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使用蒙药的原理
- 格式:pdf
- 大小:105.33 KB
- 文档页数:3
游牧文化魂宝 --- 蒙医蒙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017010蒙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蒙古族人民在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实践以及同其他民族医药的相互交流和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医疗和理论体系。
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这就是蒙医蒙药,一门源远流长、承载着游牧文化魂韵的医学体系。
蒙医蒙药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守护神,更是一片大草原上草木皆兵的医学奇迹。
本文将介绍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药物资源、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为您呈现这片草原上的医学明珠。
一、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蒙古族的医药体系形成了一个如同蓝天白云一般广袤而深邃的理论体系,其中五元学说、五行学说、三根、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元素构成了其坚实的基石。
首先,五元学说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土、水、火、气、空,三根为赫依、希拉、巴达干为基础,为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微妙的关系,揭示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其次,六味理论则以辛、甘、苦、酸、咸、淡六味为主线,深刻解析了药物的性味特点,这不仅是对药性的分类,更是对药物作用的细致分析。
通过这种理论,蒙古医学能够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每一味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蒙医蒙药在实践中表现出卓越的效果,使其在不同病症的治疗中更具针对性和疗效。
与此同时,蒙医的诊断方法也为其独特之处贡献了重要力量,望、闻、问、切四诊法使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患者的陈述、嗅闻疾病的气味、以及手触患者体表,医者可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这种综合的诊断方法使蒙医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法方面,蒙医蒙药展现了多样化的手段,超越了传统的药物疗法。
蒙药的组方及原则蒙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一般都是在蒙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恰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
1、蒙药组方的方法:主要有性味组方、功能组方、“三化味”组方三种。
(1)性味组方:这是以药物的味、性、效为主要依据进行组方的一种方法。
即针对病情选择些具有与病情相适应的味或性、效的药物来组方。
(2)功能组方:这种方法则以药物的功能为依据。
即选择具有与病症相适应功能的一些药物进行组方。
(3)“三化味”组方:是以药物原有的味将在人体内消化转变的味为主要依据,选择相应药物进行组方。
2、蒙药组方原则:蒙药组方时,决不是把药物性味简单地堆砌或将药物功能单纯地垒加,而是有着一定原则的。
历来非常讲究“君、臣、佐、使”的蒙药组方原则。
君药:是一方中的主药,即针对主病、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一般方中君药只有1—2种,用量比较大。
臣药:一方中的辅助药,就是辅助药治疗主病,主症,以加强君药疗效的药物。
佐药:是指对君药等的毒性或过于偏性的药性起制约作用的药物,以及协助君药治疗兼病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使药:就是具有引导主药直达病处,并在方中起到调和作用的药物。
总之。
蒙药组方或用其性味,或用其功能,都要遵循上述“君、臣、佐、使”基本原则。
但是,在组方时不都要求“君、臣、佐、使”俱全,也不限定方中药物的味数,而是根据病症的性质来决定。
单味药经过合理配伍组合,不但能增强或改变它原有的功效,又能调和偏盛不足,解其毒性,消除或缓和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诸药的综合效能和整体作用,从而获得理想的临床医疗效果。
蒙药的基础理论蒙药的内容主要包括: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
五元蒙药学以古代朴素的五元(土、水、火、气、空)为理论基础。
认为植物发育生长与“五元”有密切的关系。
土是植物的基础,是植物吸养之源,生命之根本。
水是植物所需养料的溶媒,也是植物体内运化因子,有滋润营养植物、促进其生长的作用。
火在植物内为能量、动力因子:外界的阳光、温度,使植物生长成熟。
气在植物内为生化因子,气具有养育植物、促其生长的作用。
空在植物内为间隙因子,是物质形成管腔孔道之因素,外界是一切物体所存在的空间。
六味药物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是五元在药物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复杂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来可分为甘、酸、咸、苦、辛、涩六种。
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
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
咸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
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
辛味,在五元中以火、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
涩味,在五元中以土、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
