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
- 格式:doc
- 大小:398.50 KB
- 文档页数:15
《包头市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其城镇化进程对区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包头市城镇化质量,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包头市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包头市城镇化质量实证分析1. 城镇化发展现状包头市作为内蒙古的重要工业城市,其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规划滞后、环境污染等。
2.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等方面,对包头市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估。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包头市城镇化质量进行量化分析。
3. 实证分析结果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包头市城镇化质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表现较好,但在环境友好和城乡统筹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环境污染、城市规划滞后、农村人口外流等问题较为突出。
三、包头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包头市工业发展较快,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2)城市规划滞后: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3)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导致人口外流,城乡发展不均衡。
2. 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包头市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政策支持: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导致城市规划和农村发展滞后。
(3)教育资源不均: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村人口外流。
四、对策研究1.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技术,提高城市建设的环保水平。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郭安宁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12期摘要:十七大以来,中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80万人。
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成了现阶段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呢?文章从经济因素、产业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十几个指标中去分析,经过实证检验发现影响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二三产业发展、进出口总额和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关键词:城市化;加速阶段;影响因素;政策建议一、引言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
”虽然中国的城市化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但是其城市化水平不仅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本文就是在这个认知上,寻找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以期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诺瑟姆的城市化阶段划分,我国在199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48%)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而且从1992年后我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环境都趋于稳定,经济发展很少有外在因素的干扰。
所以本文基于这个考虑,就选择了1992年至今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二、指标选取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城市化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了史晓庆,任建兰在《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选取的三个方面的指标,本文在这个基础上对指标进行扩展,选取了以下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初始指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筛选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指标。
1. 经济因素指标:人均GDP(PG);固定资产投资(FI);城乡收入差距(UIG),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
2. 产业因素指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PSV);第三产业产值比重(PTV)。
3. 科技因素指标:科教文卫事业投资(SEI),由于统计数据缺失,用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的总和表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NSC);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NST)。
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关系——以河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张冰楠【摘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河南省为例,通过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河南省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反相关关系,以此得出降低恩格尔系数,可以提高城镇化水平.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一系列对策.【期刊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1)003【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作者】张冰楠【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取得显著的成就。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3年的53.73%。
同时,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3年的37.7%,即从贫穷步入到小康水平。
那么,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对于城镇化水平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和恩格尔系数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恩格尔系数对于城镇化水平的动态影响。
一、相关文献综述1975 年霍利斯·钱纳里等采取截面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收入存在着密切关系[1]。
国内学者对城镇化率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宋元梁、肖卫东等运用计量模型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与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2]。
姚丽芳、刘爱英、龙如银等运用计量方法,对于城镇化与居民收入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城镇化与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都为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
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构建与案例陈晓倩;张全景;代合治;于伟【摘要】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指标,其测定方法还不甚完善,对其进行研究成为科学评价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城镇与乡村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人口的集聚程度、人口的职业构成、土地的利用方式,因此,在既有城镇地域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建成区面积比重、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作为判断不同政区是否成为城镇地域的基本指标.通过层层设置临界值,合理地界定了城镇地域范围,并核定了城镇人口,为科学计算城镇化水平提供了依据.以曲阜市为实例,对上述标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城乡划分标准合理,结果符合实际,同时计算简便,利于应用.【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1(030)004【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城镇地域;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临界值;曲阜市【作者】陈晓倩;张全景;代合治;于伟【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0 引言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地域的划分和城镇人口的界定,有利于客观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地域界定的标准变化频繁,统计口径不一,造成各时期统计出的城镇人口缺乏可比性[1]。
