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在历史乡野的灵魂抒写
- 格式:doc
- 大小:6.82 KB
- 文档页数:3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往往孕育出不同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
诚如丹纳所言:“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1]正是因故土文化对作家灵魂的滋养,作家笔下的故土才显得格外吸引人,鲁迅的未庄、沈从文的湘西、苏童的香椿树街、莫言的东北高密乡等莫不如此。
吴仕民的长篇小说《铁网铜钩》以极其绵密的风景闲笔穿插与村落写真呈现了民国时期鄱阳湖畔村民的悲剧性历史画卷。
小说中村庄之间的宗法斗争与小人物的世俗挣扎则构建了对民国时期中国乡村如何向现代转型的思考,而乡土往事悲剧的步步推演却在不经意间将潜隐的宏大革命叙事推到了前台,这为乡土中国的经验书写提供了新鲜样本。
一尧文化视角下的风景闲笔刻写风景既可指风光、景物,也可指风采。
可见,风景是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观影形成投射之后的想象共同体。
不过,西蒙·沙玛则认为“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2]。
换言之,风景二要义中的自然与文化,后者才是最本质的,而一切风景描绘的背后皆可见人心与思索。
毫无疑问,风景刻画在小说写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代小说多喜欢于写实中增添一些奇幻因素以吸引读者眼球,但《铁网铜钩》则全然跳脱了玄幻的外饰,以最质朴、直击心灵的情感层层推动对赵、朱两个村落的全景式描摹,同时还以闲笔式风景描写节制了现代小说的庸常浮躁。
众所周知,小说自进入现代以来,越来越注重人的刻画,尤其是心理刻画,这样就形成现代乡土小说的潜隐革命叙事———评吴仕民长篇小说《铁网铜钩》周军(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长篇小说《铁网铜钩》以民国时期鄱阳湖畔朱、赵两个村落的历史恩怨为叙事支点,以恢宏磅礴的丰赡之笔立体呈现了民国时期底层人民在宗法礼制与黑暗政府统治双重钳制下的种种苦痛。
历史文化的闲笔式风景嵌入与复杂小人物谱系式刻画共同构建了现代乡土小说的潜隐革命叙事。
2021届衡阳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年,因此,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寓寄之所和心灵故园。
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
安土重迁、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同福克纳一直在书写他那个“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作品相对小众化。
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作家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这个虚拟空间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作品因此更能凸显出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
一些网络小说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
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的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
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
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某个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的所在,而是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将人类的乡愁带入新的境界。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耘才能变成适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会消耗很大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
2020届太原市五育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材料二: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新时期农民形象的流变与审思尹斯星[摘要]本文分析研究比较探索中国新时期农民形象的流变与审思。