除单一味道外,还有两种以上的味结合而产生的“中性味”,以及由于味的转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苦中苦、甘中甘等结合成复杂的“复合味”,尽管变化复杂,仍可归纳于基本六味的范畴之内。
药力药物品种虽然繁多,但不外寒热两性,即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型。
热性药物多生于热处及向阳处,获得了充足的阳光,阳性药物药力充沛,才有完备的热性药力,有升阳、消食、祛风寒、除痰湿的作用。
应用过量则引起头晕、头痛、发烧、烦渴等症状。
寒性药物多生于寒处及阴凉处,获得充足的月辉,阴性药物药力充沛,才有完备的寒性药力,有镇静安神、健身泽肤、祛瘀、降火的作用。
应用过量则引起胃阳衰弱、抽搐等。
再据药物寒热两性的程度差异,阴阳二性又分为中间型、复合型等,并有热中热、寒中寒、寒、热、温、凉等进一步的区别。
治疗阴性病(寒性疾患),则用阳性药(温热药);活疗阳性病(热性疾患),则用阴性药(寒凉药)。
浅析对蒙医蒙药的进一步认识摘要:世界上一切高水平的传统医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察和积极调整。
同时注意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心灵手巧的技艺,这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
我们要在这基础上发扬光大。
关键词:浅析蒙医蒙药认识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
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
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
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
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
”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
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
它从呻吟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
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
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浅谈蒙药体内过程发表时间:2012-07-26T14:19:55.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4期供稿作者:乌力吉[导读] 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剂型有密切的关系。
乌力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摘要】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剂型有密切的关系。
剂型的不同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度与量亦不同,这里所说的剂型不仅是指药剂学的剂型概念,而是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药物的配位及相互作用。
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内容。
【关键词】剂型疗效药物体内过程药效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药品的质量与疗效有了新的认识。
长期以来认为只有药物化学结构决定药物的看法有了改变,认识到要在一定剂型中所产生的疗效应不低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而且还认识到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即化学等值并不一定生物等效。
深入研究影响药物制剂疗效的各种因素,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各种变化过程,才能为指导安全合理用药,制剂处方和工艺设计以及剂型改进等提供量化控制标准。
相同的蒙药方剂,由于配制剂型的不同,服后产生的药效、持续时间、作用特点都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
如果使用途径不同,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作用,药物的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也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若口服固体制剂及生物利用度,药物毒副作用也剂型类别,处方设计和生产工艺有关。
机体的生物因素或药物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血药农度的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剂型与疗效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选取蒙药制剂,以提高疗效。
现代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衡量制剂疗效的首要因素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对同一方剂而言,不同的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顺序如下:静脉>吸入>肌肉>皮下>直肠或舌下>口服>皮肤,而口服剂型的吸收速度则依次为:溶液型>混悬剂>散剂>胶囊>片剂>丸剂>包衣片、包衣丸。
蒙药的概念蒙药是指蒙古族特有的药物系统,是蒙古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医学修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草药知识和医疗经验。
蒙药是基于蒙古族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医药体系。
蒙古族传统医学起源于古代蒙古高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成。
在古代,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与汉族等农耕民族有很大区别。