分析2006年的新规定,主要有两大改变:一是将最小的划分单元具体到村(居)委会,这样做有利于准确地确定城镇地域,客观反映城镇地域的实际城市化水平;二是取消了人口密度标准,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消除不同地域人口密度的差异,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以定量的标准区分城镇地域和农村地域。
不论是以往规定中的“延伸”还是新规定中的“连接”,均是主观、定性的判断,缺乏客观、定量的标准[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和探讨也日益增多。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本文将利用统计数据和现有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一、宏观分析1.1 GDP与消费关系GDP是反映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9.09万亿元,人均GDP为70154元。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支出总量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9.5%。
这也说明了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总量密切相关。
1.2 城乡消费水平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4283元和17151元。
城镇和农村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源自人均收入和消费结构不同。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一般较高,因此也能享受更多高档次的消费,如购买名牌商品和旅游等。
而农村居民则以必需品和物业维护等为消费主要支出。
1.3 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居民购买住房和保险等非基本消费支出逐渐增加,而食品、衣着和居住三大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下降。
这也说明了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转向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消费。
二、微观分析2.1 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有所不同。
根据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序,北京市人均消费支出较高,为45560元,而其他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城市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也均显示出较高的人均消费水平。
这也反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时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2 个人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个人收入是影响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705元和13828元。
而个人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消费品质和数量的选择,高收入人群一般会消费更昂贵的奢侈品和服务,如高档豪车、奢侈品、高消费餐厅等,而低收入人群则主要选择经济实惠、性价比较高的消费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趋势;问题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1、城镇化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仅用30年左右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近1% 的增长率。
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 后趋于平缓,我国还有约20 个百分点的差距,按年均不低于1% 的速度,快速城镇化时期还将持续15 ~20 年。
但是,我国如此快的城镇化率,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因素上,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相当一部分人的低社会保障,以及较低的公共服务能力等。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这些因素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城镇化建设将从空间城镇化模式转向人口城镇化,更加关注提供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途径提高城市整体消费能力。
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从注重规模建设向改善城市功能转变,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为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2、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 % 一70 % 时, 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未来20 年, 我国城镇化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并将经历高峰发展时期和接近拐点发展时期;估计中国城镇化的拐点在65 % 一75 % 之间;2030 年左右将达到城镇化的拐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 争取在20 年内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以赶上和超过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据估计,世界城市化将于2050 年达到70 % 的水平)。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第一篇范文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不仅关系到城乡发展的均衡性,更预示着未来人口城镇化的。
本文将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启示。
一、人口迁移的新特点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如今,这一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 人口向高行政层级城市集中: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持续增强,而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2.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3. 人口迁移的“逆向流动”: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这部分人口主要是在外务工多年的劳动者。
二、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城市行政层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配置:高行政层级城市拥有更优质的资源配置,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这成为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
2. 发展机会:高行政层级城市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进而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
3. 政策优势:高行政层级城市在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吸引人口流动。
4. 生活品质:高行政层级城市生活品质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三、未来人口城镇化预测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我国人口城镇化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1. 高行政层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势的驱动下,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将持续增长。
2. 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加剧:在竞争压力和发展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将更加严重。
3.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将更加频繁。
4. 农村人口回流现象逐步显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回流现象将逐步显现。
四、政策建议针对未来人口城镇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力度,提高其人口吸引力。
