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
- 格式:pptx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45
第12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过程与方法:课堂讨论问题探究、史料研读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爱国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爱国情感不被理性所控制,极有可能产生“爱国者反害国”的结果。
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世界历史充分表明,不实现国家近代化,真正的民族独立使不可能实现的。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影响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导入新课: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导入。
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1、日本侵略中国原因首先,同学们通过预习,找一找日本为何侵略朝鲜和中国?(略)2、战争过程及战败原因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经历了哪几次大战?较量中,为何貌似强大的大清国以惨败而告终?战争是双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我们先从直接的军事因素入手。
与以往不同,此次战争,海战拥有举足轻重地位。
大清国拥有一支颇具力量近代化的海军,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总体介绍,见幻灯片)一块来看看具有决战意味的黄海海战情况,海军武器装备如何?中日对比:(略)见幻灯片结论,仅凭装备北洋舰队稍逊日本联合舰队,但并非天壤之别,而是各有长短,大清国重炮巨舰,日本速射炮多和速度略快优势。
黄海海战结果如何?中国比较小的军舰很快被击沉或重创,但是战场上留下的两艘巨舰却让日本人无可奈何。
有人说是技术不精,打不准?五小时战斗中,“定远”、“镇远”的巨炮发射了197发炮弹,其中有十发命中日舰。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爱国也必须讲求方式方法,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必须兼顾。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说学情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
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一、教材和学情分析(略)二、本课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1、突出一条主线突出一条主线,即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为主线,其中列强侵华为明线和重点,中国人民的抗争为暗线。
2、体现三个结合(1)史论结合;在分析“日本侵华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对战争的反思”几个问题上总计提供了五则材料,体现史论结合;(2)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体现新课改中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关键,本课知识容量较大,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简单的知识自主学、中等难度知识探究学、重点难点合作学,将三种方式相结合;(3)课本与课件相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弊端在于容易导致教材与课件的脱节,为克服这一弊端,我尝试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尽力避免课本和课件上出现相同的内容;第二:就地取材,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史料资源,如正文、学习导言,学习延伸、学思之窗等相关内容。
3、大力删减压,缩适当补充拓展: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对两次战争的基本史实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讲课中对史实性内容做了大量删减;但由于教材编排体系的弊端,要讲清楚本课内容有必要对明治维新、工业革命等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4、体现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是高中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由于高一刚入学学生还处于身份转换期,所以,我提供的材料,设计的问题都相对简单。
5、渗透多元史观;本课除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外,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时,我将其与鸦片战争进行比较,指出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冲突,涉及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可以让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战争失败的原因。
6、以“一点四面”,教学立意最高追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爱国,珍视和平。
三、本课的不足之处1、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2、预设较多、生成较少,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的不够充分,想的好做得不好;3、备课工作量大,压力大,课堂实用性不够强,属表演性质的交流课,推广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