蒙古族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他们的草原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他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他们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和医疗经验。
蒙药的特点之一是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
蒙古族传统医学认为,草药具有天然、温和、安全的特点,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
蒙古族的医药文化中,流传着大量草药的使用方法和处方,这些草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蒙药中的一些草药,如桑寄生、蒙草等,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已经被现代医学所确认,并且广泛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中。
蒙药的特点之二是注重整体观念。
蒙古族传统医学认为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平衡。
因此,蒙药治疗强调以整体的方式来调理病情,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蒙古族医生注重患者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疾病表现和生活环境等因素,设计出对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种整体观念的体现,使得蒙药能够比较全面地调理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也有独特的优势。
蒙药的特点之三是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
蒙古族传统医学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舒畅。
蒙古族医生通过草药的应用和针灸疗法,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的精气神流通,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平静的目的。
蒙药中的一些草药和药物组方,常常以自然的材料和方式制成,如以野生中草药制作的药酒、药膏,以及采用温热疗法等。
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生态医学理念。
蒙医药介绍一、蒙医药的起源蒙医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呢。
它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和疾病作斗争慢慢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宝库。
那时候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放牧、生活,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病,于是就开始寻找身边的草药、探索治疗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蒙医药独特的体系。
比如说,他们发现有些草原上的植物,吃了可以缓解肚子疼,还有些可以让伤口好得更快。
这就像在草原这个大宝藏里,一点点挖掘出了治病救人的宝贝。
二、蒙医药的药材蒙医药的药材那可太有特色啦。
有好多药材都是来自于草原呢。
像黄芪,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在蒙医药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
黄芪在草原上生长得可好了,它有补气的功效。
还有肉苁蓉,这东西长得很奇特,它寄生在梭梭树的根部,是一种非常滋补的药材。
而且呀,蒙医药里对药材的采集也是很有讲究的。
什么时候采,怎么采,都有严格的规定。
就好比是和大自然有个约定,在合适的时间取走大自然的馈赠,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最好。
三、蒙医药的治疗方法蒙医药的治疗方法可丰富了。
其中有传统的服药法,不过蒙医药的药可不是随便配的哦。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很多因素来开药。
除了吃药,还有蒙医的特色疗法,像放血疗法。
这可不是随便放血玩的哈,这是有很严格的操作规范的。
蒙医会准确地找到穴位,然后放出适量的血液,来达到调节身体气血的目的。
还有灸疗,用艾绒在穴位上进行艾灸,温热的感觉可以让身体里的经络更通畅呢。
四、蒙医药的理论体系蒙医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小宇宙一样。
比如说,蒙医认为人体有三根七素。
三根就是赫依、希拉、巴达干,这三根要是平衡了,人就健康。
要是哪一根出了问题,人就会生病。
七素呢,就像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种理论就像是给蒙医药治病救人提供了一个指导地图,让医生可以准确地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五、蒙医药的现代发展现在呀,蒙医药也在不断发展呢。
它不再只是在草原上被蒙古族人民使用,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蒙药抗肿瘤机制研究概况通过查阅近年来蒙医药抗肿瘤机制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蒙药抗肿瘤机制。
蒙药主要从多层次、多靶点、多机制协同发挥作用,表现为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等四个方面。
蒙药具有低毒、结构多样、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优点,在抗肿瘤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标签:蒙药;抗肿瘤;作用机制Abstract:Keywords: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的某一个或多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肿块[1]。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治疗肿瘤主要有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手段,疗效较好,但对人体会造成不同程度地损伤或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彻底攻克肿瘤是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2]。
