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第3讲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课后作业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740.53 KB
- 文档页数:35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表现及影响1.形成过程(1)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确立。
(2)最终形成1947年美国开始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破裂。
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情报局”的对立。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对立。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的对立。
3.影响(1)消极影响①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两强相争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长期不得安宁。
②导致国际关系不断恶化。
美苏冷战促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造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形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2)积极影响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对方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1)原因①沿袭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受制于苏联;②东欧各国的改革成效不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③受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④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2)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动荡不安,各国政权纷纷易手。
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3)实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2.苏联解体(1)原因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民主社会主义”);②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专题13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
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
这表明A. 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 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 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 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2. (2021·广东卷)如表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如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 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 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 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3. (2021·湖南卷)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
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A. 修改宪法无法阻挡B. 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C. 大国主义思潮抬头D. 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4.(2021年1月浙江选考)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
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A. 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B. 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 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 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5. (2021·山东卷)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
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A. 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B.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 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D. 构建政治经济体化组织6. (2021年1月浙江选考)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东道主克林顿总统提出一项计划,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
第十二单元⎪⎪⎪⎪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欧共体(后发展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组织。
随着科技进步、两极格局瓦解及各国对市场经济的认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强。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1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轻巧识记——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思维升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格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辨析比较——两极格局、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指的是美、苏两极;以美、苏为核心,形成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同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加入两大阵营。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非拉国家及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不属于两大阵营。
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90年代初,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冷战”结束。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出笼,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相继成立,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具体体现。
高考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1)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2)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两者相互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具特色。
(2)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既包括对西欧等国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却是采取更为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两极格局的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割据。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1.欧共体(1)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过程: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67)成立(3)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