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9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生态美学智慧分析-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分别从建筑材料、构架、屋顶、粉墙等几个方面着眼,对园林建筑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从多角度分析、总结古典园林建筑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为古为今用找寻创新之路。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不仅彰显着精美的艺术造型和高超的建造技巧,而且体现了一种“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中国园林建筑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园林建筑主张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共融共生,强调建筑对自然的尊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材料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材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有以下原因:1.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受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木材容易采集。
2.木料的采伐施工比较便利,比起开山取石,烧制砖瓦方便很多。
木材还可以循环使用,不破坏自然生态;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材料往往取自当地盛产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材料搬运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损耗,而且造园者对当地盛产的材料性能非常了解,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木材可以得到充分使用。
4.木结构建筑可以反映人们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观。
二、木结构体系园林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
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材做成房屋的框架,先在地面立木柱,在柱子上横向架起梁枋,然后在这些梁枋上搭建屋顶,所有屋顶的重量都经梁枋再传到柱子上,由柱子再传导到地面,柱子之间的墙壁,只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却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当遇到地震时,房屋受到猛烈的冲击,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由榫卯联接,这种连接是一种软性联接,富有韧性,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形,遇到地震时可以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不至于发生断裂,“墙倒屋不塌”。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优势和益处、局限性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生态美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生态美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如何平衡人类审美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围绕着跨学科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性视野的拓展。
生态美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态伦理与文化建构的理论研究,以推动人们形成更加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与价值观,其未来发展将在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生态美学、利弊、未来发展、概念、特点、优势、益处、局限性、挑战、发展方向、重要性、前景、影响、思考、展望、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互补与共生关系。
生态美学旨在通过审美和情感体验,引导个体与自然的互动,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及挑战。
生态美学的利益在于提升人类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个体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自然之美,进而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生态美学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规范。
生态美学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如何在现代都市化的环境中推广生态美学观念,如何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等。
2. 正文2.1 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美学是一门关于自然、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美感,还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理念,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应用生态美学理念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一、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也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的社会责任。
环境设计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与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社会与环境保护的责任。
通过生态美学的理念,环境设计艺术可以成为推动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爱与保护的力量,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美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建设更加美好的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1. 自然元素的融入在环境设计艺术中应用生态美学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无论是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还是室内设计,都可以通过融入植物、水景、土地等自然元素,使设计更加富有生机和自然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绿色植物墙、室内花园、天然材料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舒适的居住体验。
2. 环保材料的应用生态美学强调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环保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选用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环境保护与设计艺术的双重目标。