蒙药疗效缓和且持久,近期有效率低,瘤体的缩小或改变不明显,但自觉症状改善明显,生命质量较高,总的生存期延长,远期稳定率高,无明显毒副作用及耐药性。
临床实践表明,蒙药的多层次、多靶点、多机制的作用特点在延缓肿瘤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3]。
蒙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药材具有天然、低毒、高效、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已经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查阅近年来蒙药抗肿瘤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综述。
1蒙医对肿瘤的认识蒙医認为肿瘤属于痞块症范畴。
痞块症系人体某部位,由恶血、黄水等聚积凝结而形成之痞块的总称。
痞块多属于继发各种病患的郁结性痼疾,可发生于人体各器官。
概括而言,发于腹腔、皮肉之间称为表痞;发于脏腑外表称为间痞;发于脏腑内部或内壁者称里痞。
因痞块是发生于健康器官实质外的病变,故在临床上疗效差[4]。
其病因为过食硬食物、变质食品或肥脂厚味、酒类、带毛带皮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大的饮食;或久居潮湿处,食物不能完全消化,长期滞留于胃肠,由糟粕粘液包绕其表,借赫衣之作用更加凝结逐渐形成痞块[5]。
蒙药为什么有独特的功效?对于许多人来说,蒙药究竟为何具有独特的功效一直是一个引人好奇的问题,作为蒙古族的传统医药,蒙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本篇文章将从药材的多样性、制备工艺的独特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等角度,解开蒙药独特功效的奥秘。
一、药材的天然多样蒙药以其原料的天然多样展现其独特之处,超过2230种药材构成其丰富的资源库,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质。
植物是主要来源,涵盖了植物各个部分,如果实、种子、根茎、枝叶、藤蔓等,这其中,大约950种植物药材占据一半左右的比例,展现了蒙药的植物多样性;动物类药材包括260种,如牛黄、牛心、羊颅骨等,为蒙药的多元性提供了丰富的动物来源;矿物类药材则涵盖朱砂、石膏、磁石、雄黄等98种,为蒙药的矿物质世界增添了层次,这些药材源自内蒙古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其适应性得益于高寒、干旱、风沙等恶劣环境的考验。
这一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得蒙药的药材中富含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不仅为植物本身的生存提供了必需的保护机制,同时也赋予了药材强大的药理活性,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而综合的影响。
内蒙古的草原地带是蒙药材的主要原产地之一,这片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众多草本植物,如毛地黄、黄芪、阿魏等,它们在草原的苛刻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生长特性。
毛地黄,生于高寒地区,不仅承受了寒冷的严重考验,而且在其生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成分,如强心甙等,使其成为蒙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芪则在干旱的环境中独特生长,其根部富含黄酮类、多糖等活性成分,为蒙药提供了重要的滋补作用;阿魏则在草原的风吹日晒中逐渐形成其辛辣气味,富含挥发油等成分,为蒙药的药效增色不少。
沙漠地区也是蒙药药材的宝库,在这片干燥而贫瘠的土地上,一些适应极端环境的植物迎难而上,形成了独特的药材资源。
比如苦参,它生于沙漠中,对于干旱的适应性非常强,同时富含黄酮、甾醇等成分,为蒙药的清热解毒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浅谈蒙药研究与开发利用的思考摘要:蒙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蒙药是蒙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关键,如何把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到蒙药的研究和开发中是致关重要的问题。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检测出蒙药的未知成分和活性物质、进行质量控制、开发新药,进一步的对蒙药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
本文旨在为蒙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蒙药;研究;开发利用蒙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中的瑰宝,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
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同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吸收藏医、汉医经验逐渐形成的。
早年蒙古汗国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药剂和疗法。
蒙药与中药相似,以草药为主,是多种草药研成药末制成的。
那么,要使拥有独特的的理论体系的传统蒙医药发展,被全国人民所认同和接受甚至与国际水平接轨,提高蒙药的产业化在市场的份额,就必须实现蒙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蒙药之所以能够生存并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其是蒙古族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总结,在疾病的防治中确实有效[2]。