285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呈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并受到政策、经济周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the basis and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economic cycl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Keywords: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panel data, spatial econometrics引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张㊀杨,庄道元(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㊀要]基于长三角城市群中26个城市2003 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PD-GMM面板数据模型㊂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与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产出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的 倒U型 趋势,但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尚未达到最优城镇化水平,因此城镇化进程脚步不能停下;产业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第二产业仍然是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一步而言,财政支出㊁消费水平㊁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㊂[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1.3;F299.2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22)07-0040-07城市群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㊂ 十一五 规划以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城市群,城市群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1]㊂‘2016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显示,城市群内人口占比已经超过75%,城市群创造了全国GDP的80%㊂改革开放40余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城镇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化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㊂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较受关注的 领头羊 ,推动新常态下长三角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㊁经济增速换挡的关键[2]㊂因此,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城市经济增长带动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城镇化水平提高也对城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㊂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82%增长到2019年的60.6%㊂城市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化,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㊂在城镇化进程早期,产业结构大多由农业向工业进行转变,工业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能促进转变,因此早期工业化对城镇化发挥了较强的带头作用;中期工业化中,除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服务业所占比重也增大[3]㊂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升的同时,城市工业与服务业也在发生变化㊂普遍认为,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会逐渐上升,制造业的比重则会逐渐下降㊂近几年我国服务业比重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但城市是工业集聚的主体,工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㊂因此,我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协同发展水平的高低㊂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长三角城市群中26个城市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㊂一㊁文献综述(一)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研究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㊂根据现有文献,在城镇化水平[收稿日期]2021-11-01[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2018ZD029);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AHSKZ2019D004)㊂[作者简介]张杨,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城镇化研究;庄道元,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乡村振兴㊁城镇化研究㊂㊃04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大致有三种观点㊂有学者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对经济增长起正面影响㊂Bertineli和Black发现城镇化是增长的引擎,能鼓励人力资本积累,因此不应减少一个经济体的城市人口[4]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两者协调发展会使城镇化发展加快,两者不能协调发展则会减慢城镇化发展[5]㊂孙叶飞等通过主成分法和莫兰指数发现新型城镇化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6]㊂周慧等研究省级面板数据,认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7]㊂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并无显著关系㊂Bloom发现目前还不能证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有关系[8]㊂黄婷对19个战后经济恢复较快的国家进行研究后发现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关系很弱,难以相互解释[9]㊂Poelhekke发现,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的城镇化速度很快,但经济增长很慢[10]㊂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者呈非线性关系㊂Henderson的研究表明城市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影响,这种关系随着期望的专注水平的变化呈倒U型[11]㊂柯善咨和赵曜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城市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先增加再减小,目前我国大部门城市还未达到最优规律[12]㊂曾永明等用计量模型估计出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13]㊂王垚等以最优规模理论为依据,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均产出水平存在的关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人均产出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4]㊂(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很多国内外学者证明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有提升作用㊂干春晖等构建经济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较明显的持续推动作用[15]㊂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使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服务业的潜力逐步发挥出来,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16]㊂韩永辉等研究发现各省份自身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正的外部效应,自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双重正向效应[17]㊂部分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不利于经济增长㊂李小平等认为生产要素跨部门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也就是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18]㊂李子联对1990 2012年劳动者报酬份额与第二产业占比数据的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占比增加会带来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减少㊂Marcel对亚洲四个国家的制造业总生产率增长进行研究,发现并不支持结构红利假说[19]㊂Fagerberg的研究结果表明就产业结构平均变化来说,不利于生产率增加[20]㊂Parteka发现欧盟的10个国家每个小时工作增加值仅在较低程度上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转移[21],所以需要对产业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㊂(三)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影响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㊂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㊂田逸飘等用迪氏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城镇化的驱动因素,认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2]㊂黄亚捷发现城镇化的提高对我国产业结构有促进作用,从短期看,中㊁西部相对于东部提高显著;而从长期来看,提高效果都很明显[23]㊂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重要作用,城市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会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24]㊂也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㊂吴穹等构建空间滞后计量模型,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有正向促进作用[25]㊂于骥验证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认为东部受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