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法上的物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8
第八章物权概述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效力一、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
2.物权是权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权利。
3.物权是排他性的权利。
二、物权的效力(一)物权的优先效力P1031.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
P1032.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
P104例题:1、甲有一房屋欲出卖,8月1日与乙签订了该房屋买卖合同,8月2日与丙签订了同一房屋的买卖合同,8月3日又与丁签订了同一房屋的买卖合同。
诉至法院,如何解决?答:甲决定卖与谁2、接上题:若甲与丁已经办理产权变更手续,如何处理?答:丁取得房屋所有权。
他人要求违约责任注意:买卖不破租赁补充:1、不动产抵押权的优先效力2、动产抵押权的优先效力3、优先顺位的放弃与变更4、抵押权与所有权混同时,抵押权的优先权5、不同担保物权之间的优先权6、《合同法》第286条规定7、《海商法》第25条规定:船舶优先权—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二)物上请求权109第二节物权的类型一、物权法定主义(看书)二、民法上物权的种类1.所有权:所有人可以对其所有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2.用益物权:地上权、地役权、典权3.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三、民法学上物权的分类(自己看书)使用权、借用权等,亦为本权。
第三节物权的变动117一、物权的变动的概念二、物权的变动的原则1241、公示2、公信三、物权的变动原因1181、物权的取得2、物权的变更3、物权的消灭4、物权的变动四、物权行为119无因性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模式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五、物权的公示(重点看书)(一)交付(二)登记补充: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126第四节物权的保护1.请求确认产权2.请求恢复原状3.请求返还原物4.请求排除妨碍5.请求赔偿损失前四种保护方法是物权的保护方法,而赔偿损失则是债权的保护方法。
第八章物第一节物一、物的概念和特征(一)物的概念物,是指存在于人体之外,占有一定空间,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且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
♀民法上的物都具有物理属性,也都是哲学意义上的物;但物理学以及哲学意义上的物及物质却并不都能够成为民法上的物。
♀民法上的物的范围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扩大而呈扩大的趋势。
(二)物的法律特征1.物须存在于人体之外。
民法上所称之物,作为民事权利客体之一,具有非人格性。
2.物主要限于有体物。
有体物是相对于无体物而言的。
在英美法中,由于对物和财产的概念未作严格区分,财产既可以是有体物,也可以是无体物,因此,无形财产也可以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在大陆法系国家,德、日等国民法,则就物采狭义概念,仅以有体物为限。
《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3.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可以分为社会物质生活需要和社会精神生活需要。
相应地,物的这种价值,不以物质利益为限,精神利益也包括在内。
物的有用性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物可以是由劳动创造的,也可以是天然存在的。
4.物必须具有稀缺性。
5.物必须能为人支配。
6.物须独立成为一体。
所谓物须独立成为一体,是指物应能独立地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交易实践中,物能否独立满足人们的需要,应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形确定。
二、物的法律意义三、物的分类(一)动产和不动产从财产的移动性和是否附着于地面,可以把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我国法律的规定』《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担保物权法》第九十二条本法所称不动产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
本法所称动产是指不动产以外的物。
1、动产动产是指能够移动而不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
此外,在法律上各种可以支配控制的自然力,在性质上也应认定为动产。
某些物在性质上能够移动,但因其价值较高,且在交易习惯上转让程序较为慎重,在法律上也具有不动产的某些特征,学理上称为“准不动产”(实际上是动产,准用不动产的规则),如汽车、船舶、航空器。
第八章物权法律制度第一节物权基本理论一、物与物权(二)物权1.物权的概念及特征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是和债权对应的一种民事权利,它们共同组成民法最基本的财产权形式。
与债权相比,物权具有如下特征:(1)物权的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物权是指特定主体所享有创排除权利主体外的一切其他人侵害的财产权利。
作为一种绝对权和“对世权权利人以外酌任何其他人都负有不得非法干涉和侵害的义务。
而债权只是发生: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
债权人的请求权只对定的债务人发生效力,因此被称为对人权。
(2)物权内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
所谓直接支配,是权利人无须借助他人的行为就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
权利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直接依法占有、使用其物,或采取其他支配方式。
所谓排除他人干涉,是指物具有不容他人侵犯的性质。
2.物权的分类(1)所有权与他物权。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可以对物进行占有、使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利。
他物权是指所以外的物权,亦称限制物权、定限物权。
他物权是所有权的部分权能与所有昔发生分离,由所有权人以外的主体对物享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支配权。
他物权有权一样,具有直接支配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性质。
(2)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根据设立物权的目的不同,传统民法将他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是指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包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等。