但是现在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证明其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蒙药的成分分析、蒙药指纹图谱和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蒙药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就蒙药的研究领域中可以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指纹图谱、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做一总结,旨在为蒙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蒙药的成分分析研究蒙药的成分非常复杂,含有生物碱、皂苷、蒽醌、黄铜、香豆素、萜类、有机酸等成分[3]。
这些成分直接影响着蒙药材、蒙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和蒙成药质量检测,衡量其质量是否达到要求、产品是否稳定。
目前在蒙药成分分析中使用最多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能力,可用于高分子、极性、离子和热不稳定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4],在蒙药成分分析,特别是在蒙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蒙药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蒙药中医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蒙药是一种源自蒙古族传统医学的药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蒙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对蒙药进行解析,探讨其功效与应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蒙药的价值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蒙药的概念和定义,包括蒙药的特点和分类。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中医对蒙药的解析,阐明蒙药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蒙药的功效与应用,包括它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具体作用和用法。
通过对蒙药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够揭示其在中医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为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章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详细解析蒙药在中医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蒙药的特点、功效与应用,以及蒙药在中医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通过对蒙药的介绍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为人们更好地利用中医资源、保健身体提供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什么是蒙药:蒙药是指由蒙古族或生活在蒙古地区的人民所使用的药物,其疗效主要来源于蒙古族长期积累的药用经验和传统医学理论。
蒙药多取材于当地的天然资源,如草药、动植物等,经过特定的炮制和配伍而成。
蒙药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养生。
蒙药的研制和应用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借鉴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药物体系。
蒙药不仅在蒙古族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在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其独特的药物成分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总的来说,蒙药是一种源自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药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蒙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医药的宝贵文化遗产。
2.2 中医对蒙药的解析蒙药是一种传统的草药疗法,起源于蒙古族传统医学文化。
蒙药额尔敦-乌日勒的研究进展
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是一种蒙古族传统药物,由额尔敦和乌日勒两种草本植物组成。
目前,对于这种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学、化学成分和药效学方面。
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症和抗菌等作用。
其中,抗氧化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丰富的类黄酮化合物和多酚类
化合物。
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含有的鞣酸、芦丁等物质有关。
抗炎症作用则可能与其含有
的甾体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相关。
抗菌作用则可能由于其含有的挥发油成分。
这些生
物活性为蒙药额尔敦-乌日勒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表明,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例如鞣酸、类黄酮、多酚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等。
其中,类黄酮和多酚
类化合物含量较高,比如芦丁、芍药苷、原花青素、儿茶素等。
这些化合物在生物活性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药效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具有广泛的药效,例如清热解毒、补肝肾、祛风除湿、活血散瘀等作用。
根据传统经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可以用于治疗一些
疾病,如肝肾阴虚、黄疸、痢疾、腹泻、关节疼痛等。
这些药效为蒙药额尔敦-乌日勒的