中部受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共同影响,西部受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26]㊂已有研究中大多研究国家层面的静态数据,而没有考虑到各城市间动态的相互联系㊂大多文献局限于考虑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没有把三者联系起来分析其交互关系㊂因此,城市群如何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需要用动态㊁开阔的角度进行研究㊂城镇化水平存在适度城镇化率,在没有达到适度城镇化率时,城镇化率增加时城市总产出也会增加;而达到适度城镇化率后,城镇化率的提高会使城市总产出减少,城市人均产出呈现倒U型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还处于以工业为主的阶段,第二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仍然起重要作用㊂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城市规模不能一直扩大,城市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规模经济转为规模不经济,这是由于在城市规模继续扩大时,成本也在增加㊂城市规模经济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每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成本会下降;㊃14㊃而超过城市规模经济点后,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增加,每单位产出对应的成本会急剧上升㊂人口和经济集聚在城市中,从中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得付出一定的成本㊂如果集聚利益大于成本,集聚就会继续,直至两者相等,此时就是城市集聚的适度规模㊂从城市经济角度看,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表现为门槛成本和外部性成本㊂城市门槛成本指某些公共服务事业需要设定一个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这是由于城市基础建设大多是一次性巨额投资,偿还这些成本需要较长的时期㊂城市外部性成本是指一些企业或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其他企业或家庭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为克服这些负面影响所需承担的费用或福利损失,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得付出一定的成本㊂如果集聚利益大于成本,集聚就会继续直至两者相等,此时就是城市集聚的适度规模㊂城市规模是否能产生规模经济,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和城市土地资本等要素的集合力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㊂图1中,把城市看作一个集聚的单位㊂可以看出, S 形曲线可以很好地描述城市总产出曲线㊂在第一阶段,产出曲线的特征为:城市人均产出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城市边际投入产出曲线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且城市边际投入产出始终大于城市人均产出;城市总产出始终是增加的㊂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只要增加城市投入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总产出,因此可以继续增加城市投入到第二阶段㊂在第三阶段,产出曲线的特征为:城市人均产出继续下降,城市边际投入产出降为负值,城市总产出也呈现下降趋势㊂但在这个阶段中城市总产出依然大于城市总投入,说明在这一阶段城市总收益仍然为正,城市总规模可以增加到P 5㊂其中,P 0点为城市发展起点㊂P 1点是城市边际效益最高点,即城市化发展的拐点规模,从这一点开始,城市进入适度规模发展期㊂虽然这时的城市边际收益由递增变为递减,但城市总产出增长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因而城市规模将继续发展㊂P 2点是城市人均效益最高规模,这时城市企业的平均效益或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最大㊂在此点之左,人口规模随着城市呈上升趋势的总产出增长率而上升;在此点之右,虽然总产出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绝对额仍然增加,因而人口规模仍然增加㊂可见,此点无论城市总产出还是人均产出,效益都很大,所以是城市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适度规模㊂P 3点是城市最大总产出规模,此点城市总产出规模最图1㊀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高,边际产出为零㊂超过这一点,城市总产出绝对数量下降,边际产出为负数,因而应当是城市人口的控制规模㊂但是由于这时的城市总效益仍然为正数,城市规模仍然可以在控制中相应少量扩大㊂P 4点是城市最大总产出规模,此点城市总产出规模最高,边际产出为零,超过这一点,城市总产出绝对数量下降,边际产出为负数,因而应当是城市人口的控制规模㊂但是由于这时的城市总效益仍然为正数,城市规模仍然可以在控制中相应少量扩大㊂假设1:长三角城市群产出水平与城镇化率呈倒U 型曲线关系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在未达到适度城市规模时,总产出是增加的;而超过适度城镇化率后,总产出开始呈现下降趋势㊂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㊂长三角城市群正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为主导逐步向第二㊁三产业占主导调整,城市聚集的更多是非农产业㊂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城市中第二㊁三产业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对城市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㊂近几年服务业比重得到了提升,但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还处于以工业为主的阶段㊂假设2: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同一段时间内第二产业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㊂㊃24㊃三㊁指标选取和检验(一)计量模型设定根据前文的逻辑分析设定我国城市产出模型㊂城市产出水平和城镇化率两者呈非线性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有提升作用;财政支出对城市产出水平有促进作用;上一期经济发展㊁消费水平和基础设施等也对城市经济增长起作用㊂因此,本文构建PD-GMM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㊂ln G it=c+β1ln G it-1+β2U it+β3U2it+β4I it+β5ln F it+β6ln C it+β7R it+εiti=1,2, ,26;t=1,2, ,17.(二)指标的选定与检验1.指标选定本文论述的长三角地区范围采用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划定的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㊁无锡㊁常州㊁苏州㊁南通㊁盐城㊁扬州㊁镇江㊁泰州,浙江省的杭州㊁宁波㊁嘉兴㊁湖州㊁绍兴㊁金华㊁舟山㊁台州,安徽省的合肥㊁芜湖㊁马鞍山㊁铜陵㊁安庆㊁滁州㊁池州㊁宣城等,共26市㊂数据取自2004 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㊂被解释变量:城市经济增长水平(ln G),采用26个城市人均GDP取对数㊂核心解释变量:城镇化率(U),本文选取城市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表城镇化率[3];产业结构(I),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27]㊂控制变量:财政支出(ln F),城市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取对数;消费水平(ln C),城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取对数;基础设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R)㊂2.数据检验为了保证模型估计结果的有效性,要在实验之前进行单位根检验㊂本文采用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LLC 检验(Levin-Lin-Chu),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PP检验(Phillips-Perron)㊂检验选取的这些变量是否具有时间趋势[6],检验结果见表1㊂表1㊀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LLC检验ADF检验PP检验平稳性ln G0.00000.02760.0005是U0.39070.91590.5596否ΔU0.00000.00000.0000是I0.00000.00000.0000是ln F0.00000.00000.0000是ln C0.00000.00000.0000是R0.00000.00000.0000是由表1可知,城市增长水平ln G㊁产业结构I㊁财政支出ln F㊁消费水平ln C㊁城市人均道路R均不存在单位根,城镇化率U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因此可以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分析㊂四㊁模型结果及分析(一)实证结果本文基于26个城市2003 2019年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㊂Sargan可以检验零假设的过度识别㊂通过表2可知,P值为0.520296,即不能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零假设㊂AR(1)和AR(2)的P值分别为0.0708和0.9967,说明模型中的工具变量是合理的,模型的识别也是有效的[28]㊂㊃34㊃表2㊀城市经济增长效应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变量被解释变量ln Gln G t-10.150433∗∗∗[4.759965]ΔU 2.619472∗∗∗[5.365674]ΔU2-2.044270∗∗∗[-4.941069]I0.228779∗∗∗[5.384047]ln F0.152952∗∗∗[4.668622]ln C0.508138∗∗∗[7.392247]R0.011798∗∗∗[7.866353]Sargan检验0.520296[18.03208]AR(1)0.0708AR(2)0.9967观测数26注:ln(G