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基础知识1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17
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简介蒙医药学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治疗方法,蒙药理论配伍原理等指导临床各科具有蒙医特色的一门学科。
医学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蒙医药学之所以在千百年来能够为蒙古族的民族繁衍昌盛和防病治病服务,因为它不仅仅是医疗经验的积累,而且具有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整套学术理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古代朴素的唯物注意和辨证思想,阴阳、五元学说的影响,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的部分基础理论和汉医学知识,并不断的得到充实和提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
传统蒙医疗法很早有以寒热来解释疾病本质的理论萌生。
如古代北方民族灸(即蒙古灸),就是以热制寒的原理治疗寒症的疗法,又如传统的冷罨法和酸马奶疗法,也是以冷制热的原理治疗热症的疗法。
由此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和热两大类。
这是建立在人体生命活动,是在寒热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基本观点之上的,这就是蒙医学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的寒热理论的起源。
蒙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虽然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和印度的占星五元学说,但更主要的是以三体液(三根)七素理论为指导,同时强调整体观念,以此解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感觉器官之间通过黑脉与白脉的运行传导作用,互相联系,构成整体。
14世纪,印度《全光明最胜王经》被译成蒙文,其中之古代印度医学《圣心八部医法秘书》的“vayu体风素”,“pitta胆汁素”,“kapha粘液素”生理病理学说首次传播于蒙古地区,给蒙医理论的萌生以很大的影响,16世纪末叶,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及印度的《寿命吠陀(Ayur-veda八支心要集)》等经典著作以及占星五元学说传入蒙古,为古考的蒙医学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创造了条件,这样,蒙医学吸收了藏医学及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的三体液(三根)理论和七素理论及临床治以及汉医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
蒙医药简介一、蒙医基础知识蒙药的概念:在蒙古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蒙药。
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蒙医学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理论(与藏药类似)为指导,内容包括三根理论、七素三秽的物质基础、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等。
(一)三根学说三根指“赫依”、“协日”、“巴达干”。
1、“赫依”含有气、风、神径、经络之意,属中性,助阳则阳盛,助阴则阴盛,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都是“赫依”在发挥作用。
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皆受“赫依”支配。
如果“赫依”的功能失常。
主要可以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疲乏、眩晕、麻木、抽搐、瘫痪等脏腑功能减退等。
2、“协日”有火热之意,含有火、热、胆之意,属热性,在脏腑中与胆的关系最为密切。
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协日”发挥作用。
“协日”偏盛,是发生一切温热病的病理基础。
如黄疸、口苦、吐酸、烦渴、神情狂躁等机能亢感的表现,都属于“协日”的失常。
3、“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含有津液、寒、痰之意,属寒性,相当于“土与水”。
在生理情况下,“巴达干”能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化为唾液、胃液、痰液等分泌物。
“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如浮肿、胸水、腹水、痰多、吐清水、妇女白带多等。
此外,中医属于痰浊蒙蔽的嗜睡、痴呆及湿困脾胃的清化不良等病证,蒙医也属“巴达干”的病证范围。
在生理情况下,赫依、希日、巴达干三者协调一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三者的平衡关系失调,则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若以赫依与希日的关系失调为主,则产生阳热元盛一类病变;若以赫依与巴达干的关系失调为主,则出现阴寒及水液不化一类病变。
三根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其中三根的有机配合和协调,使整个生命处于有序的代谢状态。
人体内脏与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之间的有机联系,都是三根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