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15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景观的三个特征: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3.1 景观发育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3.2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3.2.1 斑块(patch)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1. 斑块起源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1、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3、残存斑块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4、引进斑块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1)种植斑块2)聚居地2. 斑块面积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3. 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2、环状斑块3、半岛4. 斑块镶嵌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1、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边界特征对比度(contrast):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生物对于斑块化的反应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粒度(grain)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幅度(extent)斑块化动态: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化产生的原因:物理的和生物的,内部和外源的2、斑块化的特点1)可感知2)内部结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斑块是小尺度斑块的镶嵌体3)相对均质性4)动态特征5)生物依赖性6)斑块的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7)等级间的相互作用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最能集中体现研究对象或过程特征的等级水平,相应的时空尺度称为核心尺度(focal scale)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3.2.2 廊道(corridor)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合阻隔的双重作用1. 廊道的起源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再生廊道2. 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廊道的弯曲程度,影响物质、能量、物质的移动速度2)宽度3)连通性: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4)内环境: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3. 廊道分类1)线状廊道: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2)带状廊道:较丰富的内部种的内环境的较宽条带3)河流廊道:分布在河流两侧3.2.3 基质(matrix)1. 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4)3个标准结合2. 孔隙度和边界形状孔隙度(porosity):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3.2.4 附加结构(add-on)异常景观特征,在整个景观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景观类型3.3 景观格局特征目的:从无序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3.3.2 景观对比度1. 低对比度结构自然形成的,热带雨林,相邻景观要素彼此相似2. 高对比度结构自然、人工3.3.3 景观粒径(landscape grain)粗粒(coarse grain)和细粒(fine grain)生物体粒径(home range):生物体对其敏感或利用的区域粒径大小取决于整个景观的尺度3.3.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程度1)斑块多样性: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2)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3)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空间镶嵌的多样性3.3.5 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多样性——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非随机性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梯度分布镶嵌结构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3.4.1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生态交错带、网络结构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物种:仅仅或主要利用景观边界的物种内部物种:远离景观边界的物种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描述物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分布区,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斑块的交界及各自的边缘带组成生态过渡带(transition zone)景观边界(landscape boundary)1)特征:生态应力带(tension zone)、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半透膜)、2)描述:结构:大小、宽度、形状、生物结构、限制因素、内部异质性、密度、分形维数、垂直性、外形或长度、曲合度功能:稳定性、波动、能量、功能差异、通透性、对比度、通道、过滤、屏障、源、汇、栖息地3)尺度效应:某一尺度上可以明辨的交错带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模糊不清4)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迟滞(lag)5)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把异质的自然景观变成大范围同质的人工景观,消灭了自然生态交错带,扩展了人为生态交错带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生态网络(network)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两类物种:生活在网络包围的景观要素内部的物种,廊道是一种障碍;生活在廊道内、沿着廊道迁移的物种1. 廊道网络由节点(node)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形式:分支网络(branching network):树状的等级结构环形网络(circuit network):封闭的环路结构1)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历史和文化的)2)廊道网络描述连通性: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指示网络的复杂度,用r指数方法来计算r指数: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r=L/Lmax=L/3(V-2),V为节点数环度:用α指数衡量,表示能流、物流、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引言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所处的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景观格局的改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城市化进程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的扩张,原本自然的景观格局逐渐被人工的建筑和道路所取代。
城市化导致景观上的断片化、碎片化现象,生物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
例如,城市道路的修建会切割原本连续的自然生境,使得动物的迁徙和交流受到影响,对他们的繁衍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景观格局对物种迁移的影响景观格局的变化不仅影响了生物的栖息地,还影响了物种的迁移和分布。
当原本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碎片化的小块时,物种间的迁移受到了限制,对物种的分布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些物种的迁移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它们的生存面临严重挑战。
而景观格局的改变还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的扩散,进一步威胁到本土物种的生存。
四、景观格局对生物种群的遗传流动的影响景观格局的改变还会影响生物种群的遗传流动。
当生物的栖息地被分割成碎片化的小块时,物种间的遗传交流减少,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降低。
这样,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弱,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五、保护措施为了减少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自然栖息地的保护,减少破坏性的城市化进程,尽量减少对自然生境的干扰。
其次,要改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式,尽量保留原有的景观格局,提供物种迁移和遗传流动的通道。
此外,加强对入侵物种的控制,减少其对本土物种的威胁。
六、结论景观格局的改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物种迁移和遗传流动受到限制,最终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为了减少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自然生境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促进物种之间的迁移和遗传交流,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数据分析,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特定区域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功能,评估景观生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议。