从“五四”新文学启蒙运动开始,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最早描绘了中国农民的形象,从民族文化历史时代的高度对“农民意识”进行无情的揭露鞭挞。
1942 年后,由于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等原因,农民形象日渐衰退,丧失其生命力。
进入新时期,大批中青年作家竞相涌出,用现代意识、现代哲理审观农民群体,塑造了一批较有内涵的农民形象,给人们以无尽的思索。
[关键词]新时期;农民形象;流变;审思我们的国家,一个拥有众多农民的国度,几千年封建的自然经济,古老落后的小生产,深重的封建压迫,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或称“农民意识”) 。
“农民大国”的特点便决定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因此,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便不可避免地把农民作为主要的反映对象。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由于历史原因及诸多其他因素,农民形象众多,特色迥异。
原因何在呢?让我们来探索一下中国新时期农民形象的流变以及对它的审思。
一农民形象研究是众多文学研究者契入作家作品乃至思想研究的一种视角或方法.新时期以来研究界关注的中心是现当代文学具体作家作品中农民形象.可以分为:一是专门的人物论,如阿Q论《甚至构成一种阿Q接受史的叙述》,丙崽论,白嘉轩论等待形成争鸣的形象解释;二是某个作家笔下农民形象得到综合分析,如论述鲁迅,茅盾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文章较多;三是不同作家作品中农民形象的比较研究,如季红正的《同一历史主题的两个时代乐章》《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涉及对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等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大多属于细部微观分析,而关于农民形象局部宏观研究的有:1,某类型农民形象研究,如《个性-自我-创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中对青年农民形象研究在六十年新文学史的演变作乐一个简洁的考察;还有乡村干部,乡村企业家形象研究等等。
赏析评论·爱的暖流在心中汩汩流淌‖总第1093期爱的暖流在心中汩汩流淌——读江苏女作家吴瑕《被南京宠爱的20年》文/袁传宝(江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往今来,羁旅异地思乡念家之情总是悠悠蕴藉于游子的心灵深处。
家乡遥远难以企及,客居外地难免有漂泊惆怅之感。
当细读江苏女作家吴瑕《被南京宠爱的20年》一书,我却时时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的暖流感动着激荡着,每一字每一段每一篇,无不倾吐着女作家对生存的乐观态度、对生活的感恩情怀、对梦想的坚持执着、对南京的肺腑之爱。
吴瑕来自湖北应城市乡村,1997年来到南京奋斗。
婚嫁浦口之后,这颗羁旅漂泊之心才渐渐安定,平凡的生活在她的文字中跳跃奔跑、喧腾追逐,绘声绘色地演绎,灿烂地展示着生命的宽度和精神的高度。
《被南京宠爱的20年》一书由八个部分组成:《江浦,我爱上的一座城》《触摸江浦的心跳》《我家就在岸上住》《生活札记》《乡村,梦开始的地方》《行走》《南京,爱情故事》《我家檐下》。
作者凝聚感恩的情怀于心中,倾注生活的感悟于笔下,91篇文章就是91串纯洁无瑕的珍珠链,近二十万字呕心沥血的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南京与浦口、城市与乡村的大美与丰饶、淳朴与静谧;具体细致地叙写作者眼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锐意进取的奋斗者、可亲可爱的家人。
在作者的笔端,一个个人物从田野乡间、从工厂学校、从写字楼图书馆、从街头巷尾走来,与你促膝谈心、娓娓交流,使读者无法不融入似曾相识的人与物之中。
对于土生土长的人来说,读着这本书,就不知不觉地走进春意盎然的春天,拜访不老居主人;走进接天莲叶的夏天,聆听滁河岸边的方言俚语;走进金黄遍野的秋天,阅读乡野农夫的丰收笑脸;走进大雪飞扬的冬天,栖息三婶民俗之家品茗欢语。
跟随作者的文字,我们寻春梅花山、泛舟珍珠泉、礼佛惠济寺、游览求雨山。
在林公堤,感受民国风情品味地方小吃;临滨江风光带,饱览大江东去领略盛世繁华;登老山森林公园,瞻仰状元及第赞咏当今风流;去浦口火车站,读《背影》谈父爱,追溯百年历史,触摸红色印记。
散文杨献平 河北沙河人,先后在巴丹吉林沙漠和成都从军。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生死故乡》《南太行纪事》《中年纪》《黄沙与绿洲之间》《作为故乡的南太行》《沙漠的巴丹吉林》等。
现居成都。
散文 杨献平南太行的乡野人间周围的山脉与河流公元十世纪中叶,彼时的中国,有一个还没做皇帝的人,半路上遇到一对父女——老父死了,姑娘无依无靠。