利用再生木材、环保涂料、环保砖等材料,可以为环境设计艺术注入更多的环保理念,引领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3. 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美学理念还可以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合理的植被规划、水系规划、土地利用等手段,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构建生态湿地、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等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4. 生态文化的推广通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公益宣传等形式,传播生态美学理念,引导更多的人们关注环保与生态保护问题。
生态美学在室内绿化设计中的运用手法论文生态美学在室内绿化设计中的运用手法论文1室内绿化材料的主要类型1.1观花类植物室内观花植物一般选用艳丽的花。
但如果室内环境(通风、湿度、光线等)一般情况下无法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要,所以一般只能在花期才会搬入室内,这就要求定期更换观花植物。
根据其周期可以把它们分为1年生和多年生2类,其中1年生的多为草本类花卉等;多年生观花植物能存活2年以上,其生命周期长并且生命力旺盛,如一品红、杜鹃等。
1.2观果类植物观果类植物的挂果期长,果实色彩鲜艳并奇特美观,目前这类植物有莲雾、安石榴、番荔枝、无花果、黄皮以及朱砂根等。
由于这些植物制作成盆景比较容易,其树形也易于改造,并且果实也比较显眼美观,所以观果类植物是集观赏、装饰和食用为一体的盆栽市场的“新宠”。
1.3观叶类植物观叶类植物在室内绿化植物市场中占主要份额,其有木本和草本2类。
木本观叶植物多属灌木或灌木状植物,如鹅掌藤、小叶榄仁等,这类植物一般放置在室内空间比较大的场所,草本观叶植物多属于多年生的宿根草本、竹芋类以及蕨类植物,这类植物在室内装饰绿化植物中是最常见的,蕨类中的五色苋、天南星科、吊兰等;竹芋类中的君子兰、水仙等都是常见的。
1.4盆景盆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室内绿化材料。
盆景的制作要综合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室内环境的高效结合,并达到美观的效果,是集园艺、美术、文学为一体,是大自然的缩影。
盆景善于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故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常用的植物有五针松、榔榆、铁梗海棠、罗汉松、六月雪等。
1.5插花插花是一个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的过程,选取具有观赏性价值的花、叶和枝以及相应的容器,按各种审美标准进行技术加工,融入艺术改造,使之组合成符合相应审美标准的、有独特美感的室内花卉的艺术造型,并在室内装饰美化中,起到创造气氛、增添情趣的作用。
1.6多肉类植物多肉植物,又称多浆植物,是指叶、根或茎为了减少自身水分的流失,其表皮多有蜡质层保护。
生态审美包装设计探讨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生态审美包装设计探讨论文摘要:当前形势下,包装设计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从商品包装的审美文化还是设计意图上,都需要进一步契合时代的发展浪潮,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
在提倡低碳、环保、仿生等绿色设计思潮的背景下,包装设计需要进一步适应生态化的发展背景。
本文针对生态审美视域下包装设计的发展价值、常见问题及应用特点进行探究。
关键词:生态审美;包装设计;和谐;低碳;环保当前形势下,包装设计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工业化的发展背景下,产品的销售除了需要良好的品质,还需要精美的包装。
两者相辅相成,缔造了优秀的包装设计艺术。
然而,在当前包装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
过度消费、过度包装的产品运营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需求,无论是从商品包装的审美文化还是设计意图上,都需要进一步契合时代的发展浪潮,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
一、生态审美视域下包装设计的内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已经从表面化的产品包装中脱离了出来,开始沿着思想化的发展道路前进。
在环境资源的消耗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和谐变得对立,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想要集中更多的资源,除了要缓和人与自然之间压力,还要开创一个和谐共生的资源途径。
在生态审美视域下,提倡低碳、环保、仿生等绿色设计思潮悄然到来,包装设计需要进一步适应生态化的发展背景。
从根本上说,包装设计产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人类生活关系紧密,包装设计应该将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统一在一起,使商品能够承担更多的价值责任,提升现代产品包装设计的发展基础。
二、生态审美视域下包装设计的具体表现1.设计形象的艺术化当前时代下,包装设计不再是夸张的物质形态,而是一种形式间接、形象鲜明的产品设计。
在产品生态设计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就了生态艺术的内在思想,暨反对物质繁华、崇尚简明真实,这也促使包装设计出现了鲜明的发展类型。
2.包装材料的有机化在材料、色彩的选择上,产品包装设计需要迎合不同的人群的发展需求。
论园林生态美的创造论文[5篇]第一篇:论园林生态美的创造论文我国将在2020 年全面建成“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提高生活品位的前提。
在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由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热岛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消费者—人,作为城市的主体,深深地渴望生活在绿树、碧草环抱的环境之中,渴望生活的环境日臻改善。
要想维持人与生产者—绿色植物之间的平衡,必须大力发展园林事业。
园林造园手法多种多样,植物种植模式丰富多彩,植物修剪造型千差万别,而讲究园林生态美,就是要提高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为广大市民遮荫纳凉、调节碳氧平衡、降低噪音和温室效应、调节小气候以及防风固沙等创造条件。
因此,探讨园林生态美,可以为园林事业顺应时代发展指明方向,从而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宿求,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
生态美在不同园林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园林主要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二者在植物配植、造型修剪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
西方园林属于规则式园林,各种建筑是园林的主体,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只是其中的点缀,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
植物常以松柏、绿篱为主,并以修剪整齐划一的绿廊、绿墙、绿门、绿塔,或者以各种动物形象形式出现,并配以几何图形的模纹花坛、花境,亦或是行列式、对称式种植。
这种造园手法虽赋予了植物更多的形象,但因去枝删叶,极大地消弱了植物的绿量,减弱了其生态效能,不利于在有限的绿地上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这种造园手法在中国园林中不能大量使用,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森林缺乏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园林多为自然式园林,最早的园林是在自然地形上围筑而成的,山、水、植物、地形共同构成园林的主体,到后来,苏州的私家园林,甚至北方的皇家园林都以这种手法造园,模拟再造自然山水景观,虽由人做,宛如天工,自觉不自觉地把植物运用于园林之中,成为主景或者构图的主要因子。
人与自然关系人论文:人与自然关系视野中的生态美学理论变迁摘要:从“人——自然”的关系视野出发,生态美学的理论发展呈现出去人类中心主义、去生态中心主义和回归生态人文主义等三个阶段的变迁。