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总之,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效,其药理学研究、化学成分分析
和药效学研究均在不断深入。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潜在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以更好地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蒙医的原理我想跟你唠唠蒙医这个特别神奇的医学。
蒙医啊,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人体健康奥秘的大门。
我有个朋友叫巴特尔,有一回他不小心扭到了脚,疼得龇牙咧嘴的。
去看了蒙医,那蒙医就像是个智慧的长者,不慌不忙地开始诊断。
蒙医的原理可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呢。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个小宇宙一样,各个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比如说,蒙医把人体看作是由三根、七素三秽这些要素组成的。
这三根啊,就好比是支撑这个小宇宙运转的三根柱子,分别是赫依、希拉和巴达干。
赫依呢,有点像风,它主管着人体的思维、感觉、运动这些方面。
希拉像火,和人体的体温、消化这些有关。
巴达干像水和土,对人体的营养、滋润起着重要作用。
巴特尔扭了脚,在蒙医看来,可不只是脚的问题,可能是三根失去了平衡呢。
再说说蒙医的诊断方法。
那可真是独具特色。
我见过蒙医看病,就像一个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
他们会看、会摸、会问。
看呢,就看你的面色、舌头、眼睛这些地方。
摸就是摸你的脉搏。
这脉搏在蒙医眼里,就像是身体的一个小喇叭,在告诉医生身体内部的状况。
问就问得特别详细,吃了啥、喝了啥、睡得咋样,啥时候开始不舒服的,就像在挖掘一个宝藏,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有一次,我的另一个朋友苏和肚子疼,蒙医问了一堆问题后,还摸了他的肚子周围。
我当时就想,这蒙医咋这么啰嗦呢,不就是肚子疼嘛,开点药不就得了。
可是后来我才明白,这就像盖房子得先把地基打好一样,只有把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才能准确地治病啊。
蒙医的治疗方法那就更多姿多彩啦。
像蒙药,那可是大自然的馈赠。
蒙药大多是天然的草药、矿物或者动物的一部分。
就像这些东西都是大自然派来的小战士,来帮助我们的身体打败疾病这个大怪兽。
蒙医制药也特别讲究,有的药要经过炮制,就像给小战士穿上更坚固的盔甲一样,让它们的药效发挥得更好。
还有针灸,不过蒙医的针灸和中医的针灸有点不一样哦。
蒙医针灸就像是在身体的大地上寻找特殊的穴位宝藏。
浅谈蒙药药浴疗法特色蒙药药浴是蒙医临床外治法中药疗法之一,以冬青叶、刺柏叶、水柏枝、麻黄、小白蒿所组成称为五味甘露浴。
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长久以来经久不衰而不断发张,非凡是蒙药经典《甘露点滴》及《蒙医药选编》等著作对五味甘露浴的传统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它适应症及禁忌症做了明确记载。
近年来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册》对五味甘露浴的配伍、加减、施治操作等方法做了具体叙述。
药浴所用的五味蒙药材,分别来自冬青叶为杜鹃花科植物照山白或兴安杜鹃的干燥枝梢及叶;刺柏叶为柏科植物杜松的细枝及叶;水柏枝为柽柳科植物河柏的干燥嫩枝及叶;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小白蒿为菊科植物冷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一、蒙医药浴作用机理蒙医学认为,五味甘露之药有各自的功能主治等蒙药特征外,传统理论认为五味配合,具有祛巴达干,除黄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壮腰等功能。
用以治疗四肢僵直或拘挛,肾火衰败,脾血不足,肾脏寒证赫依,外症疡疮以及皮肤疾病等症颇有良效。
根据病情加减,疗效繁多,故蒙医经典盛称“甘露之液”。
二、配方冬青叶、刺柏叶各1份,水柏枝、麻黄各2份、小白蒿3份,以上5味为主药,每份之量以0.5kg以上为佳。
将上列药物入锅,加满清水煎煮,约烧至半锅时,取出清叶,药渣锅中在加满清水,重复煎煮,待烧至六分之四时,再取出药汁,复加满清水煎煮,待干去十分之七,剩余三分时,用筛滤去药渣,将3次药汁合并,即可入浴。
药浴以7或21d为1个疗程,天天入浴。
浴时先将药水加热至适当温度,入水侵浴,稍凉时频加热的药水补充,调节水温,须始终保持凉温适度,如患部在头部等处,可以用盆舀药方进行浇淋。
在药浴过程中,天天需再添煮少量的五味甘露汤,以补充药力。
此外,五味甘露汤中,应加入黄精、天冬、玉竹、栝楼、蒺藜各15g,共研细末,1剂/d,加入五味甘露汤中其疗效更佳。
五味甘露汤中刺柏叶主治肾病,冬青叶以平骚乱引发之巴干之邪等病,水柏枝以淸肉毒,麻黄扑杀窜入脉中之虫而肝热,小白蒿能调理血液,兼卿黄水而疗关节肿胀。
蒙药的基本理论博大精深的蒙药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五元、六味、八性、十七效、两力之说。
“五元”:是指土、水、火、气、空五大元素。
蒙医学认为以五元学说为理论指导,认为世上物质虽然包罗万象,但都是由土、水、火、气、空五种元素转化而成。
药物也是如此,土为药物发育形成的根基;水为药物生长滋润之源泉;火为药物生长成熟的热能;气为药物生长运行动力;空为药物生长存在的空间。
药物的生成与土壤、水分、日照、空气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在各种药物的生成发育过程中,由于五种元素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从而使各种药物具有不同的味道、性能和效力。
就是说药物的味、性、效都源于五元。
“六味”:指甘、酸、咸、苦、辛、涩六种味道。
他们是在药物由“五元”演化生成过程中某两个元素偏盛而产生的。
土水偏盛味甘;火土偏盛味酸;水火偏盛味咸;水气偏盛味苦;火气偏盛味辛;土气偏盛味涩。
一般来说,甘味药具有调和气血、滋补强身的功效;酸味药能健脾胃、助消化;咸味药可暖脾胃、促食欲;苦味药则有清热降火、利胆解毒作用;辛味药能祛风散寒、健脾化食;涩味药可以润泽肤色、清热收敛。
蒙医认为药物在人体内被消化的过程中,它固有的药味将会发生一定变化,即咸变甘;辛、涩变苦;甘、苦、酸不变;六味被人体消化后最终为甘、苦、酸三种味,被称为“三化味”。
“三化味”是指药物被消化而转化的药味。
“八性”:是指重、腻、寒、钝、轻、糙、热、锐八种主要药性。
