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演练】高三历史二轮综合练习: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三)
- 格式:doc
- 大小:731.00 KB
- 文档页数:7
【创新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仿真提升练习通史专题突破第13讲二战后整体世界的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含2013年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福州质检)读下表,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 )。
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万吨)年代粮食肉类奶类1951~1955年 3 850 570 3 7901961~1965年13 030 930 6 470AC.改革农业管理体制D.推行“新经济体制”解析解答本题须注意表格的时间信息及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变化趋势。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是20世纪二十年代,A项排除;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B项排除;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符合题意,C项正确;推行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D项排除。
答案 C2.(2013·浙江名校联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判断,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的报告内容所证实。
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
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B项正确。
答案 B3.(2013·湖北名校调研)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第13单元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知识重组)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除战争以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
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
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4.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
换言之,经济区域集团化正是以区域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同时又促进经济全球化。
因此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历史1.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2.经济:两种经济体系的共存竞争(1)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迎“黄金时期”。
(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①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世界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②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3.技文(1)第三次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信息社会开始出现,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
(2)现代主义文: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流派成为欧美文艺的主要表达方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1.政治:多极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欧洲共同体成立。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力争成为政治大国。
(3)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5)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2.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空间的开拓和苏联的经济改革(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后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福利国家”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
课时作业11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第一次模拟]二战后,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方针:“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一方针反映出英国在欧洲一体化初期的态度是( )A.冷漠B.热情C.排斥D.徘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三环外交’方针……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即可排除与此不符的B、C、D三项,选择A项。
答案:A2.[2016·宁夏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二次模拟考文综]在朝鲜战争初期,苏联的某些做法颇有意味。
苏联采取秘密措施支援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空中支援中国时,要求苏联参战的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空军不许在海上作战。
这表明( )A.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B.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D.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A符合材料主旨。
B错误,仅从材料内容无法判断谁优谁劣。
C无法从题中体现。
D不是材料的主旨。
答案:A3.[2016·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冷战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中一段特殊时期。
冷战双方处在特殊环境中,它们用特殊的语言、特殊的武器、特殊的意识形态反对它们各自设定的敌人。
但最特别的是冷战双方既没有赢者,也没有输家,彼此都在默认一种特殊的游戏规则,以此保持一种特殊的力量平衡。
”以下解释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文化是冷战期间一种特殊武器B.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对抗C.冷战对抗的双方没有经济往来D.冷战期间世界维持了相对和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1.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2.经济:两种经济体系的共存竞争(1)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迎来“黄金时期”。
(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①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世界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②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3.科技文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2)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流派成为欧美文艺的主要表达方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1.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欧洲共同体成立。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力争成为政治大国。
(3)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5)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2.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空间的开拓和苏联的经济改革(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后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福利国家”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课时作业11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第一次模拟]二战后,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方针:“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一方针反映出英国在欧洲一体化初期的态度是( )A.冷漠B.热情C.排斥D.徘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三环外交’方针……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即可排除与此不符的B、C、D三项,选择A项。
答案:A2.[2016·宁夏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二次模拟考文综]在朝鲜战争初期,苏联的某些做法颇有意味。
苏联采取秘密措施支援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空中支援中国时,要求苏联参战的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空军不许在海上作战。
这表明( )A.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B.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D.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A符合材料主旨。
B错误,仅从材料内容无法判断谁优谁劣。
C无法从题中体现。
D不是材料的主旨。
答案:A3.[2016·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冷战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中一段特殊时期。
冷战双方处在特殊环境中,它们用特殊的语言、特殊的武器、特殊的意识形态反对它们各自设定的敌人。
但最特别的是冷战双方既没有赢者,也没有输家,彼此都在默认一种特殊的游戏规则,以此保持一种特殊的力量平衡。