二、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区实验时间:2023年10月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与样品:- 地形图、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 地表植被样方、土壤样品、水样2. 仪器设备:- 全站仪、GPS定位仪、无人机、数码相机- 地形测量仪、土壤养分测定仪、水质检测仪- 计算机软件(ArcGIS、SPSS等)四、实验方法1. 数据收集:-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获取实验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等信息。
- 利用无人机采集高分辨率影像,分析景观格局特征。
- 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植被样方、土壤样品、水样等数据。
2. 景观格局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实验区域景观格局特征,包括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等指标。
-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
3. 生态风险评价:- 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估实验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包括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方面。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利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之间的关系。
- 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景观格局分析:- 实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城市建成区、农田、林地、水域等。
- 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建成区斑块密度较高,农田斑块密度较低,林地和水域斑块密度适中。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关系,如城市建成区与农田之间存在过渡带。
2.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实验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较高,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中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风险较低。
- 土壤侵蚀风险主要源于城市建成区扩张和农田水土流失。
- 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主要源于城市建成区扩张和林地的破碎化。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从人类存在的起源至今,土地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资源和环境的载体。
土地利用的方式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人类居住环境,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研究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含义与重要性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土地利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农业、工业、建设用地、水域、森林、草原等都属于土地利用的范畴。
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农田和城市的规划、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格局的含义与特征景观格局是指由各种地物组合而成的空间形态,是一定范围内可观察到的地表面貌和地物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类型、景观边界、景观片段形状、景观连通性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景观格局,而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演变情况。
研究景观格局的演变,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三、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通过获取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其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当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数据,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可以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四、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优化的景观格局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一、引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功能的影响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理解景观变化的原因和后果,并提供可持续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
本文将介绍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格局:景观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是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可以了解景观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自然过程的响应。
2.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生态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间相互作用等。
了解这些过程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3.景观变化: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景观变化的原因和模式,揭示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这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景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和评估景观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例如,通过保护和恢复关键的景观连接和栖息地,可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种群的稳定。
2. 土地规划景观生态学为土地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可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此外,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还可以用于评估和预测基础设施建设对景观的影响。
3. 生态恢复景观生态学可以指导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通过了解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恢复策略。
例如,通过恢复破碎的景观连接和栖息地,可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广泛应用。
城市景观的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通过研究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组成,可以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弹性和可持续性。
四、总结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关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景观生态学当前研究热点答:从“21世纪景观生态学十大论题”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各国学者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提出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异质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过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尺度推绎;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创新;将景观指数与生态过程相结合, 并发展能反映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综合景观指数;把人类和人类活动整合到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数据的获得和准确度评价。
而从美国第十五届景观生态学年会看,景观生态学热点话题除了,景观生态动态模型、生物多样性保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外,新的研究热点方向还包括:首先,经济观念与生态学研究的融合,生态学家越来越重视经济要素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同时,自然生态价值的经济学量化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关系研究上,以不同方法从不同侧面,剖析景观格局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影响,在理论上加深对景观异质性作用的了解。
例如,景观格局与过程对鸟类繁殖、迁移、觅食等活动影响。
在景观变化分析方面,重要成果包括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的模拟模型,可选择性未来景观分析模型等,对由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过去、未来景观变化进行了对多方位,参数的分析。
在景观生态过程研究方面,主要有流域尺度上的生态过程研究;不同管理措施下林地演替过程的研究;河谷景观的生态功能研究等。
另外生态恢复方面研究,体现人们在物质需要满足后,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过渡时期的特点。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在实际中的应用答: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熵达到并维持耗散系统这种新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出现的有序结构,它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无序到有序,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实践意义:生态系统是耗散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周围的物质不断的发生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其远离热力平衡态,且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来源于外界环境连续不断的负熵流使生态系统稳定;森林景观系统通过植物和其他生理过程使系统通过耗散结构保持稳定。