蒙医临床常用具有重和腻性药物医治赫依病,如神志恍惚、头昏耳鸣、失眠健忘、酸懒乏力、麻木瘫痪等症;寒与钝性药物主治希拉症,即用于身热便黄、口苦烦渴、热泄及黄疸等热症及肝胆疾患;轻、糙、热、锐性药物则用于医治巴达干症,即主治肢体寒凉、身心沉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泄泻、腰膝疼痛、嗜睡及肥胖症等寒性疾患。
“十七效”:是指药物的软、重、温、腻、固、凉(淡)、钝、寒、柔、稀、燥、淡、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
五元中土、水、火、气、等元素即具有这些性能,药物的十七效是随着药物六味的产生而形成的,这些效能分别与三根的二十种特性有着相对应的克制或滋生的关系:克制赫依性病症时,软克糙【前者为药物效能后为三邪特征,同下】、重克轻、温克凉、腻克微与坚、固克动;克制希拉性病症时,凉(淡)克腻、热克寒、轻克重、锐克钝、糙克软与粘、动克固。
蒙医药诞生在游牧和征战中,不仅疗法神奇,而且兼济天下蒙医药是蒙古人长期游牧和征战,与大自然和各种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和积累起来的,并吸收了藏、回、汉等民族医学精华,形成的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
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疗法神奇,而且兼济天下。
是我国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1963年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砭石针,1978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出土的青铜针,被考古学界认定为用于针灸,这让蒙古高原的医药学历史一下推到了久远以前的石器时代。
从内蒙古出土的砭石针、青铜针、捣钵以及药勺、拔火罐等文物,说明这一地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医学萌芽。
在巫医不分的时代,为适应游猎、征战特点和地理、气候条件,蒙古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中毒解毒和治疗受伤流血的植物以及一些常见病的疗法。
额斯兴格森(消化不良),初用喝开水疗法,后发现喝热羊肉汤疗效颇佳。
骆驼奶制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成为游牧民的滋补佳品并制成各种“酥制剂”和“药引子”等传统蒙医药方。
据《史集》记载,在11——12世纪,蒙古人就已经有了药剂知识,居住在鄂嫩河上游的“林木中的百姓”,“他们以熟悉蒙古药剂,用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病闻名于世。
”蒙医尤以创伤骨科见长,以善于治疗和接骨著称于世。
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有用烧红的烙铁烙治伤口的“烙以透”疗法。
《蒙古秘史》记述,一次在作战中,成吉思汗颈部受伤失血,在危急关头,他的部下半夜不顾性命冲破敌人包围,去寻找酸马奶,这说明在一千年前的蒙古部落,对失血过多的人用酸马奶来抢救,已成为熟练经验。
元代是蒙古医学的大发展时期,中统元年(1260)设立医院,掌管全国医药事务,统领所属医官。
中统四年(1263)在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境内)设置“惠民司”,市药修剂,以惠贫民。
至元六年(1269)设置“御药,后改设“御药局”,掌管东宫太医,广纳藏、回、汉医精华,在上都还设回回药物院,掌管回回药事。
为什么说蒙药疗效好?蒙药有什么样的特点?蒙药,作为蒙古民族的原创医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这一古老的医疗体系不仅是世界传统医学的瑰宝,更是大家信赖的治疗工具。
其悠久的历史和在治疗各类疾病上的卓越效果,使得蒙药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为何蒙药备受推崇,以及其独特的特点。
一、蒙药的显著疗效蒙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在治疗多种病症上表现突出,例如,在治疗偏瘫、风湿、类风湿、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半身不遂等方面,蒙药都呈现出明显的疗效。
蒙医药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其有效率高达91.43%,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这种优异的治疗效果源于蒙药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蒙药在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上表现出色,对于风湿和类风湿这类慢性疾病,蒙药的治疗效果显著,在使用蒙药后,不仅能够减轻疼痛,而且对病情的缓解有明显帮助,此外,蒙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福音;除了常见病、多发病,蒙药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上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二、蒙药的特点1.种类繁多,来源广泛。
蒙药的多样性体现在其庞大的种类和广泛的来源上,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多种类型,共涵盖了2230多种不同的药物。
这些药材的来源十分广泛,既包括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还包括动物和矿物,这多元性不仅使得蒙药可以应对各类病症,同时也反映了蒙古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
2.用药理论独特。
蒙药的用药理论不同于西医的病症诊断和治疗,而是基于其独特的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失衡关系,认为人体存在着“赫衣”,“希拉”,“巴达干”三种重要元素,只有在这三者平衡的状态下,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蒙医药的理念中,药物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缓解症状,更是为了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例如,对于一些病症,蒙医药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配具有不同性质的药物,以达到平衡人体内部阴阳、寒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