t-1)为G的一阶滞后取对数;∗,∗∗,∗∗∗分别表示通过10%㊁5%㊁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Sargan检验一栏中列出的为过度识别的检验值;AR(1)㊁AR(2)分别表示一阶和二阶差分残差序列的Arellano-Bond自相关检验;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的Sargan检验报告了相应的统计值和P值㊂(二)城镇化调整方向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镇化率的系数,从表2可知β2=2.61947,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㊂估计结果还显示,城镇化率的平方的系数β3=-2.04427,城镇化率的平方对城市产出的影响为负㊂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倒U型关系,至此假设1得以证明㊂由∂(ln G)/∂U=β2+2β3U=0可以计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适度城镇化率[3]㊂由于β2=2.61947㊁β3= -2.04427,可以计算出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适度城镇化率为64.07%㊂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平均城镇化率为46.14%,与计算出的适度城镇化率还存在一定差距㊂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还在继续,需要进一步加强㊂(三)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表2中产业结构变量的系数0.228779,说明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至此假设2得以证明㊂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应积极推动工业发展,促使城市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产出效率㊂长三角城市群第三产业目前比重相对较少,若强行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会适得其反㊂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表现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增减,还表现为产出效率较低部门向产出效率较高部门的转移,提升工业中现代部门的比重㊂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二者相互促进㊁协同发展㊂㊃44㊃(四)财政支出的产出效应表2中财政支出的系数β5为0.152952㊂可以看出,城市财政支出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㊂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配套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也在增加,使得财政支出增加㊂财政支出发挥了杠杆原理,可以提升城市增长效率,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对更新改造的投资加大,使得交通运输成本降低㊂投资需求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循环积累作用,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29]㊂其他控制变量(消费水平㊁城市人均道路等)也对城市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验证了财政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㊂此外,上期经济增长对本期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㊂五㊁主要结论城市群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㊂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评估,有助于协调和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㊂本文构建了城市适度规模理论分析,利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3 201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㊂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城镇化率的平方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为负可以证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但目前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平均城镇化率还未达到适度城镇化率,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㊂(2)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工业发展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应注重产出效率的提升,提升现代工业部门的比重㊂(3)财政支出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㊁教育医疗投入㊁科研投入等发挥了杠杆作用,增加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㊂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继续推进城镇化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在潜力㊂中国经济发展目前正经历结构性减速,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应当合理,对基础设施建设㊁城镇居民养老㊁教育和医疗等进行完善,增强居民幸福感㊂中心城市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㊂第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结构性减速 中等收入陷阱 等问题显现㊂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尤为重要㊂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仍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创新企业制定合理优惠政策,帮助其快速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㊂中心城市应进一步壮大服务业的比重,其他城市应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实现共同发展㊂第三,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引导性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政府财政支出应引导资本投向公共设施供给㊁城市科研创新,并引导资源要素在不同城市间流动,逐步实现城市间交通和能源等基础建设互联,提高经济效率,推动区域一体发展,发挥城市集聚效应㊂[参考文献][1]万陆.工业化㊁全球化与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化与发展[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4):17-28.[2]郭湖斌,邓智团.新常态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4):22-30.[3]高铁梅,崔广亮,刘硕.适度城镇化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 基于面板数据广义矩(PD-GMM)模型的实证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32-44.[4]BERTINELLI L,BLACK D.Urbaniz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1).[5]徐传谌,王鹏,崔悦,等.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2000 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7(6):26-29.[6]孙叶飞,夏青,周敏.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11):23-40.[7]周慧,苗洪亮,曾冰.创新驱动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4):95-102.[8]BLOOM D E.,CANNING D,FINK G.Urbanization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Science[J].2008(5864):772-775.[9]黄婷.论城镇化是否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基于19国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4(2):32-40.㊃54㊃[10]POELHEKKE S.Urban Growth and Uninsured Rural Risk:Booming Towns in Bust Tim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2).[11]HENDERSON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1).[12]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㊁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76-88.[13]曾永明,张利国.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全球126个国家空间面板数据的证据:1992 2012[J].经济地理,2017(10):17-26.[14]王垚,年猛,王春华.产业结构㊁最优规模与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J].经济学(季刊),2017(2):441-462.[15]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16]崔敏,赵增耀.服务业内部结构异质性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6):73-86.[17]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生态效率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4):40-59.[18]李小平,陈勇.劳动力流动㊁资本转移和生产率增长 对中国工业 结构红利假说 的实证检验[J].统计研究,2007(7):22-28.[19]TIMMER M P,SZIRMAI 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4).