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控制隧道的工后沉降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隧道施工中的地表沉降控制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交通建设逐渐被重视,地下交通设施也越来越常见。
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需要进行隧道施工,而隧道施工往往会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地基变形等问题,导致地表沉降。
因此,隧道施工中的地表沉降控制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表沉降的影响隧道施工中的地表沉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就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1. 给土地使用带来困难。
地表沉降让原本平整的地面出现了明显的凹陷,影响了该区域土地的使用。
2. 水利工程受到影响。
地表沉降会改变附近水域的水位和水流形态,导致水利工程防洪效果下降。
3. 对建筑物产生影响。
地表沉降会让基础受到压力,使得建筑物的稳定性变差。
4. 道路出现不平整面。
地表沉降会让道路出现明显的凹凸不平,影响行驶安全。
因此,隧道施工中的地表沉降控制必不可少。
地表沉降的原因地表沉降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其原因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1. 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隧道施工需要进行地下采暖,这时候水资源会被过度开采,导致地表出现沉降。
2. 岩石垮塌。
隧道施工时,需要对地下进行钻探和挖掘,对地下的稳定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岩石垮塌,导致地表沉降。
3. 地下水位下降。
施工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会影响地表沉降。
4. 建筑物扰动。
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荷载和爆破会对旁边的建筑物产生影响,导致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的控制隧道施工中的地表沉降控制是复杂的工序,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
这里介绍几种典型的地表沉降控制方法:1. Grouting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地下隧道开挖过程中,通过注入混凝土泥浆使地基得到加固,防止地基流失,从而避免地沉降。
2. 地基加固法。
此方法利用高浓度浆料注入的方式,加固挖掘现场以及周边区域地基,从而达到控制地表沉降的目的。
3. 沉降预测法。
在隧道施工之前,将沿线的装置装好进行沉降数据的实时记录,预测施工过程中的地沉降,从而做出有效的掌握控制措施。
4. 机械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振动器等机械设备将土壤进行压实,从而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
隧道支护中的地表沉降控制地下隧道的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隧道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地表沉降问题。
随着人们对更高质量、更长寿命的隧道需求的增加,对地表沉降的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隧道支护中地表沉降的控制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措施和技术。
在隧道建设中,地表沉降是由隧道开挖引起的。
隧道开挖会导致地下岩层的失稳,从而引发地表沉降。
所以,在隧道建设中,地表沉降的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控制地表沉降,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隧道支护措施。
合理选择隧道支护系统,是减小地表沉降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隧道支护系统有钢筋混凝土衬砌、钢支撑和浅埋法。
钢筋混凝土衬砌是最常用的隧道支护形式之一,它能够提供良好的强度和刚度,有效保护隧道结构不受外部力的破坏。
钢支撑是另一种常见的隧道支护形式,它主要由钢梁和钢拱构成,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
而浅埋法则是通过在地下挖掘浅埋的方式来建设隧道,能够减少对地表的干扰。
其次,地表沉降控制还需要进行精确的地表监测。
通过监测地表沉降的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沉降的速度和幅度。
常用的地表监测技术包括测量方法和遥感方法。
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经典的测量仪器和现代的全站仪、GPS等设备。
遥感方法利用遥感卫星获取地表图像,通过对比前后的图像变化来监测地表沉降情况。
这些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地表沉降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管理也对地表沉降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重型机械对地下岩土进行过度挖掘或挤压,以减少沉降的发生。
同时,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时间,控制挖掘进度,以避免隧道开挖过快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
另外,施工期间的地下水管理也是减小地表沉降的重要环节,应采取措施保持地下水的稳定,防止水压和渗流对地下岩土的影响。
最后,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表沉降,及时采取补偿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地下注浆、加固地基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已经发生的地表沉降,保持地表的平稳。
隧道施工中的地表沉降控制与补偿方法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不仅能缓解交通压力,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地表沉降对城市地下设施、建筑物以及附近居民的安全和舒适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控制和补偿地表沉降成为了隧道施工中的重要任务。
地表沉降是隧道施工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因为在挖掘隧道时,需要通过开挖的方式破坏地下土层结构。
沉降程度与隧道的深度、开挖方式以及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隧道越深、采用爆破开挖方式,地表沉降程度就越大。
为了控制地表沉降,隧道施工中采取了多种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隧道开挖方式对于控制地表沉降至关重要。
对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盾构施工方式,减少地表沉降。
盾构施工是通过推进盾构机挖掘土层,然后在后方安装衬砌,不会对地表造成太大的破坏。
