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8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景观的三个特征: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3.1 景观发育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3.2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3.2.1 斑块(patch)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1. 斑块起源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1、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3、残存斑块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4、引进斑块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1)种植斑块2)聚居地2. 斑块面积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3. 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2、环状斑块3、半岛4. 斑块镶嵌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1、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边界特征对比度(contrast):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生物对于斑块化的反应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粒度(grain)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幅度(extent)斑块化动态: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化产生的原因:物理的和生物的,内部和外源的2、斑块化的特点1)可感知2)内部结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斑块是小尺度斑块的镶嵌体3)相对均质性4)动态特征5)生物依赖性6)斑块的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7)等级间的相互作用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最能集中体现研究对象或过程特征的等级水平,相应的时空尺度称为核心尺度(focal scale)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3.2.2 廊道(corridor)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合阻隔的双重作用1. 廊道的起源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再生廊道2. 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廊道的弯曲程度,影响物质、能量、物质的移动速度2)宽度3)连通性: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4)内环境: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3. 廊道分类1)线状廊道: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2)带状廊道:较丰富的内部种的内环境的较宽条带3)河流廊道:分布在河流两侧3.2.3 基质(matrix)1. 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4)3个标准结合2. 孔隙度和边界形状孔隙度(porosity):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3.2.4 附加结构(add-on)异常景观特征,在整个景观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景观类型3.3 景观格局特征目的:从无序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3.3.2 景观对比度1. 低对比度结构自然形成的,热带雨林,相邻景观要素彼此相似2. 高对比度结构自然、人工3.3.3 景观粒径(landscape grain)粗粒(coarse grain)和细粒(fine grain)生物体粒径(home range):生物体对其敏感或利用的区域粒径大小取决于整个景观的尺度3.3.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程度1)斑块多样性: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2)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3)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空间镶嵌的多样性3.3.5 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多样性——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非随机性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梯度分布镶嵌结构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3.4.1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生态交错带、网络结构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物种:仅仅或主要利用景观边界的物种内部物种:远离景观边界的物种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描述物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分布区,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斑块的交界及各自的边缘带组成生态过渡带(transition zone)景观边界(landscape boundary)1)特征:生态应力带(tension zone)、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半透膜)、2)描述:结构:大小、宽度、形状、生物结构、限制因素、内部异质性、密度、分形维数、垂直性、外形或长度、曲合度功能:稳定性、波动、能量、功能差异、通透性、对比度、通道、过滤、屏障、源、汇、栖息地3)尺度效应:某一尺度上可以明辨的交错带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模糊不清4)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迟滞(lag)5)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把异质的自然景观变成大范围同质的人工景观,消灭了自然生态交错带,扩展了人为生态交错带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生态网络(network)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两类物种:生活在网络包围的景观要素内部的物种,廊道是一种障碍;生活在廊道内、沿着廊道迁移的物种1. 廊道网络由节点(node)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形式:分支网络(branching network):树状的等级结构环形网络(circuit network):封闭的环路结构1)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历史和文化的)2)廊道网络描述连通性: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指示网络的复杂度,用r指数方法来计算r指数: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r=L/Lmax=L/3(V-2),V为节点数环度:用α指数衡量,表示能流、物流、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哈尔滨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过程的连通性和完整性研究*王天明** 王晓春 国庆喜 孙龙(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40)摘要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研究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对哈尔滨城市现有景观生态格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景观生态问题:景观生态连通性低;景观结构单一;绿地面积少,且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
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哈尔滨市可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在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新的绿色斑块;建立和完善生态化的水系廊道网络;建立城效绿化网络,连接绿地系统的点、线、面;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在城市扩展中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图4 表4 参19关键词哈尔滨市;景观连续性;格局;景观规划CLC Q149+S713.2STUDY ON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OF URBAN GREENBELT LANDSCAPES PATTERN AND PROCESSWANG Tianming**,WANG Xiaochun,GUO Qingxi&SUN Long(Forest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ollege,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Abstract The study of urban green-land landscape is essential for quantify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 city’s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landscape ecological pattern was analyzed with RS&GIS technology in Harbin.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some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blem existed,including mainly:landscape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is low; landscape structure is onefold; green space is lack, moreover, which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unbalanced. Based on present landscape pattern,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 and continuity: to set up some green patches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strategic point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ecological networks of water corridor;to establish urban-rural green networks and connect points、lines and surfaces of green system; increasing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of green system in urban regions; to maintain continuity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 and pattern in the course of city expansion.Keywords Harbin ; landscape continuity;pattern;landscape planningCLC Q149+S713.2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构成的异质性地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1,2]。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和使命。