[20]FAGERBERG J.Technological Progress,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4).[21]PARTEKA A.Economic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quality upgrading in New Member States[J].University of Milan,De-partmental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2009(2009-27).[22]田逸飘,郭佳钦,廖望科.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驱动因素分解及阶段性变化 基于LMDI模型的再检验[J].生态经济,2021(7):73-77.[23]黄亚捷.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5(6):22-29.[24]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3(5):70-75.[25]吴穹,仲伟周,张跃胜.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8(1):37-47.[26]于骥.产业结构变迁影响我国城镇化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7(4):11-16.[27]项本武,张鸿武,王珅.人力资本积累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 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15-20.[28]蒋伏心,王竹君,白俊红.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双重效应 基于江苏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7):44-55.[29]武晓利,晁江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动态效应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4(5):39-47.Urbanization Level,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ClusterZHANG Yang,ZHUANG Dao-yuan(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26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2003to2019,a PD-GMM panel data model is constructed for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urban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rate and urban outpu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t this stage,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size and urbanization rate,the urban output level shows an inverted U-shaped trend of rising and then falling.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variabl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still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furthermore,fiscal expenditure,con-sumption level and infrastructure also affec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ities.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urb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㊃64㊃。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36No.2 Apr.2021第36卷第2期2021年4月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杨春明,韦思成,刘家林(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分析城乡收入比与城镇化率,检验1983-2019年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机制,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符合“倒U 型”规律。
建议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乡村经济,实施区域差异化战略。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规律DOI:10.3969/j.issn.1674-5035.2021.02.003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21)02-0013-05一、我国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现状(-)我国城镇化现状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
城镇化的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的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
城镇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城镇化进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1949~1957年的初始阶段、1958-1978年的波动阶段、1978-1991年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发展速度稳步提高。
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到84843万人,城镇化率60.6%,但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着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地域性差异明显等问题。
我国城镇化率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收稿日期:2021-01-08作者简介:杨春明(1973-),女,安徽怀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限购令政策对合肥市住房市场价格影响研究”(编号:SK2019A0665)、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面向SSGF的工程总承包商选择研究”(编号:SK2019A0641)的部分成果.图1我国城镇化率发展趋势(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图2是我国1983-2019年的城乡收入比。
㊃100㊀㊃Business商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陈燕茹作者简介:陈燕茹(1991.11-),女,海南琼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专业㊂摘㊀要: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㊁社会问题㊂本文就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得出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用地的逐利性扩张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㊂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1.前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加速推进的轨道㊂然而,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偏重物的城镇化,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人的城镇化,对人口㊁居住㊁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不重视,使得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相对而言是滞后的,尤其是滞后于土地城镇化㊂2.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状分析通常我们所说的城镇化,是除包括人口城镇化以外,还包括土地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城镇化㊂然而,人口城镇化是基础性的,其他关于城镇化的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镇化衍生出来的㊂单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来看,人口城镇化使城市人口增多㊁城市规模增大,造成城市范围扩大或设置新的城市,这样就需要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而实现 土地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再把原农村地区的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㊂目前,中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㊂从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㊂2001到2014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24026.63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49805.28平方公里,提高了2.22倍,总规模扩大了107.29%,但是同期城镇人口大约仅增加了55.87%①㊂根据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基本内涵,通常利用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②来测定两者的关系㊂经计算,2003 2014年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67,超过城市扩展合理系数1.12③,说明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表1)㊂另一方面,在对人口城镇化的衡量中,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按城镇常住人口进行统计的,也就是说这其中包括有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㊁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㊂考虑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统计差异,土地城镇化快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的问题更加显著㊂一方面,地方政府将城市周边的地区纳入城市范围将土地城镇化;另一方面,原来土地上的农民只是被动地城镇化了,他们的生活方式㊁生活质量很可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能够 洗脚上楼 ,仍未能 洗脑进城 ㊂再加上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的选取,这样的城镇化率只能反映有多少人住在城市,多少人住在农村,反映国内人口的居住集中程度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城镇化率是虚高的,只能说是实现了 名义 上的城镇化,或者是 城镇化泡沫 ④㊂3.