应保持生态美学的无调式辩证想象,促使生态美学不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美学20世纪以来对美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有其深刻的生态根源。
关于生态的理论和流派,其理论预设主要沿着“人——自然”关系展开。
从“人——自然”的理论预设出发,能够对生态美学理论变迁进行大时空视野的关照和反思。
一、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美学观生态美学从诞生伊始就背负着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使命而来,其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立足于人的需要与满足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念。
它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是人类的利益,是造成当今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
对于生态危机的大规模反思是以环境美学为前驱的。
利奥波德提出了conservation aesthetic(环境美学)这一概念[1]156-157,倡导“大地伦理学”,要求人们摈弃短浅、狭隘的人类中心立场,对包括非“如画性”(湿地、沼泽、荒野)在内所有自然景观进行审美关照[2]166。
他对“自然”和“荒野”二元对立实质的揭示,引起了后来环境美学对于“荒野”这种“非传统审美对象”的极大关注。
70年代末西方环境美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继续深入。
卡尔松不仅从审美经验的角度提出以各感官均参与的“自然环境模式”[3]28,还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自然全美”[3]109来回应自然为何而美的问题,其“共同体”[3]214的审美主张已经初步体现出生态美学所强调的生态整体审美原则。
柏林特力主将人类中心主义凌驾的外在于人的环境观念,拉回到斯宾诺莎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泛灵世界,所谓“自然之外无它物”[4]11,并进一步提出了“环境美学是参与美学”的重要论断[4]12。
消解了自然审美对象的被看性,强调自然审美感官的混合性,揭示了生态美学中所包含的文化社会维度。
浅析生态美学理念下的竹建筑设计策略摘要: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美学,此学科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宗旨方向研究美学问题,研究者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中来,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文章从生态美学中的生态自然美、生态技术美、生态人文美、生态人格美、生态本真美五方面探讨了如何从造型、结构、色彩、意境、光影等方面,提升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美学价值。
对此领域的探索,可以丰富竹建筑设计策略,为竹建筑设计提供科学指导,以期望改善现代居住方式,进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生态美学;竹建筑;设计策略引言工业革命伊始,人类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此过程中获得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
然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发生:木材及其他传统建筑材料的短缺、钢筋混凝土的不可降解性等,使得现在我们不得不要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总结。
由此,为符合当代思想状况与历史发展潮流而产生了一门新型学科——生态美学,这一学科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纯粹的绿色、环保、低碳理论提升到美学理论高度,成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近年来,以低碳环保的竹材作为原材料的建筑数量不断增加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上海世博会涌现出的竹建筑展馆设计,将竹建筑推向了建筑潮流的前端。
竹是绿色、环保、低碳材料的代表,让竹建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生态属性和美学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1.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从何而来,那要将生态学与美学分开来分析。
生态学学科是研究生物大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美学学科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然而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上找到了特殊的契合点。
那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契合点上,生态美学这门学科就产生了。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美学理论。
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生态美学体现了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需求之间的平衡,注重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环境设计艺术的生态美学追求自然之美和人类之美的统一,旨在通过建造和设计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空间来增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这种美学理念认为,环境设计艺术应该以生态系统为设计灵感和指导,运用可再生材料和低碳设计原则,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污染。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美学的原则体现在建筑物的能耗和排放方面。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和环保,建筑师采用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设备,包括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废物回收和再利用等方式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追求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和平衡的环境。
设计师需要考虑植物的生态条件,选择本地植被以促进生态多样性和文化特色,同时通过石头、水泥等其他天然材料的组合,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与风格。
城市设计中,生态美学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共生。
设计师需要通过减少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增加绿地和自然空间,营造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共处。
总之,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注重对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断探索自然与人类美的和谐共存,推动环境设计艺术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生态美学视野下古村落的价值与保护摘要:生态美学为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一条救赎之路。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当代生态美学家——海德格尔,他提出的存在论的生态整体观奠定了生态美学的哲学、美学理论基础,其中“此在与世界”、“家园意识”等核心思想阐明了家园即我们的“栖居”之所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结合中国国情,最具中国特色,占大比例的家园还是广大古村落,而古村落的生命力正在衰竭,急需保护。