”以下解释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文化是冷战期间一种特殊武器B.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对抗C.冷战对抗的双方没有经济往来D.冷战期间世界维持了相对和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年福建文综,23)如果要给如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解析:C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图片的有效信息是美国(美元)与苏联的对峙、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由此判断C项正确。图片突出运用经济手段与苏联对抗,而非军事手段,A项错误。图片强调了美元使西欧“重新强壮”,也就是当时西欧经济尚未复兴,且B项中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极力摆脱美国的控制,显然B项错误。图片的着眼点在欧洲,不具有全球性,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 )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便利于东西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D 二战后的格局是美苏对峙格局,由于美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故“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故D项正确;战后初期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对峙,故A、C两项不正确;美苏两极对峙造成国际形势时而紧张,故B项不正确。 3.(2014武汉调研)下列史实主要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 ( ) 时间 大事 1959年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61年 柏林墙的建立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 2 -
A.苏联力图维护二战中取得的外交成果 B.美国放弃了对苏遏制战略 C.美苏关系缓和与对抗交替 D.美苏处于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之中 解析:C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反映了美苏双方关系的缓和,柏林墙的建立和古巴导弹危机体现了美苏双方对抗的加剧,B项说法错误,A、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应为C。 4.(2014永州一模)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表明 ( ) A.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 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 C.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 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 解析:C 材料时间为1966年,从法国退出北约、北约总部搬迁的史实,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法国不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追随美国,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动摇,故C项正确;题干不涉及西欧的经济政治合作,故A、B两项不正确;也无法看出法国和美国成为对手,故D项不正确。 5.(2014年海南单科,22)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解析:A “民营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重要手段,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990年“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表明西欧经济已经走出滞胀的阴影,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失灵,故B项错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故D项错误。 6.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 ( )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B.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 - 3 -
解析:D “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一现象是福利国家政策所导致的,“示威骚乱”说明该政策已导致很多负面问题,故D项正确;A项夸大了福利国家政策的危害,故A项错误;B项抹杀了福利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政策增加了财政负担,但未必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C项错误。 7.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解析:C 从材料来看,无法得出轻、重工业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B、D三项,汽车属于消费品,“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的信息表明,苏联的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这与其强调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 8.“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B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修改了这个体制”,但他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简单的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问题,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故A项错误,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没有批判个人崇拜,与题意无关,故C、D两项错误。 9.(2014武汉调研)二战后期,美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反映了美国企图 ( ) A.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B.以合法的武力干涉别国内政 C.全面控制西欧与日本 D.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 解析:A 二战后期及战后美国推动建立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企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B、C、D三项是方式而非目的,故答案应为A。 - 4 -
10.(2014陕西名校质检)如图是发表于西方某报纸上的漫画《欧盟的真实内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漫画 ( )
A.暗示欧盟内部矛盾尖锐,前景堪忧 B.反映了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 C.显示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D.表明欧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解析:B 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区域联盟。从上下层次国旗(第一层为德国,第二层为法国与英国,第三层为捷克等国,第四层为希腊等国),以及鸟的神态与身上的冰雪的多少,说明欧盟内部各国的经济与政治状况的差异,故B项正确;A、D两项无法从漫画中反映,错误;C项是从漫画的表面得来的结论,排除。 11.(2014邯郸调研)近年来,巴西的主要出口产品咖啡、甘蔗、大豆、可可、铁矿石等价格猛涨,给巴西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相关企业工人工资很高,带动了巴西全国工人工资上涨,但使巴西在国际工业制成品竞争中失去了低工资成本的优势。这一材料表明 ( ) A.巴西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B.巴西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C.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解析:C 题干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出口产品价格上涨,既给巴西带来利润,也造成了低工资成本优势的丧失,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无体现,故排除。 12.李明同学在撰写历史小论文时引用了如下材料:“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政府十分震惊,马上着手制定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1969年,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篇小论文最恰当的主题应该是 ( ) A.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论科技造福人类 C.论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D.论科技和冷战的关系 解析:D 据题干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正值美苏“冷战”争霸时期,苏联的航天成就,刺激了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材料主题不符;“冷战”时期,美苏间并未发生战争,故C项与史实不符。 - 5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嘉靖年间,宁波港外的双屿岛上,人口3 000,其中葡萄牙人1 200。房屋千余间,有医院两所,天主教教堂六、七间。(葡萄牙平托《远游记》)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卷8)。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卷281)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而战前,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与原因》 材料三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为‘地球经济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两项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信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大概是最重要的发明。”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和清朝在宁波地区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目的。(8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1800~1870年和1948~1973年两个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地球经济村”发展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两段内容概括;第二小问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其目的是防止洋商操纵民众滋事,同时也与防备西方殖民扩张有关。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据两个时间段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第(3)问“地球经济村”即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据材料二、三从其发展的条件与作用方面谈认识。 答案:(1)主要变化:明朝嘉靖年间,一度开放宁波,允许洋人居住和传教。清朝乾隆帝时,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地通商。(4分) 目的:防止洋商操纵民众滋事;防备西方殖民扩张。(4分) (2)背景:1800~1870年,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