正逢乱世,一个弱女子投进去,就像是一朵鲜花落入浊流浩荡的江河,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出于古老的义气,-091-DIAN CHI或者天性中还没有泯灭的善良,他把她送了回来——这是令人感动的,那位当事的姑娘更是感激涕零,以身相许,而这个男人当场拒绝,甩头而去不复返,后来做了皇帝,才得知她因思念他而猝亡的消息。
这时候,他已经不再是“凡人”了,而是宋太祖赵匡胤,他与其他人一般无二的嘴巴也被人们说成“金口”。
听了这个故事,赵匡胤感动之余,将那位姑娘猝亡的山“封”作望君山(要是平头百姓,最多叫望夫山),山的下面是一道峡谷,红色高崖犹如刀劈,整齐划一,十分陡峭,再后来,人们在那里建造了水库,命名为“京娘湖”。
这就是著名的民间故事“千里送京娘”。
我从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一次,我偶尔从望君山下经过,晚霞之下,远山薄暮,高耸的峰顶,真像是一个端坐焦急东望的女子模样。
这里是南太行山麓——峰峦叠嶂,幽深高迈。
望君山之后,众多的山峰拔地而起,奇形怪状,峰峰相连,从太行山南麓一直延伸到著名的“燕山”。
我曾有一句诗歌说:“燕山藏刀,幽州窖血。
”无意义,但有确指。
大地山川,从来就是人类生存生活,甚至相互攻伐的壁垒和关隘,也是地理上的阻隔与气候的分界。
但是,山间纵横的道路并不都是人的作为和功绩,在遥远的古代,马、骡子、牛羊帮了我们先祖的大忙,牲畜的蹄铁和人的脚掌一起开凿深山,连通人间乃至世界。
从望君山向西,大片的峡谷之后,是高耸于晋冀两省的摩天岭(海拔1740米)。
爷爷多次对我说,这山岭上先前长着一棵巨大的槐树,遮蔽了河北和山西大片地域。
隐匿在历史乡野的灵魂抒写-----李诗德先生的新书《骑马过桥东》读感 Post By:
2012-7-24 12:26:48
一本书呈现在面前,总会产生一种阅读的欲望和期待。如果是小说,便会在其间感受人物
命运所带来灵魂撕扯;而散文则更能感受作家生命个体内心的顿悟和在灵魂纠结中对读者心
灵的撞击和震荡。这就是我们读一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李诗德先生的《骑马过桥东》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那种凝重
的黄色已让我窥知到了历史的尘土云烟,那个骑马的人在回望这段历史场景的人和事,内心
一定充满了苍凉,这种打捞和勾沉除了生命的怆然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骑马过桥东》这
个书名也别具意味,瞬间使我产生了阅读它的浓厚兴趣。在阅读之前,我对它作了一种主观
的猜想,那个骑马的人是天涯孤旅的浪子,还是背三尺剑快意江湖的游侠剑客?但让我没想
到的是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冲突的矛盾纠结。
《骑马过桥东》是这部书中其中的一篇文章,作者之所以选它做书名,是因为它是这部
书中最好的一篇文字。在时下的荆门散文界,我还未发现有谁能写出这么有灵魂重量的文字。
它那种将内心深处秘不示人的某种纠结赤裸呈现和灵魂自剖,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忏悔录》。
有些异文同质毫无私心的散文写作气度。写这样的文字是疼痛的,将自已的灵魂拿出来撕扯、
炽烤,是需要超凡的勇气 的。
这篇散文的时间跨度很长,这个说法是隐性的,因为文章是以回忆为链来展开叙述节奏
的,说它的时间跨度很长,也只不过是人物的瞬间心理活动,但这种“瞬间”心理活动可是
沉长的岁月一层层叠加起来的。文章以“父亲”为主线,从现实地表向历史纵深处掘进。在
这种掘进的过程中,表达了父子之间的爱与恨的冲突、对抗、生与死之间对心理变化的影响。
但我认为文章更震慑人内心的还是父子之间彼此伤害的精神遭遇的境况。.这样就使文章厚重
了起来,这种厚重、深刻,就把这篇散文的高度竖立了起来。
有论者指出,李诗德先生的散文有迥异于常人的情绪弥漫在文字里,这也是识别他散文
的标尺。散文中“情绪”的植入,好处是能尽快地融入写作的情境中,也能造就出独具个性
色彩的沉郁文风。文字一化在情绪里,味就出来了。《骑马过桥东》就是在这种流转起伏的情
绪里完成全篇的。另一方面,作者很讲究写作技巧,他的散文总能做到首尾相应,滴水不漏。
让人感叹的是作者竟能把一个充满自由度的散文写得这么齐整,非不俗的笔力不能为啊!
这篇散文有两处让我读得内心发热,一处是求学离家返校,另一处是为父治病,这两处
都是写人的孤独无助,在读者心中激荡起汪洋巨浪是他们的行为语言。最让读者震荡的都是
孤立无援的那种情境。这两笔把人性的弱点写出来了,增强了文章的内质。前者是希望破灭
的欲哭无泪,把一个毫无担当的父亲形象写得力透纸背,写得很感性,很催泪。“茂密的茅草”
这个意象传达出的是人在那种境遇里的茫然、孤独、无助。也透出一个人身世的悲凉时世艰
难的处境,更重要的是人在绝望时可以用来取暖。有时人真不如一株草让人可以依靠。这个
意象是很结实的一笔,比人物直接对话和内心独白更生动传神。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后者
则是“我”对父亲过往所作所为的一种“回报”。父亲在“老来无靠”忧虑中的哭泣,并未博
得“我”的同情和原谅。因为在岁月里积存下来的对父亲的怨恨纠结的种子,已经长成一棵
带刺的树了,时不时要冒出来刺一下对方,生活就象刀锋下的蚂蚁,生活就是刀口,每前进
一步就要受伤,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遭遇刀口,现在被受伤者是父亲,但“我”也因此感到
忏悔和不安。忏悔的灵魂也是沉重的,读者读到这里应该原谅“我”了,因为那毕竟是父亲
种下的因果。