导致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城市土地供需关系来看,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增加了对住房的需求进而增加对城市土地的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出于 公共利益 动机会不断向城市边缘区扩展㊁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土地供给实现外延式扩大㊂为了更好地探讨影响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首先对此进行定量分析㊂本文选取1995 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㊂选择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记为Y)作为被解释变量㊂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选取了总人口(X 1)㊁城镇人口(X 2)㊁城镇化率(X 3),GDP (X 4)㊁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X 5),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X 6)㊁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X 7)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X 8)等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㊂其中,X 1,X 2,X 3反映人口向城镇的聚集程度,X 4,X 5反映经济增长情况;X 6,X 7,X 8反映产业结构调整㊂模型设定如下:模型中的β0为常数项,βi 是相应自变量的待估系数㊂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Y =-305.9833+17.40939X 1-68.85446X 2+9.543679X 3+0.147694X 4+1.634860X 5-(58.60560)(3.086585)(21.17915)(3.125436)(0.074576)(0.665825)2.670011X 6+100.6698X 7+0.037129X 8(0.856195)(36.53536)(0.079032)R 2=0.982㊀F =77.01结果表明选取的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同时也说明总人口㊁城镇人口㊁GDP 等8个指标在98%的程度上能够说明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程度㊂同时,X 6的系数为负数说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将会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㊁减少城镇土地扩张进而抑制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但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存在使得制度因素仍然产生重大影响㊂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总的制度框架,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土地制度㊁户籍制度等㊂无偿使用的土地制度使得各级政府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城镇化进程受阻㊂土地是构成空间的最基础的载体,没有土地便没有空间 ㊂[1]城镇化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中国现行的二元土地制度,即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与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对于土地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㊂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也就是说中国的土地城镇化的实现方式之一是政府征收农业用地,将农业用地纳入城市用地范围㊂而政府征收土地的补偿费总和最高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前三年年均产值的30倍㊂以平均每亩产值1500元计算,征地的补偿费用每亩不到5万元,即每公顷不到0.3万元,这远低于土地出让市场的价格㊂[2]中国土地出让成交价款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0.59万亿增加到2014年的3.34万亿⑤㊂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12.9万亿,其中土地出让收入4.1万亿,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1.78%㊂地方政府的利益在于地方经济发展,土地是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吸引企业投资,地方政府会尽可能地增加土地供应㊂而价格差背后的高昂土地出让金构成了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由此加深了城市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进而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偏好于征收农业用地㊂有关数据显示,2005 2013年中国农用地征收面积占全国土地征收总面积的比重都在70%以上⑥,政府通过征收农业用地不断地扩大城市范围,导致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㊂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城市化进程对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并且随着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农村㊁农业人口将逐渐减少,进而耕地和绿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中国却并非如此㊂在中国,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张程度超过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程度,出现很多土地利用不够集约的地区;而且,农村建设用地并没有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减少,反而也加速扩大㊂城乡建设用地双面夹击耕地,使18亿亩耕地成为中央政府严加保护的对象,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㊂而这根源就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 两头 占地,他们不仅占有1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建设用地,同时保留着人均250平方米左右的农村宅基地㊂[3]尽管经过近年来中央与地方多层面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探索,户籍制度的二元隔离特征已逐渐淡化,但未彻底改革的户籍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城镇化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规模迅速扩张,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㊂[4]然而,传统户籍制度对户口迁移的严格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无法实现发展意味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革难以展开,进而阻碍了中国城镇化进程㊂另外,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公民的迁徙自由,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妨碍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转化,加剧了城乡的不平等,而且制约了城镇大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㊂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反映出来的抑制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就在于 农民工 问题㊂ 从农民转换为农民工,(上转第60页)㊃60㊀㊃Business商强,从64.3%上升到68.7%㊂这说明迁移率与房价确实有关㊂其相关系数为负,但这并不能说明迁移率对房价的负向因果关系,更有可能的是外来人口更多的地区,其房价更低,只能说明外来人口集中在城市不甚繁华的地区,其房价较低㊂若以租金费用为因变量,迁移率为自变量,虽然结果并不显著,但其解释系数就为正,也就是说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租金普遍比较高㊂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人口对于住房的有效需求比较弱㊂总体而言人口因素都应该并不是主要影响房价的因素㊂四㊁结论通过考察北京外来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得出北京的外来人口规模逐渐加大,但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仍比较低,集中住在北京不甚繁荣的地区,其住房购买力偏弱㊂至于迁移人口是否推高北京的住房需求,进而影响房价,本文并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统计更多数据,同时加入时间因素,并且建立更复杂的住房需求模型㊂(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注解:①㊀因为数据来源受限,本次房价按照搜房网对各地区二手房平均估价来计算并进行一定的四舍五入,数据均是2015年8月最新㊂②㊀数据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不足9平算5平,超过70平算70平,其他区间取平均数,四舍五入至5的倍数㊂③㊀不足100算100,高于3000算3000,其他区间取平均数参考文献:[1]㊀北京:人口剧增背景下的房价综合治理张远索2013年[2]㊀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 