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3.81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2013级思政二班学号:20131121142 姓名:朱美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设计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致使“留守儿童”的数量无形中逐年递增。因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目前,我国有将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全国留守儿童数量约2290.45万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逐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所以,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留守儿童严重的普遍问题关系着许多家庭,关系着今后中国社会公民的素养,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命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对于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挑战,更是具有科学发展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的思想教育研究课题。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

前瞻性问题,更是教育决策必须把握的资料。在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对于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落实。完成文化水平跟进综合国力、文化发展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文化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实现文化体制的改革。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据相关材料了解,某县小学校有留守学生480人,占学生总数的26.4%,其中学习成绩在一般及以下的有320人,占留守学生的66.7%。根据该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初步调查及文献分析,“留守儿童”与长期在父母身边成长起来的儿童相比,他们在心理及教育状况上有着诸多的不同:

(一)、“留守儿童”不易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由于家庭的各种原因,“留守儿童”出生后不久,父母就远离他们外出打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外出的父母虽通过电话联系,但联系非常有限。三岁以上的留守孩子与父母联系的间隔在一个月以上,一半以上的留守孩子和父母通话时间在3分钟之内。年幼无知的留守孩子对于父母的印象仅仅是不定期收到的远方汇款单据和每年春节才能回家过年的“陌生人”。

(二)、留守儿童的教养可大致分为三种形式:单亲教育、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这三种教育方式都存在不足:单亲教育会导致缺乏母爱或父爱,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寄养教育的儿童,往往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情感缺乏交流,常常没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

隔代教育由于祖父辈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当,因此易造成留守儿童偏激、懦弱、冷漠等不良行为。

(三)、“留守儿童”心理上易早熟且比较脆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他们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平日里又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家庭不完整的情绪倾向,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而且容易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而长期处在老人溺爱下的隔代教育儿童,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会自我调整,因此,比其他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受伤和哭泣。

(四)、部分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在情感上对子女有所亏欠,企图通过金钱方式弥补,致使留守儿童染上不良习气,迷失自我,出现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缺陷,在家庭中缺少安全感或归属感,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进一步可能形成反社会的人格。

(五)、“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由于留守儿童家庭中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部分留守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六)、除了这些来自外部的伤害之外,部分“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另一种“危险”——离家出走。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父母

言谈中外面“精彩”生活的诱惑,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找借口以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去寻亲或“闯荡”。

(七)、父母外出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家中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纪律涣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多数“留守儿童”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只能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强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强于地球则国强于地球。”因此,让留守儿童在留守的情况下也能和其他儿童一样,让他们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将成为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所关注大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

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是,一个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就显得特别迫切。

2、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里手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连锁冲击。他们的生活情境表现出与普通儿童迥异的特质:他们几乎都是家中的“小太阳”,是现代家庭的核心;他们远离家庭的天伦亲情,而更多地与电脑、因特网相伴;他们的物质生活相当优厚,但缺少关爱与教育,他们身上也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刻着其独特生活环境烙印的心理问题。一般而言,心理处于非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最终后果是作为社会人而无法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无法完成自己承担的各项角色。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

(二)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法.

以某一个小学学生为被试,以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