这篇文章和《破湖》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这篇文章写得丰满一些,同是写人的精神际
遇和命运,《骑马过桥东》则写出了人性的丰富和复杂。《破湖》只在一条线上回旋,即人在
自已的命运里挣扎、搏斗。而《骑马过桥东》则复杂丰富多了,即写了生存困境,也写了灵
魂的内省。几条线同时并行,互为粘连和照应。特别是在写父子间彼此冷漠、疏离、伤害中,
挖掘出了人性的弱点和障碍。在灵魂的内省和拷问中,顿悟出了“我”隐匿在人性深处自私
的阴影。这是多么残酷而又坚硬的一笔,就是这一笔,散文表现生活的复杂和丰富的内核就
此完成,[也可以这么说散文在表现艺术思想含量并不弱于小说这种文体,这就要看作家的笔
力了]。一下子提升了这篇散文的境界。如果没有这一笔,文章的艺术和思想深度将大打折扣。
于 是在读完这篇散文后,我更加相信这样一句话:处在峰顶的散文,都是灵魂的火焰燃烧出
来的文字。
现在该说说‘骑马过桥东’这个情节了,这是全文中惟一一处情感的亮色。用充满童话
诗意般的文字描写了父子之间的血脉亲情。标题‘骑马过桥东’是在呼唤和怀念曾经的父爱,
以及说不尽的父子情深。当一切成为过往。当父亲已变成一杯黄土,当“我”站在这个桥上,
想起父亲托举我的那个童年温馨的场景,“我”是不是有一种“怆然而涕下”的感喟呢?也许
正是这种深藏内心深处温馨极致的父爱化解了“我”和父亲积存多年的恩怨,只有爱才会宽
容一切。世界上有什么力量抵挡得了至爱的亲情呢?正是这种人间亲情美好的情愫,才使“我”
和父亲和解。和父亲和解也是和自已和解。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回到常规状态。
《最后的“串乡”者》,也是一篇上佳的文字。和《骑马过桥东》比起来,语言优势是明
显的。《骑马过桥东》拚的是生活积累,而《最后的“串乡”者》则是以灵动的才气取胜。这
样的文字不论放在哪里,也辜负不了一个作家的名头。比如第一节的文字,用多么透辟精准
的语言描写了人和故乡斩不断的关系。这么一个很具意象的比喻,要胜过一打烦琐的描写和
铺陈。这样的写法最考验一个人的笔力和才情。有些平庸的作家总是喜欢挑战读者的智力,
把任何事情都交代得满满当当,使文章一点空间也没有,斩断读者的想像。现在我把这一节
抄录下来:“他将劈断与村庄的所有联系,一刀下去,刀锋与刀背深陷在在被砍物之中,不能
自拔,这就象一个农人面对硕大的树蔸----大得如空气一般的树蔸,他用尽全力一挥,只是
一种造势。具有无限包容性的树蔸,让他知道了这并不象斩断一根拇指粗细的树根那么容
易„„”这样的文字你说空间大不大?情感的密度多不多?文体的容量饱不饱满?回答当然
是肯定的。历史记忆有了,现实情怀有了,精神指向更不用说了。真是“文变染乎世情,兴
废系乎时序”。时代已经改变了我 们的写作方式。作家这种对故土的情感表达方式正如作家
刘震云在评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说的那样:在于他对他生长之地的独到体味与前所未
有的博大压缩式的涵盖能力。正是这种“压缩式”使文本的时空变得阔大起来。
“串乡”这个词汇渍透出了很浓郁的地域气息。在这本书里,这样的词汇还很多,比如:
“白濠濠的水的“濠”。搞饱肚子的“搞”。“濠”是水的情态和形状,只有水乡泽国才有那种
水的情势和形态。这可能是一场大雨过后湖面上的水势,透出了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濠”
在字典里,没有实际的指称意义,只是一个水名,而在这里它却由名词转化为动词,指流动
的水以及观看它的人的情绪变化。“搞”却一字多意。在这里指“吃”和“做”词汇都很有地
域性 ,透出了一种地域文化的精神底蕴和厚韵。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文化之根。
、最后的“串乡”者,有一种乡关何处的感觉,故乡已变成异乡了,一个丢失了故乡的
人,心灵的隐痛有多重只有他自已知道。曾经读过冰心的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作者
梦见的是北京胡同13号的父母家,并在胡同里吃糖人儿.作者在现世浮华里要寻找的永远是
童年生活的幸福场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但无法返回.人的灵魂在午夜时分飘回故里,
是一种情感突围和精神抚摸.这个“串乡”者就是在灵魂的渴望和引领下在故里寻找温暖过他
童年的旧迹。但如今这个叫“杂姓湾”的故里,再没有碧水岸柳,槐花飘香,到处都是凋蔽
和荒凉。故乡就这样被丢失。一个没有故乡的人,转身之处,更掩饰不了一种精神的荒凉。
对于一个丢失了故乡的人来说,故乡永远住在梦里。梦幻永远是魂回故里最近的一条路。这
是对精神最好抚慰的灵魂栖居地。
这篇文字是沉郁的,也是一种灵魂被撕裂的疼痛写作,更是一种介于当下对现实忧虑的
写作。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以物写人的篇章,限于篇幅就不一一阐释了,
读完这本书,我有些错觉和惊异。李诗德先生已经过上了食有鱼,出有车马的生活,怎
么还能搞出这等思想深刻的文字。古代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搞出的文字坚硬结实,得志以
后在官场的交际应酬中,把一些文字功夫磨损掉了。作者简直是个例外,不好解释啊!唯一
的解释是他对文字有一种很钟情的挚爱。
2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