绿地规划的重要性在于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同时通过合理的绿地布局和设计,实施有效的绿地保护措施,保护和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绿地规划,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城市绿地的多样性能够丰富城市景观,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绿地,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绿地规划、绿地保护、生态系统、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多样性、城市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作用1. 引言1.1 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模型,通过多种生态工程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保持和利用雨水资源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城市雨洪排放,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正文2.1 绿地规划的重要性绿地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在城市复合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地规划能够有效调节城市的气候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地规划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
绿地规划还能够完善城市的景观格局,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摘要景现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空间异质性原理、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格局原理等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有意识的加以运用,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系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文献标识码 A技术的变革和发展使人类具有了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迫切的发展需求、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突显。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干扰强度最大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实体,这一矛盾尤为突出。
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景观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寻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促成了景观规划和生态学原理的结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系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学者Troll通过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正式提出的,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产物。
与传统生态学研究相比,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主要为:①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②格局一过程一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③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④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⑤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它明确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是与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有关事业的理论基础。
除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管理和全球变化外,对于土地的持续利用,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等,景观生态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景观连通性原则、生态位原则、整体优化原则、缓冲带与生态交错区原则等异质性原则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
因此在对文华公园这种以人工生态主体的景观斑块单元性质的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
多样性原则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文华公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
因此,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的建群种,如假萍婆、秋枫、樟树、白木香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
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
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公园内少儿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
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景观连通性原则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
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
滨水地带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多种动物的迁移通道。
要通过设定一定的保护范围(如湖岸50米的缓冲带)来连接整个园内的水际生态与湖水景观的保护区。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念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念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以下是对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念的700字阐述: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环境、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因此,在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理念。
首先,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具备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创新的功能。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确保绿地系统的连续性,以便提供良好的生态廊道,促进动植物的迁移和繁衍。
同时,还要注重绿地系统的生态修复功能,提高城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空气净化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绿地系统内设置湿地、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促进城市水环境的净化和循环利用。
其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应强调生活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不仅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还要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布局各类绿地设施,如公园、游憩区、运动场所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还要注重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设施的连接,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性,促进城市功能的整合和共享。
再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应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绿地系统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一方面,要考虑绿地系统的永续性,确保其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品质和功能。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绿地系统的经济性,优化规划和设计方案,提高绿地系统的效益和社会价值。
同时,还要注重绿地系统的社会责任,加强与居民和社区的互动与合作,鼓励居民参与绿化、保护和管理绿地系统。
最后,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应强调灵活性和创新性。
城市绿地系统是动态的、多样性的,需要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居民需求的变化。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绿地系统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以便随时调整和优化绿地系统的布局和功能。
同时,还要倡导绿地系统的创新性,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概念,提高绿地系统的品质和效益。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一、概述生态廊道作为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完整、以及实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具有关键作用。
生态廊道的宽度设定直接影响到其功能的发挥和效益的实现。
在景观规划中,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廊道的宽度,成为了规划者和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生态廊道的宽度不仅关系到廊道内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还对其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接性、物质能量流动以及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具有重要影响。
过窄的廊道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内部的物种流动受限,影响生态过程的正常进行而过宽的廊道则可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确定适宜的生态廊道宽度,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之间寻求平衡。
