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
- 格式:pdf
- 大小:118.34 KB
- 文档页数:1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优势和益处、局限性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生态美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生态美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如何平衡人类审美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围绕着跨学科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性视野的拓展。
生态美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态伦理与文化建构的理论研究,以推动人们形成更加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与价值观,其未来发展将在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生态美学、利弊、未来发展、概念、特点、优势、益处、局限性、挑战、发展方向、重要性、前景、影响、思考、展望、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互补与共生关系。
生态美学旨在通过审美和情感体验,引导个体与自然的互动,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及挑战。
生态美学的利益在于提升人类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个体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自然之美,进而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生态美学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规范。
生态美学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如何在现代都市化的环境中推广生态美学观念,如何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等。
2. 正文2.1 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美学是一门关于自然、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美感,还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理念,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应用生态美学理念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一、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也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的社会责任。
环境设计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与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社会与环境保护的责任。
通过生态美学的理念,环境设计艺术可以成为推动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爱与保护的力量,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美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建设更加美好的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1. 自然元素的融入在环境设计艺术中应用生态美学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无论是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还是室内设计,都可以通过融入植物、水景、土地等自然元素,使设计更加富有生机和自然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绿色植物墙、室内花园、天然材料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舒适的居住体验。
2. 环保材料的应用生态美学强调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环保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选用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环境保护与设计艺术的双重目标。
利用再生木材、环保涂料、环保砖等材料,可以为环境设计艺术注入更多的环保理念,引领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3. 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美学理念还可以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合理的植被规划、水系规划、土地利用等手段,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构建生态湿地、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等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4. 生态文化的推广通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公益宣传等形式,传播生态美学理念,引导更多的人们关注环保与生态保护问题。
生态学和美学的十个要求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对环境开拓适应、协同进化的共生美,物质循环、信息反馈的动态美的一门学科。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生态美学将其研究对象界定为生态审美,表明它并没有像伯林特批评的那样忽视了审美问题。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两个不同学科有机联结的美学,其合法性根据在于将二者联结起来的六种合法途径:第一,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危机及其催生的生态意识,催生了美学思想主题的生态转型与生态美学的出现;第二,生态学提供的生态知识对于审美体验有着巨大影响,甚至能够根本改变审美对象与审美体验;第三,生态学改变了人们的伦理观念,催生了生态伦理学,而生态伦理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了新的审美体验;第四,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价值,引导欣赏者从生态健康出发去看待事物的审美价值,在价值序列中将生态价值置于审美价值之前,从而引发了生态美学对于审美破坏力的反思与批判;第五,生态学的核心关键词生态系统揭示了人的本性是生态存在,生命的本体是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与能力,从而为生态美学构建提供了新的本体论基石即生态本体论;第六,生态学确立的“有机体—环境关系”研究范式超越了现代哲学的心灵一元论研究思路,启发生态美学将其研究框架构想为“身体—心灵—环境”三元合一模式。
综合上述六点可以断言,生态美学即基于生态学的美学,符合生态美学研究模式的环境美学可以视为生态美学的一部分。
凯伦·沃伦生态美学思想研究凯伦·沃伦(Karen J.Warren)作为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具有深厚的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同时,她借鉴吸收了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出的深层生态学理论,肯定认同奈斯深层生态学理论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相同的地方,同时对另一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薇尔·普鲁姆德(Val Plumwood)的生态学思想作了评价和解释,其对“自我”等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并且提出了“情境主义”概念。
其次,沃伦受到了利奥波德(Leopold)大地伦理学理论的影响,认同其大地共同体的观点,另外,她认为利奥波德的思想在道德情感方面的解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误导性。
沃伦指出,对“自然母亲”而言,道德情感显得非常重要和关键,沃伦提倡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尊重和审美关怀,以平等、同情、关爱关怀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环境。
再次,从动物权利论和动物解放论来说,凯伦·沃伦在一定程度上赞同素食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反对整个生物社区中的压迫,从道德情感的理论角度提出对动物的审美关爱和关怀。
凯伦·沃伦的生态美学思想体现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审美参与和融合,其思想特征体现出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生态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参与美学的思想和场所意识,强调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建立一种愉快和谐的关系。
其次,沃伦提倡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反对环境污染,希望人们热爱并且捍卫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希望人们可以愉快和谐地生存生活于自己的家园之中,这一思想特点与海德格尔、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等学者的家园意识有相似之处,希望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地球家园之中。