不同类型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异质性研究中期报告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类型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异质性,并为这些林相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篇中期报告对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文献综述对于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异质性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做出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以生态位理论和空间竞争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种群密度、个体分布、空间分布模式等,揭示其分布格局特征及成因。
2.群落异质性的研究:对同一种松林内不同群落的空间分布、组成、结构等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差异。
3.景观格局的研究:通过分析景观元素组成、结构与配置方式,评估不同级别的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4.森林演替的研究:以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演替规律、结构特征和功能特点等,为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本研究选取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三个红松林样地,分别为自然红松林、人工林和自然次生林。
在样地内设置固定的采样带,以间隔式调查的方法,对松树的胸径、高度、树冠面积、密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并记录不同类型松林内物种、个体分布情况。
三、研究进展本研究已完成松林样地的勘测,获得了松树的位置、高度、胸径等基本信息,初步分析了不同类型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
研究发现,自然红松林中松树生长较为自然、繁茂;而人工林中松树分布相对密集,生长较为匀称;自然次生林中则呈现出杂乱的生长状态,高低不等,但林分较为稀疏。
在不同类型松林内还发现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及昆虫,这些生物的分布、数量和生态位对松林的生态系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1.样地选择:本研究所选样地在面积和空间位置分布上有区别,采样方式和数据处理也存在一定误差。
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减小误差并提高数据准确度。
2.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古典统计分析方法,还需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来深入探究松林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征。
景观生态学概念介绍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对不同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和过程进行分析,景观生态学可以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详细讨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概念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景观结构和功能。
景观结构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不同空间单元(如森林、湖泊、草地等)组成的空间组织方式。
景观功能则关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物种迁移和群落扩散等。
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1.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数据获取景观特征的优势,如植被覆盖、景观类型、边界和连接性等。
2.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遥感数据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不同尺度上对景观进行分类、测量和分析。
3.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景观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野外调查和实验: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获取景观组成和生态过程的实际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应用领域1.生态系统管理:景观生态学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评估和监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恢复策略。
2.物种保护:通过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与物种迁移、种群扩散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物种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3.土地规划:景观生态学可以指导土地开发和规划,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4.自然灾害防治:研究不同类型和尺度的景观及其对自然灾害的响应,可以帮助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危害。
结论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生态系统管理、物种保护、土地规划和自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未来,随着遥感和GIS技术的不断发展,景观生态学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引言火烧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态系统干扰类型,也是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对生态环境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因而受到国际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周道玮,1995)。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环境因子。
过去人们只关注林火对森林的破坏作用,一直认为林火是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群落逆行演替的非环境因子,很少有学者注意到作为环境因子,林火对森林影响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初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林火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促进森林发育,以及在森林植被演替中的作用。
此后,人们对林火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现在已逐渐将林火作为森林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赵田夫和赵海,2(1(lfi )2.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负效应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非常大的威胁,林火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植被,伤害林内动物,而且还影响森林的演替,破坏森林在小气候和涵养水源上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2.1林火对森林植被的影响林火会从多方面对森林植被产生影响。
林火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年龄结构、生物多样性及植被演替等方面产生影响(罗菊春,2002;邢玮,2006)。
因为不同植物对火干扰的适应性不同,不同火烧之后,植物得到不同的竞争优势而占据生长空间(Oliver,1990)。
因而,森林火干扰可控制植物群落的组成与外貌( Beaufait ,1960 ),可起动和终止群落演替及影响演替的途径与方向(Heinsleman,1981)。
在火烧后的林地,由于乔木层死亡,生态环境变化剧烈,地表地被物的组成、盖度及高度也相应发生变化。
总趋势是喜光和耐旱的种类增加和发育。
在轻度和部分中度火烧林地上,由于乔木层变化不大,故活地被物层变化不如重度火烧林地明显2.2林火对土壤的影响火烧后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罗菊春,3llll3)。
高强度火烧对土壤结构破坏严重,低中强度火烧对土壤坚实度和孔隙状况影响不大,但对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张敏等,3llll3)。
第22卷 第9期2007年9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V o l.22 N o.9S e p.,2007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9-0969-07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进展胡巍巍1,2,3,王根绪1(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2.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湿地研究成为国际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尤其是景观生态学的兴起为湿地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在区域尺度上开展湿地的综合研究起到了启发和指导作用。
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同样,从景观尺度上来研究湿地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当前湿地科学的研究热点。
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研究方法、湿地主要生态过程、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最后分析了目前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未来湿地生态过程以及湿地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关 键 词:湿地;景观格局;生态过程;水文过程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交错地带,湿地因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尤其是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因而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自然地带[1]。