其次,对于需要采用传统开挖方式的隧道,可以利用土压平衡控制地表沉降。
土压平衡盾构机在开挖过程中,通过控制螺旋输送机的进出料量,使土层与隧道周围的土体形成平衡,减小地表沉降的影响。
除了控制地表沉降外,还需要补偿地表沉降对城市设施和居民的影响。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进行地下管道的重新布置和加固。
在隧道施工前,可以对地下管道进行改线或者增加管壁支撑,以避免管道受到地表沉降的影响。
另外,针对附近建筑物的沉降问题,可以利用压实基槽的方式进行补偿。
压实基槽是在施工前先将地下土体进行压实,然后再施工隧道,在地下压实区域进行浅埋施工,以减小地表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此外,一种较新的地表沉降控制与补偿方法是应用地下连续墙技术。
地下连续墙是指通过挖掘连续的深井,然后在井中灌入钢筋混凝土,形成承重连续墙。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并且可以在挖掘井后继续施工。
地下连续墙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隧道施工,还可以用于保护附近的建筑物和地下管道。
综上所述,隧道施工中的地表沉降控制与补偿方法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一种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精准控制的方法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交通的需求,盾构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建设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
如果沉降控制不精准,就会对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灾害事故。
因此,如何实现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精准控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精准控制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基于监测与预测的控制方法。
通过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在盾构隧道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工程测量,确定地下情况和地表沉降的潜在影响范围。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盾构机的掘进参数、土壤条件等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准确的数据。
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地表沉降的预测。
根据盾构隧道的施工方案和地质情况,可以建立相应的模型,预测地表沉降的幅度和范围。
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控制点的沉降速度和沉降量,及时预警并调整施工参数。
第三,通过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和技术手段,控制地表沉降的幅度和范围。
在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补偿注浆、土体加固、减小掘进参数等方法,减少地表沉降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盾构机的掘进速度和方向,避免对地表造成过大的压力和沉降。
监测与预测的控制方法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更加精准的地表沉降控制。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和物联网设备的应用,可以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提高控制的精度和准确性。
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精准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监测与预测的控制方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同时,结合其他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控制的精度和准确性。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相信在未来的盾构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控制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为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层沉降因素及控制对策地铁是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便捷,而且节省时间,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
地铁建设需要在地下挖掘隧道,这种浅埋暗挖的方法对地层沉降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层沉降因素及控制对策。
一、地铁浅埋暗挖隧道的地层沉降因素1.构造裂隙地壳中存在许多构造裂隙,这些裂隙会在地铁浅埋暗挖隧道过程中引起沉降。
由于地铁隧道穿过了许多构造裂隙,裂隙中的岩石容易破碎和变形,从而导致地层沉降。
2.土壤性质地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和开挖土壤,因此,土壤性质对地铁建设的影响非常大。
一般来说,软黏土和淤泥是导致地层沉降的主要土壤类型。
当地铁通过这些土层时,土壤会被挤压和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层沉降会越来越明显。
3.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地层沉降造成影响。
如果地铁穿过含有高水位的土壤层,那么地铁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排水措施,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如果排水不当,水压过大会导致地层沉降,而且还可能导致隧道的变形和破坏。
二、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层沉降控制对策1.预测地层沉降在进行地铁建设之前,必须首先预测地层沉降情况。
可以使用数值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地层沉降,评估地下建筑物可能引起的地层沉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地层沉降。
2.地层加固对于地铁经过的土地层,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注浆等,以保证隧道建设过程中的稳定性。
可以使用高分子灌浆剂、水泥浆、珍珠岩等材料对地下土层进行加固。
3.监测地层变形在地铁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隧道周围的土地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地层变形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使用传感器等设备进行监测。
4.合理排水通过合理的排水控制,可以减少因水压过大而导致的地层沉降,从而保证地下建筑物的安全。