同时,凯伦·沃伦认为战争给女性和自然带来了严重的暴力和伤害,战争武器的使用和废弃给自然环境会带来很难恢复的污染与破坏,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活与生存环境。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引言生态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致力于探讨生态与美的关系,呼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旨在加深对生态美学的认识,推动生态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美自然美是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审美体验。
自然美是一种本能的感受,源自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自然美的范畴包括山水之美、动物植物之美、季节更替之美等。
人们通过欣赏山水画、采风写生等方式来感受自然美,进而唤起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
二、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对待自然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并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性。
生态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生命尊严。
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入人心,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美与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审美旨在激发人们对环境的美的感知与理解,以此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提升。
通过倡导环境艺术、拍摄或欣赏自然风光等方式,人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四、自然恢复自然恢复是生态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系统在面对人类破坏时,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自然恢复的关键是人类必须停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予生态系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自我修复。
自然恢复观念的深入人心,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当代生态美学观从多个维度探讨了自然与美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美、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自然恢复等基本范畴,共同构成了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核心理念。
通过深入研究和推广这些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尊重自然,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文化•生活|C U L T U R E «U F E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李满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学术界兴 起不过数十年。
然而,生态美学思想古已有 之。
譬如,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生态美学。
生 态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生活才是至 美人生。
庄子的答案是:活得自在,死得安适。
然而,要活得自在、死得安适却十分不易。
真正活得自在,是所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真正死得安适,是所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换言之,一个人尚未达到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返璞归真而回归自然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根 本谈不上活得自在、死得安适的。
我们先来谈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忘”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庄子 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 非,心之适也。
”其字面意思是:感觉不到足的存 在,是因为鞋子与脚相适相宜;感觉不到腰的存 在,是因为腰带与腰相适相宜;觉察不到是与非 或好与歹的存在,是因为心灵与外在环境相适66 I2021.06Environm ental Economy相宜。
这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之 境。
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人的身心 灵肉与自然的万事万物完全相适相宜,也就是 人生的至美境界。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其意为:鱼生活在江湖之中,完全感觉不到水的 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鱼的隔阂;人生活于道术 (天道法则自然规律)之中,完全感觉不到道术 的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人的隔阂。
这种鱼水 相忘而鱼鱼相忘、人道相忘而人人相忘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至美的人生境界。
因为这意味着 二者的圆融一体相适相宜,也就是天人合一而 物我两忘的境界。
庄子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其意 为:人生在世,忘情忘我,功利目的一并忘怀,悠 然自在而安然自适,活在当下而了无挂碍,如此 一来,则一切人生之美都随之而来。
此乃顺乎 天地自然法则,此乃得道之人的德行。
符合人与自然达到生态平衡的生态美学原理生态美学是指通过美的方式来探索、理解和评价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美学旨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符合人与自然达到生态平衡的生态美学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自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生态美学强调自然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拒绝人为干预和操控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的本真面目。
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让自然自由发展,实现生态的平衡。
2.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生态美学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
人类应该将自己看作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和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在实践中,人类应该关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多样性,并努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生态美学认为人类应该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利用上,要尽量利用循环再生资源,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
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倡导生态伦理和责任心。
生态美学主张人类应该以道德和伦理的标准来对待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强调个体和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责任。
人类应该以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己任,不仅仅是追求自身利益,而是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5.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美的关系。
生态美学鼓励人们通过美的方式来探索和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艺术、文学、摄影等方式来表达和传达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怀,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人们对生态美的感知和欣赏。
符合人与自然达到生态平衡的生态美学原理旨在重新审视和调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
在实践中,人类应该根据生态美学原理,采取行动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环境设计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生态美学旨在通过设计和创造环境,使其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达到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认为环境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使其保持原本的生态系统,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破坏行为。