据初步统计,全球湿地总面积为8.56×108hm2,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湿地研究成为国际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进人了新阶段[3]。
景观的含义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是德国Troll提出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由地理学向生态学发展的道路而为景观生态学建立了一个生长点。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研究一个较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作用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1900S年代“自然引入城市”的生态区域空间模式“格局分析”的水平过程空间分析模式Forman:“集聚间有离析”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
该格局强调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在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的人类活动的“飞地”。
这种景观格局具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生态基础设施(EI)理念:“生态基础设施是国家和区域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即水道、湿地、林地、野生动物生境及其他自然区,绿道、公园及其他保护区,种植场、牧场和森林,以及维系天然物种、维护空气和水资源并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他空地的互通网络。
”第三生态理念资源性新城的开发应当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维育,我们认为要改变传统城市的城进绿退、生态消费的做法,走向城市与生态共生共荣、积极进行生态建设的“第三生态”策略。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来自母体学科,特别是生态学和地理学来自相关学科,特别是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的抽象和提高。
景观生态学的七大基本理论:1.系统论和景观生态学2.时空尺度理论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4.异质种群(复合种群)5.景观连接度和渗透理论6.等级理论和景观复杂性7.等级斑块动态范式景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5个基本特征:综合整体性思想有机关联性思想动态性思想有序性思想目的性思想时空尺度理论景观学中的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尺度以粒度和振幅表达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和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某一干扰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空间幅度: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时间幅度:研究项目持续的时间景观生态学基本对中尺度范围研究时空尺度理论第三种方法:期望外推法第四种方法:显示积分法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重要的自然实验室”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S=CA Z岛屿上的物种数目由两个过程决定: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成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异质种群异质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
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耦合作者:王书明张志华来源:《鄱阳湖学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傅伯杰院士提出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三者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第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影响,景观格局作用于生态过程,同时生态过程对景观格局形成反馈。
第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带来生态系统过程的改变,生态系统过程的改变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
第三,需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生态管理,集成有利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案,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结果,为土地利用决策提出建议,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改善方案反馈到景观空间单元上,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景观格局的优化。
此外,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三方耦合概念也适用于海洋生态系统。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于20世纪30年代源起于欧洲,并在北美发展壮大,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与规划、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历经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紧随国际研究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与城市景观生态、生态脆弱区的景观生态、生态恢复等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席之地。
傅伯杰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并于1999年当选为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他在土地利用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效应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他将生态系统服务引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研究中,不仅服务于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而且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通过对其景观生态学思想进行述评,力求加强对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从而把握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及其尺度转换(一)格局与过程傅伯杰提出,格局是形成对世界认识的外在表现,过程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机理进行描述,而格局和过程一般指的是不同的景观或地理单元在空间上所具有的关系及对这种关系进行响应的演变过程。
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研究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由生物群落、土地利用、气候等因素构成的景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等诸多方面,尤其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及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研究为主题,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价值。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生物群落、土地利用、气候等因素构成的景观,在景观尺度上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涉及到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等多个方面。
景观生态不只研究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关系,还关注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连续性和连通性,研究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
景观生态学将生态学研究从点标度拓展至空间尺度,将传统的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提高到景观水平,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景观生态学有许多研究方法,包括景观分析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模型分析等。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1. 景观分析技术景观分析技术是通过对景观的格局和功能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不同景观格局与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通过对景观要素的分类、测量和统计分析,能够获得分析结果,了解景观中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及生态过程的变化。
其中最常用的景观指数有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路径长度指数、边缘密度指数、面积分维数指数等。
这些指数可以用于评估景观格局对于生态过程的影响。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在空间上获取景观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来推测出地表和地表以下的环境特征和过程的方法。
遥感技术常用于获取景观的生态信息,包括植被类型、植被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高程等。
使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海量的数据,结合GIS技术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深入地了解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
3. GIS技术GIS技术是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通过对地理实体进行特征抽象、规约和编码,实现快速呈现和分析数据,对研究生态系统、制定环境规划、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