采用排泥管、泥水分离设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
总之,地铁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地层沉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控制对策可以有效地避免地层沉降,从而保证地铁建设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地面沉降影响分析与控制地铁隧道施工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程。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地面沉降对于城市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地面沉降的影响机理、分析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面沉降的影响机理主要与隧道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有关。
隧道开挖会导致地下土体的应力重分布,造成土体的加固、排水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此外,施工期间的振动、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也会对地面沉降产生影响。
为了全面评估地面沉降的影响,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地质勘探及隧道工程参数的测量和分析。
分析地面沉降的影响,需要从建筑物、地下管线及地表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对于地铁沿线的建筑物而言,地面沉降可能会导致其结构的破坏,特别是老旧建筑物更容易受到影响。
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对沿线建筑物进行详细的结构安全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需要进行加固或者拆除重建。
其次,地下管线也是受地面沉降影响的重要对象。
地铁隧道施工可能会对地下管线造成挤压、位移等影响,从而影响管线的正常运行。
为了保证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我们需要在施工前进行管道的定位、检测以及加固,以降低地面沉降对其的影响。
另外,地面沉降还可能对地表设施造成影响,如道路、桥梁等。
沉降导致的地表变形可能破坏道路的平整性,影响交通的通行。
因此,在施工前需要进行道路的检测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道路的安全和顺畅。
为了控制地面沉降的影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技术措施。
首先,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工艺,以减小地面沉降的发生。
例如,可以采用盾构机等地铁隧道施工专用设备进行施工,减少地面开挖量和振动。
其次,需要加强监测和测量工作,对地面沉降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分析。
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正。
此外,在地铁隧道施工中,还需要进行土体加固和排水处理工作,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排水能力,减小地面沉降的发生。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本文整理分析了浅埋暗挖法隧道出现地表沉降的原因,并就这些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供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控制地表沉降进行参考。
标签:浅埋暗挖;隧道; 沉降控制1 引言在我们国家,山区占了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在进行基础建设铁路,公路的修筑的时候,经常需要修筑隧道。
隧道修筑过程中,随着地层物质被挖出,自洞室临空面向四周一定范围内地层应力场也将发生调整,地表则必将发生或大或小的沉降。
对城市来说,过大的地面沉降和地层变位将直接危及地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进而危及施工安全,因此施工中必须对有害沉降进行控制。
本文分析了引起浅埋暗挖隧道沉降的主要因素,提出控制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降可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以供暗挖隧道参考。
2 沉降原因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地下水的影响根据经典土力学理论,天然土体一般是由矿物颗粒组成骨架体,再由孔隙水和气填充骨架而组成三相体系。
土颗粒的压缩性很小,一般认为是不可压缩的,。
因此,土体的变形是孔隙流体的流失及气体体积的减小、颗粒重新排列、粒间间距缩短、骨架体发生错动的结果。
随着隧道的开挖引起地下水的流失, 颗粒重新排列,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地层出现沉降。
2.2地层上覆体特性的影响上覆体本身力学特性对沉降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有些土如枯土、粉质枯土及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等一些土的承载能力差,无法形成自然载拱;而有些如硬质岩、极硬质岩可以形成自然拱。
能否形成自然拱,成拱的质量如何,对于地表出现的沉降有很大的影响。
2.3地层应力的影响隧道开挖的过程也是地层内应力重新分布的过程。
隧道开挖形成空洞,周围会产生急剧的变形与应力重新分配与调整的一个过程,应力的重新分布改变了土体颗粒的流动方向,从而引起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土体产生一定量的移动,而引起地面沉降。
2.4爆破施工的影响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各段的地质条件不同,部分施工段可以进行机械挖掘,但有部分施工段需要爆破松动。
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层沉降因素及控制对策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地铁成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而地铁建设中最为复杂的工程之一就是地铁浅埋暗挖隧道。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地层沉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地铁建设的安全和稳定,还会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影响。
研究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层沉降因素及控制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层沉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暗挖施工方式、地下水、建筑物及设施等因素。
首先是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地层沉降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等都会影响地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其次是暗挖施工方式,挖掘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地层的沉降情况,不同的挖掘方式对地层的影响也不同。