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报告2013年[3]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 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 调研报告2013年[4]㊀The Baby Boom,the Baby Bust,and the Housing Market 1989[5]㊀House Price Differentials and Dynamics:evidence from the Los Angel-es and San Francisco Metropolitan Area SA Gabriel,WL Wascher,JP Mattey ‘Economic Review“,1999:3-22[6]㊀平均家庭规模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实证研究2009[7]㊀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分析2010[8]㊀北京统计年鉴2013[9]㊀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10]㊀搜房网┈┈┈┈┈┈┈┈┈┈┈┈┈┈┈┈┈┈┈┈┈┈┈┈┈┈┈┈┈┈┈┈┈┈┈┈┈┈┈┈┈┈┈┈┈┈┈┈┈┈(下接第64页)三㊁对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的对策(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中的主体地位㊂住房保障财政资金一部分来源于中央政府,一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问题上,2010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约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6倍,从2011年至2013年每年地方政府的支出约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10倍,所以相对于中央政府财政支出而言,地方政府住房保障财政支出对于住房保障财政支总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㊂因此,对于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量要继续保持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㊂(二)住房保障财政支出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㊂住房保障财政支出水平要和地方经济发展及实际状况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用于住房保障的财政支出额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多,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需要住房保障的支持,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以根据地方人口包含外来务工人口的实际需要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要提高地方政府对住房保障的重视程度,只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加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额㊂(三)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住房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减少浪费㊂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用于住房保障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都较低,有些地方住房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还不到2%,而住房保障问题是关系民生大问题,要使住房保障财政支出比例和此问题的地位相适应,在住房保障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促使住房保障财政资金高效使用,降低资金的运行成本,避免使用过程中的人为浪费,从而促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㊂(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参考文献:[1]㊀张锐.我国政府住房保障支出水平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68 75.[2]㊀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下接第100页)是人口城镇化的过渡状态 ㊂[5]在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 地点转换 和 职业转换 ,仍需要继续前行完成 身份转换 ,真正实现人口城镇化㊂但是,由于存在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⑦,地方政府缺乏为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提供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的动机,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远远低于招商引资㊁拆迁建楼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人口城镇化㊂2013年㊁2014年中国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分别为538.77亿元㊁710.12亿元⑧,根据测算,未来五年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将逐年增加,这对于实现 农民工市民化 ,加速实现人口城镇化带来了一定的阻碍㊂4.结语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直面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理论上看,城镇人口数㊁城镇化率㊁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㊁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㊁三产产值比上二产产值比重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城乡之间的制度性障碍都是造成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㊂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造福城乡人民,因而,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将 重物 转变为 重人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事实上的城镇化㊂(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注解:①㊀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 2014)㊂②㊀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市土地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增长速度㊂③㊀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对中国历年城市化过程的分析,城市扩展合理系数为1.12㊂当K >1.12,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当K <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当K =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㊂K =(dA (t)/A (t))/(dP (t)/P (t)),其中K 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A 为城市用地面积;P 为城市人口㊂④㊀著名房地产评论员和房地产战略研究员许子枋说,城镇化泡沫就是地方政府基于GDP 冲动,人为拉升土地城镇化率,大规模 造城 ,没有实体产业和消费基础支撑,以农民被城镇化为人口表征,以政府办公大楼迁址拉动房地产为规划表征,以经济开发区丢荒和 鬼城 为结果表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现象㊂⑤㊀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5 2014)㊂⑥㊀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6 2014)㊂⑦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的2013 2020年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具体包括养老保险㊁低保㊁医疗保险和随迁子女教育成本等四类成本㊂只考虑由政府承担的增量成本,不考虑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的相关成本㊂⑧㊀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㊁模式和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㊂参考文献:[1]㊀[5]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P75;P92.[2]㊀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05,P64.[3]㊀王建.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P217.[4]㊀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P8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