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第5章常见疾病康复护理第二节颅脑损伤
- 格式:ppt
- 大小:895.00 KB
- 文档页数:143
医院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一、概述颅脑损伤也称脑外伤,是指脑部受各种外力作用后,引起脑部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导致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颅脑损伤按损伤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其发生率居于各类创伤的第二位,占22%~42%,而死亡率居于首位,占创伤总死亡的72.2%~92.5%。
在中国每年新增颅脑损伤患者约60万人,其中47%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
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颅脑损伤后极易遗留严重残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同时伴有认知、言语交流、行为、心理、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等功能障碍,其中记忆障碍发病率近100%。
颅脑损伤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因此,利用各种康复护理手段,对脑损伤患者造成的身体上、精神上、职业上的功能障碍进行训练,使其消除或减轻功能缺陷,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或较正常的生活和劳动能力并参加社会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功能障碍及评定颅脑损伤后主要的功能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记忆和认知障碍、言语与吞咽障碍、心理精神障碍等,其中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对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意识功能障碍及评定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见本章相关内容。
需特别注意,有两种情况不进行评分:颅脑损伤6小时之内死亡;颅脑火器伤。
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GCS计分3~5分为特重型损伤;6~8分为重型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分为轻度损伤。
2.连续记忆恢复以后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伤后遗忘时间来进行评估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PTA是指受伤后记忆丧失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的时间。
其分级标准是:(二)运动功能障碍及评定颅脑损伤后可因脑器质性损害造成的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和由并发症造成的继发性运动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患者可因锥体束损害表现为偏瘫、单瘫、双侧瘫,也可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共济失调、舞蹈样动作等锥体外系表现。
颅脑损伤运动障碍的评定:一般先用Bnmnstrom评测法作快速筛查,再进行肌张力、平衡协调能力评定。
颅脑损伤康复护理常规颅脑损伤是指头颅部,特别是脑受到外来暴力打击所造成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障碍、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等。
【护理评估】要点1、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通过睁眼、言语、运动进行评定。
2、认知、人格与情绪障碍:认知包括感知、知觉、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思维和智能等。
人格是指个性心理特征。
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
3、运动功能及言语功能障碍程度。
4、生活活动能力分级。
5、预后评定:按患者能否恢复工作、学习、生活能否自理、残疾严重程度分 5个等级:恢复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死亡。
【常见护理问题】1、自理能力下降与颅脑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有关。
2、沟通交流障碍与认知、言语功能障碍有关。
3、排便模式的改变与神经源性直肠、膀胱有关。
4、情绪及行为异常与心理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皮肤完整性受损、坠积性肺炎、挛缩、癫痫。
6、潜在护理不良事件:跌倒、走失。
【护理措施】1、基础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昏迷患者应鼻饲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定时翻身、叩背、吸痰,气管切开者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尿潴留患者应保留尿管,做好尿管护理,保持会阴清洁;使用气垫床,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压疮。
保持适当的卧位姿势,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2、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根据病情使用脱水剂、止血剂、促醒药;癫痫发作可用抗癫痫药;重症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知觉障碍的训练。
4、言语障碍护理:包括听力、理解、阅读、口语、书写、发音、朗读训练等。
5、行为障碍护理:包括正性行为障碍和负性行为障碍。
正性行为障碍表现为攻击他人,应予消除病因、发作期予隔离、药物治疗、教患者学会自我控制等。
负性行为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感情淡漠、行动不作为。
应注意让患者远离诱发行为障碍发作的人、事件、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人数,允许患者情感宣泄等。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颅脑损伤又称脑外伤,指头颅和脑受到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及脑组织的损伤,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
颅骨骨折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
脑损伤是颅脑损伤中最为严重的、最易导致病人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损伤,按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类型可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按颅腔内容物是否与外界交通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
近年来,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交通事故造成的颅脑损伤,经过住院期间的手术或急性期非手术治疗、大多患者病情可趋于平稳,但经常会残留运动、言语及认知功能障碍。
由于住院期间的康复时间是有限的,故出院后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就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1.颅脑损伤治疗方法1)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轻、中型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颅内压监护、亚低温治疗、脱水治疗、营养支持疗法、呼吸道处理、脑血管痉挛防治、常见并发症的治疗、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处理、抗菌药物治疗、脑神经保护药物等。
2)手术治疗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原则:救治病人生命,恢复神经系统重要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开放性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或因颅脑外伤所引起的合并症或后遗症。
主要手术方式有大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清创术、凹陷性骨折整复术和颅骨缺损修补术。
2.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注意事项患者在损伤的后期重要表现出与损伤部位和程度相应的神经系体征,主要表现为运动、言语及认知功能障碍。
怎样使患者通过学习和进行功能训练,直接或代偿的方法恢复或改善其功能,使其感觉、运动,认知、语言交流和社会生活技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成为了脑损伤康复的重点。
首先,补充能量,促进机体康复。
伤后一周内,由于病人病情不稳定,消化功能紊乱,不宜进食,或不宜正常进食,主要是通过静脉给予胃肠外营养;一周后,病人病情多开始稳定,能够进食,这时应遵循定时、定量、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