再者是地下水,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地层稳定性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暗挖隧道时,当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层沉降。
最后是周边建筑物及设施,地铁建设会对周边建筑物和设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地层沉降较大时可能会引起周边建筑物的裂隙等问题。
针对以上地层沉降因素,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
首先是对地质条件的控制,需要在地铁建设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分析,充分了解地质情况,根据地质情况设计合理的地铁线路和施工方案。
其次是对暗挖施工方式的控制,选择适合地质条件的挖掘方式,并且在挖掘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保证挖掘过程中地层的稳定性。
再者是地下水的控制,需要合理的控制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别是在暗挖隧道时,要加强地下水的排水工作,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地层沉降问题。
最后是对周边建筑物及设施的控制,地铁建设前需要对周边建筑物和设施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加固工作,保证地铁建设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物和设施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
除了以上的控制对策,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措施来减小地层沉降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加强监测工作,对地层的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地层沉降在可控范围内。
可以采取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压浆注浆技术、地下水位监测和调控技术等先进技术来控制地层沉降的影响。
隧道工程中的地面沉降控制技术隧道工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地面沉降是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下管线、建筑物、道路和地质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面沉降控制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地面沉降的原因在了解地面沉降控制技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导致地面沉降的原因。
地面沉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地下挖掘工作: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开挖工作的进行,土体会受到压缩和位移的影响,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2. 污染物排放:隧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对土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影响,导致土体的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地面沉降。
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土体的稳定性和压实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当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降低地下水位时,地面沉降是不可避免的。
二、地面沉降控制技术为了尽量减少地面沉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隧道工程中采取了多种地面沉降控制技术。
1. 预应力绷筋技术:预应力绷筋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地面沉降控制技术。
通过在隧道周围埋设预应力钢筋,在施工过程中对钢筋进行预张力,使之产生良好的牵引力,从而抵消地面沉降的压缩效应。
2. 地下连续墙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是一种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技术。
通过在隧道两侧的土体中挖掘成连续墙,以增加土体的抗压强度,从而减少地面沉降的发生。
3. 土体注浆技术:土体注浆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地面沉降控制技术。
通过在隧道周围的土体中注入适量的浆液,以填充土体间的孔隙,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密实度,从而减少地面沉降的程度。
4. 振动监测技术:振动监测技术是一种用于控制地面沉降的技术。
通过在隧道周围的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重要设施上安装振动传感器,实时对振动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地面沉降的不良影响。
三、地面沉降控制技术的应用隧道工程中的地面沉降控制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山区隧道、城市地铁还是高速公路隧道,都可以借助这些技术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
隧道工程地表沉降过大应急预案一、预防措施1、详细研究和分析地质勘察资料,超前预判可能发生塌陷的位置,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对于盾构始发端头及隧道埋深较浅等易发生地面坍塌的部位必须提前进行旋喷或注浆进行加固,提高土体自稳能力。
3、水是造成地面塌陷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有可能发生塌陷的部位,一定要做好注浆止水措施,必要时注双液浆进行堵水。
4、始发端头,一定要采用打设垂直探孔和水平探孔的方法,对加固情况进行检查和验证,确保加固效果。
如果效果不理想,必须进行二次补强,直至达到预期的目的。
5、采用土压平衡模式时,控制好土仓压力和注浆压力,始终保持盾构机处于良好的姿态,尽量减少对上层土体的扰动,避免破坏覆土稳定,导致塌陷事故的发生。
二、处置措施1、当隧道附近地面沉降过大时,在沉降及周围加密布置监测点,每半个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确定地面沉降稳定才可放缓监测频率。
隧道内也要加强二次注浆质量,必要时要注双液浆。
2、当隧道附近地面发生坍塌时,在没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立即用低标号的砼进行灌注,并在塌方处及周围加密布置监测点,每半个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确定地面沉降稳定才可放缓监测频率。