本文以海氏的生态美学理论为依据,谈谈古村落的价值与保护。
关键词:生态美学;海德格尔;古村落;价值;保护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22-02生态美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萌芽,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
生态学本属自然科学,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以生态的维度建构美学,颠覆了具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旧的“实践论”美学。
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重新审视,来应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
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生态美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哲学观的基础上,凭借现象学方法提出了生态整体观的美学原则。
海氏强调人与环境是水乳交融、须臾不离的,人类的文化应该是让我们与环境相处的更友好,更融洽。
但现实却是人类活动引发了环境的恶化,这与不科学的理论指导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理论即海氏的生态观来化解危机,最终目的是使人“诗意地栖居”。
栖居之地的生态与否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基础问题。
而当前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广大古村落生存环境堪忧,亟待保护。
在此以海氏鲜明的存在论生态整体观为理论依据,用中国古人“物我合一”的诗意般的山水田园生活为先例,分析当前古村落的生态美学价值,研究对其保护策略。
一、海德格尔的生态美学观马丁·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哲学标志着传统的主客二分式的认识论哲学的终结,奠定了现代生态理论的基础。
传统认识论哲学将人与自然作对立状,自然是人类认识的对象,是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这就过分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理性力量,忽视了自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更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一门涵盖建筑、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它追求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创造一个美丽、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而生态美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并分析它的重要性及应用。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的审美观念,它倡导人们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生态美学追求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感体验。
它要求设计师从生态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再生,避免对环境的过度侵蚀和破坏。
生态美学还要求设计师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建筑布局,确保设计的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性能。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增强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美学要求设计师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优化能源利用和废物处理系统,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这种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
生态美学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以生态美学为导向的设计环境能够创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通过合理的采光设计和室内绿化,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和污染的影响,提升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满意度。
这些对居住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和工作效率。
生态美学还能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地资源的紧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生态美学提倡通过生态景观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城市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建设绿色空间,增加植被覆盖率,调节气候和改善空气质量,可以缓解城市的环境问题,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实际应用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来实现生态美学的目标。
要充分了解和研究设计环境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研究-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研究【引言第一章】道--庄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第二章】天人合一--庄子生态美学的审美核心【第三章】逍遥游--庄子生态美学的审美境界【第四章】庄子生态美学理想的构建【结语/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庄子哲学思想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古往今来,研究庄子思想者数不胜数。
自现代以来,人们更是对庄子思想从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的角度加以阐释,将庄子思想演绎的深刻而丰富。
庄子的思想言论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对庄子生态美学进行个案研究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人们呼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遥相呼应。
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与当代价值。
木文从四个部分论述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
第一部分论述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阐发的理论基础-道的整体性生态思维;第二部分论述了庄子生态美学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第三部分论述庄子的游是人与自然万物交融的生命体验,从根本上说同生态美的体验是一致的,同样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最后重点解析了庄子美学中对自然、社会、精神三个方面的向往。