本文旨在探讨景观规划中生态廊道宽度的确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宽度对生态廊道功能的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廊道宽度设定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旨在为未来的景观规划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在景观规划中,生态廊道的设置与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态廊道,作为自然环境中线性或带状的空间区域,其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物种迁移、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廊道的宽度,作为生态廊道规划中的关键参数,对于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生态廊道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景观生态学中,生态廊道被视为物种迁移和扩散的通道,它连接着不同的生境斑块,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和繁衍空间。
一个合理宽度的生态廊道可以确保足够的生境多样性和空间连通性,从而支持更多的物种生存和繁衍。
生态廊道在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生态廊道成为连接城市绿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桥梁。
通过构建合理宽度的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文章编号 J673-9493 (2021) 02-0050-0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丨:10.19830/j.upi.2019.204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伦敦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化 及其与政策的关联性研究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London Green Space System Based on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and Its Relevance to Policy戴菲毕世波郭晓华陈明Dai Fei, Bi Shibo, Guo Xiaohna, Chen Ming摘要: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驱动力分析和评价及其与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研究能够为绿地系统的未来规划进行指导。
伦敦是推动世界建设城市环城绿带的成功典范,本文基于E N V I5.3、G I S平台,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 S P A)方法,从时间维度、绿地空间格局类型及其与相关政策的关系三个角度,对丨975年来伦敦绿地系统进行深入探究。
笔者发现绿地系统自1975年以来经历了“分一合一分”的发展轨迹,其发展可分为1975—1985年的破碎化趋向、1985—2010年的带状绿地整合化和2010—2018年间“点一线一面”状绿地网络化三个阶段。
整体而言,英国绿地系统空间格局形态的变化情况与相关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尤其21世纪初来,核心、孤岛、边緣、桥连接、分支、环、孔隙等7类绿地格局形态均在政策影响下得以大幅度优化。
但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态系统,绿地系统的发展受建设用地、裸地等驱动因子的影响,会出现某一时段内“自组织”的发展现象;此外,日后在“公园城市” 的建设过程中应尤其重视保护和建设起过渡作用的“孔隙”和“边缘”两种绿地格局形态。
A b s t r a c t:A n a ly s is o n s p a t ia l p a tte rn s a n d d r iv in g fo r c e o f g re e n sp a c e s y s te m, th e e v a lu a t io n o f it a n d its c o r r e la t io n w it h r e la te d p o lic ie s, c o u ld g u id e b e tte r p la n n in g fo r it in th e f u t u r e. L o n d o n is o n e o f th e m o s t s u c c e s s fu l e x a m p le s in th e w o r ld to p r o m o te t h e g re e n b e lt a r o u n d th e c ity.B a s e d o n E N V I5.3 a n d G I S p la t f o r m, t h is p a p e r d e e p ly e x p lo r e s th e g re e n s p a c e s y s te m o f L o n d o n s in c e1975u s in g M S P A (M o r p h o lo g ic a l S p a t ia l P a t t e r n A n a ly s is)f r o m th r e e p e r s p e c t iv e s:t h e t e m p o r a l d im e n s io n, its s p a t ia l p a t t e r n ty p e s a n d t h e ir r e la t io n s h ip w it h r e la te d p o lic ie s. I t f in d s t h a t th e g re e n sp a ce sy s te m in L o n d o n h a s e x p e r ie n c e d th e d e v e lo p m e n t t r a c k o f M d iv id in g-c o m h in in g-d iv id in g M s in c e1975, w h ic h c a n b e d iv id e d in t o th re e d e v e lo p m e n t sta g e s:th e fr a g m e n t a t io n tr e n d fr o m1975to1985, th e in t e g r a t io n o f s t r ip g re e n s p a c e fr o m1985t o2010, a n d n e t w o r k in g o f M p o in t-lin e-fa c e n g re e n sp a ce b e tw e e n2010a n d 2018. O n t h e w h o le, c h a n g e s in t h e s p a t ia l p a t t e r n s o f th e U K's g re e n s p a c e sy ste m a re in e x t r ic a b ly c o n s is t e n t w it h r e le v a n t p o lic ie s, w it h a ll s e v e n c a te g o r ie s o f g re e n sp a c e p a t t e r n s h a v e g re a tly im p ro v e d in t h e21s t c e n t u r y. A s a d y n a m ic s y s te m c o n s t a n t ly d e v e lo p in g a n d im p r o v in g, th e U K's g re e n sp a c e s y s te m is s u b je c t to th e d r iv in g f a c t o r s' in f lu e n c e in c lu d in g c o n s t r u c t io n la n d a n d b a re la n d, w h ic h c a u s e s a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s e lf-o r g a n iz a t io n”d e v e lo p m e n t in c e r t a in p e rio d s. I n a d d it io n, th e p r o te c t io n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o n o f “p o r e s”a n d“e d g e”s h o u ld b e fo c u s e d o n s p e c ia lly w h e n d e v e lo p in g“p a r k c it y”.关键词: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时间演化;规划政策;伦敦K e y w o r d s:M S P A (M o r p h o lo g ic a l S p a t ia l P a tte rn A n a ly s is); G r e e n S p a c e S y s te m; S p a tia l P a tte rn;T im e E v o lu t io n;P la n n in g P o lic y;L o n d o 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254)作者:戴菲,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世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郭晓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明(通信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也备受关注。
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如绿地分布不均、绿地面积偏小、景观格局不合理等。
因此,研究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并进行优化,将对促进成都市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找出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特点。
2. 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3. 提出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优化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
4. 探讨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优化方案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通过实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为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采取多元方法对其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优化。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 研究区域的范围确定。
确定成都市中心城区研究范围,包括绿地、道路等。
2. 研究区域内的绿地系统格局分析。
从空间分布、大小、形状、结构和组成等多个角度进行绿地系统格局分析。
3. 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问题分析。
通过对不同绿地类型和功能的分析及其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瓶颈、矛盾等。
4. 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优化方案研究。
针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5. 优化方案实施。
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探讨其实施效果,并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综合分析法,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研究,数据的分析采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空间模型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