担保物权是指以担保债权为即以确保债务的履行为目的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用益韧权注重物的使用价值;担保物权注重物的交换一第二,用益物权一般是在不动产上成立的物权。
虽然《物权法》第一百一条为动产用益物权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但物权法规定的具体的用益物权只是在不动产上设立;担保物权既可以在不动产,也可以在动产上设立。
1、民法上的物,作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2.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征: a存在于人身之外。
b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 c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d物以独立成一体的有体物为限。
人死之后,主体资格不复存在,遗留的人体即肉身,即回归为自然物。
作为自然物,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在文明社会里它不象其它自然物那样可以为人们随意处置以至丢弃,但它的确是一种存在的、脱离生命不再具有主体资格的物。
假肢、假牙等视为人体一部份,但一旦与人体分离,则为物;头发、血液等可分离者,分离后为物;尸体为物 。
物权法不适用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即《专利法》来调整。
物权法中的物指传统民法中的物,即动产和不动产,而知识产权是舶来品,属于智力成果,虽然其不属于物权法中的物,但知识产权的一些特征和物权很像,如一般认为知识产权都是绝对权。
民法上的物,不论是特定物,还是种类物,通常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物,一定程度上或者在一定语境下可以将其表述为财产,是狭义上的财产。
人,总是独立于物而又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脱离于物。
物,因为传统民法上要求一物一权,故要求其在物理属性上占据独立的空间。
通常而言,这种独立物的使用价值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其没有与其他物进行组合或者整合,只能独立地发挥自身的功用,但这显然有悖于物权法上物尽其用的原则。
物的角色很多,其在债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通说认为,合同的标的是给付行为,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给付行为的内容就是物。
通说认为,民法上的物权具有排他性的效力,而合同基于其相对性,并不具有排他性的效力。
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某些合同也具备了排他性的效力,"买买不破租赁"就是其中的适例,有的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债权的物权化"。
民法上的物,试图解决的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
自然人之所以得此名称,其实是在彰显自身的自然属性,不纯粹是民法上特定拟制的"理性人"(Reasonable Person),特别是有别于"法人"(Artificial Person)。
民法上的物的概念和特征民法上的物的概念和特征1. 物的定义•在民法上,物是指客体存在的具体实体,可以以一定的形式被人所占有并具备经济价值的客观事物。
2. 物的特征•客观存在性: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与主体独立存在,具有一定的实在性。
•有形性:物具备明确的形态和实体,可以通过感官进行感知和触摸。
•可占有性:物可以被人以合法的方式占有,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经济价值性:物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作为交换和交易的对象。
•依附性:物可以与其他物相连结或依存,并且不改变其自身实体的特点。
3. 物的分类根据民法的规定,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动产•动产是指能够移动的物,如货物、金钱、车辆等。
不动产•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的物,如土地、房屋等。
人身•人身是指人的身体和生命,以及与人身有关的权益,如姓名、声誉、隐私等。
无体物•无体物是指无法以有形的方式呈现的物,如债权、专利权等。
4. 物在民事关系中的作用物在民事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作为财产•物是财产的基本要素,人们通过对物的占有和支配来实现财产权的行使和保护。
物作为交易对象•物作为具备经济价值的客体,可以作为交易的对象进行买卖、租赁等行为。
物作为合同的标的物•在合同中,物作为合同的标的物,是合同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化和实现的依据。
物作为责任的依据•在民事责任中,物可以作为损害赔偿的依据,损害的程度往往与物的性质和价值有关。
5. 总结民法上的物是指具有客观存在、有形、可占有和经济价值的实体物。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分类,物在民事关系中具备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是民商事活动的基础和重要元素。
了解和掌握物的概念和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王利明《民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法总论-物)第⼋章物8.1 复习笔记⼀﹑物1.物的概念和特征(1)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体之外,占有⼀定空间,能够为⼈⼒所⽀配并且能满⾜⼈类某种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
(2)物的特征①物须存在于⼈体之外。
物具有⾮⼈格性,但与⾝体分离的⽑发、⽛齿,属于物。
⼈死后的遗体也属于物。
②物主要限于有体物。
所有权的客体原则上应限于有体物,他物权的客体则可包括有体物和作为⽆体物的权利。
③物能满⾜⼈的需要。
物能满⾜⼈的需要,即物必须对⼈有价值。
这种价值,不以物质利益为限,精神利益也包括在内。
④物必须具有稀缺性。
并⾮⼀切能满⾜⼈的需要的物都必然能成为民法中的物。
要成为民法中的物,除了须具有效⽤外,还必须具有稀缺性。
⑤物必须能为⼈⽀配。
⑥物须独⽴成为⼀体。
指物应能独⽴地满⾜⼈们⽣产、⽣活的需要。
2.物的分类(1)动产和不动产①不动产,指在空间上占有固定位置,移动后会影响其经济价值的物。
②动产,指能在空间上移动⽽不会损害其经济价值的物。
③区分意义:a.物权变动的条件不同。
动产物权的变动,⼀般仅依交付即可⽣相应的法律效果;⽽不动产⾮经登记,不发⽣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b.得以设定的他物权类型不同。
他物权中的⽤益物权,仅能设定在不动产上。
c.法律适⽤及诉讼管辖不同。
就不动产发⽣的纠纷,依物之所在地法解决,且发⽣法院的专属管辖。
(2)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流通物①流通物,是法律允许在民事主体之间⾃由流转的物,⼤部分物为流通物。
②限制流通物,指在流转过程中受到法律和⾏政法规⼀定程度限制的物。
③禁⽌流通物,指法律或⾏政法规禁⽌⾃由流转的物。
④区分意义:a.合同标的物为流通物的,具备了合同的其他⽣效要件,合同即可⽣效;b.合同标的物为限制流通物的,除须具备合同的⼀般⽣效要件外,还应办理批准或登记⼿续,合同⽅可完全⽣效;c.合同标的物为禁⽌流通物的,合同⽆效。
(3)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①替代物,指在交易观念上认为并⾮独⼀⽆⼆的物,认为同样品质、种类的物可以相互替代。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