关键词庄子生态美学道游AbstractZhuangzi is a master of Taoism school. Since the modern, there has been more, it isZhuangzis ideas from the literary, artistic and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such as elaborate. the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s thought deep and rich.The statements of Zhuangzi are rich in thethought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aesthetics research.Appeal to the people today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ecological balance,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echoed with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Heave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to solve common human fa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great significanceto contemporary value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pirit of the Aesthetic Ecology from thefive parts. The firstpart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elucidations of the ecological spirit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theTao holistic ecological thinking ;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ore concept ofZhuangzis ecological aesthetic that is human and tian is one; The third discusses the Youis the life experienc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 is the same as the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beauty in essence . The last part discusses the pursuit of beauty innature, society and ecology.Key words Zhuangzis ecological aesthetic Tao You目录引言第1 章道--庄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1.1道庄子生态美学之本1.2道的超越性及庄子提倡的超越之美1.3道的整体性及庄子提倡的和谐之美第2 章天人合一--庄子生态美学的审美核心2.1天的含义2.2天与人的对立统一关系2.3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情怀第3 章逍遥游--庄子生态美学的审美境界3.1 庄子生态美学的最高审美境界3.2游与化3.3游与积第4 章庄子生态美学理想的构建4.1 对自然本性之美的向往4.2 对社会和谐之美的向往4.3 对精神自由之美的向往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学号20092411310055 姓名连政班级 09音乐表演二班选题缘起:美学课以老师微笑为前奏而开始,同样在面带微笑之中结束。
美,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改变着我的日常言行举止,生活作风和对未来美的企盼与追求。
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
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
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
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
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
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
[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
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
[2]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
[3]尔后,又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等相继问世。
笔者认为我国美学界这种新趋势的形成,体现了这一学科新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态势。
1.理论形态的更新生态美学的新特质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新近,还体现在它所依托的生态学理论与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相一致,与全球进入后现代的生态社会同步,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生态美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既有生态学的特性,又有美学的内涵,既可从哲学美学的层面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的思考,又可从经验美学之角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探究。
[4]生态美学“从工具理性世界观过渡到生态世界观,从主客二分过渡到有机整体。
这可以说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5]这是一种超越了主体性实践论,具有主体间性的理论形态,具有与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不同的生态存在论的哲学基础。
可见,生态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超越人类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多重审美对象与生态系统共存共生、协调发展的立美追求都具有新的特质。
2.研究成果显著该领域近20 年在中国的研究成果除上述论著外,还有张皓《中国文艺生态研究》、袁鼎生等撰稿的《生态审美学》、王诺《欧美生态文学》、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陈望衡《环境美学》、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隋丽《现代性与生态审美》,会议论文集《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环境中的美学与文学》等,译著有美国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美学》、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卡尔松的《环境美学》、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思考》等。
相关的学术论文已有400多篇,获批准的国家社科项目5项。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介绍了国外生态美学的研究,挖掘了中外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还对学科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理论构建等提出重要的观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并在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文学批评三方面成果显著。
[6]3.研究队伍形成、研究动态活跃、学科发展进入新阶段该学科已有逾百人的研究人员,在2005年由山东大学主办的“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中国学者已达170人。
在相关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的老、中、青学者有滕守尧、鲁枢元、曾繁仁、陈望衡、彭锋、刘悦笛、张华、隋丽等30多人。