在环境设计中,生态美学包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级别考虑。
在宏观层面,环境美学师需要考虑的是城市规划、公园和绿地、自然保护区、景观等大型环境,这些环境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在微观层面上,生态美学需要考虑到建筑、庭院、内部空间、装饰和细节,这些因素对于人类的行为、情绪和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重自然环境是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环境设计师需要了解自然环境的特性,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环境中设置一些人工设施。
环境设计师应该注重保持自然环境的原生态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生态美学需要应用到城市绿化、广场、道路和建筑等方面,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植物、种植合适的草坪和地被植物以及设计适当的水资源利用和垃圾处理系统等措施来实现。
生态美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人类经济活动、城市化进程、工业生产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生态美学设计师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它们作为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这包括选择环保材料、节能环保设备和整体策略,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生态美学设计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使设计可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生态美学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物的设计以及景观和园林的布局和建设中,生态美学的思想深深地渗透着。
我们在这些场所享受着生态美的同时也在参与着生态美的创建和保护。
生态美学设计旨在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西方文论生态美学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导致这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被扰乱,一系列生态灾害严重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并逐渐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兴起的美学研究新形态,代表着美学的发展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为美学的生态转型。
一般认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的标志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公开出版《美学》一书。
那个时候既没有严重的生态危机,也没有作为独立科学的生态学。
因此,现代美学既不可能考虑生态问题,也不可能从生态学借鉴理论资源。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生态学远远超越了其原来所属的生物学领域并对人文学科各个领域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可以说,几乎所有人文学科都正在发生着程度不等的生态转型。
美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也正成为生态文明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反思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实现美学的生态转型,是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西方现代思想在界定人之为人时,通常将人视为具有心灵、能够思维的主体;人的存在的特征,突出体现为既与身体无关、又与环境无关的主体性。
这种哲学观念体现在美学上,就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主体运用其心灵的先验能力构建表象,当心灵中的表象与主体的感受及其情感发生关联的时候,主体就根据其感受的愉悦与否作出审美判断,将能引发愉悦的表象判断为美的,反之则判断为丑的。
在围绕主体展开的审美判断中,客体基本上被忽视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
按照这种美学思路,主体被极度高扬了,客体则被极度贬低了。
以自然为代表的客体,仅仅是主体构建心灵表象的原材料;自然不但没有任何主体性,而且没有任何内在价值或内在目的。
简言之,现代主体性美学通过高扬主体性及其创造力,将人类这个物种从自然世界中无以复加地突出出来,甚至割断了人与自然界的血肉联系。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一门涵盖建筑、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它追求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创造一个美丽、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而生态美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并分析它的重要性及应用。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的审美观念,它倡导人们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生态美学追求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感体验。
它要求设计师从生态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再生,避免对环境的过度侵蚀和破坏。
生态美学还要求设计师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建筑布局,确保设计的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性能。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增强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美学要求设计师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优化能源利用和废物处理系统,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这种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
生态美学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以生态美学为导向的设计环境能够创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通过合理的采光设计和室内绿化,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和污染的影响,提升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满意度。
这些对居住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和工作效率。
生态美学还能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地资源的紧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生态美学提倡通过生态景观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城市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建设绿色空间,增加植被覆盖率,调节气候和改善空气质量,可以缓解城市的环境问题,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实际应用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来实现生态美学的目标。
要充分了解和研究设计环境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度增加,生态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态美学关注的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
尊重自然是之一。
生态美学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身只是自然界众多生命体中的一员,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对自然进行剥削和破坏。
当人们开始尊重自然时,自然界的美妙之处才得以真正被体验和欣赏。
尊重自然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一种表达,更是一种道德的要求。
通过欣赏自然的美,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体验自然,并培养出保护自然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另一个基本范畴。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会限制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生态美学认为,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
生态美学不仅追求自然的美,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共生关系。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改变生活方式、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建立合理的资源利用机制。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求人们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努力。
