、热、痛,排出更多脓性分泌物,有时有蜂窝组织炎,生成脓肿。
(3)理化检查病变局部窦道X线造影、盆腔或骶尾部X 线平片、骶尾部B超、直肠腔内超声及盆腔CT及MRI等,有助于诊断并排除骨质破坏性疾病(如结核)以及骶尾部畸胎瘤等。
(二)证候诊断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1] 。
1.火毒蕴结证:骶尾部红肿,疼痛拒按,周身不适,恶寒、发热。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骶尾部肿块破溃,反复流脓水,经久不愈,伴有精神萎靡、形体消瘦。
舌质嫩红,苔薄,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根据窦道数量、分布及有无急性化脓性感染选择手术方式。
1.脓肿切开引流术适应症:骶尾部藏毛窦急性期出现脓肿者。
操作要点:患者取折刀位或侧卧位,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切开窦道排脓,切口要足够大,尽量将脓腔内的肉芽组织和毛发完全清除,切除组织标本术后送病理。
术后处理:术后每日局部清洁消毒换药1~2次,外用去腐生肌类中药局部换药,保持骶尾部清洁。
藏毛窦简介藏毛窦和藏毛囊肿(Pilonidal sinus and Pilonidal cyst)统称为藏毛疾病(Pilonidal disese),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
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
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一簇毛。
虽在出生后可见此病,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因毛发脂腺活动增加,才出现症状。
病理学中医病因病机:尾部局部残留异物或兼有邪毒侵袭,导致局部气血凝滞,蕴蒸化脓,溃破成漏。
西医病因病理:此病的病因尚不确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后天获得性病变由于毛发长入皮肤或皮下组织使囊肿容易感染,窦道不易愈合。
病因学真正病因不详,有两种学说。
一先天性:由于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
但与婴儿的中线位肛后浅凹部位很少找到藏毛疾病的前驱病变,而在成年人确多见。
二后天性:认为窦和囊肿是由于损伤、手术、异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肿疾病。
证实由外部进入的毛发是主要病因。
臀间裂有负吸引作用,可使脱落的毛发向皮下穿透。
裂内毛发过多过长,毛顶部有滤过和浸软毛肤作用,毛发穿入皮肤,形成短道,以后加深成窦,毛根脱落到窦内也可使毛干穿透,在发病过程中可见运动改变,但只有一半病例可发现毛发,此病多见于多毛平、皮脂过度活动、臀间裂过深和臀部常受伤的病人。
汽车司机骶尾部皮肤常受长期颠波、损伤,可使皮脂腺组织和碎屑存积于囊内,引起炎症。
美国陆军发生这种病较多,称为吉普病。
常见的病菌有厌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
Rainsbury及Southan分析了静止的藏毛疾病,单个细菌不到半数,而厌氧菌占58%。
奇怪的是葡萄球菌不常见,多数需氧菌为革兰阴性细菌。
鉴别诊断应与疖、肛瘘和肉芽肿鉴别。
疖生长在皮肤,由皮肤突出,顶部呈黄色。
痈有多个外孔,内有坏死组织。
肛瘘的外口距肛门近,瘘管行向肛门,扪诊有索状物,肛管内有内口,有肛门直肠脓肿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