生态美学界召开了有关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文学的会议10次,3次是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有国内的学者到国外参加国际研讨会,在美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曾繁仁教授在《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把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萌芽期(1987至2000年),二为发展期(2000至2007年),三为新的建设时期(2008年以来)。
[7]目前正处于新的建设阶段,一方面该学科对前两个阶段的成绩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则对新阶段的学科建构进行了新的构想和展望,整体发展的态势良好。
中国音乐界同仁在本世纪初已经有一些相关论述,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从音乐美学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的不多,中国音乐美学界对生态美学的发展亦关注不够,在这种发展的思潮中没有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同时,生态美学家们对与此相关的音乐现象和音乐美学研究成果了解甚少,更无法深入其中提出创见。
二、生态美学的研究与音乐美学的发展进入生态美学研究的新视域,对中国音乐美学的构建与发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拓宽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并从生态美学的新角度来观察、分析音乐行为与创造成果,产生新的见解。
如中外音乐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生态意识资源,我们以当代生态文化观,对此进行分析,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纳入生态美学的研究视域,就会有新的发现。
再如以生态美学的理论对原生态民间音乐、环保歌曲、器乐作品加以剖析,在作品内涵的领悟上,会更深入。
从美学层面来思考中外音乐文化生态状况,也会萌发独特的观点。
其次,生态美学观对音乐工作者主体思维模式与观念的更新、人格美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生态美学应该是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8]这种主客统一的有机整体观,使主体与万物、人与生存的环境共生、共存、彼此相关、协调发展。
“生态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
”[9]新的文化观与价值观克服了以人类为中心的偏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发展,就会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节约能源、善待万物,就不会穷奢极欲,浪费资源,进而追求生态的人格美,这“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的最终实现,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最终实现,而且是使这种和谐成为恒久存在的根本保证。
”[10]这种人格美具有超越类种的道德和众生平等的胸怀,不仅具有生态的意识还有生态实践、知行合一的行为。
若音乐工作者能有这种宏观的视野、博大的爱心、和谐的心境、崭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音乐创造和理论研究上一定有新的飞跃。
再者,以生态美学观丰富音乐教育的理念,可强化音乐教育的效应。
在音乐教学中,可通过具有生态美的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表演,培养青少年的生态审美观,或教师自觉地在音乐审美、立美的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这可使年轻一代逐步树立生态文化观与价值观,成为具有生态人格美的新一代。
此外,通过音乐美学界在生态美学研究上的成果,为中国生态美学的构建与发展亦做出贡献,使生态美学的研究超越仅在文学领域发展的局限,更具美学研究的多元化与丰富性。
三、在生态美学视域中,音乐美学相关研究的论题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中,音乐美学相关研究的论题范围广泛,笔者初步设想如下:1.生态美学元理论的研究尽管,中外生态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但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须完善,重要观点的确立,仍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元理论的建构亦需要众多艺术门类的学者共同参与,所以,音乐美学工作者在基本理论的研究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2.生态美学与音乐美学结合点的探索以生态美学观分析音乐文化现象与创造成果,既要掌握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相同的共性,即文艺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把握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不同的审美、立美规律。
结合点准确才能使研究更有效、更到位,才能为生态美学的总体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比如音乐听觉环境、文化环境的生态平衡,环保音乐的设计和效应,音乐立美、审美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特殊价值等,都是音乐美学研究者可以思考的较为独特的生态美学的论题。
3.以生态美学观分析、梳理中外音乐观念中的生态意识资源无论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家的音乐思想,还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的音乐观点,都具有生态意识的因素。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音乐的和谐中体现了宇宙万物的本原”[11],柏拉图的和谐论不仅谈到音乐与宇宙的和谐是一致的,还把灵魂的和谐与音乐的和谐相类比,视音乐为人类与宇宙和谐的体现,肯定了音乐在宇宙和谐、人类精神和谐中的作用。
[12]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中,已关注“天”、“人”、“和”等概念,并通过阴阳五行来解释宇宙、解释音乐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种把音乐之和与宇宙之和相联系,认为最高的和谐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的思想,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和的思想。
”[13]先秦以降,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淮南子》、《乐记》、阮籍的《乐论》中均有所体现,《乐记》提出的:“乐者,天地之和也。
”《乐论》强调的“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14]这种天、人、乐合一相和的整体观,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与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观。
再以西方音乐发展中的浪漫主义思潮为例,雷毅在《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浪漫主义文化意识与生态理论的关系:“这种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在欧美是以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为深层生态意识提供了新的来源。
”[15]唐纳德·沃斯特的《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认为:“浪漫派看待自然的方式基本上是生态学的,也就是说,它考虑的是关系、依赖和整体性……浪漫主义基本上是生物中心论。
这种看法认为整个自然都是活的,凡是活的东西就有要求人类道德情感的权利。
以这种浪漫主义情感看问题,那种敌对的二元论便转而朝向融合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