环境伦理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又一个基本范畴。
环境伦理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
生态美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的支配关系。
环境伦理要求人们对自然负起一定的道德责任,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人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界的生物和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行动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环境伦理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实践行动。
涉及到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
尊重自然要求人们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以保护和欣赏自然美;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环境伦理则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要求人们对自然负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提供给人们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欣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来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引言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美的角度探讨生态问题。
在当前这个日趋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文明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当代生态文明视野出发,探讨生态美学的涵义、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美学的涵义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审美的视野研究生态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生态环境的美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通过审美经验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点包括:尊重自然、共生共荣、保护环境、追求美感等。
从这个角度出发,生态美学是一种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二、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美”与“道德”“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美是多样化、完整的,是对生活的适当反映。
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康德在《论判断力批判》中强调了我们对于自然的认同感,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这些哲学家为生态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作为对此问题提出的学科,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德国哲学家约翰内斯·瓦尔德克在《生态美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与生态学的交叉领域,是建立在以生态学为基础上的美学研究。
随着生态美学的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跨学科性。
生态美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真正理解和解决生态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实践性。
生态美学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倡导人们在实践中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推动生态艺术的创作与传播。
三是开放性。
生态美学是一门涉及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的学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摘要】美源自于自然,源自于人的生产、生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
尤其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都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丰富而多彩,主要有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四个维度。
【关键词】生态美学;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生态美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深谙美学,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同时,在传统艺术门类中,如文学、绘画等,生态美学思想得到体现和融通。
一、自然美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一)“素”老子《道德经》说“见xiàn素抱朴”。
强调呈现事物本真,坚守纯朴,保持本色。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他认为朴素是美的最高境界。
比如星空、大海等,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孔子说“绘事后素”,强调美在素中,体现了自然朴素,淡是至味的审美追求。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绘画技法计白当黑,小说叙事手法重视白描,徽式建筑的白墙黑瓦,都是对素之美的表现,给人以宁静、安然、惬意的感受。
比如水墨画《富春山居图》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韵律,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把对素的推崇体现得淋漓尽致。
是古老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表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对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二)“顺”顺就是顺应自然。
如果万事万物能顺应客观规律,就会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美的境界。
《诗经大雅》中讲:“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就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
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求,有很多对顺应自然的感悟和智慧,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14级文艺学14050101007 罗晓艳一、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1、产生背景: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文化变迁背景下生态批评理论的勃兴。
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之所以成为新世纪中国文论转型中的热点话题和研究领域, 与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等消费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精神生态危机密切相关, 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因其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与现实中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紧密地保持着同步关系, 因此可以说, 介入性、反思性、批判性是新世纪以来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发展建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明晰的思想和学术品格, 因而业已成为当前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以及文化批评中的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热点和前沿问题, 为近十年来的文艺学和美学研究, 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
2、生态美学的定义: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
”(此定义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这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着重以一种新的审美高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审美关系。
二、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4 年前后,伴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生态美学”。