如灌注完砼后地面沉降仍然显著,则要及时在地面钻孔进行注浆,同时隧道内也要加强二次注浆质量,必要时要注双液浆。
在进行地面注浆时,为防止浆液凝固困住盾构机,注浆时盾构机要缓慢运动,同时还要通过盾构机超前注浆孔及盾体上的注浆孔向盾体外侧注入膨润土,使盾构机周围被膨润土包围,形成蛋糕状,确保盾构机能正常掘进。
3、塌陷处理过程中,抢险人员随时观察塌方情况,防止塌方伤人。
必须确保通讯畅通,并对处理情况、围岩变化情况、人员及机械设备情况等及时上报,在抢险有困难或需要救援时以便领导决策,及时提供救援。
三、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一)管理制度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文明工地领导小组。
2、建立文明施工的规章制度,责任到班组,落实到人。
3、工地生产班组健全特殊工种工人持证上岗。
1
怎样控制客运专线隧道的工后沉降
无砟轨道铁路对线下工程变形有严格的限制要求,在无砟轨道铺设前需要对线下工
程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和评估,确认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后方能进行无砟轨道的铺
设,因此,工后沉降在路基、桥涵、隧道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工后沉降控制的作用、意义及其必要性
严格控制隧道工后沉降,控制隧道的不均匀沉降,才能保证客运专线铁路轨道高平
顺性。这就要求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必须满足隧道的工后沉降小、不均匀沉降小,在动力
作用下的变形小、稳定性高。铁路客运专线时速高,其基础设施标准一般按350 km/h
设计,为确保行车安全与乘客舒适,对线路的平顺性标准要求极高,线路工后沉降量,
特别是无碴轨道线路的工后沉降量,一般应控制在2~3em内,几乎是“零沉降”。
2. 沉降问题现状与加强沉降控制意识
2.1 工后沉降问题现状
(1)现行铁路规范对工后沉降的规定,140km/h铁路一般地段不大于30em,桥台台
尾过渡段不大于15em;160 km/h铁路一般地段不大于20em,桥台台尾过渡段不大于10em;
200 km/h客货共线铁路一般地段不大于15em,桥台台尾过渡段不大于8em。
(2)目前工后沉降控制与应对的主要措施是预留沉落量、补碴抬道。
(3)长期以来,对工后沉降控制除施工预留沉降外,养护维修部门普遍采用补碴抬
道这一简单的措施补救,而施工期间采取技术措施来控制工后沉降的意识则相当淡薄。
2.2 加强沉降控制意识
(1)隧道的长度在整个线路长度中占有一部分比例,隧道的沉降将极大地影响线路
的平顺性。
(2)由于客运专线采用无碴轨道结构,对下沉采用补碴抬道已不可行,必须采用积
2
极的、主动的预控措施,以确保隧道工后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工后沉降控制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地质勘察、设计、施工、预测、沉降观测
分析、补救等,必须重视每一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
3. 控制工后沉降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技术培训,明确控制标准
(1)由于承包商对工后沉降控制缺乏经验,可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加强技术培训,
大力培训沉降观测人员、整理分析人员、计算预测人员,从控制方案、预测分析、观测
操作上采取主动预控措施。
(2)制定隧道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工后沉降及沉降差控制标准一般采用四项指标:
工后沉降不大于30mm、不均匀沉降不大于20mm/20m、错台不大于5mm、折角不大于1/1000。
3.2 重视黄土地质核查
(1)加强黄土地质核查,使采取的技术措施达到沉降预测与实际相符。
(2)在选定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时,必须注意其地理环境、地貌单元、微地貌、沉
积年代及成因类型等条件影响所产生的差异性,同时掌握这些自然条件与黄土性质之间
的规律。
(3)黄土分布评价、湿陷性评价、现场浸水试验以及微观电镜分析是了解黄土的重
要手段。
3.3 加强隧道沉降分析与预测
(1)沉降问题包括隧道本身的沉降、隧道周边的压缩变形,各类变形均包括沉降量
与沉降过程两个方面。
(2)工后沉降量的延续时间考虑在实测曲线拟合的基础上外延预估,与计算值对比
分析。实测曲线的拟合常用三点法和双曲线法。为了分析沉降过程,按一维固结理论计
3
算得到瞬时加载的沉降一时间曲线,按加载过程采用沉降量一时间关系进行修正,由修
正后的曲线预估工后沉降及其完成所需的时间。
(3)沉降分析、预测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模式,根据实测资料不断调整计算参数、模
型,使预测与实测尽量吻合,确保实际工后沉降满足要求。
(4)积极开展地质核查、沉降预测等专题研究,以科研成果指导沉降分析、预测。
3.4 做好隧道沉降观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
(1)隧道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无碴轨道工程的施工时间及工后沉降量,确保
工后沉降量满足要求。
(2)沉降观测以二等几何水准测量高程,观测精度不低于1mm。采用精密水准仪、铟
化水准尺。观测做到四个固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后视尺读数;
固定测站及转点。
(3)隧道内一般根据地质围岩情况布设沉降观测断面,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
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
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每次观测完毕,及时绘制沉降点的时间一沉降量的关系曲线。
(5)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
(6)观测期内,线下工程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会同建设、
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
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7)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8)观测精度:线下工程沉降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
4
的测量精度为8mm/30m。
(9)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5 施工控制措施
隧道工后沉降的控制贯穿于隧道施工整个全过程。要控制隧道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
求,必须控制好隧道施工质量,全过程对质量进行控制、监测。主要从施工前对地质补
勘(即对地质勘察深度及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参数进行复核审核),施工中对各施工
部位填料特性全过程监控,施工完成后对隧道均匀或不均匀沉降及其沉降值监测、检查、
调整等方面进行控制。对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要建立先进、可靠、精确、完整、有效的
质量控制与检测体系,保证隧道工后沉降满足规范验标、设计要求。
总之,通过经验及技术验证总结出建立高精度测量控制网、科学的沉降观测方案及
其实施、正确的工后沉降评估技术是实现隧道工后沉降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措
施。
郭丹丹
2011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