时至今日已成为一门新的学派———“生态美学派”。
纵观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 世纪90年代: 孕育阶段在汉语学界,公认最早使用“生态美学”这个词的是台湾学者杨英风,他在1991 年初的《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美学的文章1994 年,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出现在美学界的视野之下,即李欣复教授发表的《论生态美学》一文,文中论述了生态美学的产生、基本原则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生态平衡是最高价值的美”“自然万物的和谐协调发展”“建设新的生态文明视野”等三大美学观念。
文史艺术 器器:器::
・_
:朋 in _
生态美学
刘 惠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210000)
作者简介:刘惠(1992.7一),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摘要:2O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已
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生态美学则应运而生。生态美学关注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实践美学;生态美学;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FU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32(2017)08—0181-01
1 “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及其所带来的问题
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呢?《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指
出,人类中心主义指“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 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这种 思想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科技的 进步,大工业的出现,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充满了从未有过 的自信,认为完全能够改造、控制并战胜自然。人们为了眼前的 利益,大肆砍伐森林,开发自然资源,杀害动物,毫无忌惮的污 染河流,湖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种人类中心主义 在美学中得到体现。在作为西方古典美学高峰的德国古典美学, 以理性主义作哲学根基,使人类中心主义得到集中的表现。康德 明确地将美归结为“形式”的“合目的性”与“道德的象征”。 自然在审美中几乎消失殆尽,只剩下人的“目的性”与“道德”。 而黑格尔更是完全否定了自然美,将之放到“前美学阶段”,并将 其内涵界定为对人的“朦胧预感”。中国当代的“实践美学”继承 德国古典美学,成为我国当代美学领域人类中心主义的突出代表。 这种美学观以“自然的人化”与“工具本体”作为核心美学观念, 力主人在审美中对于自然的“控制”,从而成为过分张扬人类改造 自然的力量、一味贬低自然地位的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美学理 论形态。 当今社会,在金钱的诱惑下,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 伤害,也受到了环境对人类的惩罚。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 区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近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 吸系统疾病;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 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 死亡率大大增加;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 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 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人们肆意破坏环境,碧水蓝天、山清水 秀的自然变得满目疮痍。 2生态美学的内涵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大自然理所当然地构成了人 类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人们因此对大自然的美怀有一种特殊的 深厚感情,在文学艺术中反复地加以表达,形成了一个久远的传 统。在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 明确地把美的基本形态分为艺术美和现实美,又把现实美分为社 会美和自然美,并且认为,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的美, 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态学和美学有机结合而 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是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 系作为研究对象,即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 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 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 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 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 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 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生态美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 与万物的“平等”。莱切尔・卡逊和阿伦・奈斯认为人与万物都处 于“生物环链”中,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确认了自然的
主体地位,片面的主体性在这里被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取代。
3生态美学的影响
人类社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界的
不合理“改造”、“征服”,使得20世纪以来的人类生存环境遭到
严重摧残和破坏,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
展的不可回避、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几乎可以说是关系到整个
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生态美学扎根于生态美学和美学研究的
丰厚土壤中,真正按照美的规律来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
问题,减少和克服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和弊端,指导人们更好地
去亲近大自然、保护环境、美化生活、净化心灵,促进社会和人
的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在生态美的理论指导下,人们的生
活品位和文化境界将得以提升,这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
量和精神境界,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和谐统一。
生态美学让我们引发了我们对美的重新思考。美不是人们光
鲜外表的皮衣,不是砍掉森林后建起的别墅,也不是引发环境污
染的高科技产品。真正的美是源于自然的最本真的生态美,是彭
斯在《亚顿河水》中对于苏格兰高原亚顿河流域美好风光的描绘,
是华兹华斯在《早春抒怀》中对树花丛中洋溢的春天气息的抒写,
是迪伦・托马斯的《羊齿山》展示的伊甸园般的迷人风情,是
“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和谐景象。人与地球、与自然的关系不
是敌对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役使与被役使的关系,而是一个统
一
生命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基于生态的观点,我们相信,
审美的快乐绝对不仅仅是属于精神的,而是身心整体的贯通和融
合。如法国人居约所讲:“深深地呼吸,感觉血液怎样通过与空气
的接触得到净化和整个循环系统怎样呈现出新的活力,这差不多
是一种真正令人陶醉的快乐,其审美价值是绝不能否定的”。作为
世界的未来。我们应当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重任。我们应
当继续发展完善生态美学的理论,并把生态美学应用到实践中,
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薄景昕.“生态关怀”与“生命关照”——试论当代中国
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及其局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8(6):208—214.
[2]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四卷.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99年.
[3] 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4] 聂振斌.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2004(1):92—95.
[5] 瑞狄・卡森.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9.
[6]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